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 9年级作文
《沛然莫御——我读孟子》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可以说,我最喜欢读的书是《孟子》,虽然正本书也就两万多字,不过其中的学问可是毕生都学不完的。
我觉得读孟子,我们应该有一股浩然之气,正义之气。
而这股气就游弋于孟子全书的字里行间,一当让我们读到共鸣之处,那种豪气,那种气魄,是真的“沛然莫之能御也”。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每当他读完孟子,心中就常聚起一股“气”,莫名来之,每当此时都想找个人辩论一下,或者找点事情大干一番,遇到不平之事,正义之事更是会拍案而起
我想,这个来解释“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更合适不过了。
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我翻译一下,应该是讲:舜住在深山中的时候,与木、石为伴,与鹿、猪往来,跟深山中的野人差别极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见到一件好事,从中获得的力最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汹浦澎湃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了。
君子即使行于市井阡陌,扼腕一时,一旦让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而反作于其内心,其中所奋然崛起的动力,自然是“沛然莫之能御也”,“虽千万人,吾往矣”,一旦心中有如此之气,自然是如决江河,这也就是孟子给人带来的无穷动力
所以其间的联系是很明显的,多读读孟子就能体会到了。
请用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作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一篇以孔子名言为题的作文
第一篇: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师傅答曰:“十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谓是不惜一切想尽快成功,可是为什么在师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它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领,没有平和的心态.努力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态反而会使人欲速则不达. 说起欲速则不达,不能不令人想到下面这则小故事. 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问一位路人,他要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城门.路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路人的话,开始快速赶路,却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拾满地的橘子,也最终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与到达,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尝了多少年的胆.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 一针一线都是细心缝制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将我们送到成功的彼岸. 用焦急与功利心打造出的船,只能将我们埋葬在失败的大海中. 第二篇:欲速则不达1941年日本政府决定突袭美军驻太平洋基地--珍珠港.12月7日日本发动的珍珠港战役获得巨大成功.美军战舰被击沉4艘,重创1艘,炸伤3艘,炸沉其他船只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死伤人员4500多人.而日本仅损失飞机29架,潜艇6艘,死伤200人.日本在突袭珍珠港的同时,出兵五路,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进攻.英国2艘战航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在新加坡附近被击沉,失去了在远东的主要力量.美国在菲律宾失守后只得将远东陆军司令部撤至澳大利亚.到1942年6月,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但这一胜利,导致了日本甚至整个德、意、日轴心国更快走向灭亡.美、英在珍珠港事件后决心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12月,两国首脑举会“阿卡迪亚会议”提出组建反法西斯国家联盟,后经中、苏等国协商,1942年1月1日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告的第一事项是“每一政府保证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以对抗三国同盟成员及其仆从国”,随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法西斯的末日终于到来了.日本以珍珠港战役的胜利换来了战略的失败.更近的是拉登的基地组织.他们近十年来对美国发动了多次袭击都没有取得“辉煌胜利”:1993年2 月26 日,纽约世贸中心地下爆炸炸死5人;1995年4 月19 日俄克拉荷马市中心的美国联盟政府办公楼被炸,死亡168人;1998年8月7 日,美国驻肯尼亚、坦桑尼亚两使馆被炸,有人员伤亡;2000年10月1日,美国导弹驱逐舰库勒号被炸,17人死亡……但2001年9 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爆炸,战绩“特别辉煌”:建筑物损失50亿--100亿美元,保险公司赔额约30亿美元,死亡2000多人,人寿保险赔额预计60亿美元.在世贸中心办公的公司,爆炸后4天的业务损失就有10亿美元,爆炸当天美国股市停交,四天后开盘,开盘的当天,道指跌破9000点,一周内美国股市市值损失1.4万亿美元,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东京、香港股市统统下跌,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股市一周损失1.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球股市一周内损失相当于13亿人口的中国三年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但是,9.11事件促成了包括阿拉伯穆斯林在内的世界反恐怖战线的形成,拉登费尽心血创建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出生入死夺得的阿富汗政权在全世界的谴责声中,在美、英等国飞机、导弹轰击下遭到毁灭性打击,拉登和奥马尔(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头子)对9.11事件“辉煌战果”真的是“来不及陶醉,来不及品味”便不知逃到那里了.拉登以在9.11事件中的“辉煌胜利”换来了基地组织的灭亡,甚至导致了一国政府的灭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到一些人,因急功近利而失去很多.如某厂长,刚上任就实现了零库存,工厂效益提高,工人工资上调,可谓成绩不小.但不久产品就开始大量积压,原来,他把次品夹杂进去,卖给了客户,人家不再合作,断了财路.某人在单位领导业务,地位已经不低,但又争取兼管人事.有人去祝贺,但也有朋友提示:人才济济,我何(用)多占,应提防(因)被嫉妒而受攻击.不幸(的是果)被言中,失去了所有的职务.这里,我们想到了孔子的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做事眼光要远一点,不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影响.目光太短浅,有时是要命的缺点. 第三篇: 欲速则不达 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喜欢研究生物学,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从蛹壳里出来,变成蝴蝶便会飞.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面看见一个蛹,便取了回家,然后看着,过了几天以后,这个蛹出了一条裂痕,看见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来. 这个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面很辛苦地拼命挣扎,怎么也没法子走出来.这个小孩看着看着不忍心,就想不如让我帮帮它吧,便随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开,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来以后,因为翅膀不够力,变得很臃肿,飞不起来. 蝴蝶以后再也飞不起来,只可以在地上爬,因为它还没有经过自己奋斗,将蛹打开然后飞出来这个过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必须瓜熟,方能蒂落,必须水到,方能渠成.说明欲速则不达. 中国成语欲速则不达,是说你希望很快完成的事情,结果达不到目的,反而还因快得慢. 我们在生活里面看见很多例子,现在香港人讲求急功近利,发财要快,做什么都要快.炒楼一个量期要赚数十个百分比,少了便不满意,慢些便不要预自己的份. 但是从以上蝴蝶脱蛹而出的故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那只蝴蝶在蛹里面要破开蛹飞出来的时候,在最后的几小时中,要很辛苦地挣扎,而挣扎过程实际上是锻炼它那一对翅膀的过程,亦是看它身体能够缩小的过程. 如果通过它的努力,最后它将这个蛹打开裂口,飞出来的时候, 它便可以一飞冲天. 但是这个小孩帮助它,用剪刀剪开蛹壳,蝴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没有经过在撕破蛹的过程中奋斗,是没有力的.所以这个小孩想帮蝴蝶的忙,结果反害了蝴蝶,是欲速则不达. 而这蝴蝶一生飞不起来,是因为它没有经过这一段艰难困苦的磨练,它没有在实际经历中将它的翅膀锻炼得强硬一点. 所以我们谈这个蛹化蝶的故事,表面上是一个自然界生物界里很小的事实,但是放大至我们的人生,我们的香港,我们今时今日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的挣扎、 奋斗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关于孔子或孟子的名言的作文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两种说 一、认为孟子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谱】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
