历代高僧:遇安禅师 谁再开我棺材就不是我弟子
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时,未能正确断句,却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当即豁然大悟。
(图片来源:资料图)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
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首楞严经》。
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时,他未能正确地断句,却把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
他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你断句断错了)
” 遇安禅师却回答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 于是,时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遇安禅师悟道后,住温州瑞鹿寺。
后示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
他的入寂非常自在潇洒。
临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嘱其嗣法弟子蕴仁禅师道: “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 付嘱完毕,遇安禅师便洗澡换衣,安坐禅床,然后命令人把棺材抬进丈室。
静坐了一会儿,遇安禅师便自己爬进棺材里,让人把棺材盖儿盖上。
过了三天,弟子们把棺材盖打开,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
一时,四众哀恸,哭声震天。
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诃责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这一次谁再把我的棺材打开,谁就不是我的弟子)。
”说完,又爬进棺材,溘然长逝。
历代高僧:遇安禅师 谁再开我棺材就不是我弟子
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时,未能正确断句,却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当即豁然大悟。
(图片来源:资料图)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
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首楞严经》。
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时,他未能正确地断句,却把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
他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你断句断错了)
” 遇安禅师却回答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 于是,时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遇安禅师悟道后,住温州瑞鹿寺。
后示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
他的入寂非常自在潇洒。
临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嘱其嗣法弟子蕴仁禅师道: “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 付嘱完毕,遇安禅师便洗澡换衣,安坐禅床,然后命令人把棺材抬进丈室。
静坐了一会儿,遇安禅师便自己爬进棺材里,让人把棺材盖儿盖上。
过了三天,弟子们把棺材盖打开,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
一时,四众哀恸,哭声震天。
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诃责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这一次谁再把我的棺材打开,谁就不是我的弟子)。
”说完,又爬进棺材,溘然长逝。
中华名人名言、警句、格言
众多资料中并无关于‘茶禅一味’的确切文本,因而只能从与茶有关的历代禅门文献中去推测茶禅一味的本来含义。
最早,茶是多元起源的,即可饮用、食用也可药用;而南宗禅尤其是洪州宗兴起以后,则有体现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的意思,故而可以知道茶为禅之助,禅为茶之魂。
茶禅又怎样同一味呢
它的含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侧重。
在我国,强调的是修禅者如何以禅悦统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吃茶中保持禅悦。
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在禅门和天台中里的仪轨里面,其它各宗也有自己的茶事仪轨。
而在日本,强调的是茶人如何在茶艺中体验禅悦。
因此,把茶作为入禅的技艺,使之成为独立的艺术,而成了茶道。
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主体不同,在我国,主要是出家人;而在日本,后来主要是在家人。
而茶禅一味在修行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含义。
在破初关的过程中,强调的是通过饮茶等日常生活意象来发明本心,在此阶段,吃茶去也罢,柏树子也也罢,都是帮学人来领悟自心与佛性的平等不二;即所谓的莫向外求(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以及后来所参的这个话头,都是为了激发这种无漏慧。
)在保任阶段,是指禅者将在禅堂所得的法喜禅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养任运。
由此即可明了,如何于一味了,其基础来源于般若的不二法门,实践于大乘的禅学思想之中,其意涵盖身心俱隐、内外并冥、道俗齐观、解惑平等. 明海大和尚曾给《茶和禅》一书作序: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
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 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
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
一颗乐茶之心,外却我相,内蓄柔德,知敬知恩,假是百味,也是平常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