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孤山对联研究
杭州孤山对联研究摘要:杭州西湖自古风景优美,文人荟萃,孤山处于白堤、苏堤之间,“岿介湖中,碧波环绕,胜绝诸山。
唐宋间,楼阁参差,弥布椒簏”,孤山上至今保留着一些传统建筑,如俞楼、放鹤亭、西泠印社等,这些建筑又往往与中国传统文艺——对联或称楹联——相结合。
本文作者在实地考察和阅读相关资料后成文一篇,将对西湖孤山建筑的对联进行细致分析,探讨其文学、文化价值意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留传千百年,一方面是赞扬了西湖的美,抒发自己对其的热爱之心,另一方面也构建了一幅晴西湖的景象,使后人无论是否到过西湖都能有一番畅想。
而我所关注的是“孤山”二字。
孤山寺旧时在孤山上,今已毁,但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孤山寺有过辉煌的岁月,如“犹忆西窗月,钟声出北林”,“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斜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
人们总是关注孤山及西湖风光的居多,而注意孤山亭台楼阁及所配楹联的居少。
人们会认为,对联是仅仅是装饰品,而且因为对联的书法各异,有的甚至龙飞凤舞,多数人也看不懂对联,渐渐地也就不去关注了。
但是对联对于建筑整体和周边环境来说真的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作者在孤山实地考察,记录下现在所能见到的所有对联,并在下文将以这些对联为例。
接下来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对对联进行分析。
一、对联的艺术、文学表现 对联千姿百态,有四字的、五字的、七字的、十字的,甚至十字以上的。
对联一大要点也是特点,即要对仗。
同近体诗相似,有工对、借义对、流水对等,严格地来说,还要词性相同、句型相同,如西泠桥畔慕才亭的其中一副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中山公园门口牌坊上也有楹联:山外皆山叠岫绕成清境界,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这是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文学上的特点,体现在对典故等的运用上,在苏白二公祠,就可以看到阮元为纪念苏轼而题的联: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 这其中就有关于苏轼的典故,苏轼有诗《书林逋诗后》,其中有一句“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是说和靖先生高风亮节,应当将他的像与西湖水仙王庙的水仙王放在一起,再用寒泉和秋菊来供奉他,唯有这样才配得起他的高洁。
我认为,此处引用苏轼自己的诗句来为苏公祠题联,实际也是将苏与林相提并论,认为苏也有清高的一面,或许纪念他也应当用水仙王和秋菊,才能将他永久留在这湖山美之中。
菊花象征着高洁、坚韧,古代文人对个人品质的表达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俞樾先生自题俞楼联: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南山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 这一联的意思是,名臣名士现在帮我筑楼,五百年之后我的这幢楼也会名扬天下,此楼在孤山之南,坐落白堤之旁,旁有六一泉名胜于此,也算是胜地了吧。
六一泉的来源很有意思,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经欧阳修介绍访问僧人惠勤,但惠勤已去世。
当时惠勤的两名弟子正在画欧阳修和惠勤的画像,突然就看见有泉水从惠勤的讲堂之后涌出。
十六年后苏轼重回杭州时,二人都已去世,又有清泉涌出。
为了纪念欧阳修,苏轼命名该泉“六一”,且作《六一泉铭》。
铭如下: 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
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
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斯泉也。
苏轼与西湖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我猜想苏之后的文人们来到西湖时也会或多或少想要将自己与这样的大家相媲美,一方面是对前人的静养、敬佩,另一方面是想表现自己也如这些贤人一般有高雅的情操、淡泊的心境。
这也是文人自信、自夸的一种方式。
二、对联与当地风光、建筑与人物品格的融合 说到与当地风光的融合,最有代表性的应当是平湖秋月的楹联。
平湖秋月处在唐朝有望湖亭,宋代是四圣延祥观,并又建望月亭,直到清代,平湖秋月才成为一处挂匾的景点被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因而明代田汝成在作《西湖游览志》一书时,就只写到“元初,杨琏真伽废为万寿寺,屑像为香,断珠为缨,而旧美荒落矣”。
平湖秋月景区内有一楼阁,大门朝西,东边面湖,四面各有柱联一对:北:负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篆书)东: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草书)南:青嶂云横山叠翠,明湖月锁水平铺(行楷)西:穿牗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隶书) 可以说这四副对联各有特色且极为贴切。
面北,能看到远山(可能是北山、宝石山)连绵,秋天时能听到雁鸣、看到月明,还有那条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的白堤;面东,湖平如镜,水面广阔,能看月亮从城市方向升起,这是一年之中最适合赏月的时节;面南,山似乎更近了,却还是很远的,只是因为青山连绵不断,环绕在湖南岸,才看起来像是近了,能看到月亮倒映在水面上的光亮;面西,是孤山,夏日里,风从湖上吹来,山上的绿意袭来,夜晚时卷起帘子,就能看到那升起的月,背对着那安静的山。
如此,整个阁楼都被静谧围绕着了。
朝向不同,风景不同,前人就用不同的句子来表现那样的景致。
而且通常来说,若是描写风景,作者就不会在其中融入个人主观情感,往往以客观描写为主。
我认为,这种形式的对联,是其代表的人文与周遭自然的融合,也是体现了古人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
对联与建筑的结合,则最明显体现在对联在不同地点有不同功用。
