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

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

葭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1、“伊人”的形象。

“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于种种阻力,变得遥不可及。

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2、主人公的形象如果将伊人解为恋人,那么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一位渴望美好爱情、奈何为世俗阻力所阻挡的青年人,悲伤而惆怅。

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美好的崇高的人生理想,那么诗人的形象便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然而郁郁不得志的志士,为自己有才不能施展、有情无人赏识而感到悲哀、无奈。

对诗经蒹葭的赏析五十字左右

《蒹葭》描写了一幅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

蒹葭讲义

《蒹葭》教案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教学重点透过诗歌语言,体会意境,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样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

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

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小诗,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清代著名王国维称赞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风人:即诗人。

深致:达到精微、精深的境界。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蒹葭》,是一个最能体现《诗经》创作特色的绝好代表。

通过对于《蒹葭》的学习,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体会《诗经》这一诗歌起源的无穷魅力。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首蒹葭的醇厚韵味。

二、朗读课文首先让我们来听一下这首古诗的吟诵,并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含义。

2、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古诗,请大家在听的同时,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情景。

(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这是一首恋歌,表现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情怀。

全诗分为三章,以深秋的景色开头,委婉动人。

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中飘摇不定。

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

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3、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三、体会全诗的音乐美和结构美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因为这首诗歌独特的形式。

请同学找寻这首诗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1、韵脚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这样的形式特点对于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

这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

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

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

四、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诗歌当中作者所描绘的哪些物或人发生了改变呢

这些物或人的描绘在意义和字面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点:方——湄——涘——央——坻——沚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环境清冷,心境寂寞: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反映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伊人所在地点变化:方——湄——涘——央——坻——沚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由于“方”、“湄”、“涘”、“央”、“坻”、“沚”两组三字的变换,就把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另外,像“长”、“跻”、“右”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

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2、“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① 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写了什么景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

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② 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③ 为什么选择蒹葭

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

五、探讨诗歌主题那么,诗人所执着追求的伊人,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生可能追求的东西有很多,诗人所追求的,也不一定仅仅指一个美丽的女子,而是有多重的可能性。

“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

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因此,《蒹葭》中的“伊人”,含义是多样的。

而《蒹葭》借助“追从伊人”所体现的诗歌主题,也是多样的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但种种追寻,都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因为人生当中的确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

不过,诗人也通过他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或是对理想的追求。

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也许每个人都有,但对于事物的执着追求才应该是你应有的经历。

六、练习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

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

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⑤ 注释①这一首是情诗。

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

上邪:犹言“天啊”。

这句是指天为誓。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

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七、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八、作业:背诵这首诗

诗经中描写秋景的句子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编辑本段]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蒹葭中描写恋人间艰辛与漫长的诗句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

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

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

“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

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

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

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蒹葭中描写蒹葭和白露的用意是什么?

1、《蒹是一首思慕情人的恋歌。

本用重章复沓的方式,借助对深秋景描写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同时烘托出诗人无限惆怅的情思。

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

2、“白露”这一意象在诗中被反复咏叹:“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白露从凝结为霜到消融为水进而逐渐干涸,这三种状态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则在这时间中徘徊瞻望,进行着无尽的求索与探寻。

意象的设置不仅提供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而且随着意象的变化,诗人因可望不可及产生的情感逐层加深,愈加惆怅而无法自抑,怀人之情表达得愈发飘渺,耐人遐想。

3、 文章中由秋景起兴,“蒹葭”、“白露”、“秋水”的意象既点明了节令,表现出秋意的萧瑟,又渲染出全诗朦胧迷离的情感氛围,这种具有飞跃性与呼唤性的起兴正是民谣语言诗化的早期形态,是中国文学借景抒情传统的萌芽。

4、此诗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

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排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希望能帮到您

~~O(∩_∩)O~~

《关雎》、《蒹葭》重章的不同之处

关 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前者意思反复,后者情感层近.整体上:<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诗中男子听到鸟鸣,看到成双成对的鸟,引起联想起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表达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形式上:《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