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包含着怎样的辟邪风水
端午节辟邪方法:挂艾叶,抹雄黄,这是最古老的辟邪方法,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除了赛龙舟还有吃粽子,还有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外,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范仲淹的生平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稿。
全文如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
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
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
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
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
通脱即随便之意。
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大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
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
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
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
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
还有一样,比方人死时,常常写点遗令,这是名人的一件极时髦的事。
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独不然,他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着格式,内容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置等问题。
陆机虽然评曰:“贻尘谤于后王”,然而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
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魏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
他也是喜欢文章的。
其弟曹植,还有明帝曹睿,都是喜欢文章的。
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
丕著《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
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
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
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
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
曹操曹丕以外,还有下面的七个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很能做文章,后来称为“建安七子”。
七人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
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
曹丕《典论》里有论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
其实不对,很两样的。
不过在当时,他的名声可非常之大。
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
孔融的文章现在传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
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
操问他的出典,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
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又反对他,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
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
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
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
曹操见他屡屡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
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
因为孔融有下列的两个主张: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
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
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
——曹操想杀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他杀了。
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
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与孔融一同反对曹操的尚有一个祢衡,后来给黄祖杀掉了。
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来写文章的了。
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
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
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
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
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
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
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
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
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
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
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
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
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
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
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
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
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
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
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
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
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
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
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
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
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
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
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
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
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
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
因不洗,便多虱。
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
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
但在那时不要紧,因为习惯不同之故。
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烟的,我们看见两肩高耸的人,不觉得奇怪。
现在不行了,倘若多数学生,他的肩成为一字形,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见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种种的书,还有葛洪的《抱朴子》。
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
就象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
故我想,衣大,穿屐,散发等等,后来效之,不吃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又因“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不论时候,一日数次也不可定。
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
——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
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
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
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
但在吃药之后,为生命计,不能管得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之,万民皆从之,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上遂尊称这样的人叫作名士派。
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
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着走。
他们三个人多是会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传不多外,王何二人现在我们尚能看到他们的文章。
