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感慨万千的诗句

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达作者感慨万千的诗句

表达作者感慨万千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此起彼伏。

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句子分析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势的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心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点题“怀古”,并表现作者无限伤感原因的句子: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山坡羊·潼关怀古】

用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写一篇小短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译文] 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里的炊烟袅袅上升。

[出自] 东晋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三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两句写乡村远处的村落。

因村落在远处,看起来隐隐约约,所以用“暖暖”来形容,“暖暖”即昏暗不明的样子。

“依依”是轻柔的样子,村落里的炊烟在微风吹拂下袅袅上升显得很轻柔,所以用“依依”来形容。

这里描写的乡村景物很平常,语言也很朴素,但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情趣。

宋代苏轼说这几句诗“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则是指它在艺术上自然浑成,没有雕琢的痕迹。

赏析: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少怀大志,因所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治极端黑暗,抱负无由伸展,只做了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便辞官归田了。

组诗五首,就是诗人四十一岁时辞去任职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归隐后的第二年写下的著名诗篇。

刚返归田园,此时诗人的心中该是感慨万千,很不平静的。

李白这时唱出的诗句是:“空名束壮士,薄俗异高贤。

”()“我纵五湖棹,烟涛姿崩奔。

……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其愤世嫉俗、摆脱拘束的激情直泻而出,溢于言表。

但是,陶渊明的这首诗让人读来,却显得心平气和,从容不迫。

诗的前半部,是作者对往事的追述。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像一个饱经人世沧桑的长者,将他对往事的无限感慨,融入淡淡的言语中,怨与恨对于他来讲,似乎已是很淡漠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句中“三十年”据吴仁杰说当作“十三年”。

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出任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县令为十二年,此诗写于归田的第二年,恰好十三年。

开篇即揭示了诗人性格与生活遭遇的矛盾。

他本来是一个守拙任性、嗜爱自然的人,偏又误入仕途。

时间短暂倒还罢了,而一去竟是十三个年头。

反复吟咏,隐隐感到句中包含着一腔势不可遏的激忿之情。

十几年的仕宦生活,诗人不知道遇到过多少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不知目睹过多少长官的作威作福;不知多少次违心地服从上级的差遣;也不知多少次强颜欢笑地送往迎来;行役途中的风霜雨露;对田园生活的彻骨思念,都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痛苦与烦恼。

所有这些就像团团烈火时时在胸中翻滚燃烧,一旦摆脱官场生活,便喷薄而出。

如此难以抑制的激忿之情,诗人写来却平淡无奇,明白如话。

正如苏轼所说:“渊明作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表面质朴而实际美丽;看来干枯而内涵却丰富厚实。

“寄至味于淡然”正是陶诗艺术上一大特色。

有人说陶诗的特点在于“真”,即本色。

如上述开头四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只是真实地叙说自己出仕以来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深切感受,那心迹的自白,胸怀的袒露是感人至深的。

以“尘网”喻仕途,可谓入木三分,其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无以复加,再冠以“误落”二字,更见出诗人悔恨之情。

一个“误”字,既充满着对仕途官场的厌弃与否定,又饱含着对往事的无限悔恨与沉痛自责。

与“知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相互参照,越发见出诗人为没在仕途上走得更远、陷得更深而感到庆幸。

在一般人汲汲于“招权纳货”、角逐功名利禄的时代,陶渊明独能不苟合世俗,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理想,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下半段,诗人像一位热情的主人,略含夸耀地介绍着身边的园田草舍,鸡狗桃李,而并未直言此时轻松欢喜的心情。

但就在这不紧不慢的述说之中、平淡无奇的诗句里面,我们却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浓挚的情感——挣脱笼网,重返自然的欣喜与愉悦。

就本诗感情发展线索而言,开篇追悔自身的“误落尘网”,而今得以归耕田园,径直与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七、八两句相衔接岂不自然成韵、顺理成章

然而诗人别具匠心,其间运用传统比兴手法,陡然插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追述往事,颇耐人寻味。

恋乡怀土,人情之常。

历代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以无限深情歌咏过这一主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其一)“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张协)“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陶渊明以“恋旧林”的“羁鸟”和“思故渊”的“池鱼”自况,用比喻代替抒情,借艺术的暗示力量以抒发当日羁身官场梦想田园的郁闷心情再贴切不过了。

语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然界的鸟和鱼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和热爱、向往自由分不开的。

陶诗这里的“羁鸟”、“池鱼”则是从事物的反面落笔,秉性酷爱自由的鱼、鸟一旦被囚禁于狭池、牢笼,揪心的烦恼,无穷的怨恨何以忍受

欲以挣脱羁绊复“返自然”的心情该是多么急切啊

关合上文,就越发加深“性本爱丘山”的诗人对“误落尘网”的愧疚与悔恨。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自我披露。

“羁鸟”、“池鱼”两句,乍看似觉突兀,细加寻绎,山断云连,与上文是一脉相通的。

随着诗人意念的流转,欲归田园而不得的苦闷心情进一步深化。

在行文上,仿佛高山流水,骤遇一丘一石,顾盼回旋,波澜顿生,显得格外顿挫有致。

曲笔为用,变幻不常,不仅避免行文失之过直,且令读者回味不已。

就艺术表现可谓一击两鸣,一箭双雕。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此两句伏应转接,承上启下,既收束了“误落尘网”思念田园之苦,又引出下文对田园生活的歌咏。

