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老百姓对执政者不满的诗句

如果老百姓对房地产调控严重不满意,在中国会不会影响到执政者执政?在美国呢?

房地产调控只是针对一线城市,一线城市里,政府控制较严格,二线城市受影响不严重,老百姓对房地产的不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国家调控还是赶不上物价上涨,所以房价的本质还是在涨,只是上升幅度稍稍低点

屈原为什么投江

老百姓的不满。

包括意见、怨言和愤怒。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明智的执政者应善于倾听老百姓的声音,不但注意表现强烈的意见,更要善于体察弱小群体的困难,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拥护。

王安石为人是怎样的

名人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1、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2、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多的。

3、著名化学家格林尼亚教

为什么流言可以无处不在?而又有那么多人被流言所害?人为什么非要信流言呢?不可以不去理会吗?

第三、 对谣言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索这种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在概念上的模糊、用词上的多样不利于讨论的深入,相反,将诸多类似概念的特征提炼出来,便于找到这一类现象间的性质及其联系。

因此,对于传播不实之词这类现象,谣言是更反映其内涵的概念,而牢骚、民谣、小道消息等是表现外延的概念。

在本文对谣言的研究中,涉及以上各词所特指的各个表现形态。

谣言的诞生 要研究谣言,自然要从谣言的源头谈起。

从谣言产生的源头来看,根据造谣者造谣意图的有无,可以将谣言分为两种:主动编造与无意引发。

而具体的划分就要按照造谣者的动机来确定。

造谣者的动机 造谣者是谣言诞生的始作俑者,尤其是一些产生恶劣影响的谣言,更与造谣者的目的紧密相连。

没有造谣者,也就没有谣言。

以造谣者的动机来划分谣言的类型,是探寻谣言起源的最佳方式。

第一、 牢骚性谣言。

当人们的某些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埋怨之感就会产生。

表现出来的埋怨就是牢骚。

这种牢骚如果是直接针对埋怨对象,就是斥责、诉苦;但若不是针对埋怨对象,就很容易转化成为谣言。

牢骚性谣言的埋怨对象常常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环境,社会的或团体的。

不满者找不到明确的发泄目标,就会向自己的同伴表示自己的情绪,比如社会上出现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没有关系、权力的老百姓常常会受到欺负或者不平等的待遇,老百姓就会表现出不满,但又找不到清晰的埋怨对象。

从这些民谣中,我们可以真切、细致地把握百姓的社会心态。

这样的民谣很多,其共同特点是,抓住社会生活中某种不正常的现象,夸张、放大甚至扭曲,而传谣者从谣言的传播中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

对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曲解使党的建设削弱,于是就有了中央是执政党,地方是自由党,企业是在野党,农村是地下党的说法。

极端地以挣大钱为个人奋斗目标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一些人甚至开始怀念起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编出一句民谣,50年代人爱人,60年代人帮人,70年代人整人,80年代各人顾各人。

民谣是百姓情感、心态的形象化表述,而百姓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对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最为关心,意见也最大,许多民谣中对腐败、权力滥用等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这些谣言,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正如造谣者找不到准确的矛盾对立面来发泄一样,我们也无法找到准确的造谣者,只能是从中体味民众的情绪。

当然,如果这些谣言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就可能产生远远超出人际传播的牢骚性质的影响,不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会改变其原初的意义。

第二、 攻击性谣言。

与牢骚性谣言完全情绪化的无目的的议论不同的是,攻击性谣言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及对象性,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就已经认真地研究了攻击对象及其所在环境的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某种谣言,以此来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

攻击性谣言中,根据攻击目的的强度,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敌对性攻击与嫉妒性攻击两类。

前者是在一种战争状态或两种势力针锋相对时使用的一种斗争手段,后者是针对群体中优秀者的一种非正当的竞争手段。

中国古典名著《三十六计》的第三十三计为反间计,其中言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意思就是说在敌人内部设下疑阵,以利于我方胜利。

自古以来,兵家在使用反间计时,采用的手段就是攻击性谣言。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记载一段诸葛亮用反间计去掉司马懿的故事。

当时,魏主曹丕刚死,其子曹睿即位。

马谡向诸葛亮献计,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

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

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建议,按照他的话去做。

果然,司马懿被削职回乡。

这种处心积虑的造谣者很重视研究攻击对象的弱点。

在这个谣言中,诸葛亮抓住:第一,司马懿手握重兵,有功高震主之嫌;第二,魏主曹睿对司马懿素怀疑忌。

因此,当谣言散布开来时,曹睿大惊失色,急问群臣,而大臣中并无人为他说好话,有人提起了曹操曾经对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有人说: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比为祸。

