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赌城风云经典台词

主演有艾斯 利蒙 尼克的黑帮赌片讲1980年拉斯维加斯的叫什么名

赌城风云/Casino》多的不说了,马丁的黑帮经典片

imdb得分是7.98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快去找来看吧导演: 马丁 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主演: 罗伯特 德尼罗(Robert De Niro) / 莎朗 斯通(Sharon Stone) / 乔 派西(Joe Pesci)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美国上映年度: 1995年11月1. No one stays at the top forever.2. Luck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games they play.3. They had it all, they ran the show, and it was paradise...while it lasted.剧情简介:萨姆.罗斯特恩是赌场中的老千,由于对各种赌术和赌场运营的精通,被赌城幕后的集团任命为赌场经理。

精明干练的萨姆经营有方,深得集团的赏识和器重。

萨姆不但贿赂各种政界要人以巩固自己在的地位,还与黑社会头目尼基交往密切。

在黑白两道都发展顺利后,萨姆的财富也滚滚而来。

一天,萨姆在赌场里见到了性感迷人的女郎吉尔,他用大笔的金钱换来了与吉尔的婚姻。

但不久萨姆就发现吉尔经常背着自己给以前的男友送钱。

尼基在到处制造混乱,萨姆感到十分头疼。

与此同时,萨姆由于得罪了市长而遇到了麻烦。

因为没有正规的经理执照,萨姆面临着无法继续工作。

正当情况一团糟时,吉尔又带着萨姆的孩子与男友准备逃跑。

吉尔与萨姆离婚,并带有了他全部的积蓄,最后糜烂地客死他乡。

意外地窃听到赌城集团的秘密,众多头目面临着审判。

为了高层的利益,集团决定杀人灭口,他们处决了被警方极力追捕的尼基,并在萨姆的汽车里安装了炸弹。

结果汽车里的防火装置救了萨姆一命,大难不死的他离开了赌城,开始了新的生活。

大导演与老拍档合作的一部影片,拥有相同的编剧、演员阵容,完全可以看作是的续集,斯科西斯似乎对这类黑色题材有着一种特殊的偏好,所以指导起来也有轻车熟路的感觉。

性感明星应邀在片中扮演罗伯特的妻子,一个贪得无厌,嗜好酒和毒品的美丽女人。

这部以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为背景讲述友情与背叛、崇高与堕落的影片尽管受到了“过份宣扬暴力”的指责,却为斯通嬴得了本年度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而导演马丁史考西斯的崇拜者们也纷纷将该片称作前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昨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赌城风云,好长啊,史诗般(唉,现在看个电影居然要花两天)。

果然不辱和的威名。

片头以发动汽车,之后爆炸,而后抽离出他在爆炸引起的火焰气流中的翻滚特写引出字幕(这段背景音乐是圣灵之声.马丁在评论这块的时候说.上帝认为世人无罪.所以才采用这种音乐),给观者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之后,由罗伯特扮演的赌城管理者山姆和他的生死兄弟尼奇的旁白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部分注释,让观者边听边看,一点也别想闲着。

捎带说一下,性情暴戾的小个子尼奇的扮演者乔·派西将这个角色诠释的很深刻,从他用一根铅笔把一个高他一头家伙刺倒在地开始到被活埋时的一刹那。

至于沙朗斯通扮演的金吉尔,不知是马丁大导演一贯的重视男演员的原因,还是演技的问题,总之,只能说是一个普通的花瓶,反正没有挑起本妖的一丝怜悯之心。

(也许是我的心变狠了吧)。

远没有她在本能中的表演出色。

老大们同样的愚蠢,金钱同样的诱人,女人同样的只是有一丝灵魂的摆设。

兄弟情在诱惑的面前总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向着物质前进的男人永远是悲哀的,不管他是死是活。

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已炉火纯青,他往那一站总给人一种坏的义正词严,坏的完美无暇的感觉。

这部片子里当他将背叛了他的金吉尔接回来到酒店的那场戏。

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向金吉尔一连说了很多句的“两万五钱美元就买了三件西装和一块表,其他的一万多去哪了,我的钱去哪了

