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公主和亲的诗句,越多越好,越忧越好
王安石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唐诗三百首》中的《古从军行》 作者: 李颀 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介绍一下唐诗中说过汉朝嫁到乌孙的和亲公主
兄弟,有些事情不一定要明说才行啊,只要彼此都知道,彼此心中都有对方就可以了啊,既然你也知道你还没正式跟她说,那就该行动啊,女方没提,说明她也很害羞的啊,可能她也一直在期待你的表白呢,就像楼上说的找个机会跟她明说了吧,也算给她个名分啊,或许她心里介意,因为害羞不敢跟你说也有可能啊,这么好的机会要好好把握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啊~~~~~~~哪~~~~先预祝你们幸福了啊~~~~~~~~
有没有讲述古代和亲及她们后来归宿的故事的。
。
越多越好
王昭君,名嫱元帝时宫女,封君,晋因避司马,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
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
得到同意,她嫁到匈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
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
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成帝命她遵从匈奴风俗,昭君继为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
又生二女,长女名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死后,匈奴为其建宫立碑。
它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
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
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
墓前有凉亭。
墓园内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之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温情。
秭归县城也立有“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之间结束战争,安定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
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
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
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均有吟咏昭君的诗作。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创了的著名的杂剧《汉宫秋》。
但也有很多诗词是歌颂昭君出塞的。
如董必武参观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中,表现了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
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赞美昭君的功绩,指出“和亲政策”的重要意义。
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文成公主隋末唐初,在西藏高原上掘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吐蕃。
636年,年轻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他向往大唐的制度和繁华,曾经几次向唐朝求婚,因为种种原因都被拒绝。
松赞干布大怒,向大唐的边境出兵,然被大唐的军队打败。
松赞干布意识到了自己的轻狂和大唐的强盛,640年,他以更加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再次向唐太宗求婚,唐太宗被松赞干布的精神所打动,终于同意。
唐太宗虽有十几个女儿,却舍不得把其中任何一位嫁去西藏。
最后他选中了一位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从长安到拉萨,不仅路徒遥远,而且路况复杂艰险,据说大唐的车队一直走了两年,才到达拉萨。
文成公主641年正月从长安出发时,18岁,到达拉萨时已经20岁了。
史书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容貌,据此推测她并不特别漂亮。
但作为皇家女儿,公主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识礼,加上身材丰满,举手投足间处处体现着大唐帝国的泱泱风范。
吐蕃人以最高格的仪式窿重欢迎来自大唐的尊贵公主。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了9年,她没有生育。
松赞干布在650年去世,公主仍然留在吐蕃,又生活了30多年,直到680年因病去世。
在这漫长的40多年中,正史上没有留下关于文成公主具体生活 的任何记载,但可以推测的是,她在吐蕃的地位是尊贵的,因为强盛的大唐保证了她在吐蕃的地位。
虽然她本人谈不上有多么幸福的个人生活或者爱情,但她带去的各种谷物、工艺品、药材、先进技术、书籍,对吐蕃的农牧业、手工业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主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吐蕃人民的爱戴,著名的布达拉宫至今保存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的洞房遗址,拉萨的大昭寺里至今还供奉着她的雕像。
文成公主和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佳话,她本人也成为和亲公主的代名词,在浩浩荡荡的和亲公主队伍中,文成公主是最为有名的之一,她实在算是幸运的了。
金城公主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她的祖父、也就是李守礼的父亲是武则天的第2个儿子李贤。
李贤文武双全,是武则天4个儿子中天赋最高的一个,675年,他被立为太子。
李贤的才干和在朝臣中的威望成为武则天的极大威胁,她不能容忍任何人与自己争权,哪怕是自己的亲身儿子。
680年,武则天以谋发的罪名废除李贤,将他幽禁巴州,3年后,唐高宗去世,武则天的第3个儿子李显只当了2个月皇帝就被废除,第4子李旦即位,也是傀儡,实权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
为免除祸患,武则天派人赐死了年仅31岁的 李贤。
李贤的3个儿子也被幽禁宫中,按时由太监杖打。
李守礼的哥哥和弟弟都在这无情的杖打下死去,只有他顽强的活了下来,熬到了唐中宗李显复位的这一天。
李守礼经过这样险恶的岁月,性情大变。
史书对李守礼是很有微词的,说他十分贪财而且家教不好,女儿几乎个个是荡妇,儿子几乎个个是无赖。
但金城公主却和哥哥姐姐们不一样。
原来,唐中宗李显有感于哥哥李贤的悲惨命运,收养了李守礼的一个女儿。
这个女儿就是金城公主,她从小生活在皇宫中,不仅受到良好教育,而且培养出高贵优雅的气质。
唐中宗软弱无能,受制于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两个女人不仅野心勃勃想当武则天第2,而且生活糜烂,尤其是安乐公主,可说恶贯满盈,别的公主受安乐公主的刺激,也全心全意穷奢极欲,只有金城公主不为所动。
她一直没有出嫁,因为朝廷已经将她定为和亲公主了。
金城公主哭过伤心过,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她心静如水,默默的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705年,垂帘听政的赤德祖丹祖母派人向大唐求婚,中宗当场答应将金城公主嫁给藏王赤德祖丹。
710年,金城公主正式出发,唐中宗亲自将她送至陕西兴平县。
金城公主含着热泪辞别亲人,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走过的道路来到拉萨。
赤德祖丹成年后多被大臣操纵,虽然与大唐通婚,但双方边境还是不时发生战争。