在某人的书斋或藏书楼,就会有如俞樾先生自题书斋的“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南山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在苏小小墓慕才亭,则有“十载青衫频吊古,一抔黄土永埋香”,悼念为主;西泠印社山背牌坊有“印传东汉今犹昔,社结西泠久且长”,弘扬赞赏为主;楼外楼有“酒旗高矗聚雕轮百岁初增长十春,不待举杯人共醉西湖日日是芳辰”,打出了酒楼这个主题。
第三点是对联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怀与作者或者主人品格的相一致。
对联有时好比一个人给自己取的字,这个字要么是与自己的人格相同,要么是希望自己能拥有的德行。
举几个例子进行详细分析。
(一)俞樾 俞楼的另一副对联:千古一诗人,文章有神交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 俞楼是俞樾先生和其曾孙俞平伯先生曾生活过的地方,对联旁有题跋:“荫甫前辈主讲诂经精舍(俞楼前身为西湖诂经精舍)十余年,多所成就,门下士徐花农、庶常等为筑俞楼于精舍之西,彭雪琴侍郎为点缀花石以韵之,一时文人题咏满堂,假集四语,书呈粲正。
馆侍谭钟麟并饯(时谭钟麟任杭州遗缺知府)”。
俞樾先生在学术上颇有成就,文学上也大有造诣,“文章有神交有道”来形容他是十分恰当的,而他建书斋于孤山脚下、西子湖畔,自然也是“青山为屋水为邻”。
这样的对联就是很好地概括了屋主的品行和成就的,也是其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体现。
(二)林逋 林逋到杭后重修放鹤亭、巢居阁等,今天放鹤亭上即有“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山孤自爱人高洁,梅老惟知鹤往还”、“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孤山一角暗香光返玉梅魂”等四副。
由此,居住于此的和靖先生之品格可见一斑。
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孤山一角暗香光返玉梅魂 林和靖以梅妻鹤子、爱梅敬梅而闻名,梅是高洁的象征,面对世事纷扰,林和靖选择沉醉于西湖自然山水,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寄怀于此,远离世事,保持着淡泊的心境,不追名逐利,只愿守在自己内心的那块平静去处。
林逋与梅鹤的故事常会让我想起唐寅与那首《桃花庵歌》,其中有一段:“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但两者终究还是不同的罢,在对于安贫乐道这方面,林逋是真,唐寅是假,且桃花多少也比梅花浓艳了些。
林逋的诗句读来清冽如梅香,静如茶香,唐寅的诗句似乎有更多的“世俗气息”和社会上的小情绪、大脾气。
因此后来林和靖被许多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当作崇拜的对象,也是因为人们赞赏他与世无争的人格,且这样的做法能够很好地逃避现实,但大多数文人都只是找寻这样一个安慰,甚至是一个幌子而已,能真正做到林逋这样的毕竟还占少数。
依我看来,上所示对联中“华表”、“玄鹤”、“孤山”、“暗香”、“玉梅”这些词都用来突出林逋的清淡、清高等品性,因此也是非常贴切的。
(三)白居易与苏轼 在西湖湖天一碧楼对面,有一处十分隐蔽的小院落,那就是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白苏二公祠。
白居易和苏轼在杭州都曾做出过重要的水利贡献,杭州人民对他们十分有感情,他们对西湖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如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苏轼,一生两次到杭上任,留下三百首西湖诗,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白苏二公祠内,进入前堂有: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双贤守风华终古在,唐宋诗词两大家后堂有: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樽芳醴肃容瞻 这四对中,第一、第三分别是写苏轼和白居易的,第二和第四是统写二人的,对二人的文学成就和政治功绩尤其认可。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对联所表现的是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不局限于个体的性格、人品了。
三、对联的意义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联在过去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逢年过节必要贴上新对联,那些对联出自身边德高望重的老人之手,或来自街边落魄清贫的文人笔下,人们相信语言的力量,而对联就是一种沉默的语言表达,将人们美好的祝愿贴起来,天天看看,说不定哪一天就实现了。
当然对联也为建筑添彩,在堂前的柱子上加上一副字,看起来就不那么空荡,既起了装饰作用,又是人家的抒志方式。
除此以外,若从文学及历史的角度看,对联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对联的书写中常用到不同的书体及字体,这一定程度上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传承了下来。
(二)有助于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个性、成就等,补史之不足 对联毕竟是一种非官方垄断的文学艺术创作,仍是发于民间、发于大众的,史料中那些官方记载的正史可能会刻意地省去一些情节,流传下来的与此有关的对联就能够很好地弥补历史的空缺,使历史事实在一个更大的程度上还原,也帮助现代人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有助于文学研究、考证 对联通常都有题跋,就包含了题联时间、地点、题联人等信息。
若某一副对联是某人赠予朋友,恭贺升官、寿辰、乔迁之喜的,那就能从中推断出两者的关系为何,甚至能理出一个二者交往的过程。
在一些目前鲜有人研究的领域,只能通过最原始的作品、书信等文献找出线索,再进行推理、考证。
对联也具有这类文献的学术价值。
对联这项传统艺术在西湖被很好地保护下来,孤山也只是杭州文化、西湖文学的一块代表区域而已。
在游览西湖时,对联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湖边还是山间,处处都散落着人文荟萃。
可惜的是,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内的古建筑越来越少,对联的出现也越加刻意,或是为了凸显出古典风格,或是为了吸引游人眼球,不再是从前为了抒怀赞美而作。
也许这是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必然趋势,但是无论如何,对联应该保持它原有的面目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