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激动之泪的诗句

《最后一分钟》这首诗歌中激动之泪的句子有哪些?

4.我们不能使用名词,形容词也不行动词的每一个词根上附着牙齿这种说法作为一个动作它已完成因而一个伟大的沉沦往往用不上祭奠我们在墓地上向死者致敬这已经被拿在手里的帽子耻笑死者在叹息说:”瞧,它笑得多欢“5.上帝用最卑微的造物摧毁了马丽亚的生活这时候一个小时是短暂的它得用人类所有痛苦来衡量就像一秒钟内我们要跑遍所有的坟场6.总会有这样一个时候,全部的疑问由几何学来回答逻辑哲学中关于一个函数存在于几何学的结论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个生活的样板实证哲学和逻辑数学由此产生关于一个函数和一个子集存在于几何圆形中的结论可能为后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生活的样板

形容激动的诗句

我这里只有一首关于祝福的诗,见谅,回答的不是很全,老师教时没有说作者《庆生词》诚祈晨阳喻春暖,祝词肯切表心间。

文韬武略划蓝图,雅致靓颜心高远。

生诞四月春暖季, 日逢亲朋献寿礼。

快燃生日寿火烛, 乐者前程星光路。

人们往往因悲伤而哭泣,可杜甫却高兴而哭,因为“ , 。

”表现杜甫万分激动的诗句是“ , 。

读解纳兰容若《金缕曲·赠梁汾》 纳兰容若《金缕曲·赠梁汾》曰:“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此乃容若初识顾梁汾时酬赠之作。

容若性笃于情,顾梁汾祭先生文激赏曰“其于道义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

是作成于丙辰(1676),容若年二十二,时顾梁汾年四十,黑头解官,馆于纳兰府,志不得,而容若乃纳兰府少主,与顾定肺腑之交,必先明其志,以消悬殊地位之隔阂。

词起拍即自命“狂生”,“狂”者,指慷慨激发、忘形尘俗也。

犹顾梁汾祭文赞其“浩浩落落,其以世味也甚淡,直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也。

容若门第显赫,却自认乃命运播弄,误生京国簪缨之族。

缁尘句出谢眺:“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

”乌衣,借晋王谢诸甲宅之乌衣巷以指豪门。

此拍以“缁尘”领起,容若视功名富贵如粪土高洁情怀溢于言表。

继而用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原句,以示其景仰平原君广纳贤才,而如是“见才必怜,见贤必慕”之情,竟无人领会!而后反问,迭用“不信”、“竟”,其遭逢知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外。

继而反用老杜《短歌行》“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之诗意,庆幸两人尚值盛年,当席前痛饮,浇块垒,诉生平,酣畅淋漓,尽情歌哭。

收拍宕开,以景作结。

月色莹洁如水,以象友情肝胆相照,更渲染出高洁而凄清之氛围,即情即景,尽在不言中。

下片起拍呼应“向尊前”,由己而及梁汾,作慰勉之词。

蛾眉谣诼,出自《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把梁汾之遭忌纳入普遍规律,劝其横眉冷对宵小。

“古今同忌”之“同”,更囊括了自己。

休问过去将来、何族何官,悠悠身世,实不可知。

若要寻思,从头皆错。

所幸者知己相逢,一日心期,此谊长存,历千劫而不改初衷;所惜者,相见恨晚,愿结后生之缘。

结拍用《史记·季布传》“一诺千金”之典,以示结友之忠挚情谊。

顾梁汾和词附注,曾“私讶他生再结,殊不祥何意,为乙丑五月(1685容若逝世之年)之谶也,伤哉!” 容若词主体风格韵淡恩幽,凄切婉丽,然不乏豪宕之词。

徐轨《词苑丛谈》评此词“嵚嵜磊落,不啻坡老、稼轩,都下竞相传写。

” ======================== 清代词坛,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词人,竞用〔金缕曲〕这一词牌填词。

像陈维崧,一生竟写了〔金缕曲〕几百首。

而在清代众多的〔金缕曲〕里,最受人注意的,有纳兰性德赠梁汾一首。

据徐釚在《词苑丛谭》中说,此词一出,“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

”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初年杰出的词人,梁启超在评价他的词作时,说他“直追李主”。