金城公主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不过,吐蕃输多赢少,赤德祖丹只得派人向大唐求和,这时唐朝的皇帝已经是唐玄宗了,玄宗一方面优待吐蕃使者,一方面派使臣前往吐蕃,赐给金城公主书信,并带去大量的赏赐。
赤德祖丹非常高兴,签定了以青海日月山为界互不侵犯的条约,双方终于有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关于金城公主在西藏的生活,藏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724年,金城公主生下儿子赤松德赞,赤德祖丹的另外一位王后细顿知道后十分嫉妒,以阴谋手段夺走了小王子,伪称是自己所生。
藏王和大臣也不知道谁是王子的真正母亲。
按照西藏的风俗,王子会走路时要举行宴会庆祝。
到了这天,赤德祖丹将酒杯交给儿子,说:‘儿啊,把酒送到你舅舅家吧。
’细顿王后家的人用尽方法引诱他,王子都不为所动,而是将酒递给了金城公主的家人,金城公主高兴的落下了泪。
王子认母的故事只是个传说,不足为信,却曲折的反映了西藏人对金城公主的爱戴以及金城公主育有儿子、曾在西藏有过一段艰苦岁月这些事情。
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741年因病去世。
宁国公主在我国西部一带,活跃着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回纥,即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人的远祖。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队一败涂地,无力收复失地。
回纥可汗派太子叶护与后来的唐代宗李豫(宁国公主的哥哥)在甘肃歃血为盟,约为兄弟。
回纥骑兵勇猛无比,在一连串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唐军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很快收复了东都洛阳。
756年,唐肃宗李亨正式即位,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汗派使节向大唐求婚,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答应将女儿宁国公主嫁之。
自西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来换取边境暂时安宁的妥协政策后,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在这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或者宫女,真正以真公主即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的,却只有唐代,宁国公主大概就是第1位吧。
宁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次女,在肃宗的7个女儿中,容貌最为出众,她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不幸两个丈夫都先后死去,公主还没从丈夫去世的悲痛中醒来,就被选定和亲。
到了出发这一天,肃宗亲自将女儿送至陕西咸阳市,在那里设宴告别。
宁国公主根本无心下咽,她哭着安慰父亲:“国家事重,死且无恨
”。
唐肃宗也十分伤心,流泪送走女儿。
宁国公主到达回纥,可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封宁国公主为新王后,并派王子率领骑兵继续帮唐天子平叛。
可是仅仅三个月后,可汗便去世了。
回纥人按本国风俗,准备让宁国公主殉葬。
在此生死关头,宁国公主表现出了大唐公主的威严与镇定,她据理力争:“按我国风俗,丈夫亡故,妻子为其服丧三年,服满,就可以改嫁,这叫终礼。
现在回纥既然万里迢迢与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风俗习惯吗
所以,我是不应该为可汗殉葬的
”国人见公主言之有理,只好做罢。
不过,为了照顾回纥人的情绪,宁国公主也用刀划面,自毁容貌,痛哭流涕。
一年后,因宁国公主没有子女,新可汗允许她返回长安。
宁国公主万没想到自己还能重回家乡,喜极而泣,毕竟和亲公主能重回故国的屈指可数啊。
关于她回国后的生活情况,是否再嫁了人
死于何年
史书都没有记载,可以推测的是,她是在富贵和平静中走完余生的。
宁国公主算是和亲公主中的幸运者。
咸安公主“安史之乱”后。
唐朝元气大伤,皇帝也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渐渐衰败,直至最后灭亡。
回纥本来就是彪悍善战的民族,在帮助大唐平息了“安史之乱”后,更是傲慢不逊。
比如,回纥使节敢在长安杀人越货,偷运汉女出境,甚至持刀抢劫,放走罪犯等等。
唐德宗李适恼怒回纥的无理,所以双方关系一度变得紧张,回纥几次求婚,都被德宗拒绝了。
宰相李泌多次劝解,德宗方答应将第8个女儿咸安公主下嫁。
武义成功可汗得知,喜出望外,派宰相送上厚礼,又派妹妹亲自率领由50多位大酋长妻子们组成的队伍迎接咸安公主。
咸安公主满含悲戚来到回纥,见到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和一张张热情的笑脸,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了。
她在回纥生活了21年,经历了4位可汗,直到808年去世,唐朝追她为燕国公主。
至于她在回纥生活的具体细节,史书没有记载。
太和公主唐穆宗时,崇德可汗派出2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再次向大唐求婚。
穆宗答应以自己的妹妹、唐宪宗的第17个女儿太和公主下嫁。
出嫁这天,唐穆宗和皇后亲自前来送行,太和公主含泪辞别了故乡、亲人,踏上了北去之路。
到达回纥,崇德可汗封太和公主为新王后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几天后,大唐使节准备返回长安,太和公主不忍故乡的使节离开,痛哭失声,场面很是悲伤。
公元825年,崇德可汗去世,其弟彰信可汗即位;832年,彰信可汗又去世,特勒可汗即位,根据回纥的风俗,太和公主又先后成为了彰信可汗和特勒可汗的王后。
此后几年,回纥发生大灾难,先是连年饥荒,接着瘟疫大做,然后便发生了内乱,回纥国内四分五裂:一部分势力杀死可汗,将牙帐(皇宫)烧了个精光,投奔了戒嘎思(回纥周边的一个国家);一部分势力投奔吐蕃;还有一部分势力则跟随乌介可汗逃到今天的外蒙古南部。
在混战中,太和公主被戒嘎思的军队俘虏,乌介可汗大怒,发兵杀死了戒嘎思的首领,抢回了太和公主,并劫持公主南下,侵犯大唐的边境,先后攻打了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山西马县、天德、振武等地方,唐朝派大将石雄迎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终于在振武大败回纥军队,乌介可汗丢下公主,狼狈逃走。
公元843年,太和公主跟随唐军回到了故国,唐武宗李炎以盛大的礼仪迎接公主的归来,那天的京城仿佛披上了盛装,人人都喜气洋洋的。
然而太和公主的心情却是悲喜交加甚至有几分凄凉的,她先去参拜了父亲宪宗和哥哥穆宗的神位,然后脱下盛装换上囚服,痛哭流涕,自言辜负了朝廷的重托,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好好完成和亲的任务,请皇帝降罪。
唐武宗派人安慰公主,并晋封她为安定长公主。
历经坎坷的太和公主终于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故国,本来可以安心过几年富贵安逸的日子。
然而,因为在战乱中饱受屈辱和惊吓,使她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在返回长安不久(可能只是几个月),太和公主便因病去世了。
当然,唐朝真正和亲的公主远不止这几位,有很多女子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事迹。
比如,《旧唐书》记载,当初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可汗时,朝廷同时还派了荣王的一个女儿也封为公主嫁给可汗做小老婆,后来宁国公主返回了故国,这位公主却留了下来,回纥人称她为小宁国公主,此后她在回纥情况怎么样,史书没有记载,也就不知道了。
还有个姓卢的女子,也是贵族出生,她美貌多才,朝廷封她为宜芬公主,派去和亲。
她在路中悲伤难抑,写下一首诗。
这首诗留传了下来并被后人收入《全唐诗》,她才算留下了自己的一点点事迹。
至于在正史中,她是找不到一丝一毫记载的。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
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