”时,我开始有些恨他了。

他扮演的所有人都是那么的危险(除了)。

有人说德尼罗越年轻越狠,而帕西诺越老越毒,的确有道理。

德尼罗脸上的褶子一多就显得沉稳甚至诚恳。

呵呵,回想他在出租车司机中的表演,对这镜子一遍一遍掏出手枪,或轻蔑或狠毒地重复那句经典台词,妈的,真爽,活脱的危险人物。

这部片子里的表现有礼有节,倒有点不适应...当然,也是剧情需要,因为这社会越来越文质彬彬,游戏规则在变嘛。

对于影片里的暴力镜头的处理,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比如,山姆处理被抓的老千,用锤子砸烂他右手的每一根手指,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另外两部电影中的情景——老男孩中的钳子拔牙和危险人物中的被人用锤子砸烂脚趾。

我觉得以上三个影片就算不让观众们亲眼看到画面,只听声音,也足以震憾人心。

我本人不是很喜欢昆汀叫嚣的所谓暴力美学,像他拍的杀死比尔,番茄酱飞溅出更种形状,我是不曾看出任何美感,倒有些恶心。

可以类比一下,那些鲜血满天飞的暴力美学和马丁,科波拉的电影与经典的古装港片的暴力处理就如同欧洲与日本的恐怖片相比一样,一个是恶心,一个是令人真正的心理惊悚。

不排除有人喜欢那种所谓的暴力美学,反正本妖不怎么来电。

对于黑帮片,借用一下那句名言,“老大”们辉煌时,都各有各的风光,被剿灭时却惊人的相似。

赌城风云也不例外,谁叫科波拉先拍了教父,谁叫马丁开始活埋。

我总有种对于黑帮片一切都已经黔驴技穷的感觉。

黑帮片也一无例外的弱化了女性的表演舞台,每个大导演都要找绝色美女,因为从一开始就是把她们做花瓶用的,在导演的手里把那些美妙的花瓶或砸碎或丢弃,以引起观者的恻隐之心。

兄弟情手足情,一帮愚蠢的男人让更多的男人一边看电影,一边荷尔蒙分泌过剩,当然没办法,我也是男人,这也是免不了的。

但话说回来,这部片子更多是在讲一帮自以为是小人物在当时的拉斯维加斯这个一切并不健全的制度下,从飞黄腾达到灰飞烟灭的故事,总的来说,在一切不健全的体制下,一切欲望都会沦为牺牲品,马丁的认识总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一针见血,所以他不会被老美的资深评委们喜欢。

但哪里才有健全的制度呢

人性本自私,对于欲望我们的大脑又会理智的控制多少呢

说体制的问题法律的问题道德的问题,一个人连温饱生存都得不到解决还哪顾得上那些,一旦有了些物质基础,人们又是如此的贪得无厌。

也许悲观了点,幸好金吉尔没有钩起我的怜悯之心,她死她的。

有60亿人呢,怕什么...=====PS:1.影片长达三小时,前一个半小时,一直用迷幻音乐和杂乱的电子音乐做为背景音乐,虽然背景乐较小,快节奏的音乐有助于影片的紧凑。

2.乔派西演的比较传神,演活了一个凶狠 张狂的黑帮暴徒形象,特别是在赌场找茬儿、教训不懂事的牛仔小弟。

3.出来混迟早就是要还的。

4.金吉儿(莎朗斯通)那歇斯底里的疯狂,泼妇一样的架势很熟悉,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看到她撒谎,我都想掏出枪来轰掉她的脑袋。

5.正应了那句话,因为爱的疯狂所以才毁灭一切。

6.这部电影讲的无外乎是友情、背叛、爱与毁灭,马丁在95年出来的片子达到了整个90年代黑帮片的顶峰,除了这部Casino恐怕无出其二了。

7.本片对白较快,看外语片的同学估计得眼神留意点儿。

8.马丁从小在意大利区长大的,黑帮片从来都带有意大利黑手党的印记,本片也不例外,尼克虽然得到了“老头子”们的信任,觉得他如他父亲一样是个硬汉,应该是个非常可靠的能干人,但又如何呢,“谁叫他不是意大利人

”一样被“老头子”们干掉了,死在雪地里。

可怜的尼克,临时的前一分钟还在想对策解决帮派危机。

9.迪斯尼般的赌城是建立在一具具尸体上的。

那些沙漠里的坑谁知道有多少具尸体。

10.看完这部片子,很想再重看《盗火线》,打雷了,于是睡觉,哈哈。

<<纽约黑帮>>电影故事背景和表达意旨是什么?

