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名言的作文
二百年前,来自泰山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风中这位鲁国的国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
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
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
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
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
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
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
需要“和谐”
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
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一篇以孔子名言为题的作文
第一篇: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师傅答曰:“十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谓是不惜一切想尽快成功,可是为什么在师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它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领,没有平和的心态.努力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态反而会使人欲速则不达. 说起欲速则不达,不能不令人想到下面这则小故事. 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问一位路人,他要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城门.路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路人的话,开始快速赶路,却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拾满地的橘子,也最终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与到达,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尝了多少年的胆.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 一针一线都是细心缝制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将我们送到成功的彼岸. 用焦急与功利心打造出的船,只能将我们埋葬在失败的大海中. 第二篇:欲速则不达1941年日本政府决定突袭美军驻太平洋基地--珍珠港.12月7日日本发动的珍珠港战役获得巨大成功.美军战舰被击沉4艘,重创1艘,炸伤3艘,炸沉其他船只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死伤人员4500多人.而日本仅损失飞机29架,潜艇6艘,死伤200人.日本在突袭珍珠港的同时,出兵五路,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进攻.英国2艘战航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在新加坡附近被击沉,失去了在远东的主要力量.美国在菲律宾失守后只得将远东陆军司令部撤至澳大利亚.到1942年6月,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但这一胜利,导致了日本甚至整个德、意、日轴心国更快走向灭亡.美、英在珍珠港事件后决心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12月,两国首脑举会“阿卡迪亚会议”提出组建反法西斯国家联盟,后经中、苏等国协商,1942年1月1日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告的第一事项是“每一政府保证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以对抗三国同盟成员及其仆从国”,随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法西斯的末日终于到来了.日本以珍珠港战役的胜利换来了战略的失败.更近的是拉登的基地组织.他们近十年来对美国发动了多次袭击都没有取得“辉煌胜利”:1993年2 月26 日,纽约世贸中心地下爆炸炸死5人;1995年4 月19 日俄克拉荷马市中心的美国联盟政府办公楼被炸,死亡168人;1998年8月7 日,美国驻肯尼亚、坦桑尼亚两使馆被炸,有人员伤亡;2000年10月1日,美国导弹驱逐舰库勒号被炸,17人死亡……但2001年9 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爆炸,战绩“特别辉煌”:建筑物损失50亿--100亿美元,保险公司赔额约30亿美元,死亡2000多人,人寿保险赔额预计60亿美元.在世贸中心办公的公司,爆炸后4天的业务损失就有10亿美元,爆炸当天美国股市停交,四天后开盘,开盘的当天,道指跌破9000点,一周内美国股市市值损失1.4万亿美元,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东京、香港股市统统下跌,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股市一周损失1.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球股市一周内损失相当于13亿人口的中国三年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但是,9.11事件促成了包括阿拉伯穆斯林在内的世界反恐怖战线的形成,拉登费尽心血创建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出生入死夺得的阿富汗政权在全世界的谴责声中,在美、英等国飞机、导弹轰击下遭到毁灭性打击,拉登和奥马尔(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头子)对9.11事件“辉煌战果”真的是“来不及陶醉,来不及品味”便不知逃到那里了.拉登以在9.11事件中的“辉煌胜利”换来了基地组织的灭亡,甚至导致了一国政府的灭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到一些人,因急功近利而失去很多.如某厂长,刚上任就实现了零库存,工厂效益提高,工人工资上调,可谓成绩不小.但不久产品就开始大量积压,原来,他把次品夹杂进去,卖给了客户,人家不再合作,断了财路.某人在单位领导业务,地位已经不低,但又争取兼管人事.有人去祝贺,但也有朋友提示:人才济济,我何(用)多占,应提防(因)被嫉妒而受攻击.不幸(的是果)被言中,失去了所有的职务.这里,我们想到了孔子的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做事眼光要远一点,不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影响.目光太短浅,有时是要命的缺点. 第三篇: 欲速则不达 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喜欢研究生物学,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从蛹壳里出来,变成蝴蝶便会飞.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面看见一个蛹,便取了回家,然后看着,过了几天以后,这个蛹出了一条裂痕,看见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来. 这个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面很辛苦地拼命挣扎,怎么也没法子走出来.这个小孩看着看着不忍心,就想不如让我帮帮它吧,便随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开,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来以后,因为翅膀不够力,变得很臃肿,飞不起来. 蝴蝶以后再也飞不起来,只可以在地上爬,因为它还没有经过自己奋斗,将蛹打开然后飞出来这个过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必须瓜熟,方能蒂落,必须水到,方能渠成.说明欲速则不达. 中国成语欲速则不达,是说你希望很快完成的事情,结果达不到目的,反而还因快得慢. 我们在生活里面看见很多例子,现在香港人讲求急功近利,发财要快,做什么都要快.炒楼一个量期要赚数十个百分比,少了便不满意,慢些便不要预自己的份. 但是从以上蝴蝶脱蛹而出的故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那只蝴蝶在蛹里面要破开蛹飞出来的时候,在最后的几小时中,要很辛苦地挣扎,而挣扎过程实际上是锻炼它那一对翅膀的过程,亦是看它身体能够缩小的过程. 如果通过它的努力,最后它将这个蛹打开裂口,飞出来的时候, 它便可以一飞冲天. 但是这个小孩帮助它,用剪刀剪开蛹壳,蝴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没有经过在撕破蛹的过程中奋斗,是没有力的.所以这个小孩想帮蝴蝶的忙,结果反害了蝴蝶,是欲速则不达. 而这蝴蝶一生飞不起来,是因为它没有经过这一段艰难困苦的磨练,它没有在实际经历中将它的翅膀锻炼得强硬一点. 所以我们谈这个蛹化蝶的故事,表面上是一个自然界生物界里很小的事实,但是放大至我们的人生,我们的香港,我们今时今日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的挣扎、 奋斗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写一句对自己有影响的孔子的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说同悦,通假字)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由,诲女(女同汝,通假字)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同智,通假字)也.” 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关于孔子或孟子的名言的作文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两种说 一、认为孟子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谱】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
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
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
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
楚吴起为相。
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
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
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
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
韩灭郑。
诸咎杀其君。
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
韩山坚贼其君。
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
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
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
燕简公卒。
韩严杀韩哀侯。
魏伐楚,取鲁阳。
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
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
