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关于三下乡的名言

三句有关理想的名言

1、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4、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心中有理想,就有力量。

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申宝峰 7、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8、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9、理想即寻觅目标的思维。

10、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11、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12、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

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1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14、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凋谢了可以重新开放。

15、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16、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

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7、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18、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19、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20、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21、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赞美“后勤”的句子有哪些

权义务是一切规范、法律部门乃至整个法律体系心内容。

它们之间的连接和结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权利和义务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二、在数量上,权利和义务的总量是相等的第三、从产生和发展看,权利和义务经历了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第四、权利和义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

比如在等级特权社会,法律制度强调以义务为本位,义务是第一性的,权利是第二性的;而在民主法治社会,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第五、根据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绝对权利义务和相对权利义务。

绝对权利义务又称“对世权利和对世义务”,绝对权力对应不特定的义务人,绝对义务对应不特定的权力人。

相对权力义务又称“对人权力和对人义务”,相对权力对应特定的义务人,相对义务对应特定的权力人。

关于乡下(乡村)名言有哪些

如下:1.君自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寒梅着花未?(王维《》) 2.少小离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鼓励人渡过难关”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

有饭吃就是“学”了。

书能当作饭吃吗

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

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

“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

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

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

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

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

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

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

”(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

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

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

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

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

”(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

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

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

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

……非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吾党亦有过焉。

”(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

”),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

安用毛锥

”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

”(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

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

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

(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

(“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

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

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

”(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

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

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

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

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

常曰:此属轻人,难耐。

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

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

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

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

这可遭殃了。

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

车毂须用夹榆。

柳木岂可为之

”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

”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

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

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

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时人谓之鸱枭。

”(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

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

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名句(急求,10句以上)

①人最宝贵的东西命.生命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②领袖的逝世没有引起党的队伍涣散。

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强有力的将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即使削掉树梢,也绝不会因此而凋零。

③收起枪,别跟任何人说。

哪怕,生活无法忍受也要坚持下去,这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有价值。

④数千人形成一个强大的变压器,形成一种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⑤“不必召开群众大会了,这里没有哪个人需要宣传鼓舞,托卡列夫,你说话很准确,他们确实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朱赫来说的。

1974年的阅读与情感以死亡的想象沉思生命他徘徊于悼别与憧憬之间以独白的句式承诺无所悔恨的人生那是一个俄罗斯青年曾经响亮的名字那是一个朴素时代曾经不朽的世界名著被遗忘的格言抄在被遗弃的塑料日记本的扉页上昔日的偶象淹没于今天眼花缭乱的明星排行榜而1974年的春天保尔?柯察金几乎是你唯一的阅读那些温暖的逃学的下午断墙外低矮的树林里你沉醉于最初的崇拜也惶恐于最初的迷恋一遍遍你持久地、秘密地想念着冬妮娅想念着歌唱在山楂树下的美丽少女倾刻间缠绵的露水吞没于革命的激流心碎的冬妮娅凝视着保尔的一脸忧愁昨夜的爱情与明天的斗争对峙在这告别的黎明而在美丽与神圣之间英雄只能有一种背叛艰苦地你跋涉在繁体字的丛林中幻想革命与爱情的完美妥协期盼神圣与美丽握手言欢而结局终于来临在一个冬天的车站你目睹了他们最后的相逢最后的决别风雪中的保尔手握铁镐的布尔什维克以“公民”称呼自己最初的恋人无言的冬妮娅凄楚的冬妮娅在泪光里承受着无情的阶级蔑视保尔坚定地踏入风雪踏入冬季的烈焰这是苏维埃的革命之火一个英雄必经的考验而此刻你终于明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低矮的树林里你捧着泛黄的书页少年的眼神凝视着天空阳光在泪水中映出彩虹吟诵着保尔的名句意志的力量使你颤栗而冬妮娅,当你再次默读她的名字有一种感觉几乎令你窒息那时你正历经热烈而脆弱的年龄只能以敬畏代替模仿以眼泪代替血1974年彷惶而无从堕落的岁月一个布尔乔亚的少女成为你仅有的心事二十多年前的初夏,我恋上了冬妮娅那一年,“文化大革命”早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革命没有完,正向纵深发展。

恋上冬妮娅之前,我认识冬妮娅已近十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高小时读的第一本小说。

