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描写1929年穷苦人家的句子

《七个铜板》中的三个问题 急求

《七板》学习作者及创作背景莫里兹:匈牙利小说1879年7月2日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自幼跟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899年进德布勒森神学院学习,不久转学法律。

1903至1909年在布达佩斯《新闻报》当编辑。

1908年参加进步文学团体“西方社”, 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和诗人奥第·安德莱的影响。

1918至1919年参加匈牙利相继发生的两次革命,苏维埃共和国期间为作家执行委员会委员。

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思想上曾一度陷入苦闷。

1929年与巴比契合编《西方》杂志。

曾与30年代兴起的民粹派作家合作。

莫里兹在大学时代开始写作。

1908年在《西方》上发表短篇小说《七个铜板》,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轰动文坛。

191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穷人》,是当时反战小说的名篇。

长篇小说《纯金》(1910)和《在上帝的背后》(1911),取材于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活,描写一生怀着善良愿望的人怎样被停滞僵化的旧秩序所埋没。

1917 年发表的小说《火炬》,描写一个有志于改革社会的青年牧师怎样被周围的习惯势力所同化。

他在20年代初期创作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在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遭受迫害的悲愤心情。

例如《一生做个好人》(1920),长篇三部曲《爱尔德伊》《特兰西瓦尼亚》(1922~1935),长篇小说 《通宵达旦》(1926)、《老爷的狂欢》(1928)和《亲戚》(1930)。

30年代匈牙利经济危机时期,莫里兹受工农大众反抗斗争的激励,在创作上有了新的发展,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反抗。

1932年发表小说《幸福的人》,1936年发表长篇小说《山盗》1940~1942发表长篇历史小说《罗饶·山多尔》,分为《罗饶·山多尔跃马扬鞭》和《罗饶·山多尔皱起眉头》两部,第3部因作者突然逝世而未完。

写作背景:这篇小说发表于1908年,当时匈牙利正处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劳动人民深受奥地利王朝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非常贫困,莫里兹的这篇小说描写了匈牙利人民贫困苦难的生活,赞扬穷苦人民之间的友情。

内容、要素和结构内容:小说以母亲的笑贯穿全篇,描写一个贫苦的妇女为了凑够七个铜板,买一块肥皂给家人洗衣服,不得不翻箱倒柜,最后在一个老乞丐的帮助下,才凑够七个铜板,可肥皂却没买成,女主人终于笑的咯了血的悲惨故事。

反映了20世纪初匈牙利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赞扬了母子间、穷人间深刻的理解和淳朴真诚的友爱。

要素:时间:一个下午 地点:家里 起因:母亲和“我”为买一块肥皂给父亲洗衣服寻找铜板。

经过:母亲和“我” 翻箱倒柜只找到六个铜板。

结果:一个叫花子给了“我们”最后一个铜板,可肥皂没买成,母亲笑得咯了血。

结构:全文可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序幕(一到六段)先议论穷人的笑,然后介绍“我”贫困的家境和母亲的笑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部分:开端(第六段到“这当然是一件例外的工作,谁也不能禁止谁找钱哪。

”)写“我”和母亲为买肥皂洗衣服翻箱倒柜找铜板。

第三部分:发展(从“下午喝茶的时候到来了”到“除了打心坎上笑我们自己的不幸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写母亲意外地从自己口袋里找到了第六个铜板。

第四部分:高潮(从“这时,一个叫花子走了进来”到“他把一个铜板放在我手里,然后满怀着感恩的心情蹒跚第走开去了。

”)写叫花子施舍给我们一个铜板。

第五部分:结局,肥皂没买成,母亲笑得咯了血。

重点问题研讨1、课文开头几段话饱含着什么感情,怎样理解“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

作品开头先议论穷人的笑。

用“也……本来……”,“不但……也……甚至”来揭示穷人复杂的内心活动,字里行间饱含悲愤和感慨,体现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确立了文章的线索----含泪的笑。

