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曾国藩名言与事典

胡氏宗祠对联

《各地胡氏宗祠对联集》胡姓宗祠通用对联〖胡姓宗祠门楣题辞〗苏湖世第 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

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

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

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

以太常博士致仕归。

”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

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

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

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

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

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

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

”威曰:“臣不如也。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

”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

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

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

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

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

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

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

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

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春秋心典;理学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太学博士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

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

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议论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废《春秋》,他说:“这是古代圣人的传心要典,怎么能让皇帝不得读、学士不得读呢

”下联典指宋代徽猷阁直学士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人。

宣和年间进士,靖康初年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徽猷阁学士,崇尚理学,学者称致堂先生。

曾上书高宗,建议组织义军,北上迎徽、钦二帝回朝。

著有《读史管见》、《斐然集》、《论语详说》等。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题联。

胡林翼,字贻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

官至贵州镇远知府。

有《胡文忠公遗集》。

虞宾衍派;沩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望出淮阳。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

“胡公”,舜之裔孙。

经资羽翼;祠表贤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

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宗祠联。

上联典指该祠的地理位置;下联典指南宋胡安国著《春秋传》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止,所以《春秋》被称为“麟经”。

成名由吴母;有妹媲刘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

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

另:更多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等堂联,详见《黟县西递村对联 [皖]》胡姓宗祠堂联的部份内容:。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冬去松枝仍独秀;春来梅蕊已齐开。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胡安国事典。

古色新香画别致;月光清气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古来大千多奇彩;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镇守金华称大海;撰书禹贡号东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将领胡大海事典。

胡大海,宁通甫,虹人。

卒封越国公。

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

一生潜研儒家经典。

所撰《禹贡锥指》,绘图四十七篇,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

十年烟水持竿钓;千古须眉下笔先。

——清·胡远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胡远撰题联。

胡远,字公寿,江苏华亭人,号瘦鹤。

善画山水,有《寄鹤轩诗》。

文倔苞深宗二汉;歌辞风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篆刻家胡震撰题联。

胡震,字鼻山,富阳人。

工篆刻,得汉人风格。

分隶亦古拙可爱。

文武世家源流远;帝裔宗枝翼叶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胡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

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

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

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

”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

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安国成名,本由吴母;稚威有妹,不亚刘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

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姊妹。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趋。

——清·曾国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1811-1872)书赠胡林翼联。

筑堤溉田,起春阳颂;辅君开国,奠盘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

下联典指明初大将、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1484)自题联。

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县城胡氏宗祠联。

上联典指该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兴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狱,当地士民绘“莲幕图”并作诗文赠他。

下联说该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县城东建东园书屋,并植槐、桂树。

其孙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湖南省华夏桥胡氏宗祠联。

上联“道学功臣”,典指明代学者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人。

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著作有《居业录》、《易象耖》等。

下联典指南宋胡寅,主张抗金,曾斥责“和戎宰相”秦桧,被秦桧以“讥讪朝政”罪名贬官,秦桧死后才得以复官。

古代姓石的名人有哪些

■石[què]:石氏始祖,春秋时期的卫国贤臣■石作蜀[shǔ]: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石申:战国中期魏国天、占星家■石敬瑭[táng]:后晋高祖■石守信:北宋初期重将,开国功臣■石秀水浒传》中人物,绰号拼命三郎.■石柳邓:清代苗族农民起袖■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杰出的军事家治家■石崇:西晋时为荆州刺史,以劫夺客商而积财产无数■石芾[fèi]南:清代医学家

几个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

一、姓氏源流翁(Wēng)姓源出有: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西周昭王后代。

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庶子。

相传昭王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掰不开,惟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左掌纹路如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如篆书的“羽”字。

周昭王于是给幼子取名为“翁”。

翁的后代也以翁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

据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东,一说广东省翁源),其子孙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

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 3、上古夏朝,启为夏王,有贵族翁难乙,相传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

据史料记载,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两手握拳,旁人掰不开,周昭王一掰即开,见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王即赐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

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国左丞,死后谥号端明王,弘公墓葬梁原城五里,坟前华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两旁。