一九六五年的冬天,重庆的天气格外荒凉、沉闷,每年都躲不掉的冬雨,先是悄无声息的下着,不知不觉变成了令人忐忑不安的料峭寒雨。

强制性午睡。

我躲在被窝里看保尔的连环画。

母亲悄悄过来巡视,收缴了小人书,不过说了一句:家里有小说,还看连环画

从此我告别了连环画,读起小说来,而且是繁体字版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把革命描写得引人入胜,我读得入迷。

回想起来,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描写伴随着恋爱经历的革命磨炼之路:保尔有过三个女朋友,最后一个女友才成为他的妻子;那时,他已差不多瘫痪了。

质丽而佐以革命意识的达雅愿意献身给他--确切地说,献身给保尔代表的革命事业。

革命和爱欲都是刺激性的题材,象时下的警匪与美女遭遇的故事,把青少年弄得神情恍惚,亢奋莫名。

但革命与癌症的关系我当时并不清楚,究竟是革命为了爱欲,还是爱欲为了革命

革命是社会性行为,爱欲是个体性行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而爱欲是偶在个体脆弱的天然力量,是“一种温暖、闪烁并变成纯粹辉光的感觉”……象大多数革命小说一样,爱欲的伏线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中牵动这革命者的经历,但革命与爱欲的关系相当暧昧,两者并没有意外相逢的喜悦,反倒生发出零落难堪的悲喜。

在“反”革命小说中,革命与爱欲的关系在阴郁的社会动荡中往往要明确得多。

帕斯捷尔纳克写道,拉娜的丈夫在新婚之夜发觉拉娜不是处女,被“资产阶级占有过”,于是投奔“资产阶级”的革命;日瓦戈与拉娜的爱情被描写成一盏被革命震得剧烈摇晃的吊灯里的孱弱烛光,它有如夏日旷野上苍凉的暮色,与披红绽赤的朝霞般的革命不在同一个地平线。

爱欲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处于什么位置

它与那场革命的关系究竟怎样

从一开始我就下意识地关心冬妮娅在革命中的位置。

我老在想,为何作者要安排保尔与冬妮娅在冰天雪地里意外重逢

在重逢中,保尔用革命意识的“粗鲁”羞辱初恋情人的惊魂,说她变得“酸臭”,还佯装不知站在冬妮娅身边的男人是她丈夫。

这样来叙述自己的初恋,不知是在抱怨革命对初恋的阉割,还是在报复初恋中染上的资产阶级的蓝色水兵服和肥腿裤上的异己阶级情调。

出逃的前夜,保尔第一次与冬妮娅搂抱在一起好几个小时,他感到冬妮娅柔软的身体何等温顺,热吻象甜蜜的电流令他发颤地欢乐;他的手还“无意间触及爱人的胸脯”……要是革命没有发生,或革命在相爱的人儿与温柔之乡紧挨在一起的时候戛然而止,保尔就与资产阶级的女儿结了婚,那又会是一番故事。

他们发誓互不相忘。

那时保尔没有革命意识,称革命为“骚乱”。

热恋中的情语成了飓风中的残叶,这是由革命意识造成的吗

这部小说我还没有读完第一遍,大街上、学校里闹起了“文化大革命”。

我不懂这场革命的涵义,只听说是革“资产阶级”的命;所有资产阶级都是“酸臭”的,冬妮娅是资产阶级的人,所以冬妮娅是“酸臭”的。

可是,为什么资产阶级的冬妮娅但爱抚会激起保尔这个工人的孩子“急速的心跳”,保尔怎么敢说“我多么爱你”

我没空多想。

带着对冬妮娅“酸臭”的反感,怀揣着保尔的自传,加入“文化大革命”的红小兵队伍,散传单去了。

其实,一开始我就暗自喜欢冬妮娅,她性格爽朗,性情温厚,爱念小说,有天香之质;乌黑粗大的辫子,苗条娇小的身材,穿上一袭水兵式衣裙非常漂亮,是我心目中第一个具体的轻盈、透明的美人儿形象。

但保尔说过,她不是“自己人”,要警惕对她产生感情……我关心冬妮娅在革命中的位置,其实是因为,如果她不属于革命中的一员,我就不能(不敢)喜欢她。

“文化大革命”已进行到武斗阶段。

“反派”占据了西区和南区,正向中区推进;“保派”占据了大部份中区,只余下我家附近一栋六层交电大楼由“反派”控制,“保派”已围攻了一个星期。

南区的“反派”在长江南岸的沙滩上一字儿排开几十门高射机关枪,不分昼夜,炮击中区。

不能出街,在枪炮声中,我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就在那天夜里,自动步枪的阵阵扫射通宵在耳边回荡,手榴弹的爆炸声不时传进我阵阵紧缩的恐惧中;总攻交电大楼的战斗在我家五百米远的范围激烈进行。