当我查了有关资料后,才发现,原来银幕上那些故事基本上是历史事实,可能除了三个主角的名字外,其他一切都是都是曾经在纽约发生过的,甚至三位主角的原型,可能也是真有其人。

至少,片中阿姆斯特丹的父亲,那位在片头“牺牲”了的“死兔党”领袖,在纽约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场在他的党徒和“屠夫比尔”帮众之间的血腥械斗,也是纽约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流血冲突。

关于1846年那场流血事件暂且先按下不表,单谈1863年夏天那场导致了曼哈顿地区死亡119人重伤306多人的全城暴动事件。

如果这些数目对各位来说只能算是小CASE的话,那么一个比较数据就能让大家明白这一事件在纽约历史上的地位。

事实上,发生在1863年7月13至7月16日这四天的暴动所致的市民伤亡“记录”,是直到最近的9.11事件才被“打破”的。

事情的起因,正如大家在片中看到而又不大明白的一样,是由“征兵”引起的,当然,这只是导火索,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

历史上这一事件被称为“1863征兵暴动”(Draft Riots of 1863)。

简而言之,就是征兵制度的严重不公平:新征兵命令规定,如果能出得起300美元,就能免于服役。

要知道,300美元在当时恐怕相当于不止现在的3万美元;因此这一政策等于给予了富裕和特权阶层以兵役豁免权,而根本拿不出300美元的穷人们只好面临到南北战争前线作炮灰的命运。

其中黑人和爱尔兰移民更惨,许多黑人被作为富人的顶替而参军,大多数爱尔兰青壮年男人刚到达纽约港,在发放居留证的同时,就被强制签署了“自愿服兵役”书,并立马抛妻别子地被送去了前线

那年的7月13日星期一,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总爆发,被征到兵的人们开始了暴动,冲击一切公共机构,纽约街头顿时四处火起……与此同时,城内的极端种族主义也开始抬头,黑人成为首要人身攻击目标,不少黑人被乱棍打死或吊死并被“点天灯”……最后只有调用陆军步兵和海军炮舰才以极端的手段将暴动镇压下去。

这,就是《纽约黑帮》后半段的故事背景,并且所有场景都在该片中被马丁·斯科西斯以真实到残酷的镜头所再现。

为什么老马要表现这样一个题材

记得当初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有一句画龙点睛的台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美国,兴起于庙街之上

(America was born on street!)”“庙街”是港片中的一个称呼,大意是市井堂会堂口等。

在没看电影,甚至在看完电影还没查资料之前,我对这句话是颇有点摸不着头脑的。

作为影片历史背景的1846至1863期间,美国早已独立,何来再次“出生”的可能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老马这里所用的“美国”一词并不是指主权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一个统一了的、具有现代民主特征的现代美国,确切的说,是一个融许多民族、多思想和平共处的具备相对完善民主制度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在他看来,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尽管有成形的政治制度,因为并没有得到贯彻实行,尤其是严重的不平等和缺乏社会宽容,还算不上是一个融合(united)了的国家。

对老马来说,1863年乃至整个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开始的以社会融合为特征的真正民主化时期,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马一点都不反美,恰恰相反,他对以“宽容”为基本要素的现代民主制度推崇倍至,在《纽约黑帮》中他要做的,就是将人们基于各种理由的相互仇恨乃至流血冲突以戏剧化的手法推至极致,从而发出天问一般的“这样做究竟是否值得”以及引导人们思考“有没有别的更好的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

如果我们清楚老马以往影片的类型与风格特征的话,就会明白为什么老马要对《纽约黑帮》倾注那么大的心血。

老马以往的作品,无论是黑社会题材的《好家伙》《赌城风云》,(古/今)社会题材的《纯真年代》《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恐怖角》等等,多是以社会不同层次,其中又以社会底层或非正常层次的人物为主人公,描绘、探索不同时代背景对个人生活、思想、行为的影响。

有人称老马为“电影社会学家”,意指在他的电影中,总是以直观冷静的笔调揭示赤裸裸的社会真实。

但在老马以往的电影中,社会压力下人性的张扬与扭曲是他关注的重点,论到对社会总体价值的批判,其实并不多。

因此可以说,《纽约黑帮》是老马第一次将整个社会历史时代的全景作为电影的主角来对待,也是他第一次将其电影的主题从人性剖析转向直接的社会剖析。

显然,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也难怪老马筹备这一电影实际上达30年之久。

但是,即使他经过了这么长的构思与积淀,也经过电影拍摄过程当中的种种磨难,就电影本身而言,人们是很难把握老马的真正意图的。

因为,整部电影实在是拍得比较凌乱。

首先,关于阿姆斯特丹向“屠夫比尔”复仇这一故事本身,就有很多可争议之处,许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