深知忧愁的滋味,倒往往怕说忧愁;悲苦到极点,有时竟会发出心碎的笑声。

对自己的命运,穷人只能以笑来自嘲。

2、作者是怎样以母亲的“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寻找七个铜板。

在开始寻找铜板时,母亲一边笑着说:“小铜板哪”,一边开玩笑,使“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之后,当母亲找到三个铜板时,把一个没有底的抽屉套在“我”的脖子上,我们又“放声大笑”。

当一个叫花子走来时,母亲又“笑得几乎昏过去了”。

当叫花子把一个铜板放到“我”的手里后,母亲又“大大发出一阵笑声”。

全文就是这样,围绕着找铜板这件事,以母亲的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3、文章共写了母亲的六次笑,这六次笑表明了什么

前三次和后三次又有什么不同

母亲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第一次笑,描写了母亲用笑来掩饰内心的痛苦。

第二次写母亲和我们的笑,“我们”被母亲那轻松、快活、唠叨不休的谈话所感染,困苦并快乐着。

第三次写母亲与我们的笑。

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笑。

第四次写母亲的笑。

这次笑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含泪的笑。

第五次母亲的笑,这次令人心碎的笑完全是母亲内心情感的宣泄。

这种有苦难言,绞人心痛的感觉,只有靠笑来宣泄。

第六次母亲的笑,这是一种绝望的、近乎变态的笑,也是对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的一种无奈的抗争。

此时的笑比哭更令人辛酸。

母亲的前三次笑主要表现母亲开朗的性格,隐约透露出母亲用笑来掩饰悲苦,是种含泪的笑;她的后三次笑由自嘲的苦笑(把难言的苦衷诉之于绞人心痛的笑)发展到了难以自拔的变态的笑,这种笑比哭更令人辛酸,是对命运的抗争,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和谴责。

4、怎样理解“老叫花子说:‘我不会缺少这一个铜板的。

我缺少的是一铲子土。

’”叫花子的行为反映了穷苦人之间淳朴真诚的友爱之情。

一个铜板对叫花子价值都不大,这更进一步说明“我”家贫困到极点了。

贫困已经使叫花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知道等待他的只有冻死、饿死这一条路。

5、老叫花子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里后,为什么“满怀这感恩的心情”走了

有人肯收下一个叫花子的钱,这是理解他的善行,尊重他,是友爱的表现,所以叫花子很感激。

6、当叫花子把铜板给“我”时,“我母亲说道,‘再没有……’”。

母亲没有说出的话是什么

为什么不说出来

母亲没有说出的话是“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母亲难过辛酸得说不出来话了。

她们竟然穷得要接受一个叫花子的施舍,真是苦衷难言,只有诉之于这绞人心痛的笑了。

7、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体会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直接借助一个孩子的口,叙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用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感到更真实、更感人、更自然。

小说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揭露深刻。

一块肥皂,几个小铜板,为买肥皂洗衣服找铜板,物小,事小,可是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

可见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

2、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借一个孩子的口,叙述亲身经历,使故事更真实,更感人。

3、以隐为显,婉曲感人。

最突出的特点是文章反映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可是不直叙他们的贫穷和悲苦,而是婉曲地以母亲含泪的笑贯穿全文,以隐为显生动而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产生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一、对下面句中破折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是( )“我们找到了

我们已经有多少啦

简直数不过来了

一,----二,----三,----四,----,五,……”A、破折号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表明我和母亲一个一个地数着找寻不易的五个铜板。

B、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我和母亲一共找到了五个铜板。

C、破折号表示话题的突然转变,由找铜板一事转到数铜板上来。

D、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现母亲的兴奋心情,增强了惊喜效果。

二、《七个铜板》的线索和人称正确的一项是( )A、七个铜板为线索 第一人称B、母亲的笑为线索 第一人称C、买肥皂为线索 第二人称D、七个铜板为线索 第三人称三、下列各句中,哪句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A、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

