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
如果这样的话生阅读就成了虚有,毫无意义与价值的行长此以往,不但阅有收获,反而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导致做事不追求实效、应付过关等不良习惯的养成。
在进行“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质量”的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培养兴趣,带着兴趣去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动的内驱力,兴趣是创造发明的引发点。
我们希望学生多阅读,期望学生阅读好,企望学生有效阅读,首先得学生喜欢阅读,渴望阅读,这是学生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
(一)明确阅读的益处,感受阅读的快乐小学生,对阅读的益处不甚明白,也感触不深,他们不会想到阅读能让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以致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千古遗训,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讲道理、析发展、举事例等方式,尽力把阅读的益处理念植入学生脑海,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这也许是枯燥的说教,但也不得不要。
如果说这种死板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接受印象不深,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身示读、开展活动等,努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来弥补其不足。
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同一篇文章,每读一遍都兴奋地告诉学生,我收获了什么而高兴:我知道了某个字词的意思,我高兴;我积累了关于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我快乐;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我有成就感……以身示读,感染学生,“引诱”学生体味阅读的快乐。
然后通过读书汇报、读书交流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把读书的收获展示出来,因成就而激发自豪感,因表现欲而激发斗志,都更加热爱读书。
(二)持之以恒,苦读成就乐读兴趣可以培养,苦读若能持之以恒,深入下去,也会变成乐读。
所以,教师要长期要求、引导学生坚持阅读,比如:要求五年级学生每天读一两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每篇文章要求至少进行粗读、细读、品读等三遍不同程度的阅读,并随机抽查其读的效果与收获;要求学生每周必须有两三篇质量高,分析全面深刻的读书笔记……“迫使”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在老师的“政策性”要求下必须进行阅读,且是实效性地阅读。
当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素材,拓展了视野,培养了能力;当学生因阅读知识增长了,学习进步了,思想丰富了,有了收获,有了成就感,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意识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自然而然会喜欢上阅读。
兴趣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一)字、词、句的把握与记忆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是情感的载体,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因此,从小处着手,夯实基础,有利于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注意解决字、词的读音、意思等;第二遍阅读时结合整体、结合内容、结合主题对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品读、揣摩、理解、感悟;第三遍阅读时根据理解、意思进行记忆、积累。
教师不但要讲授这样的阅读方法、技能,还要引领、示范,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把功夫学到“佳”。
(二)内容、主题、情感的明确与思考内容是文章的形,主题是文章的绳,情感是文章的魂,这三者都关注,才有利于学生阅读,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第一遍阅读,明确内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过程是怎样的
重点写了什么……可在阅读前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读,也可在读后回答这些问题。
内容的感知是理解主题的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留意生活中类似的素材,达到提炼素材的作用。
第二遍阅读,可联系内容,体味重点词句,感悟主题与中心,思考:这些内容的描写集中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什么中心
从哪些词句能充分体会到
为什么
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深入阅读,明确一篇文章的形散神聚。
第三遍阅读,与文本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走进三者的情感世界。
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人物什么感情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自己读后有什么感想
有什么收获
这样一来,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活”起来,也才能更感染、影响学生。
(三)结构、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会在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写作技巧上下功夫,它们是文章内容、思想变得具体可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艺术手段,它们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没有它们,材料再好,再生动,也表达不好,更不会产生感人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技巧性知识以简单、常见、易于理解为指导重点,不宜过深奥,但必须得涉及。
如: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等;表达——叙述、细节描写、抒情等;技巧——前后照应、点明中心……这些是小学生易于接受,能加以运用的常识。
(一)以“理解”为手段理解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发展认识的基本内容。
理解会将一系列信息、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才印象深刻,才能将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内化到自己头脑中,只有融入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才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随时提取,应用自如、游刃有余,成为自身财富。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词、句要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理解;文本内容的感人、重点之处要通过反复品读、思考加以理解,丰富生命,积累素材;作者的情感、写作技巧要进行感悟、分析,进而丰富思想、理解应用。
(二)加强记忆积累这个记忆积累包括字、词、句,包括阅读材料等。
小学生思想单纯,机械记忆力较强,成人是记得快,忘得快,而小孩虽然记得慢,但也忘得慢,因此适合强化训练。
引导学生要多读,读到能背下来时也不要停下来,再读几遍,这样容易记得牢。
背诵后忘得快是开头几天,所以,引导学生隔三差五复习一下,以防止遗忘。
并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积累的方法,如:摘记法、归类法……(三)结合学习、生活加以运用学以致用,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了,才是自己头脑中的财富。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应用所学所记,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
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所犯的毛病,如:堆砌词句、断取内容情节等,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而非指责和嘲讽。
在语文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阅读收获与积累。
下课时,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阅读中积累的词、句,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在家里、校外,运用学到的逻辑分析事理,以故事中人物的胸怀关爱、包容、善待他人,能悟透文本中的思想精髓,做事进取,直面人生……总之,小学生有效阅读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大处着意,小处着手,以提高学生有效阅读为理念,结合文本具体实在地进行指导、示范,切忌架空地泛泛而谈。
持之以恒,必能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收获的喜悦,进而培养阅读的兴趣,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阅读能力。
表达上体育课激动的句子有哪些
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
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
“勤读多写,注重积累”是基础;“一课一练,持之以恒”是关键。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
一、 片段仿写 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
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
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
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
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
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
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
”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
”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