由此,诸葛亮所造谣言一举成功,顺利地离间了敌方将帅,除掉了自己的一个劲敌。

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是抓住司马懿的这种弱点,而是造对方贪图享乐的谣言,就不会对对手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除了这种敌对性攻击外,嫉妒性攻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罪为频繁,似乎任何一个群体里的优秀者都会遭到一定的非议,极易成为谣言的中心人物。

这类谣言又可根据造谣者来自于群体内或群体外分为两种:一是群体内的嫉妒,一是群体外的嫉妒。

而对于一些社会公众或知名人物,嫉妒性谣言常常同时来自于群体内外。

这种现象在改革初期不时出现在一些国有企业的厂长身上,一个厂长一旦稍微有了改革的举措并取得一定成绩后,受到包括上级领导、同行单位、新闻媒介等外界的关注,名声、荣誉日渐增加,有时还会得到外界丰厚的物质奖励,这些,都会引来一些人的嫉妒。

或匿名告状,或散布流言,就成为这些心态不正的嫉妒者常用的手法。

同时,凡改革必然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在这种重新分配中利益受损的一方就会成为谣言传播的基本土壤。

这导致许多改革者在过了初期的大刀阔斧后很快是举步维艰:对上,一封告状信让上级领导在支持其改革上有了顾虑;对下,一个小小谣言能打消群众热情的拥护。

攻击性谣言是造谣个人或集团目的的体现,相对牢骚性谣言,其谣言攻击目标非常明确,谣言制造上理性成分增加。

在国际传播中,攻击性谣言出现得非常普遍。

为了制造打击对手的舆论,完全虚假的新闻可以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

1930年,一位研究者撰文揭露了一战期间英国的宣传。

文中写道,暴行报道是英国宣传的一大元素。

这些报道大多数都被不加置疑的公众所接受。

如果他们目睹了最悲惨的暴行报道是如何于1917年春天在英国情报部的总部出笼,他们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接受有关德国恐怖行为的故事了。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一、深刻认识做好新形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迫性 大家知道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和著名民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段关于执政兴衰周期率的对话,就是著名的窑洞对。

主席说,共产党一定能走出这个“周期率”,因为我们植根于人民,因为我们天天都在“赶考”。

半个世纪的对话仍警示着我们:要重视人民民主,要密切联系群众,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一)做好群众工作,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践行党的宗旨的客观要求。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任何时候都注意发动、鼓舞、相信和依靠群众,这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回顾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既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团结人民群众形成“真正的铜墙铁壁”,探索出了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的一系列群众工作的规律,从而不断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使许多群众从对党的怀疑、观望到理解和信任,在关键时刻甚至不惜为党的事业流血牺牲。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为我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同样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

党的91年发展历史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群众工作是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主要法宝,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可以说,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

 (二)做好群众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成果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龙陵的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可以说,这是县委、政府依靠人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积极性的结果。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追求。

不同的利益主体必然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由此引发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加,群体事件、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性加剧。

由于多种矛盾并存,相互联系,一旦处置不当、不及时,就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矛盾。

我们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化解和克服矛盾和困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假如漠视群众利益,不以积极的态度去化解矛盾,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或者在处理过程中处置不公、态度不好、方法简单,还会引发新的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阻碍全县发展的进程。

 (三)做好群众工作,是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抓发展必须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所有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体现六中全会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同时,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让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大好局面。

(四)做好群众工作,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所在。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既要抓发展,又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着力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这就必须注意做好群众工作。

我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政策观念、效率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和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要求不断高涨,而新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这种变化,对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过去那种单纯靠行政手段的老办法已经不适应。

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不断巩固执政基础。

 二、认真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国际间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

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执政早期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无条件信任和服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对个体权利的追求。

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化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逆反”心理。

由于党风廉政存在的问题带来对公权力的信任度降低。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形成了新的表达诉求渠道,成为群众参政议政发泄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使群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等等。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群众工作趋向多元化 一是群众工作对象多元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职业选择愈趋自由,社会流动不断加快,群众的范畴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出现了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与过去相对单纯的单位人、农村、企业职工的情况不同,现在已经广泛出现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不少新的阶层,以及流动人群、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群众,均成为群众工作的新的对象,群众面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政策等原因,不同群体财富的积累渠道不相同,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程度不等,一些基本群众如工人、农民等利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城市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对现在的不少政策还是有意见。

