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千古一绝的文言文情话

千古名篇文言文一篇 急需啊

归去来辞作者: 陶渊明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何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惶惶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

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陈情表》,一题作《陈情事表》。

“表”是古代臣下写给皇帝陈达情事的奏章或书信。

《陈情表》就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说因奉养祖母不能奉诏的书信。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

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

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

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

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

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书》卷八十八)“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

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

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

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祭十二郎本文是韩愈哀祭文中最有名的一篇,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哀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茅坤语)。

其所以如此,不在于祭文运用了多么高超的技巧,而唯在其情的真切,复借质朴的文字予以自然流露。

?韩愈与十二郎,在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下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又因为家族的、亲情的和年龄上的关系,韩愈与十二郎虽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的感情基础。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六岁,十二郎稍小一些,都正当人生的壮盛时期;就韩愈而言,他与十二郎虽暂分离而此后必然有很长时间相聚,可以充分体味叔侄之间的天伦乐事。

但是,令韩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于是对家族、亲情的悲痛回忆和自己与十二郎聚少离多的遗恨便一下子涌上笔端。

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而真情自然一触即发的原因。

?祭文先追忆了幼时与十二郎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借其嫂的话,突出了家族的苦难和凄凉孤单;又一一追述了自其离家之后叔侄短暂的几次相聚,突出了十二郎的遽死给自己带来的无可弥补的精神创伤。

行文至此,作者感情的闸门已难以抑制,先从“少者吊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生发出一大段似真似幻、始疑终信的沉痛文字,继又从不知十二郎死确切日期入手,生发出一大段如泣如诉、自责自尤的追悔文字。

至此,文章的情感达到高潮,也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在感情的一泄如注之中,作者仍然不失时机地对十二郎的丧事、家事一一作了安排;对于作为十二郎仅存的长辈韩愈来说,这些都是祭文不可缺少的内容。

?与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辅相成的是祭文文字的不假雕饰。

作者似与十二郎如话家常,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引用人物话语,时而援引书信中语,于表面上看似繁冗、絮絮叨叨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回环往复的悲剧气氛。

?多数读者不一定有丧亲之痛的感情经历,因为时代的隔膜,今天的读者对韩愈唏嘘再三的家族的凄凉孤单尤其缺乏深切的体会。

但是,古往今来的读者没有不被这篇文章感动,甚而至于黯然泣下者,原因在于,一方面读者皆有设身处地、转换立场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好的文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和“移情”的作用。

《祭十二郎文》的感染力,即来自于以上两个方面。

?哀祭文,通行的体式,以言韵语居多。

韩愈这篇祭文,在真情急欲一倾的驱动下,突破了这个常规,而使用了更流畅、更易于表达情感的散文去写。

这也是一个创造。

愚溪诗序《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序。

《八愚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而写的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

《八愚诗》已经亡佚。

一般说来,序有两种,一种是书序,一种是别序。

书序一般用来陈述著作者的旨趣,多放在篇首。

别序一般用来为朋友赠别。

《愚溪诗序》是书序,是柳宗元陈述他写作《八愚诗》的旨趣的。

《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

全文共六段,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溪以及溪附近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被命名为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的原因。

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

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

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

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愚溪本来叫rǎn溪。

为什么叫rǎn溪呢?有人说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以姓得名,所以叫冉溪;又有人说溪水能染色,所以叫染溪。

总之,不论叫它冉溪还是叫它染溪,都是有缘由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给溪水改名呢?据说“土之居者,犹然,不可以不更也”。

意思是说,当地人对于究竟是冉溪,还是染溪,争论不休,所以不能不改。

但是,为什么要改叫愚溪呢?因为“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

“予以愚触罪”,意思是我因糊涂触犯了刑律得了罪。

“谪潇水上”,意思是被贬在潇水这个地方。

“得其尤绝者家焉”,意思是寻得一处风景极佳的地方安了家。

这里的“家”字是动词,安家、住下的意思。

“愚公谷”,在现在山东临淄西。

“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意思是说,现在我住在这溪边,不知道起一个什么名字好,鉴于古代有愚公谷,所以便改溪名为愚溪。