照得还真像。
”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
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
二、 结构仿写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
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文的拐杖。
比如《白鹅》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
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自己熟悉喜欢的动物。
了解了总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继续扩展练写其它文章,写人、写景和状物的文章,学生有法可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 语言仿写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干巴,缺乏文采,是语文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
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组词、造句、读书或背诵……都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语言熏陶,而仿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其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的白鹅,俨然是一位架子气十足的大将军;俄国的《白公鹅》,那幽默、调侃的语言令人久久难忘。
四篇文章各具特色,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
为此,学过课文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习作:《我喜欢的小动物》;《我熟悉的人》。
学生成功的仿写了《小鸽子》、《小狗》等文章。
四、从仿写到创造 作文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只不过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因此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是在作文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无从说起,可见是在选材方面遇到了难题。
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
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作文的从仿写到创造。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
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生短文阅读能力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应注重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
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教师就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知识规律,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各类课文阅读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一、激趣引导,热爱读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
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
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
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
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
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
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
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
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
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
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三、课内外结合,学会读书方法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
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
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
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
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1、读说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
要想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反复阅读。
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费,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
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围绕这个故事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
”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
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
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
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是泛读、精读结合,泛读求广,精读求深。
泛读指广泛地读,大概地读,不求甚解,各取所需。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我们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精读指去粗取精地读,读透读通读烂几部基础书;也指精益求精地读,读出问题,读出灵感。
精读,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
除了泛读和精读的阅读方法,还有一下几种读书方法。
一、问题法。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
如在学《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时,我们在上课前几分钟先观察课文插图,引出疑问,如①女娲为什么补天
②女娲怎样补天
③结果怎样
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才是不盲目、有目的的读。
二、移位法。
课外同步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一种补充,也是向加深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如在学习《蜜蜂》一文后,我们知道作者通过试验后,确认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这时,我们可以选读老师推荐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又如在学完古诗后,可阅读《唐诗三百首》。
学完童话故事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喜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在学习《桂林山水》后,可根据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阅读,从而真正掌握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
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三、勾画、摘录法。
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
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
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本时,可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瑰丽无比,千奇百怪”“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
做读书笔记正所谓是:“养兵千日,必有一用”。
。
如果大家掌握并运用了这种阅读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默读法。
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
新大纲中规定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默读。
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
要求较高的默读,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
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阅读《猪八戒吃西瓜》这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又浅显易懂的,多采用默读的形式,但只了解主要内容还不够,还要再深入地想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
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如果在阅读中能做到以上几点,长期以往,我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秋天有什么景物
《祖父子》讲述了作者萧红小时祖父的园子度过的快乐童年。
隐感觉到她长大后对童年的怀念。
祖父的园子不仅有美丽的花花草草、昆虫以及和蔼可亲的祖父祖母,但让作者更留恋的是自己一去不返的童年。
在祖父的园子里,萧红自由自在地度过童年: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摘黄瓜、捉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和在祖父劳作时“乱闹”,祖父也没有怪萧红,所以,让萧红自由的,不止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她随意玩闹,给了孩子自由的心灵。
在祖父暖暖的爱的包围下,她自由、快乐、幸福地度过了童年。
这篇文章十分具有孩子气,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到她像一个同龄人在和我们面对面谈话。
我们现在还在度过欢快的童年,所以现在要好好珍惜现在,不要总是抱怨.