B、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C、我吓得连忙把手缩回来,好像碰到一只火辣辣的炉子。

D、当心,钱是很敏感的,你得很巧妙地对待它,要必恭必敬的。

它像少妇一样容易气恼。

四、填空《七个铜板》是 ( )小说家 ( )的短篇小说,小说以 ( )为叙述人称,以 ( )为线索展开故事,深刻表现了匈牙利人民贫穷苦难的生活以及穷苦人民之间的友情的主题。

五、“对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常常是笑的”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穷人人穷志不穷,性格乐观。

B、笑一笑,十年少,穷人们苦中作乐。

C、对自己的命运,穷人们只能以笑来自嘲。

D、穷人们常常用悲惨的笑声表达难言的苦衷。

参 考 答 案一、D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课文内容。

二、B解析:课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贯穿全文始终的是“母亲的笑。

”三、A “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这句虽然有“像”字,但并不是比喻句。

有些含有比喻词“像”“好像”“如”“仿佛”等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如以下几种情况:A、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对面来的那个人像他的父亲。

表推测B、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咱们班有几个体育好的同学,像柳立。

表举例C、他长得非常像他哥哥。

表比较D、这件事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

表证实E、走进这片森林,我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表想象遇到这几种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认真判断它们到底是不是比喻句。

判断时要注意看比喻词所连接的两个事物是否是两个异类事物,它们之间有无相似点,若有,则是比喻句,若没有,则不是比喻句。

四、匈牙利 莫里兹 第一人称 母亲的笑五、C中 考 解 析1、选出与“煦”字属同一部首的一项A.旷 B.照 C.驹 D.燃【考点】:汉字的部首【分析】:答案为B项。

例字“煦”的部首为“四点底”,A项“旷”的部首为“日字旁”,B项“照”的部首为“四点底”,C项“驹”的部首为“马字旁”,D项“燃”的部首为“火字旁”。

所以应选B项。

2、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部好书,不但给人以知识。

②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③因此读书必须有选择。

④然而,也无庸讳言,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是反动的书读了只能使人精神颓废,受到损害。

⑤历史的文明要靠书籍来传播。

⑥而且能帮助养成优美的品德和情操,引导人们健康向上。

⑦人类的智慧要靠书籍来交流。

A.①⑥④②⑤⑦③ B.⑤⑦②①⑥④③C.②⑤⑦①⑥④③ D.②⑤⑦③④①⑥【考点】:句子的连贯。

【分析】:答案为C项。

这段话先说书籍的作用,然后再说好书的作用,坏书对人的负面影响。

3、从修辞上看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A.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

B.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

C.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D.我写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

”【考点】:修辞方法辨析。

【分析】:答案为A项。

此项是比喻,其余的是引用。

莫里兹·日格蒙德莫里兹·日格蒙德( 1879一1942),匈牙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生于沙特马尔州蒂萨切切镇。

父亲因从事营造业而发家,跻进了富人的行列,不久又破产。

他一生当过律师、教育部职员、新闻记者和编辑,足迹几乎遍及全匈牙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作为战地记者访问了许多有关战场。

这一切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后因参加1919年革命,遭到反动当局迫害,思想一度悲观失望。

1908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七个铜板》,因描写农民的悲惨生活,与当时官方文学对农村现实的粉饰美化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匈牙利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轰动。

此后写了许多中长篇小说和剧本。

莫里兹的作品主要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贪吝、荒诞无耻,描写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反对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幸福的人》《亲戚》、《罗饶·山多尔》等。

《七个铜板》《饱吃一顿》是莫里兹的优秀短篇之一。

前者以“哭”与“笑”、“忧愁”和“开朗”的独特对比,表现农民的悲惨命运;后者通过地主表面的“慷慨大度”揭露其卑鄙恶劣的本质,用一顿“饱”吃来反社农民的终生饥饿,给人以强烈印象。