况周颐也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

”现存纳兰性德的词作,有三百多首。

这些词,有写爱情的苦闷,有写仕宦的烦恼,有写塞外风光与江南景物,也有表现封建社会行将崩坏时地主阶级有识之士的失落感。

许多词,写得凄婉动人,其中又充塞着磊落不平之气,在词史上独具一格。

可惜,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作为贵介公子、皇室侍卫,生活面比较狭窄,这不能不对创作也有所影响。

在二十四岁那年,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

顾贞观后来重刊纳兰的词作,更名《饮水词》。

〔金缕曲〕《赠梁汾》则是纳兰词中熠熠生辉的一首绝唱。

梁汾,就是顾贞观的别号。

顾贞观也是清初著名的诗人,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早年担任秘书省典籍,因受人轻视排挤,忿而离职。

李渔在《赠顾梁汾典籍》一诗中说:“镊髭未肯弃长安,羡尔芳容忽解官;名重自应离重任,才高那得至高官。

”这表明,顾贞观的离任,实在是不得已的。

纳兰性德在词里说:“蛾眉谣琢,古今同忌”,正是有所为而发。

顾贞观是在四十岁时,才认识纳兰性德的,他说:“岁丙午,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

”那时,顾贞观又一次上京,经人介绍,当了纳兰性德的家庭教师,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之交。

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心心相印,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现实有共同的认识。

据顾贞观说,吴兆骞被诬流放,纳兰性德看了顾给吴的两首〔金缕曲〕,异常感动,决心参予营救吴兆骞的活动,并且给顾贞观写了这首披肝沥胆的诗篇。

“德也狂生耳”,起句十分奇兀,使人陡然一惊;因为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辅。

纳兰性德风华正茂,文武双全,在他面前正铺设着一条荣华富贵的坦途。

然而,他竟劈头自称“狂生”,而且还带着颇为不屑的语气,这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不得不注意品味。

跟着三句,是他对自己身世的看法,“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缁尘即尘污,比喻世俗的污垢。

纳兰性德化用谢朓“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的诗意,说自己生长在京师的富贵人家,蒙受尘世的污浊。

“偶然间”三字。

表明他并不希罕金粉世家繁华喧嚣的生活。

在词的开头,他就坦率地把自己鄙薄富贵家庭的心境,告诉给顾贞观,是希望出身寒素的朋友们理解他,不要把他看成是一般的贵介公子。

“有酒惟浇赵州土”。

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平原君即战国时代赵国的公子赵胜,此人平生喜欢结纳宾客。

李贺写这两句诗,对那些能够赏识贤士的人表示怀念。

他举起酒杯,浇向赵州,觉得茫茫宇内,惟独平原君值得景仰。

纳兰性德径用李诗入词,同样是表示对爱惜人才者的敬佩。

当然,他和李贺的心情不尽相同。

李贺怀才不遇,攀附无门;纳兰性德生长名门,青云有路。

但是,他从顾贞观、吴兆骞等人的遭遇里,深深感到社会的不平,感到人才总是无法逃脱遭受排挤的厄运,因而忧思重重,满怀悲愤。

他也知道,他的心境,很难得到世人的理解,他呼喊:“谁会成生此意”,透露出孤独落寞的悲哀。

总之,他的失望、彷徨、牢骚之情,统统包含在反诘的口吻之中。

前几句,作者极写心情的抑郁,这正好为得遇知己朋友的兴奋预作蓄势。

就在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他遇到梁汾了。

“不信道,竟逢知己”。

骤然看来,在“不信道”之后,又加上“竟”字,显得有点累赘,但重复强调意外之感,是为了表达得友的狂喜。

这几句,笔势驰骤,极尽腾挪变化之妙。

接下去是写知己相逢的情景。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青眼是高兴的眼色,据说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遇见意气相投的人,便露出青色的眼珠。