怎样教小学生写诗歌
浅谈如何教小学生写诗歌文章:儿童诗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音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盎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能让儿童在念唱或朗诵时,直觉地感受到其中蕴涵的趣味,从而领会到喜悦、感动、动人的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加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培养接受文学的能力。
一、创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孩子们天生就喜欢观察,看一些童话经典。
而且,时不时就从嘴巴里唱出一些有趣的儿歌和自编的童谣,我就抓住时机,让他们读诗,从小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我鼓励学生多读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订阅各类选发儿童诗的、有一定文学品位的少儿报刊,让儿童诗进入学生课外书队伍。
重视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给他们必要的指导。
如利用阅读课、班队活动等时间,举行诗歌朗诵会、推荐好诗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
这对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热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还注重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创造出诗的氛围,如用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优秀诗句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诗歌专栏,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帮助孩子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写的诗,让孩子们生活在浓厚的诗的氛围里。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善于模仿的能力 如低年级学生的诗教应以欣赏、创作儿歌为主。
儿歌与儿童诗是有区别的。
儿歌在词语运用上讲究顺口自然,注重语音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音乐感,追求幽默、机警的谐趣,适宜于歌唱游戏,因此,更容易被低年级学生接受和喜爱。
多结合课文中的儿歌儿童诗教学,让刚进学校的孩子接触诗、赏读诗,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的儿歌,并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是不难写出好的儿歌来的。
学生学习的诗歌,也有很多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仿写的体裁,上完《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第二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我就让学生模仿这中形式,来写一写有关描写秋天特征的诗句来,学生兴致很高,照着样子就开始说了起来,我就给他们进行一些指导,然后我们班的“小诗人”就从这节课诞生了。
如:学生胡恒超写道:秋天来了秋天到,秋天到,果园的果子长得好紫红的葡萄藤上吊;金色的橘子树上挑;红红的苹果叶间笑。
秋天到,秋天到,菜园的蔬菜丰收了,冬瓜披白霜,茄子穿紫袍…为了让孩子能展开想象,我又给他们出了引子:如果秋姑娘来到我们身边,小草弟弟会对秋姑娘说什么
花儿妹妹会对秋姑娘说些什么
大树爷爷会对秋姑娘说什么?………于是,他们议论纷纷,说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我帮他们整理了一下,让他们把写成了一首首小诗。
三、正确指导,教给学生创作诗歌的方法 首先,理论文章是以理跟人,文学作品则是以情动人,而诗更是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的,没有真情实感,只能是无病呻吟。
有了真切的感情,才能找到贴切的诗句。
因此引导学生写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感动过自己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诗的形象、诗的语言去歌颂它,那样的诗才会充满真实的感情。
其次,写诗也要写日已熟悉的物和经历过的事。
也就是说,诗就在生活中。
生活中这种点点滴滴的小事也是可以入诗的。
这种从生活中来,写生活中的事,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诗才是成功的诗。
再次,写诗和写其他文章一样,也要多修改。
修改的最好办法是朗诵给自己听。
听起来不顾,就修改。
改得读起来琅琅上口,自己越读越感动,越读越有味,这样就好了。
在引导学生自觉修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修改,典型的修改处应当说出修改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全体写诗的孩子受到教益。
修改的内容包括语言、形象、押韵甚至立意等。
诗歌的语言应当准确、形象、有美感。
桂林山水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本课中的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掌握桂林山水景物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 3、欣赏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难点) 【一起学课文】 名师伴你学,问题全会解 ★ 我会解题目:题目是眼睛,轻轻告诉你 “桂林”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以其秀丽多姿的美景而闻名于世。
“山水”就是“山”和“水”。
本文题目的中心词是“山”和“水” ,那自然描写的就是桂林这个地方的山和水的特点。
作者以《桂林山水》为题,直接点明文章内容。
★ 作者我知道:走近作者心,了解课文魂 本文的作者是陈淼。
文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作者引用清朝诗人金武祥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一百多年来广为传诵。
意思是桂林山水风景秀丽,名列天下第一。
★ 我们读正文:名师到身边,亲自来指点 人们都说:“桂林山 水甲天下①。