 二是群众反映问题多元化。

当前群众集中反映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既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就业保障、涉法涉诉等问题,也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分配不公、民族宗教、历史遗留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问题,群体性事件风险隐患凸显,诱发群体性事件新热点不断增多,群众诉求最大化,在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参与者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手段相互交织,大多数人盲目的参与与少数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相互交织,复杂程度增加,处置难度加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使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影响全局,非对抗性问题转化为对抗性问题。

 三是群众利益需求多元化。

在改革中需求不断变化的群众个体根据各自所处生存状态,追求利益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促使群众需求从单一化趋向多样化、从普遍化向差异化转变。

四是群众工作主体多元化。

党不仅要做好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还必须发动政府、群众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来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形成党的群众工作合力。

 五是群众工作手段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行政组织资源垂直命令式地动员社会的效力已越来越弱,而以利益驱动为杠杆的经济手段,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伦理手段,以契约自由为主体的法律手段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舆论手段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手段将趋于法制化、理性化和平等化。

 (二)干群矛盾趋向复杂化 一是直接利益冲突和无直接利益冲突互相交织。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群众的要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畅顺的沟通机制,老百姓没有“出气口”,民意得不到有效表达,储存着大量“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潜在参与者。

一旦产生诱因,马上就会出现众多的以围观、起哄甚至挑衅作为武器的声援者。

二是有理诉和无理诉互相交织。

从平时来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有部分是由于初信初访不够重视,该解决的不及时解决,推诿扯皮,导致矛盾上交的有理诉求。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群众为了达到自己的诉求目的,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和“唯上”心态,对于法律渠道、民间渠道能够正常解决的事情,动不动就到县委政府访、闹,以致越级访、重复访和集体访不断增多。

三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互相交织。

当前,社会矛盾以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但也出现了一些对抗性矛盾的苗头和倾向。

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先经过周密策划和组织,内部组织层次分明,人员分工明确,有统一的口号和行动方案,进退都有人控制和指挥。

同时,一些别有用心人员参与人民内部矛盾,竭力挑拨离间。

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在工作中不授人以柄。

 (三)形成原因趋向多样化。

形成干群矛盾的原因很多,但突出的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决策失误。

有些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在重大决策、重大规划调整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制定的政策、法规出现不平衡、不统一、不连贯、不稳定现象,执行政策随意性较大,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没有慎重考虑,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决策,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这些决策失误,不仅造成经济政治损失,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割裂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二是干部失信。

有的干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不熟悉、不了解,对群众的联系不紧密,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处置不公正。

有的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一些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能及时洞察,缺乏事前发现能力,未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难以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所以有些农村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不如对宗教组织的信任,过去干部登高一呼、一呼百应的情况现在见得少了。

由于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导致有的地方非正常组织抬头,甚至消失多年的邪教、会道门等非法宗教势力死灰复燃,敌对势力乘虚而入,成为影响农村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隐患。

 三是处置失当。

社会组织形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也日益增长,但不少党员干部把握不了群众的思想动向,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化,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增加了社会对立情绪。

有的乡镇和单位处理矛盾纠纷不够及时,存在拖、推现象,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小事不重视,等事情闹大了,领导才去解决。

有的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政策、办理案件过程中,不考虑社会效果、不估计可能产生的后果,就事论事、就案办案,工作不深不细,作风简单粗暴,这些都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向恶性方向发展。

 四是渠道失畅。

当前,群众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权利诉求和政治诉求,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程度上、不管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各级各部门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拓宽利益表达诉求渠道,但利益诉求渠道狭窄乃至缺失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干群关系。

五是心理失衡。

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一些群众对改革发展思想准备不足,不能够从全局、长远、理性地看问题,一旦自身利益受到影响,便产生心里失衡和认识上的偏差,引发怨气和不满。

如贫富差距过大产生“仇富”心理;多数群众因法制意识淡薄,遇到问题还是习惯于找党委政府而不是找法律,要求“讨回公道”,在对待涉法涉诉问题上,出现“信访不信法、信法律不信法院、信领导不信法官”的倾向。

有的把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劝导错误地以为是“法不责众”。

这些都是当前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 当然,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党群、干群关系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机和场合,还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关键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探索规律,有的放矢,全力解决,努力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方法当前,要切实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五种能力。

(一)要具备亲民爱民的能力。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既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

所以,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具备亲民爱民的意识。

一是要强化宗旨意识。

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要始终牢记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现实,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必须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时时刻刻用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认真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站在老百姓的位置,认真审视哪些问题是群众最需要解决的;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认真审视出台政策时,是不是对人民群众有实惠,会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影响和损失。

只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去谋划措施、去做民主决策,群众就会非常拥护、非常赞同、非常理解,各项工作就会稳步推进。