他们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
但这种习惯的末流,是只会吃药,或竟假装吃药,而不会做文章。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
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比较他们三个差得远了。
三人中王弼二十余岁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为司马懿所杀。
因为他二人同曹操有关系,非死不可,犹曹操之杀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二人死后,论者多因其与魏有关而骂他,其实何晏值得骂的就是因为他是吃药的发起人。
这种服散的风气,魏,晋,直到隋,唐还存在着,因为唐时还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药方,可以证明还有人吃,不过少点罢了。
唐以后就没有人吃,其原因尚未详,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鸦片一样罢
晋名人皇甫谧作一书曰《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
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
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
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
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
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
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魏末,何晏他们之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竹林七贤”。
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
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
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
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反抗旧礼教的。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
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
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
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
结果阮得终其天年,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遭了不幸的杀害。
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他们的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戴。
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
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
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
即如刘伶,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不穿衣服。
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中来
至于阮籍,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在《大人先生传》里有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
”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
然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
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
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懿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就可以知道了。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
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
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
还有管叔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诛,一向公认为坏人的。
而嵇康做的《管蔡论》,就也反对历代传下来的意思,说这两个人是忠臣,他们的怀疑周公,是因为地方相距太远,消息不灵通。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司马懿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
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
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
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
没有办法。
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嵇康的见杀,是因为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多。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
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
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但倘只是实行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但魏晋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形,宽袍大袖,大家饮酒。
反对的也很多。
在文章上我们还可以看见裴頠的《崇有论》,孙盛的《老子非大贤论》,这些都是反对王何们的。
在史实上,则何曾劝司马懿杀阮籍有好几回,司马懿不听他的话,这是因为阮籍的饮酒,与时局的关系少些的缘故。
然而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
季札说: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这是确的,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
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
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现在说一个容易明白的比喻罢,譬如有一个军阀,在北方——在广东的人所谓北方和我常说的北方的界限有些不同,我常称山东山西直隶河南之类为北方——那军阀从前是压迫民党的,后来北伐军势力一大,他便挂起青天白日旗,说自己已经信仰三民主义了,是总理的信徒。
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
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去呢,不去呢
不去,他那里就可以说你反对三民主义,定罪,杀人。
但既然在他的势力之下,没有别法,真的总理的信徒,倒会不谈三民主义,或者听人假惺惺的谈起来就皱眉,好象反对三民主义模样。
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
他们倒是迂夫子,将礼教当作宝贝看待的。
还有一个实证,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天下的别人,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
但嵇康阮籍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
竹林七贤中有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一样的饮酒。
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愿加入时,阮籍却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咸在,够了。
假若阮籍自以为行为是对的,就不当拒绝他的儿子,而阮籍却拒绝自己的儿子,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办法为然。
至于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有一次,他在家打铁,他的性情是很喜欢打铁的。
钟会来看他了,他只打铁,不理钟会。
钟会没有意味,只得走了。
其时嵇康就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
但我看他做给他的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
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
有一条是说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长官送人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
又有一条是说宴饮时候有人争论,你可立刻走开,免得在旁批评,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评则不象样,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不免受一方见怪。
还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的拿着杯子。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希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样庸碌。
因此我们知道,嵇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足的。
所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社会上对于儿子不象父亲,称为“不肖”,以为是坏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儿子象他自己的父亲哩。
试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
这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
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多了很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
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
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
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
”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