杜甫《短歌行》有句云:“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

”纳兰性德翻用其意,说他们相遇时彼此正当盛年,都还未老,于是青眼相向,慷慨高歌。

不过,在举杯痛饮之余,又不禁涕泪滂沱。

英雄失路,惺惺相惜,得友的喜悦、落拓的悲哀,一齐涌上心头。

辛稼轩曾有句云:“倩何人,唤取翠袖红巾,揾英雄泪。

”纳兰性德的心情,与此相类。

不过,辛词“揾”字比较含蓄,纳兰用“拭尽”一语,却是淋漓尽致地宣泄情感。

这几句,诗人把歌哭笑啼交错在一起,比杜、辛的诗句显得更鲜明更奔放。

上阕,以“君不见,月如水”作收束。

它是全篇唯一的景语。

那一夜,月儿皎洁,凉浸浸的,似是映衬着他们悲凉的情怀,又似是他们纯洁友谊的见证。

一般人写词,包括纳兰性德在内,总喜欢较多敷写眼前或内中看到的景色。

因情写景,情景相生,会收到形象生动境界隽永的艺术效果。

象〔金缕曲〕这样体制较长的词调,完全不入景语,则易流于粗率。

纳兰性德这首词着眼于传情,诗人直抒胸臆,但也注意顺手拈来一二景语,约略点染。

沈谦在《堪词杂说》中认为:“长调要操纵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微语,绵缠中著一二激厉语,尤见错综。

”这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纳兰性德在歇拍中稍作跌宕,略写月色,正是在豪爽中夹入工细之笔。

这似乎是闲笔,却使人感到,诗人极度激动的感情,又蕴含着深沉的意味。

下阕,纳兰从同情顾贞观、吴兆骞的坎坷遭遇着笔。

“共君此夜须沉醉。

”这里的“须”字很值得玩味。

它表明,诗人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神经麻木。

从写法上看,此句与杜甫的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也颇相似,但意境大不相同。

“纵酒”未必大醉,“沉醉”却是醉得不省人事。

为什么必须烂醉如泥

下面跟着作答。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屈原说过:“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在纳兰性德看来,古往今来,有才识之士被排斥不用者多如牛毛,顾贞观等受到不公的待遇也自不可避免。

不合理的现实既已无法改变,他便劝慰好友,大家懒得去管,一醉了事。

这种一醉解千愁的作法,固然是逃避现实的表现,但诗人冷峭的情绪,乃是愤怒与消极的混合物。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从顾贞观等今古才人的遭遇中,诗人想到自己。

在污浊的社会中,过去的生涯,毫无意趣,将来的命运,也不值一晒,因而他发出了“寻思起,从头翻悔”的感叹。

在词的开头,诗人已透露出他对门阀出身的不屑,这里再一次申明,是强调他和顾贞观有着同样的烦恼,对现实有着同样的认识,他和顾贞观一起承受着不合理社会给予的压力。

在这里,通过诗人对朋友安慰体贴相濡以沫的态度,我们也看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激忿。

在激动之余,纳兰性德把笔锋拉回,用沉着坚定的调子抒写他对友情的珍惜。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

”劫是梵语劫簸的省略,是计算时间的数量词。

在不期然得遇知己的时刻。

他郑重表示,一旦倾心相许,友谊便地久天长,可以经历千年万载。

同时,彼此相见恨晚,只好期望来世补足今生错过的时间。

用不着剖析,这番誓言,灼热如火。

结句“然诺重,君须记”。

再三叮咛,强烈地表达与顾贞观世世为友的愿望。

纳兰性德有些词,写得悲凉顽艳,象“春云吹散湘帘雨,絮粘蝴蝶飞还住”。

象“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使人读来觉得香留齿颊。

但是,纳兰词最大的特点是直抒性灵,感情直率,他一贯认为,“诗乃心声,性情之事也。

”这种主张,体现在创作中,便显得不事雕饰,天籁自鸣。

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这比较准确地概括出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

就〔金缕曲〕《赠梁汾》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运笔如流水行云,一任真纯充沛的感情在笔端酣畅地抒发。

不过,纳兰性德的诗歌直写怀抱,又非不注意艺术锤炼,一味粗头乱服。

从〔金缕曲〕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作者经常化用名句,运用典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中用事,贵无事障。