清晨,大楼冒起浓烟。

“保派”通宵攻击未克,干脆放火,三面紧缩包围。

死守的“反派”们终于弃楼而逃。

我家门前的小巷已经封锁了,三四个与冬妮娅一般大的女高中生戒守在这里。

时值七月,天气闷热,绷紧的武装带使她们青春的胸脯更显丰实,让人联想起保尔“无意间”的碰触。

草绿色的钢盔下有一张白皙、娇嫩的脸,眼睛大而亮丽。

重庆姑娘很美……她们手中的五六式冲锋枪令我生羡,因为保尔喜欢玩勃朗宁。

她们的任务是堵截散逃的“反派”队员。

对方没有统一制服,怎么知道那个提驳壳枪,行色匆匆的青年人是“反派”还是自己人

唯一的辨识是同窗的记忆。

提驳壳枪的青年男子被揪回来,驳壳枪被卸掉,少女们手中的冲锋枪托在白皙柔嫩的手臂挥动中轮番砸在他的头上,脸上、胸脯上……他不是自己人,但是同窗。

我第一次见到了单纯的血。

惊颤之余,突然想起了冬妮娅;她为什么要救保尔

她理解革命吗

她为了革命才救保尔吗

保尔明明说过,冬妮娅不是自己人。

革命与爱欲有一个含糊莫辨的共同点:献身。

献身是偶在个体身体的位置转移。

“这一个”身体自我被自己投入所欲求的时空位置,重新安顿在纯属自己切身的时间中颠簸的自身。

革命与爱欲的献身所向的时空位置,当然不同;但革命与爱欲都要求嘲笑怯懦的献身,这往往让人分辨不清两者的差异。

没有无缘无故的献身,献身总是有理由,这种理由可称为“这一个”身体自我的性情气质。

革命与爱欲的献身差异在于性情气质。

保尔献身革命,冬妮娅献身爱情。

身体位置的投入方向不同,本来酝酿着一场悲剧性的紧张,但因保尔的出逃而轻易地了结。

保尔走进革命的队伍,留下一连串光辉的业绩;冬妮娅被革命意识轻薄一番后抛入连历史角落都不是的地方。

保尔不是一开始就打算献身革命,献身革命要经历许多磨炼。

奥氏喜欢用情欲的磨炼来证明保尔对献身革命的忠贞,但有一次,他用情欲的磨炼来证明保尔对献身情爱的忠贞。

在囚室中,保尔面对一位将被蹂躏的少女的献身。

同情和情欲都在为保尔接受“这一个”少女的献身提供理由,而且,情欲的力量显然更大,因为,保尔感到自己需要自制的力量,同情显然不需要这样的自制力。

事实上,被赫丽丝金娜的“热烈而且丰满”的芳唇激起的情欲,抹去了身陷囚室的保尔“眼前所有的苦痛”,少女的身体和“泪水浸湿的双颊”使保尔感到情不自禁,“实在难于逃避”。

是冬妮娅,是她“那对美丽的、可爱的眼睛”使保尔找到在自制的力量,不仅抑制住情欲,也抑制住同情。

这里根本就没有某种性道德原则的束缚,仅仅因为他心中有“这一个”冬妮娅。

保尔的“这一个”身体自我的爱欲只趋向于另一位“这一个”身体自我,她是不可置换的。

革命意识使保尔的情欲力量改变了方向。

与冬妮娅临别前的情语被革命意识变成瑟瑟发抖的、应当嘲笑的东西。

革命意识的觉醒意味着,“我”的身体自我的情欲必须从属于革命,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革命中比有那么充沛的身体自我的原生性强力。

“九?五命令”下达,所有武斗革命团体在领袖的指示下交出各种火器。

大街上热闹非凡,“保派”武斗队正举行盛大的交枪典礼。

典礼实际是炫耀各种武器;解放牌卡车拖着四管高射炮,载着全副武装的战斗队,在市区徐徐兜圈。

我被一卡车战斗队员吸引住了:二十个与冬妮娅一般大的少女端坐卡车上,个个怀抱一挺轻机枪,头戴草绿色钢盔,车上还趴着一位女高中生,握着架在车头上的重机枪,眉头紧锁--特别漂亮的剑眉,凝视前方。