Who has臧克家的资料

臧克家(1905.10.8-)山东诺城人。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

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

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

1926年秋,考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

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

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

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

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

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

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

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

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

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

他的诗具有含蓄蕴籍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

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欣赏这首诗抓住几个关键词:臧克家;现实主义;中国风格 农民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

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

臧克家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

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

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

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

“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

”[1]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

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

农民家庭在泥土里的生活

再从纵的方面,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形象显示的不仅是三代,而且是无数代,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个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

观察之细,运思之深,谋篇之巧,余味之浓,其他诗人很难望其项背。

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

在“时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熟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诗人要去熟悉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

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

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

”[15]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所以写的就是旧中国的农民。

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

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

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在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

于是,巴金写出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出了《北京人》(1941);茅盾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

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

”[16]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

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

《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失眠两个月了,心情差到极点,对生活都失去信心了,怎么办

您好,心情放松点,平常而自然的心态,出现失眠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

您其实没有那么严重的只要你少想点很快就会好的,平时,多吃点水果,蔬菜,牛奶,也可以帮助睡眠,祝早日康复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摘录150字 赏析300字 共八篇

读书笔记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要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

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

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

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

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

他的这一愿望“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

他所喜爱的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

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

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

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

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

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

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

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

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

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

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

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

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

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

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

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

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作品本生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

”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

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

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

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

”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

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

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

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

明天会怎样

我不得而知。

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骆驼祥子 简介 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1966的代表作。

老舍,原名舒庆春,宇舍予.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1924年,老舍赴英国相田任汉语教师,一直工作到1929年。

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等,幽默中含有讽刺,颇近于英国作家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失度,几乎跌入油滑。

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重头戏。

内容提要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

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

这一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

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

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

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

“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

”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

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小说并没有回避之间的本能欲望与一点点相互依恋之情,但同时也深刻地描写到,即使是这样的男女之情,也同样建基于金钱利益关系之上,所以虎妞要始终把钱拿到自己手上,“钱在自己的手中,势力才在自己身上。

”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无疑加剧了祥子的悲剧。

影响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

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

骆驼祥子 特色及评论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杂志1936年,1955年1月出版新的单行本,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了旧版第二十三章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十四章的全部。

八十年代出版的《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则又恢复了旧版原貌。

电影《骆驼祥子》 导 演:凌子风 编 剧:凌子风 主 演:张丰毅 斯琴高娃 殷新 颜彼得 李唐 上 映:1982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粤语 国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123分钟 类 型:剧情片 骆驼祥子 (1982)故事梗概 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

旧时代的北京,数以万计的人力车夫挣扎在死亡线上,祥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祥子,失去父母和土地后,被迫跑到城里,在刘四开办的人和车厂当上了人力车夫。

好胜、要强的祥子凭着力气拉车挣钱,指望自己能买一辆漂亮的洋车,不再受拴车人的气,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

他早出晚归,忍饥受冻,风里雨里整整拼了3年,终于攒足了100元,买了一辆新车。

20年代的北京,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祥子为了生存,还是起早贪黑地拉车。

一天,他拉着车刚出西直门就被几个抓夫的大兵连人带车给抓走了。

在队伍逃走时,祥子痛心地看到自己的洋车拉着炮弹滚到山涧里去了……大兵们逃散了,祥子意外地拣了乱军留下的三匹骆驼。

他卖r骆驼,又回到了车厂,幻想着再买辆洋车。

大家传说祥子卖了30匹骆驼,发了大财,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骆驼祥子”。

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的女儿虎妞,三十七八岁了还没嫁人。

车厂里的大事小事全凭她一人操持,她为人泼辣,没人敢惹。

她爱上了比自己小10多岁、老实巴交的祥子,拉他到屋里喝酒,祥子被灌醉后不能自持,被虎妞给缠住了。

事后,祥子又羞又悔又恨,为摆脱虎妞,他来到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大学教授曹先生家拉包月车。

