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描写开斋节唯美句子

开斋节优美散文回忆

开斋节今年的开斋节是深秋,经历了绿色而泛滥为金黄的稻野,转眼间只剩下无垠的根茬和秃萎。

平展展的荒野中偶尔有几头放野的牛儿,寻觅着最后几根未被秋霜杀尽的星绿和遗失的稻穗。

村子里,家家院里飘出阵阵清香。

大人们按照传统的规矩,虔诚地进行沐浴和礼拜后,支起油锅开始炸油香、麻花和馓子,为即将到来的神圣的开斋节盛上丰盛的家肴。

母亲和平原上所有的穆斯林主妇一样,忙碌着操办节日。

每到这个日子,母亲是家中最劳累的。

提前熬好花椒水,准备好鸡蛋、蜂蜜、凉开水,备好面粉,用一口大瓦盆按照她习惯的比例配料和面。

累了的时候,我和姐姐或哥哥开始接替她的工作,而母亲会在短暂的休息后,开始准备下面的工序。

油锅烧热后,我们开始搓馓子、拧麻花、擀油饼,母亲站在灶台前念着赞主的圣言,双手忙碌着将一串串均匀的面条变成金黄色得香脆的馓子;将一块块面饼变成香柔可口的油香,最可口的要数母亲炸的油圈子,可是每次总是炸的不多,母亲说油圈太费油了。

开斋节的早上,母亲起的特别早,因为她要在奶奶没有起来前进行沐浴,并为奶奶温好水,将水房的炉火生的旺旺的,免得奶奶在沐浴中受凉。

当我们起床的时候,母亲将即将摆上午饭饭桌的食物如数家珍的分类摆在盘子中。

奶奶总不会忘记的事,那不知从何时延续下来的习俗-----用桃仁、果干、葡萄干、桂圆、枸杞、沙枣、红枣、糖等配置的八宝茶,家中不论大人小孩,每人一个。

上寺礼拜和上坟祭祖是男人们的事情,当我后来在别的穆斯林地区才知道,女人也可以上寺、上坟,只是上寺上的是女寺。

在清真寺不停的邦克声的催促下,父亲拿着一条大长白毛巾,带着我们上寺礼拜。

人们按照教义的规定,在水房中先进行小净再进行大净的洗礼,以清除周身的污秽和心中不干净的各种妄想。

我每次沐浴,不论什么季节,总是怕冷,等洗完后觉得到没有什么,到现在还是。

未成年人沐浴奶奶告诉我们洗个小满堂水就可以了。

就是挂一桶水,从头到脚冲洗一遍。

这样我们的沐浴就特别的简单,后来阿訇告诉我这是不对的,具体为什么我至今没有搞清楚。

清净身心后,人们陆续步入清真寺的大殿。

大殿的木制地板上铺着各式各样的地毯和毛毯,都是以亡人的名义送来的,以超度另一个世界中亲人的灵魂。

听完阿訇对古兰经的宣教后,人们开始进行朝礼,接受真主的慈明,向真主忏悔自己的错误,请求真主的宽恕,祈求真主的保佑。

清真寺上的洗礼和祈祷后,人们纷纷来到亲人的坟前,在阿訇低沉而凄凉的诵经声中,追忆着亲情的思念,感受着灵魂的接触,祈祷真主给亡故的和活着的人们平安幸福。

当我们一身粉尘的回到家中已是中午时分,三根玫瑰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飘荡在房前屋后,寄托了无限的思念,期盼着亡人闻香而至。

托缕缕飘渺的青烟,带去给亡人的问候。

母亲和姐姐们早已准备好开斋的午宴,一家人围着桌子在说笑中感受着真主赐予的这一切。

母亲这个时候总是忙碌着给桌子上加菜加饭,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没有正式做在桌上与她的儿女们共同团圆的吃过饭。

忙完桌子上的事情后,她就又独自回到厨房很随便的盛碗饭菜,做在厨房外屋的小床上默默地吃着,看着我们欢快的样子,偶尔她会端着碗出来看看我们又微笑着离去。

开斋饭结束了,姐姐们洗刷去了,我们在母亲的安排下,开始挨家挨户的送油香,这一天村子的人们都相互送油香以表达节日的祝福。

送完油香母亲每次总是将我们吃剩下的菜分类盛在小盆中,让我们送给村里比较穷困的孤寡老人或残疾人。

普天下的穆斯林们伴随着开斋节,一年一年的重复着,年年如此。

村口依旧飘荡着悠悠的清香,四季忙碌的人们此时又在为一年一生而祈祷。

沐浴、礼拜、祈祷,当面西叩首时,满目的期盼,用最虔诚的举意为家人们祈祷。

天高云淡,雁嚎南天。

我准时回来了,不再调皮,工作不再忙碌......。

今天我为你开斋妈妈

小河水清澈见底,枯草凄凄的坟边青碑依旧。

有优美的句子介绍一个少数民族在300字左右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

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祭,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赞美回族的语句有哪些

