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有关美德的座右铭

我的家训家风家教作文,结尾怎么写

1、总结式。

实事求是,吃亏是福,乐学苦干,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这就是我的家风。

2、号召式。

这就是我的家风——阅读求知之风,愿它永驻在我家,世代传承。

也愿它伴着雨的演奏,和着风的吟唱,随着云的翱翔,飘在神州大地上,飘进千家万户

3、展望式。

家风伴我成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

家风牢记我心。

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4、赞美式。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

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刘禹锡《陋室铭》写作背景

刘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的佳作,这一名篇的艺术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和推崇。

但其思想性却被定为“安贫乐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时往往要学生“批判的接收”。

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我们误把他“清政廉洁”的主题思想理解成了“自命清高”,并抹杀了它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斗争锋芒,贬低了它的实际价值。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我们之所以酷爱《陋室铭》,首先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现这种高超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的高超。

刘禹锡若没有迸发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语句

如果我们说《陋室铭》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的话,那么清正廉洁就是它的主旋律。

刘禹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极力强调他的陋室不陋。

全文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陋室不陋,唯吾德馨。

既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居室的陋与不陋就不取决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取决于它的主人之德。

“唯吾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即使“斯是陋室”,可我的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虽身在陋室,却胸怀天下,志在报国,根本不觉其陋。

对于德,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刘禹锡“唯吾德馨”的德是什么内容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句做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解释,他所指的德就是诸葛亮、扬子云清正廉洁、为官不贪的美德。

第二层: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

刘禹锡从陋室铭周围的景色、往来人物、生活内容等三个方面强调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郁郁青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弹弹素琴,读读诗经……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其情调高雅,潇潇洒洒,乐趣无穷。

这里没有贪欲,没有物质享受;只有凛凛清风,浩燃正气。

这段是对陋室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清廉的由衷歌颂。

第三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英雄所见略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列举了两位古代名贤居陋室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同时照应上文“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不都那么简陋吗

可有谁能说它是陋室呢

人们往往把他们并非富丽堂皇的居室和他们清正廉洁的美德一起称颂。

陋室更显英雄本色,我刘禹锡对陋室的态度与名贤们不谋而合,有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意思。

俗话说“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刘禹锡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入铭文,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显然是以诸葛亮、扬子云作为座右铭,当作效法学习的榜样,而没有把自己和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以名贤自居自傲或以名贤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第四层: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作者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全文的总结,同时作为证据,证明陋室不陋。

孔圣人都说君子的居室没什么陋的,这就把“陋室”之“陋”彻底的翻了过来。

《陋室铭》以陋室为题材,以清正廉洁为主题思想,以铭文为武器,给恶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刘禹锡托物抒怀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当时的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

它对势力小人是无情的蔑视和讽刺,它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真不愧为一首愤世疾俗的清廉诗,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再从文学史来看,刘禹锡本身也就不属于“安贫乐道”之人,他推崇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百折不挠。

这从他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都可以得到证实。

由此我想到,我们在教古文时,首先应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特色以及他当时的写作风格。

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对其文章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正确的理解。

我的家风故事怎么写

看到老师给了这样一个题目,我就一直在想:我的家风是什么呢

回到家里,吃过晚饭,我依旧座在沙发上看电视,心里却还在想:我的家风是什么呢

妈妈的声音传了过来:“你写完作业了

”我没动。

眼前的电视被关掉了,“你现在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吗

”唉

这句话我从上幼儿园时就听得耳朵出了茧子了,去写作业吧。

“老毛病了,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记不住吗

”——这不就是我的家风吗

从小,该我写作业的时候,电视从不开着,也没任何杂音打扰我。

每次都只能是写完当天作业,才可以看电视或玩电脑,小学以前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8:00是必须睡觉的,想玩,门都没有。

现在初中了,也只能写过作业就睡觉,只有周日才可以自由。

原来父母想让我养成:认真做事,规律科学的好习惯。

又想起来,每次家里来了客人,父母都教我如何打招呼,他们也是热情招待;爷爷奶奶来了,妈妈总是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而且最好吃的菜总是在爷爷奶奶面前,螃蟹也是给他们最大的,而妈妈只是吃最小的。