”[句导读:“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总起句,在文章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深情的赞美了桂林山水无与伦比的秀美。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②在漓江③上,来观赏④桂林的山水。
段导读: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了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山水甲天下”。
本段也是文章的总起段,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⑤的大海,玩赏⑥过水平如镜⑦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句导读:这一句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进行叙述的。
拿大海和西湖同漓江相比,不是说大海和西湖不如漓江的水美,而是更衬托出漓江的水独具特色的美。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⑧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⑨那是一块无瑕⑩的翡翠⑾。
[句导读:这是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
一个分句表达一个特点,而且每一个分句的后半部分都是具体、形象地说明前半部分内容的。
这段话形象地写出出了漓江水的美。
在朗读时要把“真静、真清、真绿”加以强调,读惊喜之情。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⑿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段导读: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讲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⒀的泰山⒁,游览过红叶似⒂火的香山⒃,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句导读:这一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拿泰山、香山同桂林的山相比较,并不是说泰山、香山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更加突出桂林的山独具特色的美。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⒄,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⒅,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⒆,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⒇,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 险啊,危峰兀立21,怪石 嶙峋22,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句导读:这一句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写出来了。
在这句排比句中,还多处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如写山的形态万千,用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真实地描绘了山的奇和秀。
这句话在朗读时要把“真奇、真秀、真险”加以强调,读惊叹之感。
] 段导读: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讲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这样的山围绕23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24,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25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句导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是全文的总结句。
意思是: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像进入了无比美妙的画境一般,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句话紧扣中心,并与前文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由衷的赞叹之情。
这一段要用抒情的口吻来读,读出赞美之情。
] 段导读: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的叙述了桂林山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也是文章的总结段。
注释: ①[甲天下]天下第一的意思。
甲,第一。
②[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③[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 ④[观赏]观看欣赏。
近义词是“欣赏”。
⑤[波澜壮阔]本课 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景象非 常壮观。
此词也可以用来比喻规模 巨大或声势雄伟。
波澜,波涛。
反义词是“水 平如镜”。
⑥[玩赏]游玩观赏。
近义词是“欣赏”。
⑦[水平如镜]水面平静得像一面 大镜子。
⑧[觉(jué)]还读jiào,如“睡觉”。
⑨[仿佛]好像的意思。
它是比喻词。
近义词是“犹如”。
⑩[无瑕]指没有斑点,形容十分纯净。
瑕,玉上的斑点。
⑾[翡翠]一种半透明有光泽的绿色矿物,也叫硬玉。
⑿[扩散]扩大分散出去。
反义词是“聚集”。
⒀[雄伟]雄壮而伟大。
近义词是“雄壮”。
⒁[泰山]东岳,在山东省中部, 主峰在泰安市北,雄伟壮丽。
⒂[似(s)]还读sh,如“似的”。
⒃[香山]北京西郊的一处景点,风景绮丽,尤以秋天红叶迷人而闻名。
⒄[拔地而起]形容山峰等雄伟挺拔,就好像突然从地上拔起来似的。
拔,高出。
⒅[奇峰罗列]奇特的山峰依次排列。
罗列,分布排列。
⒆[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作用 的东西。
⒇ [明丽]明净美丽。
近义词是“明艳”。
21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危,高。
兀立,直立。
22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3 [围绕]环绕。
24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人看不清山峦的真实面貌。
“迷蒙”的反义词是“清晰”。
25 [连绵不断]连续不断。
这两个词是一组近义词。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