其实,愚公并不愚,他所以自称为愚公,不过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

同样,改溪名为愚溪,也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

不仅于此,“予以愚触罪”,就更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了。

“以愚触罪”,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言外之意就是说,聪明人是不会去干那种所谓的犯罪的傻事的。

触罪之后,不仅要连累到妻子儿女,而且连自己居住的地方,都要受到连累,这是一种多大的不公平!这还不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吗?更有甚者,连“愚溪之上”的小丘,丘东北六十步的泉,泉合流屈曲而南的沟,负土累石塞其隘的池,池东的堂,堂南的亭,池中的岛……虽然“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也一概以愚字命名,称之为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岛。

这是为什么?都是“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这更是一种不公平,自然也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合流屈曲而南”,意思是泉水汇合到一起曲曲折折向南流。

“嘉木异石错置”,意思是好的林木、奇异的石头交错陈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和愚本来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这难道是可以允许的吗?道理据说是有的,“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其流甚下”,指溪的水位太低。

峻急,指水势湍急;坻石,指滩石。

幽邃浅狭,指溪谷幽深,溪流浅窄;蛟龙不屑,就是蛟龙不屑于居住。

蛟龙,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民间相传它能兴风作雨发洪水。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溪没有可利于人世的地方,只是和我相类似,因而虽然用愚的称号来屈辱它,那也是可以的。

然而把愚和我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从而说溪“适类于予”,使用愚的称号来屈辱溪,自然也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了。

溪水无辜,而所以要用愚的称号来屈辱它,完全是因为“予家是溪”。

而“我”又“以愚触罪”。

那么,“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愚人呢?由此便转入写愚的种类和性质。

有三种愚人,一种像宁武子那样,“邦无道则愚”;一种像颜回那样,“终日不违如愚”。

宁武子是“智而为愚者也”,颜回是“睿而为愚者也”。

所以他们“皆不得为真愚”——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

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清明时,他就显得很聪明;当国家昏暗时,他就装傻。

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到,他的那种傻劲,别人就做不到了。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的忠实门徒。

《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出不同的意见,好像很愚笨。

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传授的东西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笨。

像宁武子和颜回,当然都不愚笨。

其实何只是不愚笨,应该说他们都是聪明人。

“智”,智慧;“睿”,通达。

“智”和“睿”,都有聪明的意思。

“智而为愚者也”,意思是聪明而装糊涂;“睿而为愚者也”,意思是明白而装傻。

因此,宁武子和颜回,都不是真的愚笨。

而“我”的愚就完全不同了:“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这才是真正的愚人呢!“有道”,指天子圣明;“遭有道”,就是遇到了圣明的天子;“违于理”,就是违犯了道理;“悖于事”,就是行事谬误。

这都是就永贞革新这件事说的。

公元805年,就是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政,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

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

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柳宗元就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

所谓“遭有道”,就是指遇到了宪宗这样的天子。

像宪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的“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这样,世上就没有能和我争这条溪水,只有我才占有它,并给它命名为愚溪。

这就更是愤激不平之词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朝廷规定他终生不得量移。

这就是说,柳宗元只能老死在贬所。

这对柳宗元来说,自然是最沉重的一种打击。

在这沉重的打击面前,柳宗元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无法发泄,便只有寄情于山水,以超脱于尘世来自我麻醉,这就是所以要写第五段文章的原因。

“善鉴万类”,就是能够鉴照万物;“清莹秀澈”,就是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锵鸣金石”,是水声铿锵鸣响,有金石般的声音;“漱涤万物”,就是洗涤世间万物;“牢笼百态”,就是包罗各种形态;“鸿蒙”,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超鸿蒙”,等于说出世;“希夷”,指空虚寂静,不能感知的状态;“混希夷”,就是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寂寥”,就是寂寞;“莫我知”,就是没有谁了解我。

这段话所抒发的仍然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

这段开头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

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般的声音。

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么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使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接下来笔锋又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

“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

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

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之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净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

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愚溪诗序》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和溪水的愚融为一体。

