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
写在前面:我始终认为,牛人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非知识多少、阅历多少。
其实之前有想写篇文章谈论一下思维方式这点事儿,碍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动笔。
今天正好发现了一篇非常好的思维方式文章,特此转载给小伙伴们阅读。
文中的观点,我全部认同。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帮神一样的人物存在。
就像读到的那句话:“人类就像是一条历史长河中的鱼,只有某几条鱼跳出河面,看到世界的法则,但是却无法改变,当那几条鱼中有跳上岸,进化了,改变河道流向,那样才能改变法则。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不断寻找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在不断的去反省和否定自己的一些思维模式,尝试重构自己的底层思维,这篇文章作为这段时间不断寻找的一个短暂总结,因为这条路的成长还有很远。
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按照马斯洛的理论需求,有五方面的需要。
而在奋斗的现实过程中,往往首先将财富定为首要目标,包括自己也一样。
然后了解和研究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财富=钱”的思维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非常愚蠢的。
钱从来就不等于财富,它本身只是财富的替代物或者衡量物而已。
如果用钱来代表财富,那么财富一定是在不断缩水的。
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财富=资产”,而资产本身是可以不断产生增值效应的。
而在不断学习和了解牛人的过程中,发现牛人和一般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思维上的差距。
一直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局限受到自己整个成长环境的极大限制,整个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人站在可观测到的宇宙界线外,默默的看着在地球上的你一样,无比的渺小感。
想体验这种感觉
推荐视频《直观感受数量级视频》,或者玩《宇宙的刻度游戏》。
当用这样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时,整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在这里写一点自己了解到并在不断实践学习的牛人思维:1、顶级思维——制定规则用互联网的通俗语来说,屌丝就是在惨死在规则里的人。
就跟物理一样,不管是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有其自有体系也就是规则的存在。
但是在屌丝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去教如何打造顶层规则,因为顶层的规则设计往往把持在精英中手中。
在某些国度,规则的设定有生杀大权,想死就死,想生就生,因此无数人为此醉生梦死。
而牛人往往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规则的人,在现实中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总是能所向披靡,所以往往被人称为牛人。
而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些人在掌握了信息以后,其物质以及能量都不断扩大形成正向循环。
当无法突破这一层的理解时,牛人和屌丝就有了巨大而无法填满的鸿沟。
因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我们总是在顺从被人制定的规则,而没有耐心下来思考其背后的“为什么”,而那些思考过的鱼就成为跳出河面的鱼,瞬间就长出了翅膀。
李嘉诚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管理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他说他更多的是做一件事,就是问问题,问现在的各种变化跟他集团的有什么关系。
比如新型媒体的出现,会对他的媒体集团有什么影响
然后他底下一堆人就去研究这个问题。
通过问为什么的方法论,就能不断去触摸规则,顺应规则,甚至改变规则。
而各种牛人推荐的书目,最后总结起来就是分为几类:自然科学类(世界运行规则)、社会科学类(人类组织内规则)、各种心理学(自身思维的漏洞)、历史类(规则效果)、财经类(方法论)。
2、杠杆思维——放大效应很多人喜欢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来描述杠杆效应。
而在牛人的眼中杠杆不止可以撬动地球。
所有的信息、物质和能量都是可以用杠杆来撬动的。
比如:财富投资中的房产投资,就是很简单的杠杆效应,只要付30%的首付杠杆就可以撬动100%的房产,甚至流行过透过规则实现0首付的方式,最终获得资产的增值。
各种商业模式的很多核心就在于杠杆的运用,比如小米虽然雷军一直强调互联网思维,但是100亿的估值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杠杆。
巴菲特强调看不懂科技行业也是因为这个行业所拥有的巨大杠杆,一堆神奇的企业,市盈率高达100以上。
信息比如雕爷的网络文章,每次雕爷一发文章,第二天所有的互联网科技报道类的都是雕爷文章的报道,各种分析文甚至批判文层出不穷。
雕爷不花一分钱,网络媒体免费帮他打广告。
而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杠杆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
所谓的屌丝,总是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赚钱,而更进一步老板是通过组织杠杆来赚取利润,最后资本家则完全是通过金融杠杆在赚钱。
而牛人们对杠杆的控制和使用则让人叹为观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牛人不是活在当下的,他所有的努力或者付出是为了未来的自己。
看了很多的励志文,最有感触的就是一个老板为了偷学行业规则而去打工的故事,类似李嘉诚偷学塑胶花而打工的故事一样。
翻看各种牛人故事其中都有一个核心点,就是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不是来自于所谓的老板的表扬或者其他人的赞赏,而是源于内心中那一颗不断超越的心。
而屌丝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则完全或者是大部分来自于外部,比如有钱就可以对别人显摆,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甚至透过物质的奢侈消费来满足自我价值感。
而对牛人来说,金钱只是对于他们亮闪闪思维的奖励而已。
一个人如果无法形成自我的价值观认同,就无法形成稳定的思维体系,经不起诱惑,从而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很难成长为一个牛人。
另一方面,自我价值认同感也可以延伸为一个人的自律、独立思考能力、目标感强等等。
而这种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就需要对整个世界运行规则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了解了财富的理念,就能自然形成财富安全感,而不用整天担心失业的风险。
以知乎的牛人“采铜”,提到的对于事情的评价方法论举例:用二维的思维来考虑,一是收益值,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二是收益半衰期,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我们更多的应该集中于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和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
而对于收益值和半衰期的判断就源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价值认同判断。
比如在牛人眼中有价值的跳槽只有一种就是能力已经提高至一个相当的高度,找更大的平台或者被挖走。
