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关于孜孜以求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和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心修身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 12.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

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宪问》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2楼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 2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

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

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

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

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

”——《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 2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 2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 【释义】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

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 2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快乐由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赞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一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

以傲慢自大为快乐,以无所事事地游荡为快乐,以过度的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 诚信友爱篇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 【释义】孔子说:“君子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喜欢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与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

”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即使大家都讨厌他,自己也不要随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3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宪问》 【释义】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觉,这才是贤人啊

” 3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 ——《为政》 【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

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 3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有几句正确言论就推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言论。

” 3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3楼 3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同他谈话,这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同他谈话,这是错说了话。

聪明人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错说话。

” 3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划事情。

” 3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肯勇于牺牲自己来维护仁德。

”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

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 39.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颜渊》 【释义】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要使他仍然不听,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 仁德道义篇 4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 【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 4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 4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 4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

这才是君子啊

” 4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及所哺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 【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

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 4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 47.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 【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

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 4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 4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宪问》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4楼 50.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 谦逊恭谨篇 51.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 5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释义】孔子说:“少年子弟平时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广泛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若还有富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 5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 【释义】孔子说:“处在上位而不宽宏大量,举行礼仪时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不悲伤。

这种表现,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啊

” 54.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炊。

其争也君子。

” ——《八佾》 【释义】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抢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

比箭时,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后上场;比赛完毕下场后又互相敬酒。

这才是君子之争。

” 5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 【释义】孔子说:“至于把我看成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担当

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从不感到厌烦,仅仅做到这些就是了。

” 56.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泰伯》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而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 5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述而》 【释义】孔子说:“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在学问上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感到忧虑的呀。

” 58.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释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

我没有知识。

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了个问题,我原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盘问,得出答案,再尽量告诉他。

” 5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 【释义】孔子说:“君子安详宽和而不傲气逼人,小人傲气逼人而不安详宽和。

” 60.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雍也》 【释义】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他在队伍败退时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要退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断后,是马不肯走哇。

” 求知好学篇 61.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 【释义】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 62.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反复思考,结果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5楼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 6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释义】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 6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 6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 6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 69.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

秀而不实者忧矣夫

”——《子罕》 【释义】孔子说:“像庄稼那样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吧

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是有的吧

” 70.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 【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 7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 7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 7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释义】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 7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释义】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75.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 【释义】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句孔子说的名言

道听途说 何足为信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忽想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于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人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

论语中有关不耻下问的名言两句

敏学,不耻下问 处 《论语·公冶长五篇 子贡问曰:“孔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孔子箴言学习类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治国类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展开 编辑本段学习类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之“知”,同智。

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

”(《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编辑本段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型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 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

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

”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

《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

”(《四书训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

”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

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此即言仁。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又言恕。

孔子常以“恕”释“仁”。

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

”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编辑本段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

”(《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

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

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

亦自弃其德也。

”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

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

”(《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编辑本段治国类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 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

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

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

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

”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

”(《论语新解》)

关于孔子的名言

1.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2.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3.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4.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5.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

能体现儒家乐天知命的名言有哪些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诸葛长青:孔子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因材施教,令人敬佩。

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儒家的基本思想。

儒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孔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提出修身为本,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诸葛长青: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智慧的精华。

以下内容选自张海清先生的《孔子名言名句》,收录了部分《论语》中的一些孔子经典言论。

《孔子名言名句》,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基础读物。

以下是孔子部分思想精华。

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也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有关细节决定成败的名言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并不错,但是它是有前提的,没有前提的判断就是一个绝对判断,就是终极真理。

“细节决定成败”的前提是方向和战略的正确性,有句名言说得好,方向必努力更重要,一旦方向错了、战略制定错了,细节做得再好、再努力都是徒劳的

为什么人们会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呢

因为这句话多数被用在大前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我们备战高考,是在目标、科目、考试范围、考试方法都已确定的前提下,大家竞争的焦点才在“细节”上,此时说“细节决定成败”才是正确的。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也是值得商榷的,用这句话否定“细节决定成败”是不合适的。

你们的命题有点不公平。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这是美国已故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被前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强化之后,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孔子的名言

三人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师傅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 温习以前的东西还可以知道新的东西 学习不思考不行,思考而不学也不行 会学习的人,因该要常问 自己不会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 学习善良的人,不善良的人叫他改 说话必须要有信用 学习的时候温习以前的,很快乐

关于孜孜以求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