梁原城在今甘肃灵台县梁原镇,梁原离古时周朝初期活动区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镐、宗周、丰不远,史料记载也许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迹是否尚存就不得而知了,人们寻根问祖,却说法不一,烦请灵台、梁原的有关部门了解一下,如确有其事,请连同照片在网上刊出,除了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还将为当地引耒一股不大不小的寻根问祖旅游热呢。

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

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

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

故翁氏后人尊翁弘为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翁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周昭王时代。

在历史上一直是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

这一点,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具体的证据。

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记货殖传》,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的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

目前我国北方的翁姓虽不多见,但在南方,特别是闽、粤,台湾一带却是名门大姓。

翁氏家族古自世传的郡望”钱塘”看来,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方三十里的翁洲这个地方,唐朝时曾经设置过翁山县,所以迄今亦名翁山。

而另外根据上述“翁山王来历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属监官郡”,浙江省的海宁县一带,过去也曾经有一度以监官为地名,因此,翁姓很可能便发祥于此,成长茁壮于此,所以长时以来才以“钱塘”为整个家族的共同标帜,世世代代相承相袭。

钱塘,就是现在浙江省的杭县,是浙江省的省会所在地。

这个地方之以钱塘为地名,是早自秦时期便已经开始的,该地与翁姓家族的实际渊源。

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的一支翁姓,是在南唐时,有个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荣王府咨议参军。

朝中朱全忠起兵发难,逼迫唐哀帝禅位。

翁巨隅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弃官避祸从西安迁到福建。

翁氏入闽后,先投奔到福清县担任知县的叔父家,而后又几经辗转,来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吴屯乡定居,被后人尊为翁氏迁入武夷山的始祖。

台湾省翁姓家族的世系,最是脉络分明,有条不紊了——他们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的姬姓苗裔,当然更是最为正统的黄帝子孙。

台湾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顾名思义,他们的祖籍,就是福建的安溪。

目前,这一派派繁衍在全省各地的子孙,尽管已经成千上万,但根据本省《翁氏族谱》的记载,他们都共奉当年开基于安溪县科榜乡的翁治斋为一世祖。

这位翁治斋,便是翁氏得姓始祖姬溢的第七十六世苗裔,黄帝轩辕氏的第九十九代裔孙。

而这一代的翁姓省籍人士,大多是翁治斋的第二十代或二十一代后裔,依此推算,则他们当然是黄帝的第一百一十九代或一百二十代的子孙了。

(余略)三、历史名人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福清县人,干宁年间(894-898年)进士。

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曾咏梅花诗:“忆德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翁仲同:宋代知县,字济可。

宗安人。

作官时,自己花钱买地,建造学堂,供百姓的子弟学习。

深得民心。

翁正春:字兆震(1553-1626),号青阳,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状元。

翁心存:字二铭(1791-1862),号邃庵,江苏省常熟县人,“翁氏藏书”始祖。

他早年家境贫寒,来到当地的一些藏书楼校勘书籍。

好学的他却借藏家之书苦读,才学渐长,对版本、校勘、鉴赏等都很精通。

翁心存后来做到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年间,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

他的显赫地位、过人才学,为其藏书提供了很大方便。

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机出价收之藏之。

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

翁心存死后,藏书多传给长子翁同书。

长兄如父,翁同书长幼弟翁同和20岁,两人关系甚密,翁同书死后,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

翁同书:字祖庚(1810-1865),清朝大臣。

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

1853年之后被派往扬州,在骐善军中供职。

不久,他从太平军手中收复江苏、安徽两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扬名,1858年授安徽巡抚,驻节泰州。

1860年,他和地方乡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

此事平息之后,翁同书被召至北京(1861年),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

第二年,翁同书减罪流放伊犁。

1864年,翁奉 命服军役,赴陕西围剿回民起义军。

1865年获重大胜利,得赏 四品衔,同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谥文勤,1866年初追复生前官爵。

翁同爵:字玉甫(1814-1877),以父荫授官。

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翁同龢:字声甫(1830-1904),号叔平,晚年改号松禅。