当诗人十二年来饱尝了仕途的忧患,对官场生活极端厌倦的时候,一朝归田,如释重负,身心得以舒展,痛苦精神获得解脱,其心情之愉快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眼前日夜梦想的田园自然景色,诗人这样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方宅茅舍,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极平凡景物,出现于诗人笔下,便含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初读似觉语甚琐屑,反复吟咏,正见出诗人去忙就闲离开官场初回农村时的新鲜、欣快之感。

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详点细数,甚而对一草一木都满含深情,不肯轻易放过,如此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色便足以构成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之诗人融情于物,情景交融,更给读者以身历其境之感。

诗人这里用的是淡笔白描手法。

状榆柳桃李,没敷以五颜六色;写狗吠鸡鸣也绝无声态描摹;“远人村”信手以“暧暧”稍作点染;“墟里烟”漫笔用“依依”略加陪饰。

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

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

”(《诗镜总论》)“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

(同上)意象具足,神情毕现。

这里与其说是写景,勿宁说是诗人恬静闲适心境的外化。

这里的景物分明带有诗人浓重的理想成分,是现实和想象综合而产生的意中之景。

诗人以意写境,以写意为主,而对借以表意的景物本身只是点到而已,就无须再作穷形尽相的描写了。

张戒云:此诗“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

(《岁寒堂诗话》)景物的人格化、个性化,使陶诗具有了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

巧于斧斤者每病其拙,殊不知这正是陶诗写意传神的妙处,也是他超越同时代及其后来许多诗人的地方。

映带下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那样的清新、淳朴,村居生活是如此静穆、安闲,比之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恰恰构成强烈的艺术对比。

对田园生活的倾心热爱与赞美,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否定。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尾依然用比兴,反复玩味极富韵致。

它给人一种艰难跋涉后放下重担长舒一口气的轻松愉快之感。

其间既凝聚着离开自然的悲苦,也积郁着未返自然时的渴望;洋溢着已返自然的喜悦,也蕴含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决心。

照应开篇“性本爱丘山”,正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虽出语平淡,然淡而有味,不仅显示了通篇艺术上的完整性,而且结得清音有余,收到了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其它田园诗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他不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痛快淋漓,一任自己感情的倾泻。

他是一位睿智诗人,也是一位理性诗人,即便直抒胸臆也总是宕开一步,表现出一定的节制。

即以此诗而论,诗人侧重抒发离开官场初归田园的欣喜之情,但他并没专在“喜”字上做文章,甚至通篇连一个喜悦、高兴之类的字眼都没有,只是将身边平凡的景物及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如实地叙写出来,让读者通过浑融完整的意境去品味、咀嚼诗中隽永的意蕴。

诗人的抒情不似悬腾飞瀑一泻无余,而像清幽的涓涓泉水从心底缓缓流出。

我们依稀在倾听诗人轻轻弹奏自己的心曲,时时拨动自己的心弦,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自然亲切,平易近人,于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归园田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没有丝毫雕琢斧凿之痕,“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陶渊明在此诗中将其自我非常自然地融合入他所叙述和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如同泉水中之甘甜。

其作品的独特味道,也就正在于此。

这种融情于景,铸我于物的表现方法,是构成陶渊明诗平淡、自然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此作家作品中的语言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关系。

有些文学作品,尽管作家所选用的题材是相似的,所抒发的感情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的不同,而导致作品艺术风格的迥然相异。

该诗中陶渊明所运用的语言,是那么浅显易懂,不见丝毫雕琢痕迹,可以说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程度了,确实是在直接用“田家语”在写诗了。

这是作者将他的深沉诚挚的感情用非常通俗朴素的词句表达出来的,就好像多年的佳酿,尽管有着沁人的香馥,但看起来却是晶滢透亮,如同清水。

我们读其诗,能获得一种朴素的美、自然的美的享受,而且百读不厌,愈读愈觉其隽永。

宋代文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读邰不疑学士诗卷》)所谓“惟造平淡难”是指诗歌中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且有很大的容量,且具感染力,作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非常困难的。

大量出现在陶渊明诗歌中的蕴意深厚却又明白如话的语言,不仅是“前无古人”的,就是在他身后一千多年的文学史中,也是极为鲜见的。

这是陶渊明贡献于中国文学的一条宝贵的艺术经验,也是他的田园诗历久不衰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阅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的意思及全诗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及全诗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名句及全文翻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全诗赏析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以“苏轼的赤壁赋体现的人生哲理”为话题的800字作文一篇。

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才高学博,其诗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可谓多姿多彩,思想深邃独特。

所作各体诗词无所不精,从苏诗词的内容取材极其广泛,有描写山水风景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抨击时看事体现其政治观点的、还有抒发亲情友情和人生感慨的,无论哪类题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轼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苏轼的哲理诗词的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写景、抒情,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优秀的哲理诗词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哲理诗词,中国古代诗词园地中的奇葩。

