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同学朗读很好的句子有哪些
前面学校里传来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像是一首青春的赞歌
适合在班上朗读的句子和感悟有哪些
1、形容朗读读得好的成语:声情并茂、传神、绘声绘色、顿挫、波澜起感人肺腑、铿锵有力,婉转悠扬。
2、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 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评价他人朗读的句子
关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的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字词的把握、课文的理解学要读,对整体的感知、语感的培养也需要读。
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也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呢
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关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的论文一、“剪枝去叶”激兴趣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靠近朗读,喜欢朗读,爱上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而生活化的对话式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在《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这里的风沙真讨厌
”小云雀埋怨地说。
“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
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妈妈心疼地说。
这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看到沙漠里漫天飞舞的黄沙时的一段对话。
在朗读这段对话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小云雀的埋怨、不满以及云雀妈妈的心疼、难过。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拉近学生和小云雀、云雀妈妈的距离,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问学生:“平时你和别人对话有旁白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也不应该有。
于是我鼓励学生去掉旁白再对话,体会一下两种朗读的不同感受。
在对话朗读过程中,学生们都很投入,有的甚至还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
学生们纷纷说这样的朗读,就是平时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对话中的人物——小云雀和云雀妈妈,更贴近人物的心,更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他们喜欢这种朗读。
由此可见,把阅读的内容稍微变个样,“剪枝去叶”,省掉了旁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物的动神态、心理,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添油加醋”创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验直抵人物心灵,去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这样,朗读才能表情达意,真实自然。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幕独幕剧,方括号主要交代舞台背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主要交代说话时间的表情、动作等。
尽管课文已经提示学生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明,我准备引导学生将公仪休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化,“添油加醋”加点料。
原文如下:公仪休:恩 ,刚吃过。
(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
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
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经过商量讨论,课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原文的基础上更加丰厚了——学生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具体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出来:公仪休:恩 ,刚吃过。
(抹了抹胡子,咽了一口口水)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公仪休:(踱到茶几旁,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笑容满面)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公仪休:(这不是明摆着来“贿赂”我嘛
我可得“坚守阵地”啊
)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
(连忙摆手拒绝)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
(手捂着鼻子,退到茶几旁,躲开鱼)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作揖,作抱歉状)有了这些富有情趣的旁白和表演不断地推波助澜,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演得兴致盎然,评得句句在理,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至此,课堂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们形象逼真的神态、具体到位的动作、合理丰富的心理活动马上让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不仅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相信也会感染他们,使他们学到公仪休的廉洁。
引导学生“添油加醋”朗读课文,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了进一步地理解,更能体会到人物的高尚品格。
这个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由文化诗”有节奏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是的,诗歌饱含感情,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相对于白话文,更易于让人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小试牛刀,重组文本,变换朗读方式,当一回诗人。
《姥姥的剪纸》里有一段描写姥姥勤于练习剪纸的文字: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一般老师在执教时都会让学生想象着姥姥练习时的情景,自由朗读体会姥姥的勤劳认真。
但季瑾老师在执教这一段时,突破了这个常规教法,她把个人朗读转变成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由白话文变成了诗歌: (师)数九隆冬——(生)剪
(师)三伏盛夏——(生)剪
(师)日光下——(生)剪
(师)月光下——(生)剪
(师)灯光下——(生)剪
(师)摸黑——(生)剪
学生口中迸出一个个简洁利索的“剪”,正如声声清脆悦耳的剪刀声,清晰地落在学生的心上——学生把握住了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拖腔拉调,矫揉造作,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
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言简意赅,却又字字敲打着读者的心,让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撞击出语感的火花。