讲卫生、爱清洁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不完全取决于条件。

回族的基本卫生设施,如汤瓶、吊罐、沐浴堂等简单、经济,使用方便,深受回族群众的欢迎。

(一)汤瓶这是回族等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盥洗用品。

有首回族花儿唱道:“紫铜、青铜、高丽铜,黄铜打下的汤瓶。

吃喝不成都能行,没把汤瓶是不行。

”回民在日常生活中把汤瓶看得很重要。

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家家有把汤瓶。

例如,回民烧开水不用锅,而用汤瓶壶,因用锅烧开水有腥味儿。

平时洗手、洗脸不用脸盆用汤瓶。

回民讲究洗过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脸盆洗脸往往是把洗过的脏水捧起来再洗,回民不习惯,也不喜欢。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在城市的回民洗脸洗手也用上了脸盆。

但洗小净时,无论城市或农村,都离不开汤瓶。

有些回民家里备有几把汤瓶,有小孩洗手洗脸用的,有专供礼拜人用的。

汤瓶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铜汤瓶、搪瓷汤瓶、轻铁汤瓶、塑料汤瓶、砂泥汤瓶,还有铝汤瓶和锡铁汤瓶等等。

回民喜欢用汤瓶是因为汤瓶有盖、有把、有流水的高翘壶嘴,盛水的主体部分一般呈鼓状圆台形,不洁之物不易进去,既方便,又卫生。

更主要的是回民用的汤瓶在回族群众中有许多优美的传说。

如在《宛尕斯的故事》里说,汤瓶原名叫洗壶。

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王有一天晚上梦见金殿的大梁正在倒塌,只见一个身穿绿袍、头缠白布、肩搭一条白毛巾的深眼窝、高鼻梁、长胡须的大汉,左手提一把汤瓶,右手向上一托,把大梁顶上去了。