现在想想,这就不就是我们的家风之一:尊老爱糼,礼让待客,谦和做人吗

这样想起来,我仿佛记起了很多,我们全家人有时候在一起讨论一下历史,共同看一站到底,并抢答题,最后看谁对了;看最强大脑,讨论那些神奇的记忆。

我从来听不到父母讲邻里是非,也从不争亲朋得失。

他们只是认真做事,认真做人。

这也是我的家风之一:做有益的事,做坦荡君子,不做戚戚小人。

我想:我的家风,不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德吗:厚德载物,认真做事,中庸做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也要说: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国家,国家影响世界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国早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而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如此,有的国家总是以老大自居,总是希望别国乱起来,自己坐收渔利。

总是不能以“仁爱”的心态对待别人,今天挑点事端,明天做点手脚。

这不正是中国人嗤之以鼻的小人行径吗

呼吁大家都从现在做起吧,用我们民族的精神去影响世界,让世界早日“仁爱”起来吧

【点评】由小家想到家国天下,文化传统,立意较高。

但同时,针对自己的“家风”描述就略显泛泛了,“厚德载物,认真做事,中庸做人”太过宏观,不好把握。

应寻找重点,深入挖掘,彰显自己家庭的特点。

急需师德师风建设诗歌朗诵演讲稿

作生,都愿有道德的人接近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师。

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

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

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史大的影响。

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

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

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

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三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

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

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

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

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四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

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

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

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

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

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

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

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

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

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

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

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五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

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

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

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

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

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六 “文人相轻”恐怕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

但与西方国家比中国可能更厉害。

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的语言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镩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警世之言,是教人如何避免东方式的嫉妒。

而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这类语言,倒是有不少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类的至理名言,是教人如何努力奔向远大的目标。

这是文化上的差异。

所以在中国,文人相轻心理比西方的更复杂和隐晦。

“相轻”就是互相看不起,只有自己的好。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也可以激发人们去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

但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互相贬斥或互相拆台。

作为教师,如果对此没有警惕,上课时或与学生接触时,不是澄清学术上的是非,而是对同行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诽谤,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说到底,这也是师德师风问题。

七 “侠”、“义”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

英文中找不到与“义”字义相同的词。

关羽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美德。

但很少有人把这种美德与教师联系起来,好象这两个字只与武将或武林之人有关,实在看不出跟教师有什么搭界。

其实不然。

中国的教师离不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不少教师是很讲“义气”的。

有位美籍华人教授,写下这样三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它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仗义疏财,扶困济贫,教学相长”。

有趣是,作为大学教授,在座右铭中只有最后一句是与教师职业有直接关系,前两句,都是武林中话语。

但这位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很讲“义气”。

实际上,遵守诺言、讲求信用、乐于助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等这些在古代就在平日里要求常人做到的,都是“义”字的题中之义。

把这些放在教师身上,同样是一种美德。

那些不讲义气,在学生困难时不解囊相助,学生需要时不能设法满足,学生遇到危险时不能挺身而出的教师,恐怕也谈不上有师德. 八 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

眼下大学教师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

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

这种心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因而也谈不上“善”。

所以说,“躁”也是缺乏师德的表现。

在教师职业中,这种心态主要有十种具体表现: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如果你是大学教师,不妨对照一下,看看是否也存在这种心态

九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

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

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你的亲人突然死去,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当医生站在手术台旁,售货员站在柜台后,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病人、顾客和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医生、售货员和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殡仪馆和领导者那里。

在病人面前你就是医生,在顾客面前你就是售货员,在学生面前你就是教师。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体会,这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

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十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

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

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

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

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

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

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

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

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以上所谈的师德师风十个方面,并不囊括所有问题,只是十几年来教育实践中对师德师风的体察和感悟。

文中所批评的,不是针对他人,而是用来律己;文中所提倡的,也不是借以教人,而是借以自勉。

自我剖析材料怎么写

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

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

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

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史大的影响。

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

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

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

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三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

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

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

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

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四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