至此,姥姥那勤劳认真的形象,对剪纸艺术的炽热追求不言而喻。
四、“从诗到文”意境浓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诗中有画,画中融情。
如何让学生感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汲取古诗词的精粹,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如果按照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释题意、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来组织教学,那学生苦苦背诵,而缺乏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也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方法,从图从景从情从文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诗意、悟诗情,演绎不一样的古诗词课堂。
以《如梦令》为例:首先,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去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而是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上面有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囊括了画上所有的景:诗人、小船、酒壶、酒杯、荷花、荷叶、水鸟。
然后,我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画面,发挥丰富想象,让插图的内容丰厚起来,让它变成活生生的一幕情景。
当然,学生的已有经验还不足以让画面生动形象,所以,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适时指导,集 “百家”之长,共同描述。
因此,有了如下的片段:瞧
不远处的荷花池中,数不胜数的荷花千姿百态、颜色各异:有的已经完全盛开,像一个清秀可爱的小姑娘,有的刚刚盛开,躲在荷叶的后面,特别迷人,有的还只是花骨朵,好象迫不及待想要展示自己的美丽,正努力地绽放呢……粉的、白的、黄的、紫的……像一群爱美的小姑娘在比美呢
那一片片碧绿的荷叶,簇拥着朵朵荷花,我仿佛也成了这其中的一朵,正和它们争奇斗艳
我划着小船,在荷花池中前行。
小船却在不经意中闯入荷花池的深处。
我心里着急了,不知所措,急忙击浆寻路。
谁知原本栖息的一群鸥鹭由于我的闯入而受到惊吓,拍打着翅膀飞出了荷花池。
最后,稍微对课文进行点拨,加上课文原来的情境,把两个片段连接起来,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展露无疑:我时常回忆起那个夏日的午后。
我坐在溪边的亭子里,观赏着一池荷花,感受着阵阵凉风,畅饮着酣甜的美酒,真是别有一翻情趣
瞧
不远处的荷花池中,数不胜数的荷花千姿百态、颜色各异:有的已经完全盛开,像一个清秀可爱的小姑娘,有的刚刚盛开,躲在荷叶的后面,特别迷人,有的还只是花骨朵,好象迫不及待想要展示自己的美丽,正努力地绽放呢……粉的、白的、黄的、紫的……像一群爱美的小姑娘在比美呢
那一片片碧绿的荷叶,簇拥着朵朵荷花,我仿佛也成了这其中的一朵,正和它们争奇斗艳
真是酒能醉人,景亦醉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尽兴而归了。
可是我迷迷糊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划着小船,在荷花池中前行。
小船却在不经意中闯入荷花池的深处。
我心里着急了,不知所措,急忙击浆寻路。
谁知原本栖息的一群鸥鹭由于我的闯入而受到惊吓,拍打着翅膀飞出了荷花池。
这真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啊
相对于学生对诗意、诗情的 “死记硬背”,我想,这种“从诗到文”体、悟了无痕的学习,引导他们个性化的理解,通过细腻的描写、激情的朗读,让原来的画面更形象、生动,让古诗词的意境更加浓厚,学生也更深刻体验到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这就是新课标强调的“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
文章来源:优化朗读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课文,在领略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总之,利用各种方法变化朗读方式,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透出浓浓的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坚持语文教学的目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充分表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如果字音还读不准,还不知道在哪里断句,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
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时,对于一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1)、停顿。
朗读中的停顿主要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即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的短暂停顿。
(2)、重音。
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
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
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2、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3、品读与评读结合。
自读品味,听读评议。
自读时,品味意境,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4、注重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5、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
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方法(一)借助动作,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方法(三)借助图片,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落实在每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师生对读,问答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教师可与全班学生对读或问答读,也可以和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对读、问答读。
问答读,由教师提问,学生用朗读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既练习了朗读,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层次,结构。
师生对读,可由教师读文中的解释语,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由教师读总起句,总括句,学生读分述,具体描写部分,在这种朗读方式中,教师的读,起到提示,创设情境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分角色读,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
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
分角色朗读,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语气语调,又可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总而言之,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无论指导正确地读还是流利地读,都需要反复练习,因此课堂上要多读,才会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