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
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
魏败韩于马陵。
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
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
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魏伐韩败逋。
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
田齐桓公杀其君母。
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
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
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
魏伐赵,取利人与肥。
越寺区、弟思杀其君。
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
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
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
商鞅入秦。
宋约生于此年。
魏入河水于甫田。
暇阳人来归。
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
东周惠公杰卒。
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
商鞅变法。
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
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
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
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
商鞅为左庶长。
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
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
赵会燕成侯于安邑。
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
申不害相韩。
越无颛卒。
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
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
齐败魏于桂阳。
韩侯朝魏。
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
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
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
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
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
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
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
秦迁都咸阳。
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
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
商鞅废井田,设县。
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
韩昭侯如秦。
秦“初为赋”。
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
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
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
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
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
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
(齐)邳迁于薛。
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
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
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
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
宋剔成卒,弟偃立。
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
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
韩申不害卒。
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
秦甘茂取韩宜阳。
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
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
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
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
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
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
魏献西河之地于秦。
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
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
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
十月韩宣王朝魏。
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
四月秦惠王称王。
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
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
楚败魏于襄陵。
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
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
这时稷下学宫衰落。
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历代追封追谥】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孟子世系】历代亚圣公:四十五代孙 孟宁 五十四代孙 孟思谅,字友道 五十五代孙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孙 孟希文,字士焕 五十七代孙 孟元,字长伯,弘治二年袭。
五十八代孙 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 五十九代孙 孟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袭 六十代孙 孟承光,万历二十九年袭 六十一代孙 孟弘誉,天启三年袭 六十二代孙 孟闻玉,崇祯二年袭 六十三代孙 孟贞仁 六十四代孙 孟 ?六十五代孙 孟衍泰 六十六代孙 孟 ?六十七代孙 孟 ?六十八代孙 孟 ?六十九代孙 孟 ?七十代孙 孟 ?七十一代孙 孟 ? 七十二代孙 孟 ?七十三代孙 孟庆棠 七十四代孙 孟繁骥 生于1908年。
他1943年世袭接任“亚圣奉祀官”。
1949年去了台湾。
七十五代孙 孟祥协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
“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
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亚圣的手笔----《孟子》】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
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
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
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数字作篇名。
司马迁认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 7篇之外,尚有外书 4篇。
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认为“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敬而托之者也”,现存的《孟子外书》又非《汉书》所载,更是伪中之伪,不可靠。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
《孟子》在 《汉书·艺文志》中列于诸子略。
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
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说“道统”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
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
但《孟子》的地位并不巩固。
李觏等的《常语》、司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
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
《孟子》的注释,主要有赵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1763~1820)的《孟子正义》。
《十三经注疏》采用赵岐注,其疏则旧本题宋孙奭 (962~1033)撰。
朱熹认为疏乃邵武士人假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进一步考订,认为“其不出于奭手,确然可信”。
朱熹的《孟子集注》偏重义理,反映了宋代理学对《孟子》的看法。
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仍用赵岐注,其疏则总结了清代学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释详博,是一部较好的参考书。
近人杨伯峻著有《孟子译注》,可供参考。
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
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德治”或“ 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 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影响:其思想主张被后世君王所推崇,汉武更是罢黜百家,历代文人几乎全部学习儒学,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人物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急推荐孔子一句名言,我写作文用(不是要范文)
我认为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留心他的缺点。
俗话说,人最难认识的人是自己。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他人作为认识自己的镜子,透过学习和观察别人逐渐认识自己,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