曹家人待他非常和蔼,主仆相处十分融洽。

祥子把挣的钱都攒在闷葫芦罐里,一心还想买辆车。

不料,虎妞找上门来,硬说有了身孕,一定要和祥子成亲。

这时,一个跟踪曹先生的侦缉队员来到下房,把祥子辛辛苦苦攒的钱全抢走了。

连遭厄运的祥子只好离开曹家,又回到人和车厂。

地痞流氓出身的刘四,认定祥子高攀虎妞,是惦记他那60多辆洋车,认为女儿嫁给一个车夫是丢他的脸,扬言宁肯放火把车厂烧了,也不让他们得到便宜。

虎妞表示非嫁给祥子不可,祥子只得和虎妞成了亲。

刘四卖掉了车厂,人也无影无踪了。

祥子婚后住在穷苦人生活的大杂院里,街坊二强子也是拉车的,他为了一家人活命竟逼女儿小福子卖身为娼,祥子对小福子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不久,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心中早已隐藏着对祥子的感情,可是穷困却不能使他们结合。

祥子对小福子说:“你等着,等我混好了就来接你!然而,生活的煎熬,使小福子再不能等待了。

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去接她时,只见到树权上挂着她上吊的绳套。

好胜心强的祥子在绝望中走向毁灭,终于被那吃人的社会吞没了。

影片创作者遵循老舍先生原作的意图,通过祥子的悲剧,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到的种种苦难,在人物的塑造上,较原作更有所发展,银幕上虎妞这一独特的艺术典型,是再创作中的突出贡献。

虎妞是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的中心,她与祥子、刘四、小福子等人的纠葛,充分展现了她的性格的多面性。

影片通过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在导演的统一构思下,各艺术部门有出色的创造。

1. 昨天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感处良多。

作者老舍以他高超的写技,塑造了一个十分平常的人力车夫——祥子。

在祥子的身上我学习了许多的精神。

虽然祥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有远大的理想,准确的目标——当个车夫。

他就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为此他成了“车迷”。

他一直想买上自己的车,有了自己的车生活便回好且来。

但生活总是和他开玩笑。

祥子一次又一次地攒钱,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可是他不灰心,一心一意的干活,为买上一辆车出了许多的血汗。

他这样坚持不懈、勇敢细心的精神是分令我钦佩。

假如我在学习上有‘祥子’的精神,那么我就会有好的成绩。

所以我要向祥子学习,让梦想成为现实。

《骆驼祥子》这本书虽然祥子的结果是悲伤的,是可惜的,但祥子总有他的好处,让我去学习。

我喜欢这本书。

2.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朴实敦厚和固执。

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

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了3年的时间,省吃俭用。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在中国兵荒马乱的时期,没有他半点遐想的余地。

不到半年,他被逃兵掳走,还失去了自己的“心肝”——洋车,只牵回3匹骆驼。

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拼命地拉车赚钱,攒钱。

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时,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

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

他为了买车,与虎妞成就了一段婚姻。

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又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

祥子人车两空。

从此厌烦拉车,劳作。

最终成为城市的垃圾。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

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

”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

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

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

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 骆驼祥子 简介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1966的代表作。

老舍,原名舒庆春,宇舍予.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1924年,老舍赴英国相田任汉语教师,一直工作到1929年。

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颇近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失度,几乎跌入油滑。

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重头戏《骆驼祥子》。

内容提要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

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

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

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

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

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

“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

”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

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小说并没有回避祥子与虎妞之间的本能欲望与一点点相互依恋之情,但同时也深刻地描写到,即使是这样的男女之情,也同样建基于金钱利益关系之上,所以虎妞要始终把钱拿到自己手上,“钱在自己的手中,势力才在自己身上。

”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无疑加剧了祥子的悲剧。

影响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

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

骆驼祥子 特色及评论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骆驼祥子最初发表于《宇宙风》杂志1936年,1955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的单行本,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了旧版第二十三章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十四章的全部。

八十年代出版的《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则又恢复了旧版原貌。


描写1929年穷苦人家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