第二天,唐王召集文武大臣圆梦。

徐茂公说:“这是西域回回,身穿绿袍、头缠白布是他们礼拜的衣裳;毛巾、汤瓶是他们用来净身的东西,唐朝江山要靠西域回回来保。

”后来,唐王命徐茂公选了60个汉族小伙子,换了60个回回,由宛尕斯回回带领来到长安。

唐王亲自出宫迎接,并以兄弟相称。

过了不久,唐王知道回回想回家了,就在当地给他们纳了汉族妻子,并修建了几座清真寺,还命手下工匠特制了一把精美的金壶赐给宛尕斯,叫他净身用,这把金壶叫“唐瓶”。

从此,宛尕斯和其他西域回回再也不想回家了。

后来,回回家家都打了一把铜汤瓶。

久而久之,民间就简称“汤瓶”了。

“汤”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本意指“热水”。

所以,汤瓶逐步成了回民等穆斯林沐浴净身用的水壶的专名了。

现在全国各地清真寺的沐浴堂里都有汤瓶,一些回族聚居区经营的茶馆、饭馆、饮食服务行业门口以及回民家中都备有汤瓶,供洗手、洗脸和洗小净用。

有的还把汤瓶画到饭馆的门牌上,作为“清真”的标志。

(二)吊罐是回族群众专门洗大净(阿拉伯语称乌苏里)的沐浴用具,相传,盛唐时期由波斯穆斯林商人传人我国。

现在回族清真寺里和回族穆斯林家里一般都装有“吊罐”。

吊罐以陶质、铁质、铝质为主,边远山区还有木质和铜质的。

大小基本一样,约盛一小铁桶水。

样式为腹大口小,两侧有穿绳悬挂的耳环,底部有一个漏水孔,并附有一个木塞子。

用时拔出塞子,水从漏孔流出。

凡悬挂吊罐的地方,其地下修有一条通往室外的下水道,污水从此排出。

下水道有的用一块木板盖着,木板中间钻有一个小水眼,洗过的污水便从此眼流到下水道。

有的下水道是用砖砌一个盖子,还有的是用水泥板作盖子。

吊罐一般均无盖,不用时只将小木塞子插到漏水孔。

吊罐里的热水,一般都是用汤瓶壶烧的,有时也用铁锅烧。

用锅烧水要把锅用开水洗干净,烧水时不许盖锅盖。

这样做主要是防止粘在锅盖上的饭菜等杂物溅进水里。

用吊罐沐浴,既简单,又方便,适用于千家万户,且比盆浴干净、卫生、省水,有许多好处。

(三)沐浴堂回族俗称水房子,是供回族群众使用的公共卫生设施,一般有清真寺的地方都有沐浴堂。

沐浴堂的房子有大有小,小的有三五间,大的有七八间。

沐浴堂内有水井;有专门烧开水的大铁锅(不许做饭);有净下(即洗小净>的小隔间,每个小隔间都有一个南北方向的下水池;还有洗大净用的沐浴间。

每个沐浴间都有更衣的小木板或小木床、浴巾。

除此之外,在整个沐浴室的地中间,用石头或水泥砌成一个长方形的大污水池,池内有下水道。

池子上面安置着一个特制的放汤瓶、搭毛巾、挂帽子的小木架,池子两边摆着较矮的长坐凳,沐浴的人可以坐在凳子上洗手、洗脸、洗脚等。

沐浴堂内净下的小隔间、沐浴间和污水池的污水都通过下水道排出寺院。

清真寺的寺师傅专门管沐浴堂的烧水和清洁卫生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回族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回族沐浴堂的设施也进一步得到改善,有些大一点的沐浴堂已用上了锅炉、电灯、自来水、喷头等先进设备,广大回族群众礼拜前或参加节日庆祝活动,或外出归来和劳动工作之余,都可以愉快地洗个大净。

《古兰经》强调穆斯林要讲究饮食、服饰、居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清洁卫生。

这种进步的社会意识,对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有着极大的影响,使我国各族穆斯林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古兰经》告诫穆斯林要勤于沐浴。

沐浴,不仅使人干净、卫生,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古兰经》中讲道:信道的人们啊

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

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

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

真主不欲使你们烦难,但他欲使你们清洁……(5:6)由于受《古兰经》的影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已形成了一种洗大小净的风俗习惯。

穆斯林的沐浴有三种,即大净、小净、和土净。

大净比较细致,洗遍周身。

小净比较简单,只洗四肢和下身。

土净更简单,只洗面和手。

(一)小净,穆斯林通常称洗“阿卜代斯”。

小净的洗法有以下几道程序:第一,洗两手至两腕各三遍。

因为人的手上容易染上污垢,且不易发现,特别是指甲缝常常藏有污垢,很不干净,稍不注意会把细菌带入口中。

回族穆斯林在洗两手时,要诵念真主尊名。

第二,洗两便,回族穆斯林也叫“净下”。

大小便之气,一般还有污秽之后,需用清水洗之。

“净下”时,须蹲成南北方想,忌东西方向。

右手拿汤瓶,左手洗之,从前到后,洗净为止。

第三,复洗三遍手和腕。

洗时可打上肥皂洗得干干净净。

过去回民不敢用肥皂,主要是怕肥皂里面有死驴死马以及猪的脂肪等,现在宁夏和全国不少地区专门制作出了清真肥皂,回族穆斯林因放心而被广泛地使用。

第四,漱口。

用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入口,用手指擦洗牙缝,然后仰面灌喉吐出,连续三次。

现在有些回族穆斯林漱口时用牙刷先刷牙,西北地区有的回族穆斯林漱口时还刮刮舌头。

总之,通过漱口、刮舌、灌喉,使口腔达到清洁。

第五,呛鼻。

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吸入鼻腔内再喷出,连续三次,以呛净鼻涕为宜。

第六,洗脸。

上自前额发际处、下至颔下、横至双耳均为应洗的范围,洗时从上到下,连续三遍。

第七,洗两手至两肘。

右手拿汤瓶倒水,左手掬水洗右手和肘,然后再用右手掬水洗左手和肘。

第八,抹头、抹耳、抹颈。

右手拿汤瓶倒水,左手掬水后给右手倒一部分,然后两手从前额发际处抹倒脑后,随将两手心从头两旁抹至前额,再把两大拇指放于耳外,两食指放在耳内,由上向下抹,最后用手背从脖颈处由后向前抹。

第九,洗两脚至踝骨。

先右后左。

洗右脚时,从小拇趾开始,依次洗到大拇趾,尤其要留意洗净指缝里的秽气,最后洗遍全足。

洗左脚时,从大拇趾开始,依次洗到小趾指,再洗遍全足。

两个脚洗完之后,再用水冲一下,最后口含一点壶里的剩余水,喷出即完。

破坏小净的主要是大小便和屁以及出自肛门的虫;男女赤身相触,彼此生殖器官相接;呕吐黄水、食物、血等;卧睡昏迷,出血休克,醉晕发疯等。

在洗小净的过程中,如不慎走了下气,整个小净还要从头洗。

(二)大净,穆斯林通常称洗“乌苏里”。

大净就是用清洁的水洗涤周身。

大净一般是在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后洗的:性交、泄精、梦遗、手淫,妇女来月经、分娩等。

有的洗过大净之后,虽然没有出现以上几种情况,但如超过七天,须重新洗大净,穆斯林群众称作“换水”。

特别是要出远门旅行,参加婚礼、葬礼以及过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等,有重要活动时,都必须洗大净。