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她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见了自然喜出望外。
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争。
要获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获得应有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
有歌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旗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
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
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
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
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
然而,她却是天天以泪洗面,内心悲痛不已,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
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
她死时才25岁。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成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军须靡。
这个解忧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与细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她丰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气概,忠君爱国的观念很深,对政治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对朝廷的“和亲政策”,她更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着一种大将军出征,必定凯旋而还一般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国效命。
她远嫁塞外,不是悲悲戚戚,而是轰轰烈烈,壮志满怀。
可是好景不长,解忧的丈夫暴毙。
按照习俗,当了国王的翁归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忧和匈奴公主。
这给解忧带来了新的希望。
她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千方百计赢得肥王的欢心,以图国家的安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同时,解忧与肥王性情相投,恩爱异常,接二连三地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
这时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使汉朝与乌孙国的关系相当密切,双方信使往返,不绝于途。
那边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断向娘家告状,激怒了匈奴单于出面干涉,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以至于大有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礼、细心有谋、机敏爽朗、能言善辩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如姐妹,到了乌孙国后为她物色到一个乘龙快婿,将她嫁给了位高权重的右将军为妻。
解忧和冯嫽在乌孙国特殊的地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
这样解忧与冯嫽在乌孙王廷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终于发兵威胁乌孙国,大言不惭地要乌孙国王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
面对匈奴人的欺凌与勒索,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
这年,汉朝发15万大军,与5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等4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70余万头。
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
汉廷与乌孙国通过这次军事合作,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彼此更加水乳交融。
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就连她的婢女冯嫽也被称作冯夫人,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而且还代表汉廷,锦车持节,宣抚西域各国。
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转给了匈奴公主新生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发生激烈变化,于是解忧的势力、乌孙的强盛、汉廷与乌孙的大好关系,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泥靡自幼饱尝冷漠滋味,也深感解忧长期以来对他及他族人的压制,如今当了国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于是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无道、为非作歹的手段,弄得鸡犬不宁,天下大乱,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为“狂王”。
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给狂王,并为他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鸱靡。
两人感情不和,解忧提倡以德治国,发展生产,改善国民的生活;狂王则实施独裁政治,挥霍无度,沉溺酒色。
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伏。
不久之后,狂王把一个反对他的兄弟杀死,乌孙国就此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
解忧迅速把这里的情况告诉汉朝廷。
汉廷听到这个消息,派遣使者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并利用冯夫人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她对乌孙国内部情况的了解,多方疏通,上下协调,说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诡计,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同时,为了稳住匈奴,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
这样,双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时间。
若干年过后,解忧所生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相继病死,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再加上汉朝已大不如从前强盛,不能事事为解忧撑腰,解忧的处境也大不如当年。
自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到如今汉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经生活了50多年,当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时已是鸡皮鹤发的老太婆。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思土,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
