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朝霞的古诗词
编辑本段简介玉壶春瓶玉壶春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编辑本段造型特征玉壶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编辑本段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清 素三彩人物玉壶春瓶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
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
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
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
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
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
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
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
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 元青花 玉壶春瓶“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
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
也很难说清楚。
“玉壶买春”四字倒是可以查得到出处。
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至于这种壶的形状是否就是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二者是否能够直接联系起来,均难考实;也有某种可能是后人用“玉壶买春”(或“玉壶买春”)来附会现在的玉壶春瓶,也未可知。
编辑本段“玉壶”二字出现要早于宋“玉壶”二字出现要早于宋。
或实指玉制的壶,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或以玉壶 宋定窑玉壶春瓶比喻高洁,或比喻月亮,意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具有实际意义的玉壶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种陈设品,或装水用作报时的滴漏,或盛酒用作酒瓶,或作为照明的灯具。
那么,“玉壶”与“春”联在一起为什么就指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瓶类呢
玉壶春三字连在一起使用至迟在元代就出现了。
《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有的版本为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讲:“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见,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
同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歌颂春的诗句
小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浅入夜,润物细无声。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关于春草的古诗句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2、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丘为《题农父庐舍》3、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杜甫《曲江对雨》4、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6、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赵嘏《喜张沨及第》7、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卢纶8、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9、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10、三月蓝青腊月黄,无边草色沐秋光。
牧歌声里雄鹰叫,风拂葱茏现牛羊。
——《七绝·过普洱牙草原兼自吟网名原野丁》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12、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高骈《边方春兴》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1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1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18、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韩愈《感春五首》1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2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关于“光”的古诗有哪些
你好
作品原文《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品注释“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6.平明:清晨天刚亮。
7.客:指辛渐。
8.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作者简介 丁嘉耕书诗《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殷番当作殷璠﹞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别,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
’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
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是一首送别诗。
(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
“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
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
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