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
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
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
楚吴起为相。
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
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
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
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
韩灭郑。
诸咎杀其君。
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
韩山坚贼其君。
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
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
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
燕简公卒。
韩严杀韩哀侯。
魏伐楚,取鲁阳。
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
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
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
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
魏败韩于马陵。
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
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
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魏伐韩败逋。
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
田齐桓公杀其君母。
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
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
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
魏伐赵,取利人与肥。
越寺区、弟思杀其君。
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
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
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
商鞅入秦。
宋约生于此年。
魏入河水于甫田。
暇阳人来归。
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
东周惠公杰卒。
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
商鞅变法。
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
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
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
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
商鞅为左庶长。
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
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
赵会燕成侯于安邑。
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
申不害相韩。
越无颛卒。
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
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
齐败魏于桂阳。
韩侯朝魏。
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
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
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
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
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
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
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
秦迁都咸阳。
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
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
商鞅废井田,设县。
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
韩昭侯如秦。
秦“初为赋”。
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
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
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
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
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
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
(齐)邳迁于薛。
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
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
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
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
宋剔成卒,弟偃立。
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
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
韩申不害卒。
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
秦甘茂取韩宜阳。
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
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
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
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
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
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
魏献西河之地于秦。
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
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
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
十月韩宣王朝魏。
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
四月秦惠王称王。
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
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
楚败魏于襄陵。
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
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
这时稷下学宫衰落。
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历代追封追谥】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孟子世系】历代亚圣公:四十五代孙 孟宁 五十四代孙 孟思谅,字友道 五十五代孙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孙 孟希文,字士焕 五十七代孙 孟元,字长伯,弘治二年袭。