且不说人物心理转变的随机性,单是讲故事,老马在一些地方就没法给观众以完美的交代,如观众们可能比较迷糊,一向精明的比尔如何轻易地就让阿姆斯特丹加入了他的帮派,更让人不明白的是,看起来无甚建树(实际上也根本没做什么)的阿姆斯特丹如何就让比尔那么器重

其次,即使这两人的关系能被老马解释清楚,观众们要在电影中饶有兴致地跟随导演的意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能是老马太急于想表现那个时代的真实社会现实,整部影片中贯穿着大量的脱离人物的社会状态描述,这一方面使得阿姆斯特丹和比尔这两条线很难融合起来,另一方面更为整个故事的流畅性增添了麻烦。

其实老马讲故事的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他是完全有能力把这个故事讲好的。

即使在被评论家认为抄袭自己的《赌城风云》中,老马至少把几个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理得清清楚楚,《纽约黑帮》就没有这种机会了。

除了丹尼尔·戴-刘易斯以外,迪卡普里奥和卡梅隆·迪雅兹性格非常模糊,也很单调。

不能说他们不在状态,而是导演对于人物形象之外的因素倾注了过多精力,限制了塑造饱满人物的空间。

丹尼尔·戴-刘易斯同志是个异数,居然把本来是导演手中一个反面脸谱的角色演绎得精彩绝伦,神采飞扬,似乎要突破银幕向你迈着外八字走过来。

你如果看过他在《我的左脚》《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纯真年代》等片中的表演,肯定很难想象得到眼前这个粗俗、狠毒、狂热、阴险,同时又幽默、顽固、精明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就是他。

那一举手,一投足,说话走路的方式,乃至于自我的嘟哝和随口吐痰,已经完完全全变成另外一个真实的人。

尽管我事先就知道“屠夫比尔”是他演的,可至今仍然很难把“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名字和眼前这个可怕的坏蛋联系起来。

因为和以往的角色反差太大,刘易斯出神入化的表演如羚羊挂角,居然完全无迹可寻

要知道,尽管象杰克·尼科尔森、汤姆·汉克斯、罗素·克劳等演技大牌,我还是能从他们一系列角色中辨别出各自连贯的风格的。

刘易斯这次完全超越自我、甚至超越表演极限的演绎,是今年银幕上最大的惊艳。

然而,刘易斯已臻化境的忘我表演并不能掩饰该电影本身的混乱,因为他的故事再精彩,还是和导演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沾不上边。

老马的本意是要刘易斯与迪卡普里奥,一个代表思想与意识形态的仇恨,一个代表个人恩怨的仇恨,从他们的冲撞中,反射出和当时社会现实一致的“非民主、宽容”问题。

可惜老马太着急于将社会大背景直观地拉进来,以至于两方面都没有表现很充分。

要知道,阿姆斯特丹和比尔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个人,至多也不过是团体之间的,只不过凑巧发生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中罢了,现在照样也会发生。

简而言之,主角之间的矛盾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异质性,如果导演能侧重其中一方面,然后再间接地指涉另一方面,相信效果会好很多。

至少观众不会在最后质疑“死兔党”与城市暴动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纽约黑帮》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导演力图突破自己的野心之作,因此整个电影看下来,感觉有抑制不住的激情蕴涵在每一个画面和场景之后。

这一点也可从老马“歌剧”情结的不同表现看出来,他以前的作品,百老汇歌剧般的壮丽与气魄更多是内含在影片的叙事节奏中的,即整部电影看起来还是非常冷静的;而在《纽约黑帮》中,也许是由于长期积累的激情一旦得到释放,实在难以控制的原因,影片更多借鉴了歌剧的形式,而失去了基本应有的冷静叙事能力。

如果能将情节整合得更紧凑,并且有所侧重而非全盘皆顾的重新平衡描绘重点,本片将成为大师又一革命性经典。

如果孤立地来看,影片中不少场景的确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歌剧独有的气蕴和张力,使得那些场景充满动感和喷勃力,例如械斗前双方的对峙,“中国楼”内的多次集体事件,阿姆斯特丹行刺、失败、被抓、受罚的过程等,无一不将老马特有的凌厉镜头发挥得淋漓尽致,酣畅无比,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因此,总体看来,本片并不是完全失败,而只是过分激动的导演在情节控制上稍微有些疏漏或偏颇。