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

历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皇帝的师傅,文章道德,备受后人的敬仰。

中法战争的时候,主张出兵抗击法军,反对李鸿章的妥协投降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他也主张迎战日军。

《马关条约》签定以后,他痛恨李鸿章的割地求和,更倾向于变法图强。

曾经以皇帝老师的身份走访过康有为,反复讨论变法的事情。

光绪帝二十一年的时候,在康有为的策划下,命令别人起草12道新政诏书,准备通过光绪帝依次颁行,但是被弈忻所阻挠。

同年8月份,北京强学会成立,他给了热情的支持。

但是他反对新派提倡的民权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的主张。

他是帝党的中坚分子,又是光绪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将他开缺回原籍。

戊戌政变后,他出面保释康有为,又被马上革职,并且永不叙用,交给地方官严加管束。

光绪帝三十年逝世,终年74岁。

宣统三年,皇帝下昭,恢复他的官职,追谥“文恭”。

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等。

翁增源:字仲渊,翁同书的长子。

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状元,登进士榜首,因而得授翰林院修撰。

从翁心存至翁斌孙(见下),翁门四代入翰林,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状元。

翁斌孙:字弢甫,号人豪,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翁方纳:清朝时的著名书法家、金石家。

在朝廷担任内阁学士。

翁独健:福建省福清人。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

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民国28年回国以后,历任云南大学、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的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经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亚文化研究国际学会副主席。

19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逝世,终年80岁。

著作丰厚,有《蒙元时代的法典编撰》等,都是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

翁运栋:清代进士,因为父亲去广东后失踪,他找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尸体,将它运回家安葬,被认为是大孝子。

翁广平:字海琛(1760-1842),别号莺脰渔翁,吴江平望人。

清朝学者、书画家。

7岁即通四声,却困于童子试,47岁始补府学生。

道光元年(1821年)举孝廉方正,博学嗜古,工诗文,擅书画。

曾得日本国史《吾妻镜》一书,又搜求日本国史数十种,对《吾妻镜》加以补充、订正,撰世系表十卷,地理、风土、食货、职官、艺文、兵事二十卷,名《吾妻镜补》。

他还著有《听莺居文钞》、《平望志》等。

翁方纲:字正三(1733-1818),号覃溪,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长于考证金石,富藏书,金石家鉴赏一派,方纲实开其先。

间作印章,姿趣入古。

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隶法史晨、韩勑诸碑。

生平双钩摹勒旧帖数十本,北方求书碑版者毕归之。

垂老康强,目力尤胜。

六、七十岁时犹能于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不用眼镜。

每岁元旦,必用西瓜子仁书四楷子,五十后曰万寿无疆,六十后曰天子万年,至七十后犹能写天下太平。

又能于一粒胡麻上作“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可谓异禀。

乾、嘉之间,都下言书皆推翁、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两家,戈仙舟(源)学士尝质石庵书诣于覃溪,覃溪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

”学士以告石庵,石庵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那一笔是自己

”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堂集。

卒年八十六岁。

此外,翁姓的名人还有:汉朝的学者翁郡;明代著名女诗人翁儒安;清朝诗人翁春,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考古学家翁大年;近代科学家、前民国“行政院长”翁文灏;当代翁姓在政坛职务最高的可能为新加坡执政党副总裁翁执中;马来西亚下议院议长翁诗桀;国内政坛职务最高者为交通部一副部长翁孟荣。

据公元1999年7月24日《科学时报》何成文撰《李郭翁三姓盛产美女》一文载。

翁是小姓,也盛产美女,“港姐”、“亚姐”竟也不少,翁杏兰、翁嘉穗是“港姐”冠军;翁虹是“亚姐”亚军;现时走红的模特翁慧德;因演活《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一角而红极一时的香港名伶翁美玲;香港起家,唱红日本的翁倩玉等也系“港姐”、“亚姐”冠、亚军。

……等,也是翁姓的名人。

四、郡望堂号1、郡望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今天的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带。

监官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宁县一带。

钱塘郡:也写作钱唐,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2、堂号资善堂:宋时,翁甫讲学于资善堂,声名广被朝野。