晦也,肤也,多也,板也,此类皆障也。

姜白石用事入妙,其要诀所在,可于其《诗说》见之,曰:‘僻事实用,熟事虚用。

学有余而约用之,善用事者也。

乍叙事而间以理言,得活法者也。

’”纳兰性德天衣无缝地流畅地运用故实,就是善与活的一例。

正因如此,这首〔金缕曲〕显得既酣畅,又深沉;既慷慨淋漓,又耐人寻味。

这首词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使人读来五内沸腾,神摇魄荡,感觉到作者字字句句,出自肺腑。

它的成就,证实了一条创作的真理:真情实感,是诗歌的生命。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一(2)题。

语文是我的世外桃源,语文是洁白无瑕的美玉,__________________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

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

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

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

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

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

”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

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

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

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

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

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

”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

我来的不巧了

”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

”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

”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

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

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

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

’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

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

’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

我也瞧瞧。

’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

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

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

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

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

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

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

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

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

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

本为情敌,无嫌犹猜。

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

其实她也很谦和。

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

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

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

”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

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

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

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

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

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

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

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

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

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

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

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

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

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

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

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

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

”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

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

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

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

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

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

穆旦的<赞美>讲的到底是什么呢?

理解这首诗里有三句话应当记住:一是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二是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诗歌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技巧,用深沉而充满激情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他真切的感受和呼喊。

诗歌的第一节,诗人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鸟瞰那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一连串的痛苦的意象来充分“记录”他的见闻和感受。

“干燥的风”“东流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等等,分明就是那种痛苦的生存现状,就诗歌中“说不完的故事是说不完的灾难”。

诗人面对破疮的山河,没有抛弃,没有嘲笑,而是“拥抱”它们。

此种动作充分表现了他的执着与深情。

“拥抱”是个无言的动作,一切的一切皆在其中,还需要什么夸张的言辞呢

因而,诗人,他能够走进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心,去倾听它的呼唤、希望与爱。

是的,一个这样的民族虽贫穷残破,但并不缺乏艰危而坚伟的生存力。

这也是它不灭的启示录,所以,诗人激动地说:沉默的 / 是爱情,是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那最后一句竟是多么的感人啊

我们在多少地方都见过了,不知读者还记得不

电影《孔繁森》里,当“孔繁森”的扮演者给一位群众演员——藏民老妈妈洗脚时,这位“孔繁森”后来动情地说,仅仅是这一点点的做法,而在她苍老的脸上我们分明地看到了抑制不住的泪和颤抖

我们的中华不也是这样吗

她需要的关怀实在是太少了。

但是,有谁主动或是愿意深入到她的内心呢

而其实,惟有你真正低走进她的深心,真心去爱她时,你才会体会到更深沉的含义和震撼你灵魂的东西。

对此,当诗人用缓慢而悠长的话语说道“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的时候,我们看到诗人他是多么地激动,是多么地动情啊。

而且,他的感情又是如此的复杂,他关注这个民族的历史的运命又是多么地久长了。

“太悠久的感情”,当我第一次念到这里时,猛一突兀,因为我们庸常所见到的词语组合中,不是“太悠久的历史”,就是“太悠久的岁月”等等表示时间的概念,而与“感情”何涉耶

但是,当我们真正领悟到了诗人的感情那巨大的容量时,我们没有不深叹其辞的真诚与丰沛了。

是的,诗人很激动。

在本节中,诗情由痛苦、深沉逐渐向深沉、激昂递进。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

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眼睛也不禁湿润了,诗人他不也是这样的吗

这样的语句是多么的亲切而又充满着关怀啊。

的确,若没有对本民族的深情,又哪来如此亲切的深情,和对本是贫穷和落后的“拥抱”呢

所以,也正因为如此,他能深悟到一个民族之所以不灭的原因,而并非像那些似乎天生只能过着腐朽生活的人一到临难边作“鸟兽散”那样所能想象的。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的,这是一种深沉的体验,一种民族深沉的赞歌,一种坚伟的民族的自信。