反之,工作就会出现反复、出现障碍、出现失误,甚至影响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是要善待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上访反映问题,说明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依赖,希望通过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是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也是民意渠道顺畅表达的需要。

如果对待群众上访的态度生硬、冷漠、敷衍,甚至把群众上访说成是“刁民”、“素质”低下、无理取闹,老百姓就会感到很失望,老百姓就会产生怨气和不满。

因此,要善待普通的老百姓,善待每一名群众,善待每一个来访群众,并且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去化解社会矛盾。

(二)要具有思想疏导的能力。

思想工作是开展各种工作的先导,是打开心灵智慧的钥匙,是解开心理疙瘩的良药,是推动工作进展的利器。

无论要干成任何事,都需要我们去理解、宣传、团结、赢得群众。

一是要虚心学习群众的长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人民群众交朋友,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帮群众之所难,解群众之所忧,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要有高超的演讲技能。

思想疏导是需要人去游说和引导的,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知识,既要懂法律知识,又要有实事政策知识,还要有社会知识;必须要有演讲的艺术,演说时要“看菜吃饭、见客出席”,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千人一面,官腔十足,一个腔调,说一些不得要领的话,让群众摸不着头脑。

三是要态度明确。

开展群众工作,必须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地与群众交流、交心、交底,最后要力争与群众交成朋友,并在其中了解群众反映问题的具体真相和所要表达的意愿,然后有的放矢地对群众予以解释政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时限,最终赢得群众的支持,最终赢得群众的信赖,最终赢得问题的解决。

(三)要具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处置群体性事件、接待群众集体上访工作,与其它工作相比,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它的风险性,工作方式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不良事端,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就会给工作造成被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做好处置群体性事件和接待群众集体上访工作,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新形势下的艰巨任务之一,必须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不畏艰难的勇气、敢于碰硬的决心、善于取胜的态度,抓住良机、稳妥细致,顺势而为、果断处理。

一是要有正确的判断力。

群体性事件和群众集体上访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有一个酝酿、集聚、行动的过程;是一个矛盾长期积累的过程,矛盾从小到大、有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的过程;群众情绪从平缓到偏激、从怨恨到非常激烈的过程。

这个时候,就要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准确判断,采取与大众对话、个别征求意见、推举代表座谈等方式,逐步缓和群众的激烈情绪,并加紧控制局面,有序开展工作。

二是要趁热“打铁”缓矛盾。

群众的情绪缓和下来后,就应该立即召开群众代表会议,让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尽力让群众的怨愤情绪宣泄出来;让群众将反映的问题完整的表达出来,使群众反映的问题更加真实的显现出来。

三是要重点做好带头人工作。

对群众中的领头人和主要人员,要分别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政策和法律规定,使其打消不正确的念头和幻想,劝其按照政策规定解决问题。

(四)要具备综合协调的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信访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工作是为党委、政府服务的,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化解矛盾隐患的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综合协调能力,必须要有反映敏捷的能力,必须要有行动迅速的能力。

一是要当好参谋。

发生群体性事件和群众集体上访时,最重要的是反映要快、行动迅速、汇报及时,及时将发生的情况向党委、政府领导报告,并提出处理问题的措施。

二是密切配合。

首先,要协调好上级和下级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本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做到协调到位,指挥正确,沟通顺畅,联系密切,形成合力。

三是督促有力。

责任落实后,更重要的环节是在检查督促上,要把哪些比较薄弱的单位和部位作为检查督促的重点,尤其是发生矛盾的责任单位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职能部门,要重点检查督促,促使其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五)要具备超前意识的能力。

群众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在问题发生的部门和单位,这就要求做好群众工作不是“事后诸葛亮”,更不是“马后炮”。

要坚持超前谋划,问题没有发生时就要做好工作,实行工作重心下移、责任下压,措施防范在前、补救手段在后。

一是要做好矛盾排查。

对群众中的矛盾隐患,要早排查、早预测、早介入、早处置,坚持排查到位,处置到位,解决到位;坚持不留后患,不留死角,不留盲点。

二是要强化信息沟通。

信息是开展各种工作的生命线,是思考问题、做出决策、采取措施的“定盘星”,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要对群众活动中的重大敏感信息及时报告,及时研究,及时分析;要对个别群众思想动态给予及时关注,掌握其动态、关注其行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防止个别人的行为演变为多数人的行为;要特别关注民间的信息,民间的信息至少代表一部分群众的心态,这些民间信息可能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着力点、焦点、难点。

必须坚持信息的沟通、共享,使信息更好的发挥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老百姓对执政者不满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