五十八代孙 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 五十九代孙 孟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袭 六十代孙 孟承光,万历二十九年袭 六十一代孙 孟弘誉,天启三年袭 六十二代孙 孟闻玉,崇祯二年袭 六十三代孙 孟贞仁 六十四代孙 孟 ?六十五代孙 孟衍泰 六十六代孙 孟 ?六十七代孙 孟 ?六十八代孙 孟 ?六十九代孙 孟 ?七十代孙 孟 ?七十一代孙 孟 ? 七十二代孙 孟 ?七十三代孙 孟庆棠 七十四代孙 孟繁骥 生于1908年。
他1943年世袭接任“亚圣奉祀官”。
1949年去了台湾。
七十五代孙 孟祥协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
“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
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亚圣的手笔----《孟子》】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
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
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
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数字作篇名。
司马迁认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 7篇之外,尚有外书 4篇。
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认为“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敬而托之者也”,现存的《孟子外书》又非《汉书》所载,更是伪中之伪,不可靠。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
《孟子》在 《汉书·艺文志》中列于诸子略。
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
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说“道统”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
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
但《孟子》的地位并不巩固。
李觏等的《常语》、司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
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
《孟子》的注释,主要有赵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1763~1820)的《孟子正义》。
《十三经注疏》采用赵岐注,其疏则旧本题宋孙奭 (962~1033)撰。
朱熹认为疏乃邵武士人假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进一步考订,认为“其不出于奭手,确然可信”。
朱熹的《孟子集注》偏重义理,反映了宋代理学对《孟子》的看法。
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仍用赵岐注,其疏则总结了清代学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释详博,是一部较好的参考书。
近人杨伯峻著有《孟子译注》,可供参考。
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
怀疑与学问怎么分段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组织分论点进行分层论述的结构。
二、熟读课文,领会运用举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三、初步了解议论文语言表达准确这一特点。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用举事例和讲道理阐述中心论点的。
课上要求学生掌握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阐发事理的方法。
三、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脉络、查词典解决不甚理解的词语。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一、检查预习作业,落实预习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清楚其结构,掌握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 板书;怀疑与学间 提问;课文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它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所谓“论题”,即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怀疑”对“学问”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正是需要证明的,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二、导入课文 明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同学们都知道,“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
”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一样
”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
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决不“虚推古人”,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计算出了圆周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怀疑与学问》,就能进一步了解做学间为什么必须有怀疑的粕神,有了怀疑的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三、检查预习作业(一)检查词语的解释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D 启迪:开导、启发。
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墨守;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顺便对文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加以解释。
明确: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有《书》。
《书》,指《尚书》、(杨伯峻《孟子译注D (二)检查朗读课文 明确:要求学生逐渐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思考的问题是;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至于朗读的方式,可以分组分段齐读和个人范读结合。
第一遍分组分段齐读,第二遍请一个学生范读。
读后略加讲评。
四、讲解课文 初二的学生学好议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首先教给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提问:课文的第一部分应划分到哪里了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前两个自然段是第一部分。
作者引出两句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如果将“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为阐述中心论点,作者用了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即第二部分),是什么
又如何分层论述的
明确;3、4、5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论述了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就是说,不论对于传说、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应有怀疑精神,不能轻信盲从。
对于这个分论点,作者是分两层进行分析的。
谷先,作者在第3自然段里指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人传说的。
”当然,听人传说的材料就不如自己亲眼看见的实际情形来得真实、可靠。
同样,做学问也是如此,“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得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实际L,作者在这里强调了做学问掌握第一手事实证据的重要性,但是人往往不能做到事事亲自视察、实践,只能靠别人的传说。
那么,我们又如何正确对待传说的话呢
作者在第四自然段里指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又说,“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 从3、4自然段,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一层的意思;对于传说,不论情不信,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应该有怀疑的精神。
另外,作者用第5自然段完成了对第二层的分析。
