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描写古时誓师场面的句子

塞下曲的三首古诗的解释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

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

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

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

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

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 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汇评】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寥寥二十字中,有军容荼火之观。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

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

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

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塞下曲译文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这是卢纶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

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

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

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

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

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

赵遴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

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

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李益《塞下曲》塞下曲四首(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的曲调。

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

“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

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都以用“绿”字见胜。

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

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

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

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

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1]斩楼兰:据:“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塞下曲 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

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搜集并整理咏雪的诗句。

《观猎》原 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编辑本段]【注 释】1、诗题一作《猎骑》。

《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取此诗前四句作一首五绝,题作《戎浑》,《全唐诗》亦以《戎浑》录入卷五一一张祜集中,皆误。

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

3、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胜产美酒的地方。

4、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5、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

6、眼疾:目光敏锐。

7、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8、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手“,此隐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编辑本段]【译 文】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

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像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来到细柳营。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编辑本段]【鉴 赏】此诗作年不详,当非晚年之作。

从打猎的高潮写起,展开一连串飞动的场面,末两句以平缓反衬,使刚才的纵横驰骋之状仿佛仍然历历在目。

风格轻爽劲健,结句又耐人回味。

黄生《增订唐诗摘钞》卷一:起法雄警峭拔,三四音复壮激,故五六以悠扬之调作转,至七八再应转去,却似雕尾一折,起数丈矣。

清沈得潜《说诗晬语》卷上云:起手贵突兀。

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又:唐玄宗'剑阁横云峻'一篇,王右丞'风劲角弓鸣'一篇,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清人施润章曰:白尚书以祜观猎诗,谓张三较王右丞未敢优劣。

似尚非笃论。

祜诗曰: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细读之,与右丞气象全别(《蠖斋诗话》)。

《观猎》是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

全诗共分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将军、狩猎的地点——渭城郊野、天气状况——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角弓利箭以射之。

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先声夺人” ,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

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风劲和弓力之强。

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了定场诗般的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挽弓当挽强”、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

王维诗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画的形态和动感,又吸收了音乐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特别深刻感人。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

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

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相传是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

射雕:《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

邢子高叹曰 :‘此射雕手也。

’”这里,诗人活用细柳营和射雕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

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

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

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

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

“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

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这首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

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赏 析 :诗题一作《猎骑》。

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

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

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唐诗别裁》)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

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

“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

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

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

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

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

“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

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

“疾”“轻”下字俱妙。

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

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

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

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

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

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

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

“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

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

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

此景遥接篇首。

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

七句语有出典,《北史。

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

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

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

“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

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

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

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

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

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

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汇评】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寥寥二十字中,有军容荼火之观。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

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

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

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梅花梅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译文》墙角里有几枝梅花迎着寒风独自开放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花香飘过来《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赏析》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

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

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

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

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

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

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

“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

“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

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

“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

“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

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

为什么

“为有暗香来”。

“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

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

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

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因为梅花的清纯雅洁,人们也常用梅花来描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梅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译文》墙角里有几枝梅花迎着寒风独自开放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花香飘过来《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féng xuě sù fú róng shān zhǔ rén逢 雪 宿 芙 蓉 山 主 人táng liú cháng qīng唐 刘 长 卿rì mù cāng shān yuǎn日 暮 苍 山 远 ,tiān hán bái wū pín天 寒 白 屋 贫 。

chái mén wén quǎn fèi柴 门 闻 犬 吠 ,fēng xuě yè guī rén风 雪 夜 归 人 。

(选自《刘随州诗集》)[编辑本段]【注释】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编辑本段]【译文】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千古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注释】1.武判官,未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2.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3.风掣一词: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4.轮台:见前注。

5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6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象梨花开了一样。

7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罗幕:丝织帐幕。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8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

形容天气很冷。

9瀚海:大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阑干:纵横的样子。

11惨淡:昏暗无光。

12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

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13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

14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15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16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经霜后变白。

17狐裘(qiú):狐皮袍子。

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18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19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参考译文】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古代将军战前喊话动员,没有扩音器,几十万大军听不见怎么办

古讲究师出有名,战前往往发文、组织誓师似今天所说的政员,初唐骆宾王所写的《讨武曌檄》便是是著名的檄文。

还是在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过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又名《讨曹操檄》),历数曹操罪状,言辞犀利,感情恳切。

古人讲究师出有名,战前往往发布檄文、组织誓师,类似今天所说的政治动员。

《尚书》所记载的《牧誓》,即武王伐纣誓师之文,以及初唐骆宾王所写的《讨武曌檄》都是著名的檄文。

其中出自后一篇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等名句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鼓动性。

有哪些描写大军出征的诗词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古代的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龚自珍《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近现代的 陈毅《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吉鸿昌《临就义前所作》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塞下曲”还有什么古诗?

塞下曲卢纶其一鹫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林暗草惊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塞下曲李益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其二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求写大军出征的诗词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兰终不还。

解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描写古时誓师场面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