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的称呼:女居士比男居士年龄小…应该叫她师兄还是师妹
没有年龄差距,佛门俗家弟子,无论男女,一律互称“师兄”,“师”者,表示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兄”者,尊敬他人,谦卑自己,而不是性别的区分。
另外给你普及一下佛门称呼吧: 首先要解决的是称谓问题。
我听到有人说:“哇,来了好多和尚
”这一句话是受了小说和电影的误导,是非常不合适的,“和尚”一词不是泛称和通称,而是专称,只有寺院的住持和方丈才有资格被别人称为“和尚”,这类似于“总经理”的意思,是德行+修为在寺院居于首位、并且被推举称为寺院的领头羊、代言人,才有资格称为“和尚”的。
因此,一座寺院,往往只有一位僧人,也就是我们的住持或方丈,可以称为“某某和尚”或“某某大和尚(出家30年以上可贯之‘大’”。
学会准确的称呼,是我们的第一课。
要想快速的掌握,有个最简单的辨认方法:1、凡是穿僧衣(特征是没有扣子)、剃光头(有些师父比较忙,忘了剃头,有可能是圆头和寸头)的人(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无论男女和年龄大小,统一称呼为“师父”,绝对不会错
——其次,称为“法师”也没错,但是这里面有两类僧人,一类称“沙弥”(男僧人)或“沙弥尼”(女僧人),类似于“试用期员工”,还没转正,只能称“师父”,你若称他为“某某法师”,他一定会很谦虚的说,“还是叫我‘某某师父’吧
”一类称“比丘”(男僧人)或“比丘尼”(女僧人),也就是接受了“具足戒”(可以理解为“很完整、系统的佛门规章制度”)的僧人,相当于我们理解的“教授”,他才有资格称为“某某法师”。
2、凡是穿居士服(或唐装)等有扣子的人,无论男女和年龄大小,统一称呼为“师兄”,绝对不会错
——有些居士也爱剃光头的,譬如本人就爱剃准光头(3mm的头发)。
所以不能凭借头发来判断。
我们常见的师叔师姑师太师伯之类的称呼,是道教和武林门派的称呼,佛教的俗家弟子中,只有“师兄”一个称呼,无论男女。
中国白事礼仪有那些
白事礼仪的诞生以来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送终介绍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
送终是中国民间白事礼仪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介绍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介绍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但在江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守铺介绍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介绍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介绍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吊唁介绍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介绍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
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
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介绍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
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
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
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转棺介绍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 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 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
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 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
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
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
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
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
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
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 要跑下叩谢。
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落葬介绍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居丧三年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
这就是居丧。
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
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
为什么 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 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
在现代,人们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寺院的主持在古代怎么称呼的?
民间丧葬风俗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
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火葬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边远地区,人们仍然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
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送终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板床上死看做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
家里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人未死时通常是“禁止”哭泣的。
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当尽快地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对于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 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发、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用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认为,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
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者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而脚朝外。
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传统当中,守灵也是表达对逝者尊重。
搁棺因为要选择吉田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馆”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会太长。
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就会不吉利。
吊 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其礼数、方式由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逝者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尊敬二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樟、香烛、纸钱等。
接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
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
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放焰口和做道场目前已不多见。
出 殡 出殡即“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
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
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
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签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棺”的意思。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
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两项礼仪:第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
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或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
摔盆讲究要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则为正式出殡。
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轿——乐队——灵枢——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是有区别的。
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器上,还有几项礼仪。
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
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街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架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
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
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丧礼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家人必须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这就是居丧。
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
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
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
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传统丧葬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淡化了,旧时的很多丧葬礼仪,人们已不再遵循。
但老人的去世仍会继续,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丧葬也必须还有一定的礼仪,那么新式丧葬礼仪又有哪些呢?新式丧礼一般有以下程序:(1)移尸——确认老人已经死亡,可将其遗体移到厅堂或灵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点上香和烛。
(2)报丧——死者家人在亲人去世后,应当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电报、电话、讣告或亲自登门通报。
(3)整容——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头发,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并将其移入棺材。
(4)讣告——用讣告的形式向亲友近邻进行通报。
(5)开追悼会——追悼会一般要在丧家所设的灵堂里举行。
灵堂要庄严肃穆,在正后方墙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配上黄色花朵图案。
花牌正前方放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遗像,周围放黄色鲜花,灵桌上可置备素色鲜花,中间放灵位。
会场中央悬挂黑色或蓝色横幅,用白纸黑字书写“×××追悼会”字样,遗像正后方花牌上挂孝家的挽联,灵堂两边的墙壁上则可挂客人送的挽联挽幛。
花圈、花篮则放在屋内门口两侧。
灵堂内左右可摆放长桌子,并配座椅桌子,可放置茶水,以备吊唁者休息时使用。
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一处用来收礼,另一处用来签名。
追悼会一般在原设灵堂举行,但也可另找场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摆放在灵堂中间的桌子上,如果遗体未火化的,可放于灵堂中间。
在追悼会仪式上,亲属一般站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吊唁者站正中,面向遗像或遗体。
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向着死者家属,一半向着吊唁者。
追悼会的仪式大致过程为:(1)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或黑纱。
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2)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3)宣读悼词。
(4)来宾致哀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5)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6)慰问逝者亲属。
(7)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丧服现在丧葬不提倡穿白戴孝,带孝者只在左胳膊上带一黑布,上面写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己正在孝期,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
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举行追悼大会时,在场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对亡者哀悼,但不写“孝”字。
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