作者指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经过‘怀疑’、‘恩素’、‘辨别’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段末一再强调了务除盲从或迷信。
提问二请一个同学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小结以上三个自然段。
明确;以上三段,从三个方面;分两个层次论述了第一个分论点、文章从如何正确对待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阐述了遇到问题多分辨,多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提倡怀疑的道理。
请全班同学齐读第6自然段。
提问:第6自然段的首句在全文结构L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句的前半句归结了上面三段所论述的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了本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提问:第6自然段可以分几层
明确:可以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第二层(②一⑤句),从反面、正面论述没有怀疑精神和具有怀疑精神对治学的不同效果;第三层(③一③句),以大学问家戴震为例,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第四层(⑤一0句,正面论述了~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巨大作用;第五层(@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
最后,出示投影幻灯片卡,用表格示意本文的结构 五、布置作业。
(一)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H)课文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一)引用两句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两句名言也起到了充当论据的作用、写法新颖、活泼。
(二)这句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半句归结了第一个分论点。
后半句提出f第二个分论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一、深入掌握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些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思维严谨、善于分析事理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上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了本文的论证结构,明确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关系。
这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讲解课文 (三)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以“设疑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为题,进行口头小作文,每个发言的同学发言在三分钟之内。
四、布置作业 (一)抄录并熟记课文中引用的名言。
(二)用“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写一段话。
教学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顾颌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
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任教。
曾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和文史研究会历史组主任等职。
解放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顾颌刚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曾编写了《古史辨》,《辨伪丛刊)},崔东壁遗书y。
解放后编了《中国历史地图》。
他的著作出版的郁秦汉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盂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X、《吴歌甲集X、《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尚书通检》、《顾颔刚通俗论著集》等。
二、课文中提及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项(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
曾和兄程额学于周敦颐,并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二程的学说后来被朱育继承和发展,也称“程朱学派”。
他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他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凤翔郧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也称横渠先生。
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
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部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
戴震(1723一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
字东原,安徽休宁县人。
问学于螫源江永。
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持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
他的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育(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婆源(今属江西)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关系,世称程朱学派。
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他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三、“尽情书不如无书”的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朱幕注:“程子曰:载事之辞,各有重称而过其实者,学者当识其义而已。
苟执于辞,则时或有害于义,不如无书之愈也。
”“武成,周书篇名。
武王代纣,旧而记事之书也。
策,竹简也。
取其二三策之言,其余不可尽信也。
程子曰;取其奉天代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 又,杨伯峻教授《孟了译注》的标点和注释:“孟了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赋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作也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部书》。
我对于《武成》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拿周武王这极为仁义的人来讨代商纣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相都漂流起来了呢叩)希望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写一篇600字作文
谈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
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
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
”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题记是啥
即在作文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
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
一、题记既可以是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
如《感悟高中》的题记:“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此题记通过优美的描述,为全文创设了浓浓的氛围。
二、题记应展示主要内容,揭示作品内涵。
题记应是体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它应让读者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搏动。
如《抹去心中的界限》的题记:“表面的界限,能用手抹去;心中的界限,只能用心去抹平。
”题记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题记应意蕴丰厚,情味绵长。
如《感谢父亲》的题记“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
”题记中把对父亲的敬爱抒写得情味悠长,赞美了人世间这份平凡而又高尚的亲情。
四、题记既要开宗明旨、简洁明了,也要语言精美,富有文采。
题记既可引用(如歌词、格言警句、睿智心语等最好是 阅卷老师较少见到的)也可自行雕琢。