写完这篇东东,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那么喜爱该片。

那些错误虽然不可原谅,但那是到老仍然能焕发出惊人激情的电影大师所犯的错;作品可以批评,激情不可磨灭,并将永远照亮电影的后行者们。

《纽约黑帮》,这是一部充满了激情与能量的作品,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值得看第二遍。

为了这难得的激情,我要向马丁斯科西斯致以一个影迷所具有的最高敬意

最近经常听到“吃鸡”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年轻时的,【出租车司机】【猎鹿人】,中年的,【美国往事】【唤醒】。

这四部是神演技的(当然不止这四部),看了这些,您可能会明白德尼罗的片子可能不会烂。

既经典又轻松、容易上手的片子,【午夜狂奔】【拜见岳父大人】【老大靠边闪】。

另外,动画片【鲨鱼黑帮】中的鲨鱼父亲的原型就是德尼罗,也是他本人配音。

他凭【教父2】获最佳男配小金人,【愤怒的公牛】获最佳男主小金人;当然很好看

莎朗斯通是谁

莎朗·斯通 中文名: 莎朗·斯通英文名: Sharon Stone性 别: 女生 日: 1958-03-10角 色:演员莎朗·斯通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在家里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

母亲是个家庭妇女,在工厂当机械工人的父亲对她很管教很严,不过这对于智商高达154的莎朗·斯通来说这似乎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15岁的时候她就考进了宾夕法尼亚的爱丁伯罗州立大学(Edinboro State University),那个时候她用功读书,当时人们认为最适合她的职业是律师。

不过很快她就发现了自己另外的优势和兴趣。

17岁的莎朗·斯通放下了书本,在宾夕法尼亚小姐的选美大赛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天生丽质,果然征服评委和观众,一举夺冠。

不久莎朗·斯通又成为福特公司的形象代表,她在电视和媒体广告上频频展现甜美笑容,1980年她顺理成章地进入影视圈,在伍迪.艾伦的《星尘往事》(Stardust Memories)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

不过她第一个有台词的角色却是在恐怖片大师韦斯.克雷文的《鬼哧鬼》(Deadly Blessing,1981)中,相信也没人记得是句什么话了。

此后的莎朗·斯通就长期在一些B级片中挣扎,稍微能给人留点印象的可能只有《所罗门王宝藏》(King Solomon's Mines, 1985)和《魔鬼暴警》(Action Jackson,1988)等。

中间她还杂有一段仅维持两年的失败婚姻。

演员作品本能2 Basic Instinct 2: Risk Addiction (2006)破碎之花 Broken Flowers (2005)不一样的忠诚 Different Loyalty, A (2004)Second Annual TV Land Awards: A Celebration of Classic TV, The (2004)猫女 Catwoman (2004)凛冽庄园 Cold Creek Manor (2003)美丽陷阱 Beautiful Joe (2000)Forever Hollywood (1999)葛洛莉 Gloria (1999)暗夜惊狂 Simpatico (1999)第六感女神 Muse The (1999)地动天惊 Sphere (1998)恶魔 Diabolique (1996)最后生死恋 Last Dance (1996)赌城风云 Casino (1995)致命快感 The Quick And The Dead (1995)炸弹专家 The Specialist (1994)致命交叉点 Intersection (1994)偷窥 Sliver (1993)桃色女人香 Where Sleeping Dogs Lie (1992)烈火情迷 Tears in the Rain (1992)本能 Basic Instinct (1992)喋路狂奔之枪的年代 Year of the Gun (1991)欢喜俏冤家 He Said, She Said (1991)媚力追缉令 Scissors (1991)魔鬼总动员 Total Recall (1990)飞跃星际 Beyond The Stars (1989)致命美人心 Sangre y arena (1989)魔鬼暴警 Action Jackson (1988)法律之上 Above the Law (1988)狂龙特警 Cold Steel (1987)警察学校Ⅳ全民警察 Police Academy 4: Citizens on Patrol (1987)黄金雨 Allan Quatermain and the Lost City of Gold (1987)所罗门国王的宝藏 King Solomon's Mines (1985)舞台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1984)停止呼吸 Deadly Blessing (1981)所获荣誉“宾西法尼亚小姐”称号(17岁)1993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本能》)1996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赌城风云》)1996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赌城风云》)1999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赌城风云经典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