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到东晋,风气变了。
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
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
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
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
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
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
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
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样的自然状态,事在不易模仿。
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
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数十盆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象。
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
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
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
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主意罢了。
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
因为当时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
例如看北朝的墓志,官位升进,往往详细写着,再仔细一看,他已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但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
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
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
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成“为人”了。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
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形容当了妈妈心情的句子
1句】小宝贝,看着你甜甜睡,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你安静、满足的进入梦乡妈的目光依然在你身上停留。
你红润的小嘴微张着,长长的睫毛象两把蒲扇,两只小手伸出被子外,时不时地,还会挠挠耳朵。
你白嫩光滑的脸蛋,象剥了壳的鸡蛋,让我忍不住想咬一口。
【第2句】如今,我心爱的孩子终于平安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虽然之前我经受了数不清的痛苦,但从我看见她的第一眼起,幸福与快乐感就充满了我的心田。
记得以前常常听老人讲“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经过了这个漫长的十个月,我终于从内心深处理解了此话的深远含义。
耳边一声弱弱的婴孩儿啼哭声,把我的思绪从遥远的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
伸手抱起那娇小的女儿,竟然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生命的延续。
我轻轻亲吻着孩子的额头,用慈爱的目光仔细打量着她那稚嫩的小脸儿,幸福的暖流再次涌遍了全身,不由得在心底欢呼一声——我好幸福啊
【第3句】宝贝,是你让我变得坚强。
为了不影响你的生长发育,一向怕打针的妈妈宁愿勇敢地面对一次又一次频繁的抽血检查,忍受着血压、血糖、尿蛋白“三高”的危险。
为了让你健康快乐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妈妈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是你那一声响亮的啼哭,将我从昏昏沉沉中唤醒。
手术后,妈妈白皙的肚子上留下了一条“毛毛虫”,那是母爱的标记。
当医生把你放进我怀里,我仔细的看了又看,你是那么小,那么柔弱,小得就像我心头的一块肉,真是捧在手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摔了。
你睡梦中甜甜的笑,让我忘却了一切烦恼和痛苦,在你面前,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爱
【第4句】怀着童年的那份悸动,带着怀念的思绪,携如栀子花期待盛夏到来的心情来到你面前,好久不见。
时隔八年,再见你,你已初为人母。
好久没听,那陌生的声音,好久没见,那模糊的轮廓,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一眼认出对方。
你说:这么多年了,你都没变。
我说:只是穿了你没见过的衣服而已。
入夜,风平树静,喧闹的街头,你那顽皮的孩子,总左奔右跑的,时常让你笑骂着他,“他就是顽皮,要是女孩多好,乖巧”,你还是笑了。
母爱,是你的天赋。
【第5句】从此以后,这个可爱的小天使占据了我的整个心头,夺取了我全部的爱,她一笑,我的心就会乐开了花,她一哭,我顿时手足无措,急得全身都是汗。
看到漂亮的衣服从婴儿到四五岁儿童的,碰到有趣的玩具电动的、会叫的。
。
。
。
管她能不能穿,会不会玩,一古脑全买回家,总之恨不能把整个世界拿来给她。
以前逛街都往女装店跑,现在变成往儿童店转,什么女孩是“招商银行,”我看就是“建设银行”,—不管男孩女孩这些小家伙都用可爱“掏空”了你的钱包。
空闲的时候我总喜欢抱着她到处转悠,贴着她的小脸蛋说些妈妈的小狗狗、小坏坏之类亲昵的话语,小可人也会用她的小脸蛋很拱你的脖子或紧贴着你的脸回应着你,每天深夜睡不着,我都会打开床头的灯,看着睡梦中那百看不厌的可爱小人,亲亲她的小脸,拉拉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小脚丫,感觉幸福无比,内心默默感谢上苍,赐给我这么个可爱的小天使。
。
。
。
。
。
【第6句】记得刚怀孕时,医生给我检查身体,想听一听胎心音。
可是你顽皮地在我的肚子里捉迷藏,医生怎么也找不到胎心。
几经周折,终于听到了。
“滴答—滴答……”强劲有力的心跳声传入我的耳朵,那么动听,那么有节奏,是我听过的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都已经做妈妈了啊
我第一次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存在。
哦,宝贝
你是我生命的延续
我竟然感动得流下泪来。
古代人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
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
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
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
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
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
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
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
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
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
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
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
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
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
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
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
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
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
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
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
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
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
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
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
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
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
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
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
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
俗语说:“五月五。
龙船鼓,满街路”。
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
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
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
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
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
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
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
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
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
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
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
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
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
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
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
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
