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
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
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而言: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
既然如此,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
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
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
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故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善的基础。
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哪个经文,佛家经典还有哪些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佛教的经典总集为大藏经,历代编纂过很多版本的大藏经。
谁能真正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经的两句也称得上是佛语中最广的两句话。
很多人甚至是子都会念叨这两句。
但对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实在不多。
《心经》记载了观自在菩萨的修行历程,是佛经里比较短但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的一部。
它就像一部成佛心法,主要讲解了心的修行法。
从心去看破一切,那就做到真正成佛了,而且是最直接最纯粹地成佛。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观自在菩萨其实早已经成佛。
那么到底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色,就是物质。
佛教中说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质为主导的世界。
比如我们的世界就属于有色界。
空,就是能量。
佛教中也说存在无色界,即以能量为主导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我虽然没有见过,但却也不难想象。
一个能量团就相当于我们物质世界的一个物体。
那里的万物都是由虚空的能量射线组成的。
古代神话传说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墙壁,估计是无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字面理解起来,就是物质等同于能量,能量即是物质。
这一点爱因斯坦也已经证明。
质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我们要看破实体,不要执着于实体。
我们凡人往往觉得实体踏实,好用。
可其实还有更自在更好用的能量虚体呢
举个例子,我们都认为柜子好用,可以储藏文件。
但看看今天的硬盘,那里的虚拟空间不是可以储藏更多的文件吗
而且更小更保险。
当然,也不要执着于能量虚体,否则会停滞在仙人这一境界上。
虽然已经十分了不起,但不是修佛的最终目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下一句是什么事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 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出自〈〉,原来四句:,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
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
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哪篇佛经,全文是什么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
般若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
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
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
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
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
也是同样的道理。
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
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
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
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
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
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
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句话源于那个朝代
问的很好,很有水平。
前后两句肯定不是为了强调,这是说明一个整体的修行方式。
色即是空,是说世间一切相,性体本空。
就是说一切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尽则灭,本是无常,非真实性。
这是让执着无常幻相为真有的人,明白诸法性空的道理,不再执着相法,让修行人离相。
就是说,色即是空是让人不对幻相起贪执心。
空即是色。
很多修行知道色即是空的道理之后,就又执着到空性中了,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也不好好工作了,也不好好生活了,日子过得一团糟,这就是堕入空的偏执。
性由相显,一切显现都空性的依报,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
就是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修行人要在生活中,兴大悲悯有情,体现出佛法是圆满的世间法,从相法上体现出如来本心的妙用。
也就是说放下贪执心,修一切善法,不可偏执到空的状态中,堕入顽空。
空色本是圆融的。
故金刚经云: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讲空色一如的中道义,这也是佛法的核心部分,不容易懂,需要很深的基础。
简单的说一下,尽量说的直白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