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

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

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

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

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

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

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

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

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

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

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五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

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

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

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

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

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六 “文人相轻”恐怕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

但与西方国家比中国可能更厉害。

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的语言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镩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警世之言,是教人如何避免东方式的嫉妒。

而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这类语言,倒是有不少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类的至理名言,是教人如何努力奔向远大的目标。

这是文化上的差异。

所以在中国,文人相轻心理比西方的更复杂和隐晦。

“相轻”就是互相看不起,只有自己的好。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也可以激发人们去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

但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互相贬斥或互相拆台。

作为教师,如果对此没有警惕,上课时或与学生接触时,不是澄清学术上的是非,而是对同行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诽谤,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说到底,这也是师德师风问题。

七 “侠”、“义”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

英文中找不到与“义”字义相同的词。

关羽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美德。

但很少有人把这种美德与教师联系起来,好象这两个字只与武将或武林之人有关,实在看不出跟教师有什么搭界。

其实不然。

中国的教师离不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不少教师是很讲“义气”的。

有位美籍华人教授,写下这样三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它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仗义疏财,扶困济贫,教学相长”。

有趣是,作为大学教授,在座右铭中只有最后一句是与教师职业有直接关系,前两句,都是武林中话语。

但这位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很讲“义气”。

实际上,遵守诺言、讲求信用、乐于助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等这些在古代就在平日里要求常人做到的,都是“义”字的题中之义。

把这些放在教师身上,同样是一种美德。

那些不讲义气,在学生困难时不解囊相助,学生需要时不能设法满足,学生遇到危险时不能挺身而出的教师,恐怕也谈不上有师德. 八 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

眼下大学教师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

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

这种心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因而也谈不上“善”。

所以说,“躁”也是缺乏师德的表现。

在教师职业中,这种心态主要有十种具体表现: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如果你是大学教师,不妨对照一下,看看是否也存在这种心态

九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

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

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你的亲人突然死去,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当医生站在手术台旁,售货员站在柜台后,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病人、顾客和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医生、售货员和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殡仪馆和领导者那里。

在病人面前你就是医生,在顾客面前你就是售货员,在学生面前你就是教师。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体会,这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

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十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

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

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

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

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

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

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

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

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以上所谈的师德师风十个方面,并不囊括所有问题,只是十几年来教育实践中对师德师风的体察和感悟。

文中所批评的,不是针对他人,而是用来律己;文中所提倡的,也不是借以教人,而是借以自勉。

希望采纳 谢谢

家风作文起什么题目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

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

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里的大厅里,端端正正的挂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每每看到这十个大字,心里总是有所感悟。

爷爷说要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

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像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到了初三以后这样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初三的我们不再像小学时候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呆在温暖的被窝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早餐。

初三的我们更怕冬天的来临,寒风像个怨妇一样在我们的耳旁嘶吼着、咆哮着,它告诉我们你只能前进,尽管这样的学习很艰苦,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为明天铺上一条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闭上眼睛,脑海里像电影一样倒带重放,记得前一段时间我的英语成绩下降的很快,老师问我原因,我也答不上来,自己独自去好好思考。

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

爷爷问了我情况,我便如实的回答了。

爷爷听完慈祥的笑了。

爷爷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没有认真,对吧

”我看着爷爷点了点头。

“怎么回事,你能告诉爷爷么

”我低着头说:“其实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课很晚。

”爷爷听完后,便指向大厅上那几个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呆呆地望了它许久,爷爷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幅毛笔字挂在这里么

”我摇了摇头。

爷爷说:“这里的故事可多呢

”我便趴在桌子上听爷爷讲里面的含义。

爷爷说这个家风被传承了几十年,在他小的时候,老爷爷就告诉过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过蜂林,一味的退缩你就永远达不到。

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积累经验,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呢。

听爷爷讲到他们过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

我也顿时茅塞顿开,我开始拿起英语书,认真地拼写单词,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回味爷爷说的每一句话。

学习的动力也就回来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

这次模拟考之后,英语成绩也提升到以前的样子了。

家风伴我成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

家风牢记我心。

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有关美德的座右铭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