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句哪些带有花字
1、江上被花恼不彻, 无处告诉只颠狂。
2、稠花乱蕊畏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3、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4、东望少城花满烟, 百花高楼更可怜。
5、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6、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7、不是爱花即肯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以上诗句出自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0、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杜甫11、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八首》 杜甫12、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哀江头》杜甫13、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登楼》 杜甫14、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佳人》杜甫15、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北征》 杜甫16、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春宿左省》杜甫17、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18、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曲江二首》杜甫19、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曲江二首》杜甫20、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即事》 杜甫21、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别房太尉墓》杜甫22、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日暮》 杜甫23、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对雪》 杜甫24、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蒹葭》 杜甫25、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寒食》杜甫
关于“爱花”的古诗有哪些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
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
为什么会懒困呢
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4.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作品: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内容: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
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
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
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
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求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全诗和诗意
1、诗意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写的都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这首诗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没声没色,但是却生动自如,别有一番风味。
2、江畔独步寻花全诗江畔独步寻花(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江畔独步寻花(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畔独步寻花(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畔独步寻花(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3、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
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沿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个意;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