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予家是溪”,由于我住在这溪水边,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的头上。

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

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愚融为一体。

从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

溪、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全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便成了作者耿介性格的象征。

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

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贴,不愧是传世的名篇。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

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

这种赋称为文赋。

《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文言文“江南奇冤,千古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翻译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被伏击、军长叶挺被扣押是千古奇特的冤屈。

国共一家人拿起武器打仗,兄弟之间被逼迫为什么这样着急!这是皖南事变时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题词。

具体历史背景为: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

列举一些诗、词、文言文中的千古名句。

一、 爱国爱民篇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二、 壮志篇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厦门行>>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不第后赋菊>>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凉州词>>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三、 道德品行篇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学而>>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被称为千古悼词的一篇古文是什么

一阔别已久,吾,夜不能寐,七夕将至,遂作此书以博伊人一笑。

吾作此书时,辗转反侧,不能竟书而几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唯班门弄斧以诉衷肠。

曾午夜梦回,泪眼低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亲身体历,方知古人之不余欺也。

每忆汝,则心有戚戚,思断肝肠。

不觉情难自抑,满纸相思。

今夜吾独对孤灯,闻窗外鸡啼,长夜将逝,蓦然回首,往事历历,犹记当日三院初见芳泽,即惊为天人,秋波流慧,青丝披肩,弱态生娇,吾心中狂呼:梦中情人也

相识半年有余,爱慕之心与日俱增,思念之情与时俱进。

吾至爱汝,唯愿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无奈,与汝相见恨晚,令吾受尽相思之苦。

今吾虽心急如焚,亦知汝之处境,唏嘘不已。

尝有人诉汝:者,花心也然吾既痴心暗许,则,只取一瓢足矣。

吾之切切真心,可昭日月,汝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吾自知才疏学浅,貌不惊人,唯愿满腔柔情时刻伴与?寥俗笥摇N亩糖槌ぃ淳≌撸杏型蚯В柑煜掠星槿硕汲删焓簟T改阄夷茉缛招滞谓咳展舱硗撸嗑慈绫觯淄焚衫希煌鞔松?文言文情书表达思念二夫者,岂独情而已

