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耐心的句子
:1.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2.永远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日积月累
1.。
意思是:轻易许下的诺言必定很少值得相信. 2.。
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意思是:对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5.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意思是:如果你答应了别人事情,不论怎么样,你都一定要做到,因为这是你的承诺;如果和别人约好了时间要干什么什么事,就一定要遵守时间,绝对不能迟到。
怎样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再者,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纯真多彩的。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可见。
情感是教学的渠道,是灵魂,是根。
下面我从几方面对教学中的情感作分析。
一、在情境中体验情感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心理需要而构建的。
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课堂上荡起一种情感的小浪花,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
无论是导语,还是内容的挖掘,教师能做到这一点,课堂上就会出现既紧张又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我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讲读课时,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氛围:同学们,在旧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新中国的胜利,被迫离开祖国,他们在异国他乡,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成立啊
如今,又有多少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他们多么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恋自己祖国的,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怎样来表达的。
这样的几句话,使学生从心理上激起一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分析文章情境之中,从文中捕捉作者的爱国热情。
在分析文章过程中,根据课文中的某个侧面,创设一种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想像,在课堂上掀起一个个高潮。
小学语文第一册《小猫种鱼》一文的结尾是:他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
根据课文的这一结尾,来启发学生想像。
在学生回答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新的语言环境,给学生这样一句秋天到了,引导学生想像到了秋天,小猫收鱼的情景,然后把想像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要求刚一提出,教室里片刻沉静,学生进入思考。
一会儿便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各抒己见。
课堂上泛起了一朵朵浪花,掀起一个个高潮。
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广开思路,学到新的知识。
二、在阅读中激发情感学生的情感如果与课文的情感不能共鸣,那这种毫无感情的阅读教学必将是索然无味的,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生才有强烈的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学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并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
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中,在读描写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句子: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时,我先让学生反复地轻声读,想一想:哪几个词重点突出丑小鸭的悲惨
(除了、都、连、也、非常)丑小鸭在当时的情况下它选择了什么
(离开家)再让学生闭眼体会当时丑小鸭的心情。
学生们会说非常无奈、伤心、孤独。
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学生再读这一自然段时声音明显低沉,逐渐地进入角色,当他们读到第四自然段描写丑小鸭在树林中的遭遇时,有的学生的声音有些沙哑了。
他们告诉我:丑小鸭受到了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只好和才敢这两个词把它的命运描写得更悲惨了。
其中有一名学生红着眼睛站起来问我:老师,长得丑真的就错了吗
面对单纯的孩子我耐心讲解。
在接下来的朗读中,随着丑小鸭命运的改变,他们的语调逐渐升高。
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以外表来评价人,要公平、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是美还是丑。
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逐步升华,他们不但同情丑小鸭,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中的弱者愿意献出自己的爱心、热心。
三、在交流中丰富情感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
如教学第10册第3组《古诗三首》(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可以打破传统的分篇接顺序教学的模式,引领学生对3首涉及春天景物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整合式的探究性阅读。
可作这样的程序设计:生:(初读猜想、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这3首古诗有许多相通之处,如这3首古诗都涉及到了对春天景物的描写,都有叙事性语言,都是借景抒情。
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生:(学生继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集体交流时思想非常活跃,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他们看春景的方式不同,第一首是走着瞧,第二首是墙外观,第三首是江边看;有的说:他们看春景时的心情各异,第一首是既闲适又喜悦,第二首是由扫兴转欣慰,第三首则是依依惜别,怅然若失;有的说,他们写花的用意有别同学们都从诗中找到了依据,自圆其说,加深了对3首诗的体会和理解。
除了像以上这样通过引领学生在比较整合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观点争鸣(如教学《穷人》一文,可组织学生就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一观点开展探究性阅读讨论)、焦点讨论(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焦点问题是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阅读、反复探究,会对全文的学习起到提纳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质疑问难(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由于课文是从《三国演义》原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量删减,这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
因此,教师楞启发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曹操为何要用铁索连船呢
他就没想到东吴会用火攻吗
、曹操为什么仅凭一封信就轻易相信黄盖诈降呢
他不是生性多疑吗
接着,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以查找资料、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性阅读)、实验探究(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
可在指导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这部分内容后,就组织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
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再现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十九至二十八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材1.课文简说。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
回忆了谁
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
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
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
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
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四、教学案例第 一 课 时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1.标注自然段。
(共32个自然段)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如: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
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
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
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相关链接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
《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
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
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
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
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
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
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
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
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
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
”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下面就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
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
例如 《翠鸟》 —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
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 “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 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 、 “锐利” 、 “像箭一样飞过去” 、 “叼起” 等词句, 但不一定能找出 “只有苇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样的关键句子。
此时, 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 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
教师顺势提问:“ 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 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再反复朗读课文,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动、 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 喜欢的老师,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
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 再予以肯定。
这样, 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 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 循循善诱。
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 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一般情况下, 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 感觉不太舒服, 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
在课堂上, 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 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 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