大净的洗法是,先按程序洗小净,接着依次洗头、洗两耳、洗脖子、呛鼻、洗脸、洗两肘,然后用吊罐的水开始冲洗。

冲洗从上至下分为三截洗。

第一,先洗肚脐以上,其顺序是先洗右肩右背,后洗左肩左背;先前胸,后背心。

第二,洗肚脐以下,膝盖以上。

先洗右臀后洗左臀。

第三,膝盖至足。

先洗右小腿,后洗左小腿;先右脚,后左脚。

洗完脚用干净毛巾擦全身,至此,整个大净就算结束。

穆斯林洗大净时,要求从上到下,从右至左,讲究顺序,不乱洗,以免遗漏或洗过的地方再溅上脏水。

据回族群众讲,沐浴除了讲究卫生外,每洗一个部位,都要联想到一个实际行动。

比如说洗大小便的时候,要想到戒奸淫、手淫、鸡淫等,以免伤风败俗,损害身体。

洗手的时候,要想到戒偷盗、赌博、拿不义之财,而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

洗脸的时候,要想到顾全人的体面,戒绝干一切不要脸和见不得人的事。

漱口的时候,要想到不能造谣中伤、胡言乱语、诬陷他人,更不能前面说、后面改,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要说有益于大众的话,说实话,说公道话,说不伤害别人感情的话。

抹头抹耳时,要想到不能听乱七八糟的脏话,不能想损人利己的坏话,不偏听偏信闲言碎语,不在背后捣别人的鬼、捉弄人,要听善言,要做好事。

洗脚的时候,要想到不能走邪路,搞一些歪门邪道的事,要走正道。

总之,洗大净的时候,要想到或做到,戒绝一切与人不善的事,要一尘不染,表里一致,做一个干干净净,正正派派的人。

(三)土净。

穆斯林在通常情况下都用水洗大小净,但在以下几种情况可用土净。

一是患疾病者,用水洗大小净会严重损伤身体的,可用土净。

二是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水。

例如有深井,而无打水器具;临江河,但不能涉及;或发现少量水只供饮用救命等,在这些情况下可用土净。

三是时间紧迫,需要马上参加殡礼等重要活动时,来不及用水大小净,方可用土净。

现在一般穆斯林群众很少用土净,主要是一些笃信宗教的回族群众和宗教职业人员使用。

土净比较简单,不像用水大小净那样细致复杂,其方法和程序是,双手放到洁净的黄土、石头或沙子上,使两手真正沾上土,然后提起两手,两掌合拍,去其浮土,双手抹面,上自发际处,下至颔,两旁至耳,全面抹到。

抹面后,双手再扑土、沙、石之类,先以左手抹右手,自指背起抹至肘上,反手扑内臂,至腕而止,一般不抹手掌,因为手掌已沾了土。

最后用右手再抹左手和肘。

穆斯林无论洗小净,还是平时洗手洗脸,都不用脸盆,而用汤瓶。

穆斯林讲究洗过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脸盆洗脸往往是把洗过的脏水捧起来再洗,不卫生。

一般穆斯林家里除了必备汤瓶外,家家门背后还悬挂一个“吊罐”,供洗大净用。

清真寺里还专门设有“沐浴堂”,既有净下的隔间,又有洗大净的沐浴间。

《古兰经》还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要以“净洁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为原则。

穆罕默德也讲过“食一口不洁之物,等于废四十日的功修”。

因此,回族等穆斯林非常注意饮食卫生。

《古兰经》还强调服饰的清洁整齐,要求人们穿着干净、整洁。

“你应当洗涤你的衣服,”(74:4)穆斯林非常注意清除衣服上的污垢,特别是上寺礼拜的人更讲究,如果衣服或裤头、衬裤上有了尿滴以后,尽快换下来就洗。

西北的回族老汉在小便后用卫生纸或干净的土疙瘩擦龟头,以防止尿滴在裤子上。

回族等穆斯林还注意勤剪指(趾)甲,勤剃头发。

不许留长指甲和长头发。

从小孩刚满月就开始剪指甲。

穆斯林老人一般不愿留长头发,喜欢剃光头,这样容易洗涤干净。

他们还很注意修胡须,上嘴唇的胡须都剪得一般齐而且比较短。

还常拔腋下毛,常剃脐下毛,怕藏污垢生虱。

穆斯林的家庭和环境卫生也搞得比较好。

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摆设得整整齐齐。

屋子里窗明几净,锅台、家具锃亮锃亮。

从窖里提水的小水桶一般都挂在墙上,担水用的大水桶不用时反扣在固定、干净的地方。

碗、碟、勺等反扣在明亮的碗架上,筷子也插到筷笼子里。

回族等穆斯林在打扫完室内卫生以后,还常常点上卫生香,使屋内空气更加清新,使人产生一种舒适感,赏心悦目,身心健康

描写开斋节唯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