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第三章十七岁你应该如何做一个独立的人
你是龙应台,他是龙应台的父亲。
求《目送》这本书的批注,只要14篇,每篇10处左右
目送 的批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很多人买来这本书,只是为了体会文字中母亲对孩子的那份牵挂和女儿对父母的那份关切。
仿佛从中就看到了自己,看到作为母亲的自己如何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同样的辛苦
看到作为女儿的自己如何为父母的健康而做着同样的奔波
能够感受到这些当然是非常可贵的
但是,“爱”似乎并不是这本书真正所要表达的主题
如果是,那么这本书中所表达的爱的理念也只有一个——为了获得而去爱只有徒劳
龙应台把这本书看作一朵花,书中两次提到坛经的故事: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作者在书中留下了几十幅安静的摄影代表着自己的目光,相机对于作者来说不过是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其实这本书也同样是生命的批注与旁白。
至于批注和旁白的内容,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答案,读者也可以从花中看到自己的内心。
龙应台说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而我则以为书的文眼无外乎书中那段引用《无常经》的话: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
由此,这本书就变成了三种影象的交织。
第一篇写时光之老、第二篇写世界之病、第三篇写父亲之死。
“老”是什么
是对逝去年华的追忆么
是对未来岁月的拒绝么
是喜悦还是悲伤
所谓对时间的无言,我以为它预示着作者对儿女成长、青春流逝、年华老去的理性的自觉。
龙应台从家庭的视角来解读生命的长度与宽度的不对称。
无论是作为母亲之于儿子、还是作为女儿之于父母。
个体生命并不因为长度而丰满,也并不因为宽度而深沉。
一个女人的成长就是从目送孩子走进幼稚园到目送长大的儿子漠然的远行;从目送母亲逐步由老变痴到再目送父亲由病到死的过程中成长的
成熟的
衰老的
一个女人的衰老总是与一个孩子的成长相依相伴,从前那个女人是母亲,孩子是我;今天这个女人是我,孩子是我的孩子。
“老”就是时光的距离,而时光的距离就是目光的距离
“病”是什么
是对生活不再有热切的期盼
是对过去不再有准确的回忆
是欢笑还是哭泣
所谓对幸福的体会,作者抱着一种迷惘的信任。
这种迷惘的目光穿过寮国的长河、穿过汉城的僧衣、穿过扬子江的流水、穿过香港的咖啡屋,穿过城市、乡村、宫殿、荒漠,到处都可以看到人类的创伤,无语的创伤
需要四千二百年才能排完的地雷,目睹无数生命惨遭政治屠戮的佛眼,永远不会再现的孤独生存二十年的白暨豚,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的十五岁少年的身影,还有一年四、五千计惨遭横祸命丧铁轨而身不裹布的生灵。
他们是母爱可以拯救的么
是关怀可以拯救的么
当我们的孩子可以从容求学成长的时光,在同一片天底下,有很多的岛屿和陆地孩子们却白天不可以打球,晚上不可以点灯,否则就是战争与死亡
“病”是时光癌症,是文明毒瘤,每一种病都不是一天爆发而是文明与进步积累的恶果。
“死”又是什么呢
是草木由绿变黄直到枯萎,是河流由长变短直到断流,是融合还是分离
所谓对生命的目送,书中最具有灵魂意义的话在一开篇就表达的格外透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
不必追
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我们只要活着就都在一个轨道上运行
所以书中最深刻的文字源于那两个存折的故事,一个不断充满的存折是金钱;另一个不断透支的存折是时间。
人们总是在无休止的透支自己的时间,在时间的隧道里茫然的前行,可是哪个在地铁车道里喊着要回家的老母亲她要回到自己的家,那个由时光凝铸的家而不可得,我们能够体会其中的悲伤么
“死”也许是无所牵挂,当我们连过往的一切都没有记忆的时候,那怕我们有呼吸我们的生命又何所谓“生”呢
懂得了“老”、“病”、“死”就懂得了人生的真相和时间的意义。
了解了“老”、“病”、“死”才会从那些纷纭的名利场中得到解脱。
读这本书,心里就常常会被压上一块重石,一页一页翻下去,这石头一直到书的末尾,老父的魂灵回到故乡,一切都成为过往,才会放松了下来。
这重石是什么呢
是父亲的病、母亲的老、儿子的远离和兄弟的牵挂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直到回首重读,在《目送》的序言里,龙应台不无悲凉的写到:对于台湾和海外的人,“相信”和“不相信”已经不是切肤的问题,反倒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理喻的“伤逝”和“舍”才是刻骨铭心的痛
我突然领悟:其实了解了这种“痛”还不够,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学会超越这“痛”,人生才会有一个好一点的圆满
就象作者在文字中曾经悲愤的质问:“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中,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
教育只教给孩子们追求卓越,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的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
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面对别人
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象玻璃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从来没有人教,每一个人的领悟都来自于人生的体验。
所以,龙应台才平静地告诉你: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其实是一本孤独的书,是母亲的孤独、是女儿的孤独、也是一份知识分子的孤独
当我读到龙应台用近乎呓语的笔写下的话: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以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
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花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漫看——,我的心也感到被温暖的光所抚慰,当一个人看透了“老、病、死”,她终将会明白什么是幸福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以下是《目送》中个人认为很好很美的句子,放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共赏:要真正的注视,必须学会一个人走路。
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单独约会。
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一件事情的开启。
蔡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沈君山:“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介”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夜开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我们拼命的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
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的有尊严;你的膝盖破的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时,怎么收拾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来自孤独。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毕竟,文明与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断。
《目送》是我少有的能被其吸引住不撒手的书之一,实在是觉得龙应台的文字写的温暖,感伤,幸福,理性与哲理并存,不愧是曾任职台北文化局的局长。
借用简介中说的: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读,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定位。
三吹泡泡目送着她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说一说作者的心里为什么会充满希望
其实对你来说有的时候就是快乐与希望并存,所以生活中就是需要学会去做一些自己开心点事情,然后生活中所有的希望自然就可以变成自己努力的对象
《目送》中的经典句子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3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
乡里,已无故人。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候,怎么收拾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妈妈是那个搭了“”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是个王子,后半生是个乞丐,但是乞丐像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其实一直同时存在,只是当下不知道而已。
我里过一场草地的婚礼。
白色的帐篷一簇一簇搭在绿色的草坪上,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落,像落花微微。
几百个宾客坐在月光里,乐队正吹着欢娱的小喇叭。
一盏小灯下,竖着一张照片——新郎和新娘相拥而立的小照片。
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