在第一节里,最具有象征意象的是作深沉里与思索的“带血的手”,它就像加缪笔下的呆在山下的西西弗斯一样,太富有启示意义了。

诗人一下子使我们想到了他火一样的激情,是他对我们这个民族深刻的理解与热切的关注,而使全诗洋溢着深挚的爱国主义深情;并又使我们想到尤其自杜甫以来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志士仁人们的苍生之情和民族的情感。

第二、三节里,是通过塑造一个农民勇士的形象来传达生存力的坚忍不拔。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安于苦难。

然而,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之下,他竟站了起来,走上了抗日的行列。

他毅然地去了,竟没有回头,甚至连一声诅咒都没有。

但这对于他来说,是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的啊

因为他上有老,下有小,且贫穷落后,而他是一家物质与精神上的惟一的支柱。

没有他,这最后的残破的草屋也在秋风中坍塌了。

悲剧是不言自明的。

诗歌就是要在这样凄凉的环境中去塑造人,去刻画人,从而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凄凉背后的悲壮与崇高。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有着如此艰难的家庭的农夫,还是一个对历史与土地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理解的义士。

他没有那种浮与浅表的“夸张”,“叫嚣”,甚至他与抗战的“欢快”的气氛也极不谐调。

就因为他理解历史,经过一代代的深沉的积淀,他有着一种不忧不惧的对命运的承受,有着一种面临忧患的冷静与沉着,更有着对于土地的深沉的依恋。

于是,我们看到,在诗中,一种“喧嚣”与他的沉默是对比,一种歌声与他的行动是对比,一种“动词”与他的“名词”是对比。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他并不是伟人,巨子,他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民,一个祖祖辈辈承受着重压的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人,因而在读者的心里,读来格外震撼人心

并且,他又是如此的从容镇静,勇毅坚决,因而显得格外的朴素和真实。

因而,在这首诗里,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曹植在《白马篇》里所塑造的“幽并游侠儿”的忠勇行为与可贵的牺牲精神:“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这一部分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推敲。

如“在幽深的山谷里含这最含蓄的悲哀”,写出了中国百姓深沉静默的强忍品格;“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写时光又一年……许多孩子期待着 /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期待”的结果只能是“饥饿”,无法摆脱的“饥饿”,中间有一个停顿,一读,有多少希望与失望交织着,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用“聚集”显示出“越来越”的程度,与“不断加深”的过程;“一样的是 /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用“侵蚀着生活的泥土”来表达田园荒芜直接威胁到生活的可怕的局面。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的感情写出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法言说的苦痛。

然而,毕竟,它有着深沉的不灭的东西在。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诗人并不失望,仍有勇气与期待。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中的“意象”有别于我们在一般诗歌中所见到的,如“带血的手”“农夫”,涵义极其丰富。

其次,表现为形象中的抽象,像“名词”“行列”“聚集着黑暗”“侵蚀着生活的泥土”等。

再次,这首诗以符号与象征性的动作启动读者极大的想象力,如“带血的手”“拥抱”“名词”“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等。

思想内容:《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着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

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诗作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人公,既表达了作者个体的感受,也涵盖了所有忧国忧民的炎黄子孙的心声。

“我”的赞美,具有群体性意愿的特点。

全诗由四节组成。

第一节用密集的意象(山峦、河流、草原、村庄、鸡鸣、狗吠、野草、干风等等)来描绘祖国,传达出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之情。

作者并不回避苦难与贫穷,他用“佝偻”来形容人民,说他们生活在“耻辱里”,但是,作者仍然要以自己像受苦人民一样的“带血的手”,来“拥抱”人民。

第二、三两节集中刻画了一个“农夫”的形象;这个农夫,实际上是广大劳苦民众的典型,是灾难中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他”的身上压着“希望和失望”,在国难当头时,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穆旦这样写“农夫”的艰辛、苦难、坚忍与觉醒,直至舍身殉难,正是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赞美”。

第四节是作者的自我剖析:他在“踟蹰”,为严酷的现实,更为“耻辱的历史”;但他也十分清楚地意识到,等待的结果只能是“无言的痛苦”,唯有像“农夫”那样奋起,祖国才能够获得新生。

这一节的最后两句重复“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不仅与诗的前三节的结尾呼应,更突出了作者对民族崛起的强烈呼唤与坚定信心。


激动之泪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