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
汉宣帝赐给她田宅奴婢,待遇如同公主,以酬劳她为国牺牲、效命国家的艰苦卓绝的精神。
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
当然,从细君和解忧两位“和亲”大使身上,我们能看到两种不同的结局。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人
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奇。
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貂蝉--最早的女间谍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闭月”就是讲她。
貂蝉也是女间谍的鼻祖之一,她亲身实践了美人计和连环计。
武则天--十分成功厉害的女人 刘晓庆扮演的武则天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后改国号武周,定都洛阳。
690—705年在位。
名曌(zhào),世人据其封号称之为武则天。
性巧慧,多权术。
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huò)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
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
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武氏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
但相同时期徐贤妃聪慧过人,武氏失宠,一直在最低才人档次徘徊,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
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
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
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歹毒至极,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
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
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
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
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为了扫清自己最后障碍,先杀长子,后谋杀次子,废三子,软禁四子。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
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
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
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
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
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
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O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
”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
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
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
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
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
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
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
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
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
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
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
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
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
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
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
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
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功过参半。
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
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
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
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名气很大。
秋瑾--最豪女人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刻,巾帼不让秀媚的一代女侠秋瑾,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 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方法,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把“最有豪气的女人”这样的称为献给这位女英雄的确是名至实归。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
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
”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夏姬--最妖娆的女人夏姬是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而且曾得异人临床指点,学会了一套“吸精导气”之方与“采阳补阴”之术,因此一直到四十多岁,容颜的娇嫩,皮肤的细腻,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万贵妃--最有魅力的女人历史上得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却谁也比不过明宪宗的爱妃万万贞儿。
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女人却牢牢占领了丈夫的心,并且拥有他一生的宠幸,这真是让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万妃具有与众不同、风骚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说来,万贵妃倒是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
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