然唯钟情者,心易为情苦,神易为心伤。

独悟而已。

盖古往今来,为情所困,为爱所伤者,茫茫不可知也。

黯然为情者皆可称情种也

英雄美人,古来多也,才女情郎,今不稀也

然则,真爱何人

情归何处

或曰,过客自过,行者独行,,太上忘情。

不管世风人情,自任心花开谢。

爱与不爱,无所谓也

岂知风月无情,流年暗换,光阴逝水,处处留情。

真作无情,几人可也

非痴傻者难堪此任也

盖世英雄,难抵美人倾城,千古江山,难与美人比肩。

美人国色,谁为惺惺

铁汉豪杰,与谁驱策

冰冻三尺,非为一日之寒,冲冠一怒,皆缘一字之功。

吕温侯鏖战三英,头悬危楼;烽火招一笑,身陷孤城。

红颜祸也

非也

色起欲生,无爱无情,命也

斯明眸顾盼,魂牵梦萦,无言呐喊,风流憔悴,辗转相向,令人欲罢不能,回肠荡气者,都在爱与不爱之间也

浓情独霸美人乎

非也非也

南阳茅庐,东京天府,兰心慧质一露,情自识也

不求,但得。

村氓蚕妇,朱门深府,人有贵贱,情无异也

如飞蛾之赴火,似春蚕之织梦,纵咎由自取,心无愧也

世人愿堕入此彀,自乐自苦,自有定数。

千年一等,一笑相逢;寻寻觅觅,回首梦成。

月初圆,阅一园春色,风乍起,吹一池秋水。

一结柔肠,十面埋伏,纵百转千回,九死不悔,何也

用情一也

情至深处,风云为之变色,山河为之落泪。

百媚千红,独痴爱一种,,唯一瓢独饮。

或一笑相逢,至情言语无声,未语心已钟情;或蓦然回首,长思远在天边,不意竟在眼前;杨柳青青,江河平平,沧海潮生,天涯同行。

道是无情却有情

诗三百篇,梦五千载,千古一字,一字心惊

红杏缠绵,欢会三冬尚暖;寒蝉凄切,离别六月还寒。

长亭梦短,执手清泪潸潸;短笺情长,挥袖深情绵绵。

冰眸脉脉,笑语盈盈,只求心底真诚,富贵贫贱同情。

莺飞草长,淑女孰不知春

乌啼月落,伟男孰不钟情

叠愁黄花,孤云无言,黛眉情锁层楼;添香红袖,砚凝有情,过客心下湍流。

楼台一别,相守无缘,身化彩蝶,虽惜别爱已千古。

七夕一会,相逢难得,心有灵犀,纵聚短情传百代。

千帆过尽,谁系轻舟

万诗吟遍,谁解闲愁

所谓情痴,不关风月,情至深处,难再言也

相思泪滴,竟让红笺无色;圆月梦凝,却叫浪也白头。

缄口无字,不道天机已破;下笔千言,语出心雨滂沱。

巫山云飞,湘江雨落。

为痴文,洛神渡水惊鸿一瞥;做痴客,诗仙踏歌大浪千叠。

一纸深情,慷慨赴死,爱也从容。

千里追寻,长歌当哭,山也动容

冷眼看山无棱,铁心待夏雨雪。

刀山火海何惧

地狱鬼门谁怕

有爱无惧乎

非也

唯重情为情所困,唯惜缘为缘所累。

若天地之风云不测,良辰易逝,美景难留,好梦由来易醒。

长嘘短叹,浅吟低唱,谈笑欲作模样,已在眉间心上。

道是去者已矣,来日可追。

曾经沧海,爱恨心头,无语凝噎

遂曰:人生跌宕坎坷,爱也,恨也。

情爱缠绵纠葛,悟也,迷也

心生情,情生心,谁与谁非,孰假孰真

茫茫人海,梦与谁归

客曰:死生寂寞无常,挚情真爱,存乎自然,以真易真,不做勉强之道。

自察察人,自慎自珍

看奇文,跟拙文。

心念至此,酒意已深。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伤;心伤者,何也

为君故也。

昔见伊人,如桃李焉,若惊鸿焉;伊人者,淑且倩者也,实获我心者也。

既见伊人,我心悠悠,若飘于九霄之上,若浮于湖海之间;未见伊人,我心荡荡,若天涯孤影不知所向兮,若迷途雏燕难觅归巢。

心之所系,唯君而已,君去焉,吾心亦随之而去,君来焉,吾心亦随之而来,君喜焉,吾心亦飘飘然,虽登极乐亦无以过也;君悲焉,吾心亦凄凄然,虽坠幽冥亦无以过也,既见伊人,余带肉骷髅而已矣,心已去矣,已非吾之所有矣。

喜焉,怒焉,悲焉,乐焉,但凭君心;揉焉,捏焉,捧焉,护焉,唯君所欲。

诗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女如此,余乌能不思之哉,不求之哉

思之不已,求之不得,虽欲不伤亦不得也。

翩翩倩影,悠悠我思,岂不尔见,实我心怯,岂不吾信,如皎皎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诗

我是应届毕业生,文言文部分我们老师只叫我们背九年级上册的《出师表》,不知道你们老师要求如何呢

而古诗部分就要全部。

-----------------------【文言文】 出师表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古诗】《望江南》温庭筠(九上课内)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九上课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苏轼(九上课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九上课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观刈麦》白居易(九上课外)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刘方平(九上课外)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温庭筠(九上课外)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九上课外)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晏殊(九上课外)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苏轼(九上课外)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九上课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九上课外)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九上课外)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九上课外)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文言文《伯牙绝弦》的作者是用()和()来写千古知音的

伯牙与钟子期

俱往矣 数千古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类似的古文

《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被称为千古悼词的一篇古文是什么记得学过一篇古文

被称为千古悼词的古文是祭十二郎文。

作者:韩愈 (唐代)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 (唐代)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其然乎

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呜呼哀哉

尚飨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

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千古一绝的文言文情话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