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雄的名言有哪些
1、大丈夫做雷厉风行。
——李2、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坐在路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
——威尔·罗吉斯3、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的。
——赫·斯宾塞4、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三略5、每个英雄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悲剧。
——弗兹杰罗6、没有崇拜者就没有英雄和神使。
——爱默生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8、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
——伏契克9、英雄就是对任何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罗曼·罗兰10、豪杰之士,不患无才,患不能养气;不能养气,虽有才气,适足以杀其身。
——秦观11、谁高出众人一筹,谁在众人眼里就是英雄。
——斯威夫特12、肯把须眉傲霜雪,可知寰宇待澄清。
——李髯13、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梁启超14、是不是英雄要让人民来评。
——柯尔克玫族15、英雄只在艰难的时候才被认识。
——欧洲16、一切真正的英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
——伊·芭·勃朗宁17、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
——张佳胤18、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19、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20、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们极能控制对自己和别人的控制。
——戴维
描写英雄人物的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上则为星辰,下则为河岳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 《鲁迅全集》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 《我是匈牙利人》《裴多菲诗选》 不能不热爱祖国……但是这种爱不应该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
—— 别林斯基 我愿用我作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 巴甫罗夫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罗夫选集》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的行动上。
—— 杜勃罗留波夫 我们法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的祖国的。
—— 居里夫人 爱国如饥渴。
—— 班固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寄南征诸将》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 马蒂 科学不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 巴斯德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
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什么呢
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
—— 别林斯基:《威克裴牧师传》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百年诞辰》 爱国心再和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 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 爱国主义也和其它道德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 凯洛夫:《教育学》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名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 《伊索寓言》 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的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
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 《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有关英雄的名言
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
★爱默生 英雄儿女各千秋。
★宋·陆游 英雄割据剖己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唐·杜甫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
★波特莱尔 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
★伏契克 英雄就是对任何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罗曼·罗兰 英雄是大众说出来的。
★克拉尔德·斯坦利·李
描写有关于品质的名言警句不少与20条
轻诺必寡信——老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描写人物精神品质的名言
唐朝最有个性的女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只是她的故事却不像是真实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儿呀
当年,她父亲李渊和弟弟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了,消息传到长安,她和丈夫柴绍都成了叛臣的家属,危在旦夕。
李渊来密函,让他们夫妇速来太原,柴绍就和公主商量怎么个走法。
两人一起上路,显然目标太大,分开走又不能保障公主安全,这让柴绍左右为难、委决不下。
岂知公主却镇定地一笑,说父亲起兵了,正是用人之际,你速速前去帮忙,我一个女子,很好隐慝,不会成为重点通辑对象,走吧、走吧。
柴绍心中不舍,无奈公主坚持如此,他一时也想不出更周全之策,只好自己一个人上路了。
丈夫走了,兵荒马乱、风声鹤唳之际,孤身一人的平阳公主真能把自己藏得好好的,等待自己的父兄、丈夫打到长安再露面,作为一个女孩儿,也算是本领不小了。
但她却悄然回到自己乡下的庄园,在男仆马三宝的协助下,散财聚众、收降盗匪、自树旗帜。
等到李世民攻打渭北时,平阳公主帅七万部众和他胜利会师。
李渊把她和柴绍都划归李世民节度,众所周知,李世民所帅部队是大唐精锐中的精锐,从此,平阳公主随弟弟南征北战,她和柴绍都自建幕府——就是自己有一个军事参谋团,她的仆人马三宝后来也成了一名将军,李世民把他比做自己姐姐的卫青。
公主的部队又称“娘子军”,从此这个名号传扬千古。
武德年间,平阳公主不幸去世,李渊破例下令用军乐为她送葬,俨然把她当做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
李世民和姐姐平阳公主是一对英雄儿女,他们吹起了刚毅智慧的大唐雄风,他们在风云际会的时代相映生辉,是人间真实的传奇。
李建成、李元吉,甚至李渊,似乎缺少的就是他们这种超乎凡俗之上的气概。
秦良玉 中国明朝女将。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忠县)人。
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
嫁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随夫攻打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土司杨应龙。
夫死,代领其职,统兵严峻,所部号白杆兵。
泰昌元年(1620),为抗击后金军,她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救援沈阳。
次年,邦屏战殁,她出家财为军资,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
不久,回蜀攻打土司奢崇明等人,解成都之围,并乘胜收复重庆,因功升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崇祯三年(1630),她再次出家财济饷,率兵驰援京师(今北京)。
后金军退去,崇祯帝召见赐诗,以褒其功。
她回蜀后11年间,曾多次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交战。
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
后人赞她为摧锋陷阵、崎岖转斗的女中豪杰。
今天北京还有“四川营”这个地名,就是秦良玉留下的。
当时全国各地勤王军队中,只有四川的是女将领兵,让各地大开眼界。
崇祯皇帝亲自为她写了诗: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
凯歌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北京至今有地名叫四川营,是秦良玉驻扎营房的地方。
后人凭吊四川营址时曾留下“金印夙传三世将。
绣旗争认四川营。
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的诗句。
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门外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一类的地名, 詹西女王与反英大起义 拉克西米·芭伊(1835—1858)亦称詹西女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领袖之一。
原为印度詹西邦土王甘加达尔·拉奥的王后。
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大起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詹西女王就是一位。
詹西原是一个小王国,后与英国人签约,成为东印度公司的附属国。
1853年王公去世无子,由收养的一个幼儿继承,但东印度公司不承认,将该王国兼并。
詹西女王的本名叫拉克希米·拜依,幼年进宫,被封为皇后,詹西王公死时她才19岁,便成为该国的实际统治者。
王后多次吁请东印度公司归还国土,均遭拒绝。
大起义爆发后,詹西在女王的率领下也宣布起义。
后受英军攻打,詹西陷落。
女王身着男装,背负养子,率部突出重围,辗转来到爪廖尔,与另一位起义军领袖丹地耶会合,准备利用爪廖尔的有利地形迎击英军。
詹西女王在守城的战斗中打得很英勇,最后壮烈牺牲,死时年仅23岁。
詹西女王的壮举为印度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她的英勇事迹一直为印度人民所传颂。
起义虽然被残酷镇压下去了,但大起义大大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英国人不得不从大起义中吸取教训,调整了对印度的政策。
1858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印度政府的统治权直接由英国政府承担,向印度派遗了第一任总督,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王,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统治地区,称“英属印度”,面积约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国保护的几百个土邦,称“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
英国人的殖民统治给次大陆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它对印度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英雄的名言
顶天立地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光明磊落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望采纳)
关于英雄的名言有哪些
1、自信雄的本质。
——爱默生2、战胜自远比在沙场战胜数千个敌人,更格称为英雄。
——法句经3、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
——北史4、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的。
——赫·斯宾塞5、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
——贝多芬6、有卓越智力作用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
——克劳塞维茨7、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赫塞8、英雄只在艰难的时候才被认识。