赐鱼堂:唐代,翁洮曾为员外郎;后隐居,被召而不出,作《枯鱼诗》作答,当时的皇帝阅诗后知其心志,就索性赏赐他很多曲江鱼。

六桂堂:“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

根据历来文献的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族,虽然所顶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会共用“六桂堂”堂名。

千百年来在这个名堂之下,亲爱精诚,不分彼此。

“六桂堂”是出现于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子弟。

翁氏的来源,提起来光彩无比,因为他们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孙。

此外,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本堂”、“始平堂”、“明德堂”、“大有堂”等。

【翁姓宗祠通用对联】〖翁姓宗祠门楣题辞〗六桂联芳“六桂联芳”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周昭王有个儿子,名叫翁溢,封官于山东青州盐官郡。

至六十代轩公,贞观年间,考中甲榜进士,封为闽州刺史,后迁到莆田的竹啸庄,是翁氏入闽始祖。

五代后期,翁氏后代乾度公生了六个儿子,为免战乱将六兄弟分为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他们于宋朝初年分别考中正榜进士,荣华显贵,光大门楣,人人赞美,盛极一时,故称为“六桂联芳”,当时皇帝曾赐建石碑,记载光荣事迹,这就是今天六桂宗亲会的由来。

-----------------------------------------------------------------〖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源自夏代;望出钱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翁姓的源流和郡望。

(参见上题头《三、迁徙分布》开头部分内容)千搜预宴;六桂联芳。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家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大兴人。

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代皇帝为了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全是老人参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达数千人)。

精通鉴赏,经他考证题跋的著名碑帖很多;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又能诗文,论诗创立了“肌理说”。

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石洲诗话》等。

下联典指北宋崇安人翁仲通及儿子公彦约、翁彦深、翁彦国,孙翁挺,曾孙翁蒙之,当时人称“六桂联芳”。

翁钟通字济可,历官武平、黄岩知县,自费买地建学校,又率民众兴修水利;翁彦约字行简,政和年间进士,官知高邮军,革除私贩茶、盐的弊端;公彦深字养源,绍圣年间进士,官右司员外郎、国子祭酒、秘书监、太常少卿;翁彦国字端朝,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江淮荆浙制置转运使、江南西路经制使,曾写信责备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翁挺字士特,翁彦的儿子,博学而善写文章,政和年间官少储监丞,上书所陈都是朝廷急务,后因忏怒权相而罢官,自号五峰居士;翁蒙之字子功,翁彦深的孙子,南宋绍兴年间官常山尉,后因得罪郡将而罢官,孝宗时官司农丞。

传谷梁学;咏梅花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翁君传梁之学。

下联典典指唐翁承赞咏梅花诗云:“忆得当年随计使,马蹄终日为君忙。

”百姓名重;六桂望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翁德广事典,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

朱熹曾奏荐之,称其“不务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爱民之实。

”下联典指宋·翁仲通事典。

翁仲通,字济可,宗安人。

知平武时,自买民地,建学以教之。

状元门第;帝师世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江苏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联。

全联典指清·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书香门第,翁同龢与其父翁心存均为两朝帝师兼宰相,与其侄翁曾源都是状元及第,当时人称“父子宰相,叔侄联魁”,有清一朝,似乎只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海宁查家可以媲美。

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任安徽巡抚时,误抚练首苗沛霖,以致失隐封疆,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上疏参劾,先拟斩监侯,后因翁心存病故,乃革职充军新疆,死于戍所。

而翁心存的死,毫无疑问,亦与长子犯事有关。

为曾国藩起草这分要命的疏劾的,就是以刀笔辛辣著称的李鸿章。

翁、他结怨,实由于此。

父子宰相;叔侄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同上。

-----------------------------------------------------------------〖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六桂流芳远;五侯延脉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六桂望重第;百梅名高风。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父子双进士;明清两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道光进士翁心存及其子同书,父子皆第进士。