PS: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
4、反直觉思维——我们知道的其实是错的这个思维是源自科学松鼠会里关于“化学渗透”的文。
其中有个最牛的思维体系架构就是关于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自然科学中的各个领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中一些学科是另一些的天然基础。
最主要的一个层次系统是这样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越前面的越基础,每一种科学也许人类开始认识的时候是独立的,但追究到深处,你总是会发现你需要前面一层的大量知识才能产生认识突破。
而反直觉思维最简单反例的就是:“更重的物体下落更快”,这就是既简单又错误的直觉。
另一方面直觉的缺陷就在于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就像《穷查理宝典》中提高的关于人类的偏见描述一样,这些偏见其实来源于人类的天生直觉。
牛人之所以称其是牛人,也就是其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和扩展,懂得原有无往不利的思维只是在某些限度之内,就跟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区别一样,当站在经典物理学的巅峰时,不代表现代物理学不存在。
大学生应该如何判断自己适合的职业
年轻多去经历,不要怕失败,畏手畏脚,多感悟学习,总会发现一个工作适合你,有追求,有梦想就会成功。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人需要“倾听内在的声音”,“选择在本质上适合自己的东西”,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相反,如果没有发展和发挥一个人的才能,就常会隐隐地感到不安和失落。
可见,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是个人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如果只是寻找一种谋生的手段,需要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能力、外在的可用资源,以及这个职业赚钱的程度。
这确实是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可是,如果希望职业成为一条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希望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就不仅仅要考虑这些。
即使是从一个人通过职业获得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多数职业中的佼佼者都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问题在于,如果你只是盲目进入一个目前看来流行的职业,你未必能成为行业中的优秀者,未必能得到丰厚回报。
而且,谁能确保目前看好的职业行情将来不会变化呢
相反,如果你选择了一个符合自己的个性、能力和兴趣的职业,你不但容易成功,而且工作过程本身常常就给你带来了很多满足。
可以说,从事一个自己“胜任愉快”的职业,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怎样找到一个自己“胜任愉快”的职业呢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是决定一个人适合哪些职业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职业对这些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指导就是帮助一个人了解与自己的特点相符合的职业,使这个人更容易“胜任愉快”。
在职业指导中,人格评估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霍兰德的六型人格理论、荣格的人格理论等,都是在职业测评中经常应用的理论指导。
例如,霍兰德根据人们的职业兴趣将人格分成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
每种人格类型有其主要特点及其适合的各种职业,例如社会型的人喜欢社交性工作,如教师、护士、咨询者等;他们喜欢与人打交道,个性热情、友好、善良、耐心、有责任感等。
一个人独特的特点不仅包括性格,也包括一个人的能力、动机与兴趣、价值观等。
心理学中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如果一个人选择某种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父母的期望,或者为了工作带来的经济收入,这些都是属于受到外部动机的驱动,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原因在于工作之外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选择某种工作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工作的内容,喜欢这种工作方式,这些就是属于内部动机的驱动,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原因在于工作本身。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内部动机驱动的人,就是真正的“乐之者”,也就是对某项工作真正有兴趣的人。
真正的兴趣从何而来
对一项工作具有真正的兴趣,反复追求、难以舍弃,常常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某些特点符合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
有的人渴望能够分担和减轻他人的苦难,所以可能选择医生、护士,甚至心理咨询师这样的职业。
我们也许会说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但实际上贴近苦难和减轻苦难会带给他们的意义和满足,并不只是牺牲。
有的人渴望追求真理,所以可能选择从事科学研究。
对他们来说,找到变化的世界背后的规律是一件充满魅力的事业,因为他们渴望世界公正而可预测,所以他们孜孜以求,不觉得是一件苦差事。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人坚定而执着地追求一项事业,很可能是这种追求符合他的深层需要,这种需要甚至不是自己完全能够意识到的。
但有的时候,人们可以觉察到一些,这些可以称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和成长经历,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真正的兴趣也可以从“做得好”中间来。
我们在学生中间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因为某一科学得好就更喜欢学,因为更喜欢学就学得更好,培养出对这个学科的很大兴趣。
与前一种兴趣来源相比,这种兴趣更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也就更容易有意识地培养。
前一种来源的兴趣有时候会表现出执着而非理性:一个人在现实的机会上可能难以从事他追求的事业,或者一个人的能力并不适合,但这个人还是百折不挠地坚持要走上这条职业道路。
与职业有关的人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通常是相互影响的,但也不完全一致。
一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就需要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
而尤其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的动机和兴趣的深入思考:一方面,人格与职业的关系并不是僵化对,而如果可能进行与自己的兴趣的真正符合的工作,某些能力也可以再培养;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坚持渴求一种不可能的工作,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心理帮助来解决这个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