——欧洲
有关英雄的名言.故事
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一书记载了六十位中外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
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强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流芳千古;刘胡兰从容对铡刀,大义凛然;不满20岁的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兵重创入侵英军扭转战局;美国之父华盛顿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狱中用鲜血写出《绞刑架下的报告》等故事。
这些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祖国的存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面对挫折坚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向这些爱国英雄学习,常怀一颗爱国之心,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事: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愤怒,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 爱国活动鱼甲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 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 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 黄巢领兵造反, 所到之处, 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 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 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 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马问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 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 我们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 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 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 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 深受感动, 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 将信将疑, 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 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 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 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 此后每到端午节, 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 艾草, 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徐特立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
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
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
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
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
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
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
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
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
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
”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
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
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
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
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
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
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
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
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
”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
”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
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
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
”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
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
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
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
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
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
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
”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
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
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
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
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
有些学生说他“小气”。
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
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
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
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
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
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
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
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
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
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
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
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
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
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
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
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
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
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
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
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
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
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
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
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
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
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
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
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
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
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
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
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
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
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林则徐 清朝的后期, 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 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 他们的目的, 一是掠夺我国的财富; 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 便於他们侵略.当时, 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 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 再不禁烟, 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 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 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 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 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 可英国商人不肯缴, 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 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 坚决行使主权, 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 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 年6 月3 日这一天, 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 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