异彩纷呈,独树一帜,是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明珠。

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

哲理诗词,绒景物、形象、说理于一体,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揭示哲学领域中的某一命题和真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

优秀的哲理诗词,总是艺术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着知识性、趣味性和启示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说服力。

苏轼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众所周知的《题西林壁》便是最佳佐证,苏轼在庐山横看一道道山岭连绵起伏,纵看一座座山峰高耸入云,于是陷入了对生活的深层思索,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足以引起宋以后文人思考的极富哲理性的诗句。

苏轼那“跳出来”的哲学思考,给了我们理智的启迪,它说明认识事物不能陷溺其中,而要超脱其外,从更高的立足点来观其全貌。

自然现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这是苏轼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执着地探讨人生,在古人所谓“白驹过隙”、“奄忽若飙尘”、“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中,诗人善于发现人生真碲。

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苏轼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哲理,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他写景状物虽未言理,然而理却弥漫诗中。

他在《慈湖峡阻风》中写道:“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诗人坦言人生道路充满了“巉岩”,即使是极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充满着复杂甚至尖锐激烈的矛盾,它告诫人们:只有认识“巉岩”,才能战胜它,而不至于面对它时手足无措,一蹶不振。

苏轼的另一首诗“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在对待自然界的雷霆的态度上,苏轼以超然物外的姿态表现出对生活中的庞然大物的蔑视。

它启示我们: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世界上任何可怕的东西,并不是它真正可怕,只是因为人们怕它,如果不怕它,雷霆之声亦如儿语。

在一些完全是写景或抒情诗中,由于其说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

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苏轼的《饮湖山初晴后雨》更是脍炙人口,“淡妆浓抹总相宜”,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更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有认识美的自觉性和全面性。

苏轼以美景比美人,以议论入诗,说明生活中的美是多元化的,对美的欣赏要全面领略,不要偏颇,诗中还表现了苏轼“浅深虽所得,无入不自适”的洒脱胸襟。

望采纳.......

红军长征的故事 要简述

巧渡江:1935年5月3日,军委团的同志们接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军的侦察船。

他们把敌军的衣服穿上后,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卫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

当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23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

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

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

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

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红军长征简介

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徐志摩《关于女子》读后感

知晓徐志摩其人,那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从一堆泛黄的旧书中看到这样的诗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年的我只是初识字的孩童,天真懵懂的望着这些文字,心底不期然洒下一点涟漪。

金柳、夕阳、小桥、长篙、书生幻化成最初的印象,这便是最初他的文字给我形成的——诗人谜一样的形象。

拥有如此才情的他,不仅诗写得不错,而且他的散文更是独树一帜,意境优美,神思飘逸。

富于变化的散文风格,让他在散文家林立的那个时代也是那么的抢眼。

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不只他的诗词散文还有他和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故事。

这样复杂的情感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的诗句也激发了此后我们几代人对他的崇尚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活泼的、热烈的、浪漫的爱情观点。

我们能背出的,他的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偶然的相遇,注定的陌路。

徐志摩与林徽因纠缠不清的爱情往事,我们在诗中不难看到些许诗人的无奈与放手。

他生在名门望族,但却接受了较多的西方文化,留学美英等国家,生活经历颇多,感情世界自是让后来的人感慨万千!只有经历多一些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才能从本质上打动看文字的人,才能产生心与心的共鸣。

得益于他的经历,他的活泼奔放的性格,我们今天才能看到这些经久不衰的诗文。

这些散文、诗句或是阐述了他的理想国度,或是表达了他对爱人深深的爱恋。

几乎每一次的思想起伏,他都能将它们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所爱恋的这些个女人就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所经历的苦闷的生活也是重要的创作源泉之一。

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实感悟最是令人感慨,也最能引起那时候人们对理想国度的期盼。

正如乱世出枭雄一般,在动-乱的年代,人们思想越是澎湃,那么创作就越会一发不可收拾,也必然造就出徐志摩这样富有才情、思想卓著之人。

许多人印象中的徐志摩只是和张、林、陆三个女子有着纠缠不清感情经历的诗人,实际上他以自己活泼、奔放的品性在短暂的一生中结交了众多趣味相投的友人,而这些人都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学泰斗。

譬如,泰戈尔、郁达夫、狄更生、胡适等人。

这样的一群人都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影响的是我们数代中国学生的思想,或坚强或睿智或理性或率直,文字在这样的一些人的思想中被赋予了生命,如行云流水般倾覆在诗歌的海洋。

有人说他的散文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怀,我觉得再确切不过了。

他黏稠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浓得化不开啊!如果我会谱曲,我愿意为徐志摩的文字配上最优美的曲子,拥有最深沉情感的曲子。

徐志摩已经死在永远的35岁,但是他的文字穿过时间的海洋流传至今,就像他的浪漫永远年轻,永远停在我们每一个看过他文字的人。

即使当年幼小如我,也会因看着他穿越时空而来的感动而有所震撼吧。

感怀在心间的那个他,飞去的志摩……可为当下政坛学界遴选人才作一有益借镜参考。

感慨万千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