少女的满体皆春与手中钢枪的威武煞人真的交相辉映。

傍晚,中学举行牺牲烈士的葬礼。

第一个仪式是展示烈士遗体,目的不是为了表现烈士的伟大,而是表明“反派”的反革命意识的残忍。

天气仍然闷热,尸体裸露部份很多,大部份尸体已经变成深灰色,有些部位流出灰黑的液体弥散着令人窒息的腐气;守护死者的战友捂着洒满香水的口罩,不时用手中干树枝驱散苍蝇。

一个少年男子的尸体。

他身上只有一条裤衩,,太阳穴上被插入一根拇指粗的钢钎,眼睛睁得很大,象在问着什么,眼球上翻,留下很多眼白。

草坪上躺卧着一具女高中生的尸体,上身盖着一截草席,裸露着的腰部表明她上身是赤裸的;下身有一条草绿色军服短裤。

看来她刚“牺牲”不久,尸体尚有人色。

她的头歪向一边,左边面颊浸在草丛中,惨白的双唇紧贴着湿热的中国土地本来,她的芳唇应当期待着接纳夹杂着羞怯的初恋之吻;没有钢盔,一头飘散开来的秀发与披满黄昏露珠草叶织在一起,带点革命小说中描写的“诗意”。

她的眉头紧锁,那是饮弹后停止呼吸前忍受象摔了一跤似的疼痛的表情……一颗(几颗

)子弹射穿她的颈项

射穿胸脯

射穿心脏

我感到失去了某种生命的维系,那把“这一个”身体自我与“另一个”身体自我连在一起的感觉。

我想到趴在车头上紧握重机枪的女高中生的眉头,又突然想到冬妮娅,要是她也献身革命,跟保尔一同上了那列火车……武斗团的赵团长向围观的人群发表情绪高昂的演说。

“为了……(当然不是为了这些死尸的年轻)誓死血战到底

”然后从腰间别着的三支手枪中拔出一支左轮枪,对着天空,他的战友们跟着举起枪。

葬礼在令人心惊肉跳的鸣天枪声中结束。

革命的献身与爱欲的献身不同,前者要求个体服从革命的总体性目的,使革命得以实现,爱欲的献身则只是萦绕、巩固个体身位。

:“这一个”爱上了“另一个”的献身,是偶在个体的爱欲的目的本身,它萦系在个体的有限偶在身上;革命不是献身革命的目的本身,它要服从于一个二次目的,用奥氏令人心血上涌的话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斗争是革命,“解放全人类”是这种革命的二次(终极)谜底。

为了这个目的,个体必须与自己的有限偶在诀别,通过献身革命而献身到全人类的无限恒在中去。

在无限恒在中有偶在个体的终极性生存理由,弃绝无限的全人类,有限偶在的个体身位据说就丧失了活着的理由。

无限恒在与有限偶在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紧张的,克尔凯戈尔吟哦道:“弃绝无限是一则古老传说中所提到的那件衬衫。

那丝线是和着泪水织就、和着泪水漂白的,那衬衫是和着泪水缝成的。

”“反”革命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表达的正是这种“弃绝无限”,所以,它充满了为了无限的革命中惊恐得发抖的泪水。

在基督临世之前,世界上的种种宗教已经星罗棋布,迄今仍在不断衍生;无论哪一种宗教,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寂静的还是迷狂的,目的不外乎要把个体的有限偶在身体挪到无限中去,尽管这无限的蕴含千差万别。

有神明,有大全,有梵天,有天堂,有净土,有人民。

但革命的无限恒在使魂萦受灾的个体爱欲丧失了自在的理由;弃绝革命就意味着个体偶在的“我”不在了。

在诸多革命中,许许多多“这一个”年轻身体的腐臭不足以让人惊怵,陈示许许多多的“这一个”青春尸体,不过为了革命的教育目的:这是个体为认同“人民”必须支付的代价。

保尔与冬妮娅分手时说,“有许多优秀的少女”和他们“一道进行残酷的斗争”,“忍受着一切的困苦”。

他要冬妮娅加入残酷的斗争,象他的政治辅导员丽达一样,懂得何时拔出手枪。

武斗过后,在军事管制下,中学生们继续进行对个体偶在的灵与肉的革命,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那时,我已经过了中学战斗年龄,广阔天地令我神往。

下乡插队的小火轮沿长江而下,驶向巴东。

在船上,我没有观赏风景,只是又读了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发觉自己的阅读速度大有长进,识繁体字的能力也提高了


关于三下乡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