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 什么意思
【解释】:山谷中优美的兰花。
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
做文言文阅读有什么技巧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白鹭2~5段转化成说明文白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
在我国,许多省份都 有白鹭的栖息地。
三寸。
”郭沫若《白鹭》一文,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 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
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 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
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 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
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 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
可以说,白鹭的优雅和高 贵,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泽地,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
白鹭栖息最密 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 筑巢繁衍,有时百千白鹭齐飞,场面蔚为壮观。
白鹭“林栖而水食”。
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 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
有时也“久立 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
傍晚,白鹭归巢,栖身于 近岸的山林,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
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 又会悄然飞回。
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 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 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白鹭是着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
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 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
《诗经》早就有“振鹭于飞”的诗句。
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常被人们作为赠品,寄寓“一 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
生活中,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 各种事物命名。
单以地名为例,福建、浙江、江苏、贵州、 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
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
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
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
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
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
朱自清《匆匆》全文
短篇小说有《赶集》 《热包子》 的小鬼》 《同 盟》 《大悲寺外》 《马生》 《开市大吉歪毛儿》 《柳家大院》 《抱 孙》 《黑白李》 《眼 镜》 《铁牛和病鸭》 《也是三角》 《蛤藻集》 《上任》 《牺牲》 《柳屯的》 《末一块钱》 《老年的浪漫》 《毛毛虫》 《善人》 《邻居们》 《月牙儿》 《阳光》 《樱海集》 《老字号》 《断魂枪》《听来的故事》 《新时代的旧悲剧》 《且说屋里》 《新韩穆烈德》 《哀 启》 《火车集》 《“火”车》 《东西》 《人同此心》 《杀 狗》 《我这一辈子》 《一封家信》 《一块猪肝》 《浴奴》 《贫血集》 《八太爷》 《不成问题的问题》 《小木头人》(童话) 《一筒炮台烟》 《集外》 《不说谎的人》 《创造病》 《敌与友》 《电话》 《狗之晨》 《记懒人》 《民主世界》 《牛老爷的痰盂》 《 沈二哥加了薪水》 《生灭》 《小铃儿》《新爱弥耳》 《裕兴池里》 《抓药》。
特色:老舍小说充满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烈的“京味儿”,老舍当属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老舍的死亡: 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今天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
发现先生尸体的当天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8月24日)这位老人在公园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
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
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
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
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
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
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
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
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
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
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
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
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
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
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
”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
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
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
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
《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
《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
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
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
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
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
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
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
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
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
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
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
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
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
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