下联典指明状元翁正春,清代状元翁同和。

吟诗宜赏雨;持卷爱听莺。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翁春,字曙鸠,江苏华亭人。

有《赏雨茆屋诗》。

下联典指清代学者、书画家翁广平,有《听莺居文钞》。

骐骥思千旦;鹪鹌老一枝。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六桂家声远;八壶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门联(1)。

迳美村翁氏宗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雄伟壮观;大门外有子孙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炉石,祠堂左前方是笔架山,景观独特,祠内悬挂二块横额牌匾:“都卫府”、“竹俊品”。

该祠曾失火被焚后重建。

六桂家声远;百梅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联-----------------------------------------------------------------〖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福生六桂家声旧;德应三春禄泽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撰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

——清·翁方纲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内阁学士、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撰题北京陶然亭联。

城西风雨老树立;夜半星月玄谈生。

——清·刘可毅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进士刘可毅赠翁佩孚联。

万山尽孝留贤德;六桂联芳传盛名。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进士翁运标,因父赴粤失踪,他走遍万山中,得父骨归葬,以孝廉闻名,官知道州。

下联典指宋代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进士,时有“六桂联芳”之誉。

翁姓以“六桂”为堂号亦本此。

诗礼承先传家业;文章启后共天朝。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联,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远望。

据说清同治某年(约1861-1865年),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处遇见祠堂庙宇一律烧毁。

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见正厅有这副对联的下联末句内容中有“共天朝”句,与太平天国的国号“天朝”相呼应,故不但不烧还加以褒奖本宗族文才高超,并有政治先见之明。

最终使翁家祠堂免遭兵燹之灾。

据公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亲会寄与27代孙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脉派世系图引来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后裔确认无疑。

北宋徽猷学士第;南明副帅总戎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门联。

六桂名高光史册;百梅望重振家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联。

-----------------------------------------------------------------〖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地接炉峰,云腾瑞气;山横笔架,星焕文章。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厅联。

家住翁源,人多寿考;地处梓洲,物产丰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下厅联。

传谷梁春秋,开来继往;建武平学校,易俗移风。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代学者翁郡。

下联典指宋代知县翁仲通,字济可,宗安人。

知平武时,自买民地,建学以教之。

明基礼荐其馨,宜念秋霜春露;德可钦容可度,当思法祖敬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堂联(2)。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龚、汪分异姓;百梅甲第,厚、恭、易、朴、廉、休乃同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江阴镇翁氏宗祠联。

全联典指翁乾度六子为避难改异姓之事,在五代乱世时期,翁氏家族在朝中当大官,处在改朝换代关键时刻,为了防止断子绝孙,把自己或子女分为异姓寄养作为掩护,待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之后,各子女被接回,恢复原来身份姓翁,或许有个别子女长年失踪或迁移在台湾、东南亚各地,未能恢复原姓翁,繁衍生息,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联芳”堂号。

【义溪十八姓宗祠对联】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发现了一座由十八个姓氏共同拥有的祠堂——义溪十八姓宗祠,如此多姓共有一个宗祠,在福建省以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现存这座宗祠是清代建筑,位于长楼村义溪南岸,坐西朝东,依次建有前厅、天井、厅堂等。

前厅、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周围以砖土封火墙,祠正大门上嵌有“义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横匾。

整个宗祠占地面达7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虽不算雄伟壮观,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灵山枕K.,左右有五虎,文笔名山拱卫,可谓钟灵萃秀。

祠内现存有一块高0.48米、宽0.47米的酸丝木神位牌,黑漆金字,竖式直下分别有楷书“荥阳郑氏、晋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吴氏、金斗黄氏、东际郑氏、溪东陈氏、溪西陈氏、江良陈氏、南杨陈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刘庄陈氏、郑氏、义溪杨氏”等十八姓元祖宗亲神位,祠内有一副对联(见下)。

从祠堂里还存在的牌位和楹联来看,它对于研究地方祠堂文化很有价值。

但义溪十八姓何时何地迁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时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佚名撰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义溪十八姓宗祠联

古代官职问题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王。

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

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

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

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

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

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

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

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

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

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

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

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

《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

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曾国藩名言与事典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