题记贵在简洁,绝不能太长,也不能晦涩难懂。
如《“回声”的启示》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就恰当地应用了孟子的话,既揭示了主题,又展示了才情。
五、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
作文题目
全国I卷作文题:漫画作文 漫画作文 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 全国Ⅱ卷作文题:路径 请以“路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行立意。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江苏卷作文题:绿色生活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广东卷作文题:与你为邻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
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字。
浙江卷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 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湖南卷作文题:早 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述文或议论文。
山东作文题:以托尔斯泰名言为题谈感受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
请据以上材料写文章。
辽宁卷作文题:材料作文“大与小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叫托尼的小孩,在他3岁的时候,把手伸到糖罐里抓了一大把糖,但手卡在罐口,拿不出来了,所以他放弃了。
在他30岁的时候,有两箱苹果,一大箱和一小箱,他选择搬小箱苹果,因为大箱的他搬不动。
在58岁的时候,公司的老板派他们几个人追30万元债款,并对他们说他只要20万,剩下的10万归他们。
但是所派出的人中只有他一个人要回了债款,因为别人要30万,而他只要21万,其中20万给了老板,剩下的1万装进自己兜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以“大与小的选择”为主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卷作文题:哲理诗引发的思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
重庆卷作文题:难题 命题作文“难题”,诗歌除外,题材不限。
江西卷作文题:找回童年 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
因为现在社会太功利了,小朋友们压力过大,童年早已离开。
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需要找回童年。
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
记叙议论都可以,文体要明确。
四川卷作文题:材料作文“一个点” 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也可以构成一个平面,也可以构成一个立体,根据这段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卷作文题: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陕西卷作文题:材料作文 2022年高考陕西选用材料作文形式,共给出三则材料,大意分别是: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2、狼之所以勇猛矫健,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3、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成功,但心理学家最后坦言,他们当初其实只是普通人。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以上三段材料,自主命题,撰写800字作文。
天津卷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 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湖北卷作文题:材料作文“幻想与现实” 今年湖北省作文题自由发挥空间大,为材料作文,没有命题。
要求考生根据一篇主题为“幻想与现实”的材料自由写作,体裁不限。
福建卷作文题:材料题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的假设,他们只是为了证明民间童话和历史是否有联系,最后却求证不了,然后把笔记本束之高阁,后来是他的朋友发现并且出版了这个再印几万次,发行几亿本,被四十几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的《格林童话》。
自己选个角度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可是又不得超出材料内容和含意。
海南卷作文题:材料作文 作文题总共给出三则材料,第一则的材料大意为:一种鱼被养在一个很小的环境内,长的也很小,但是如果把它放养在一个大环境内,就会长得比较大;第二则材料的大意为:一只狼生长在森林里,它不断地给自己增高捕猎的目标,最终掌握了在从林中生存的技能;第三则材料的大意为:一名心理学家在一个班级内随便选了几个学生的名字,并且告诉这些孩子今后他们将会成才,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被点名的这些孩子成绩比别的学生高出许多。
最后材料给出了一句话,那就是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请考生根据上述材料作文。
高考作文各地大型媒体官网都有很详尽的介绍,也有点评,感兴趣你可以直接去看看,腾讯网上也是有的。
帮忙写一篇作文
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同学们的才能和努力,使同学们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而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然而,那些真正的学问家,因为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
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并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他多次谈到,他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
正因为如此,孔子对于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
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
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可见,知识越是增加,“无知感”越是强烈,这就是有成就的伟人、学者们的普遍体会。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由此可知,如今的我们,就更应懂得学问的道理,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惑而不从师”吗? 掀开人类的行进史,从远古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拓。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
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
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藐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采,不露锋芒。
”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孔子言语有感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
她坐了约15分钟。
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
她顿时怒气满腔。
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觉真的很有讽刺意味,平时自己所歧视的肤色,现在却活生生的出现在自己的身体上。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这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任性。
我们总希望别人来适应自己,接受自己,我们从未关心别人的感受。
这和那个洋妞的“种族政策”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反之,我们如孔子所说,处处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那世界会变得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呀 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
正如孔子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想要做到这点并不难,有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处细微的小节,一个善意的微笑便可以做到。
难的只是我们缺少这样一颗心,一颗理解他人的心;难的只是我们没有这样去尝试。
也许,只要让我们真正去尝试同那位洋人一样的,从未感受的滋味,我们才会真正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希望这句孔子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