我配音朗读, 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
一个随意的安排, 竟成为一个亮点!4.运用多媒体, 调动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电教手段具有形、 色、 光、 画的独特效果, 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 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 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 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
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
霎时间, 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
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 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 夸赞道:“非常好, 很有想像力, 多有灵性啊
” 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 ‘倾听春天的脚步’ 呢?” 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 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 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 教师没有说话, 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 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
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 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
由此说明: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
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 在质疑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例如 《诚实的孩子》 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 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 ,句末用的是感叹号, 而列宁回答 ‘不是我’ 却用的是句号呢
”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 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 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 语气不十分肯定。
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
可见在教学中, 教师鼓励质疑, 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提高学生反思总结和命题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必须靠开展性的和合乎逻辑、语法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它具有更多的有意性,比口头语言要求更高,反映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感知、效应、领悟水平、实践运用能力高低不等,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是有个别生理、心里特点的人;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应该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调动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各层次学生乐学乐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好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工作: 一、从小处着手,加强写作的基础知识训练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小促大,逐步引导学生作文入格。
(一)重视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遣词造句是学生写话的基础,而我在指导学生用词造句时则注意克服过去那种单纯的为作业而造句的思想,而是从词的使用范围、造句的选材、常用词造句等方面进行练习。
如用“宽阔”这个词造句,它的使用范围是:宽阔的路,宽阔的厅堂,宽阔的球场等。
学生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后,还必须指导学生选材。
如选“宽阔的马路”,在选为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串词造句,如:家乡有了宽阔的马路。
成句后不能就此满足,应引导学生在句式、语气等方面再下功夫。
如“经过各界人士的努力,家乡终于有了宽阔的马路。
”“家乡有了宽阔的马路,交通不是方便了很多吗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遗词造句能力不断提高。
(二)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高年级的学生已接触“修辞手法”这个意义范畴,在文章中能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来的句子生动、形象、具体,而且文章的主要内容会表达得更好。
如《开国大典》一文中,描写正午时,天安门广场人多的情景:“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己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同学们都没见过三十万那么多人的场面,没见过那么多红旗迎风飘动的情景。
文中用了“成了人的海洋”,就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就像宽广无边的大海。
用“海上的波浪”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红旗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还有“雷鸣般的掌声”用“雷鸣”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文中一系列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学生更易理解课文内容,并深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体会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学生正面理解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和一些华丽的语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适当地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质量。
经过多练,学生也基本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事物写生动、具体、形象。
二、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兴趣是与掌握知识过程相伴随的思维所带有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
开展作文兴趣活动,就是为了寻找引人入胜的东西。
让学生取得成功后的喜悦感,自豪感会摆脱他们以往写作文的苦恼,尤其是智力一般的学生“抬起头来走路”,会感受到作文是一种平常的令人愉快的活动。
作文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能不断地提高作文的能力,促使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通过写感兴趣的事物,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写,能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例如写自由作文,自由作文不同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是一种自由式的习作练习。
既不出题目,又不限制内容范围,写什么都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自由作文为同学们的自主写作留有很广阔的空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见闻和独特的感受,可以选择自已觉得新奇有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来写,表达出自已的真情实感,也可以借作文把自己想对某人说的话写下来。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特殊视角,独特见解和感受,很自然学生形成了个性化表达,才能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又如写想象作文,小学生也特别喜爱写这类文章。
写想像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个性化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的重要方式。
很多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想像中的人和事物写具体。
比如写《二十年后的我》,同学们能按自己的理想写出二十年后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的同学写二十年后,自己成了一个高级设计师,自己设计的服装畅销全球,与世界各国都有业务来往,现在正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搞设计;有的写自己成了老板,拥有高级轿车,豪华别墅等;有的写自已成了国家级的体育教练,为祖国的体育事业作出辉煌的贡献……。
同学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写作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篇内容具体、充满理想的文章。
(二)通过编写作文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编集作文是一种指导每一个小学生自己动手编写个人优秀作文集的训练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是人人编集,为作文集设计一个最理想的封面,取一个最称心的书名,写上你最想说的“编者的话”,抄上自认为最满意的作文,然后组织全班交流,相互帮助,请编得好的小作者介绍体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编写,在编辑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特别是对中下生更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修改,稍有进步,鼓励他们抄在集子上面并及时给予表扬。
这样编集,学生只要稍作努力,就可以办到,编集的成功会使全体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作为一个创造者所具有的自豪感,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
三、从习作的评改和交流着手,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能力习作的评改和交流,是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
修改的过程既是锤炼语言的过程,也是整理思想的过程,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每次习作时,我会要求学生写完后把自己的作文读几次,这样容易发现作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词和不通顺的句子,并及时改正。
多读是修改作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也很注意培养学生读作文的习惯。
读作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读给同桌或家长听,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与别人一起交流习作经验和感受。
每次习作后,我都会根据当次习作的要求出示一些修改意见,让学生自己学着修改或小组互改。
我自己也参与到小组中指导修改,这样面批面改较直观,也是一种互动、有个性、针对性强的作文指导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修改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
每次作文时或作文后,我都会找几个学生进行面批面改,争取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次以上面批面改的机会。
有时也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讲评,先让学生自己写出修改意见,再小组交流意见,找代表发言,教师再作指导。
这样,学生慢慢养成了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和修改能力。
学生的优秀作文如果能够获得在全班同学面前去展示或读一读等表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提高。
所以,每次批改完作文,我都会选一些优秀的作文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并作奖励。
个别进步大的同学也在班上及时表杨,某方面有优点的作文如:文章的取材新颖、词句优美、精彩片断、文章开头点题、结尾点明中心等。
我都会将优点之处向全班同学读读展示,并表扬该学生。
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写作,并会努力写出更好的作文。
这样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都会大大提高。
急~
急~
急~
到
在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策略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 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