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
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
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
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
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
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
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关于冬天爱情的诗句大全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白居易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冬夜即事》 吕温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冬夜闻虫》白居易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冬夜送人》 贾岛睡觉寒炉酒半消,客情乡梦两遥遥。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冬夜》 韦庄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初冬夜饮》 杜牧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冬柳》 陆龟蒙[关于冬至的爱情诗句]关于冬至的爱情诗句,冬天很冷,可爱人就是寒冬中的骄阳,寒冷在爱面前根本不算什么,和他依偎在一起,暖暖的.关于冬至的爱情诗句:1、秋日的暖阳稚嫩,不及蒲公英羽翼。
立冬明日如期至,北方已暴雪成灾。
隆冬亦深不可测,第一次想做劲松,坚强傲立雪风中。
《冬之痛》 作者:晓山春2、昨夜冻灰天,细雨绵绵。
啸风临海破骨寒。
待有薄阳贪杯醉,又过一年。
冷暖苦生闲,无比心酸。
寻舟踏浪几多难。
斗胆同梅独自傲,至死莫迁。
《浪淘沙·伤冬》3、朔风轻薄过三江,叶盈霜,月盈霜。
褪尽秋声,冬色自横窗。
疏影梅花三弄曲,松雪坠,暮云低。
染暗香。
暗香,暗香,误他乡。
天一方,水一方。
望也望也,望不透,满目沧桑。
只影空楼,何处话凄凉?剩把幽心添入酒,和泪饮,共愁干、醉断肠。
《江城梅花引·冬殇》作者:恋雨花事了4、秋风秋叶秋夜秋意赐秋,冬梅冬雪冬日冬灵逼冬。
伤彼伤此伤思伤绪满伤,泪绽泪流泪尽泪水溢泪。
《秋冬伤泪》作者:爱泪思雨5、北方的残冬,脸上拂过凌厉的风,大地满是落魄醉态,疲惫且酣畅地沉睡。
《北方的残冬》 作者:杨洛6、北方的残冬,清晨,有小鸟在懵懂。
老苍的道夫,肆意张扬了灰尘。
放荡之中,渲染,路灯下的黄昏。
《北方的残冬》 作者:杨洛7、风沙吹过,冻雨飘落,冬天的旋律谁载了我的相思?看这一盏盏灯,我独自烤着火,洁白的落幕在发稍,是痴情卷生的愁素。
《冬天的愁素》作者:缘梦人8、这个冬季,我视你为最心仪的姑娘,我把眷恋在雪花中绽放,而你却不乐一乐,脸上堆满忧伤。
这个冬天没有开花,爱就荡然无存了,幼年的情愫没来,雨后的花炮怎能满天满地的响呵。
我累了,我受伤了。
瑟瑟发抖的双手环抱周身,那个头低到了怀里,我骑着忧伤满天满地跑呵。
《冬季骑着忧伤满天满地跑》9、数九寒天饮北风,孤苦伶仃心结冰。
双眸盼穿梅未绽,冬至饺香化作梦。
《冬至凄寒》作者:牛洪亮10、寒风飒飒呲牙笑,吾眼酸涩泪水闹。
冬至愚人无饺子,泪花点点做美食。
《冬至凄寒》作者:牛洪亮11、冬天的荒凉,已渗入季节的骨髓。
你心里熄灭了宿命的桃花。
纸上的家园,也被一场雨水荒废。
漂失了那么多美好的日子。
我们从未想过,顺手就能捞起。
《冬天,一声叹息的伤感》作者:张世栋12、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白居易13、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冬夜即事》 吕温14、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冬夜闻虫》白居易15、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冬夜送人》 贾岛16、睡觉寒炉酒半消,客情乡梦两遥遥。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冬夜》 韦庄17、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初冬夜饮》 杜牧18、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冬柳》 陆龟蒙19、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
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
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
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初冬》 杜甫20、《冬深(一作即日)》 杜甫花叶随天意,江溪共石根,诗句《关于冬至的爱情诗句》。
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
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
21、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22、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2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2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2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2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2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2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29、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戴叔伦《相思曲》30、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3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32、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33、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柳永《昼夜乐》34、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35、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36、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37、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38、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39、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40、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4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42、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4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4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45、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张可久《塞鸿秋》4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4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4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49、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50、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51、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52、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53、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5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5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56、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5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佚名《诗经.唐风.绸缪》58、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59、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敻《诉衷情》60、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6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62、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印记》
原来母爱还在作文600字
慈母手在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诗人孟郊的诗句再次回响在我的耳畔……以前,我有不顺心的事情不再和妈妈诉说而向日记本倾诉边便和母亲谈话越来越少。
慢慢的产生了奇怪的想法,妈妈好像不爱我了。
记得,那一天大家想吃元宵,我便自告奋勇的承担了这项任务。
由于我第一次做,结果做的又大又难看,吃起来还有一股怪味。
大家强忍着吃了下去在,只有妈妈说个不停:“这怎么做的
这么难吃
……我心里沉不住气便顶了一句:“我第一次做,你不鼓励就算了,还一直说个不停,你真烦
”“你……”妈妈生气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啪”的一声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我的脸上,我觉得梁上火辣辣的痛,鼻子酸酸,的喉咙像哽住了。
一下子泪水充满眼眶。
我冲进了房间……随后,我便想:“难道妈妈真的不爱我了。
”对了我用生病来谈一下
以前我生病了妈妈都百般疼爱。
我可怎么病呢
去淋雨。
我像个傻子一样冲出了家门连这种方法都想得出来。
门外,一片漆黑,豆大的雨点丝毫不留情的砸在我身上,我冷极了可是冰凉的雨点并没有冲醒我昏晕的脑袋,反而希望雨越下越大。
也记不清怎么回到家,怎么进了医院
只知道我手上有一滴凉凉的水——是汗水
是泪水
是雨水
醒后才知道那晚是母亲陪我度过。
看着母亲为我多了几丝白发,皱纹比以前多了……我心里真过意不去,我后悔我怀疑母爱不在了我后悔我又一次让母亲为自己担心,我后悔我自己的双眼一看不见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永远存在的,每个母亲都用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
满意请采纳哦
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