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陈出新话题的名言警句
1、保守是舒服的产物。
——高尔基2、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
——熊彼特3、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阿西莫夫4、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
——歌德5、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
——贝弗里奇6、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7、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郎加明《创新的奥秘》8、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9、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
——吴有训10、凡是创新的时代总会有人死在半路上,但是这些失败或者遇到困难的公司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他的价值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这个领域是可以一试的。
——李学凌11、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松下幸之助12、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
——本田宗一郎13、或者创新,或者消亡。
尤其是在技术推动型产业,再也没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
——比尔·萨波里托14、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15、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
——黄汉清16、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蒙森17、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约翰·D.洛克菲勒18、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金马《21世纪罗曼司》19、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爱因斯坦20、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马克·吐温21、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爱因斯坦22、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
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王业宁23、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
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24、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李四光25、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廷德尔26、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
——米丘林27、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
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爱因斯坦28、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发达,同时由于发达之后导致很多人感觉无聊,当这个世界变得出奇无聊的时候,有些人就变得出奇聪明,把别人的无聊变成现金,这就是想象力。
——江南春29、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黄汉清30、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陈玉书31、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费尔马
中华圣贤经全文解释
记得孩提时代,于耕作之余或雨雪天气不能下田劳作之时,父亲就洗净沾满泥巴的双手,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布包,毕恭毕敬地一层层打开,那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几本发黄的宣纸线装书,旧时私塾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增广贤文》。
父亲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车皮,可读这些书却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那是因为爷爷口头教会了他。
尤其是《增广贤文》,父亲说是“劝人方”,经常引用教育我们。
父亲哼哼唧唧摇头晃脑地教我们吟诵的时侯,一向严肃的脸上也会露出少有的笑容。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已成为我人生的圭臬 ;“身小会文国家用,大汉空长做什么”更给了人以无穷的鼓励;“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让我懂得孝悌;“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令我淡泊;“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让我懂得忍让;“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曰红”令我惜时……书中诲语谆谆如母亲的叮咛伴我成长。
诚然,世上无纯金,太阳也有黑子。
圣贤的话也并非句句真理,难免有落后时代之处,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显然不合时宜,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为糟粕。
几年前,我就想对《增广贤文》尝试修订,怎奈才疏学浅,终至搁笔。
令人欣喜的是,同我心者还有山湖纪人先生,他孜孜矻矻,依今韵新订,剔除糟粕,增新内容,名之曰《中华圣贤经》,可谓与时惧进
我的一桩心事,也算是他替我了却了。
此书问世以来,一直热销。
我想读者钟爱她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巧玲珑,重不足二两,高不过五寸,便于携带;二是包罗人生万象、世间百态,依其言,人人皆可为尧舜,符合人们向善心理;三是依韵成诗,读来不累,时见如“哪只耗子不偷油,哪只猫儿不吃腥”、“夜里千条路,早起卖豆腐”的幽默倜侃之句,令人过目不忘;四是推陈出新,反其意而用之,合乎时宜,如将原“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变为“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为“人不为己,顶天立地 ”、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演绎为“人善人欺天不欺”,倍出新意,颇有境界。
此书可藏之枕边,置之案侧,让人终生受益
我一向对写书人充满敬意,因喜爱《中华圣贤经》,便“爱书及人”对作者山湖纪人多了一分仰慕之心
山湖纪人,书爱家也。
我未见过像他那样好书如好色的人
他家藏图书三万余册,闲暇之余,倘徉于书林之中,如羔羊吃青草般任采任摘,何等惬意
真真羡煞我辈书虫
他新订增广贤文实是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圣火添了一把柴
坊间时见一些格调低下的庸俗之作,污人眼目,令人颓靡。
愚以为,我们这个时代不缺男欢女爱,而是缺让人挺直脊梁的“钙”
物质生活越丰富,越需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人格的塑造,这已是不争之论。
心灵需要滋养,人生需要补钙。
出版社多出一些像《中华圣贤经》这样的好书作为人生的钙片,心灵的鸡汤,则读者幸甚
国家幸甚
苑景会圣贤天天伴我谈——读《中华圣贤经》 好书像自家的小孩,舍不得让别人抱走。
海天出版社的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他们出版的《中华圣贤经》,我放在案头。
那天,一位来访朋友看见了,便拿起翻阅,接着便向我索要。
我也知道,好书如好茶好酒,大家共享才更有味道。
但此时还是不免面有难色。
碍于情面,我只好点头,但心里实在是不大情愿。
之后几天,我真有点像自家的孩子被人抱走了,心神不宁。
不几曰,那朋友又打来电话说:“你再帮我找两本,我请你吃法国大餐
” 一本书能受到这般喜爱,当然是好书了。
在我看来,《中华圣贤经》有三个优点: 从内容上看,《中华圣贤经》仿《增广贤文》而编。
《增广贤文》是一本教人待人、接物、做事、读书、修身、处世的书,影响很大;但今天看来,其中许多内容已不适应当今时代了。
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产品,也需要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因此编写“新增广贤文”就很有必要了。
《中华圣贤经》在内容上较《增广贤文》更丰富,不但有古代箴言佳句,而且收录了当代许多名言妙语,如“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做温室里花朵,要学风雨中雄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事为民所办,利为民所谋”等,不但体现了时代精神,而且给人启迪诲教,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效益社会的今天,《中华圣贤经》的问世,非常及时,很有意义。
从形式上看,《中华圣贤经》与《增广贤文》均为名言妙语集锦,但二者还是区别明显。
《增广贤文》比较严肃,像一个穿着长袍的老先生在教诲人。
而《中华圣贤经》在继承了传统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风格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文字更加通俗,更加贴近大众,更加具有趣味,这使这本书更具有可读性。
“酒多人癫,书多人贤”、“有麝自然香,有奶便是娘”、“男人应有骨气,女人当有魅力”、“起晚了得罪公婆,起早了得罪丈夫”、“时至天亮方好睡,人到老来才学乖”、“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命”,这些幽默的句子不时出现,令人阅读时会不由得笑出声来。
从容量上来看,《中华圣贤经》开本小,页数少,或装在口袋,或放在床头,随处摆着,信手拈来,或一句,或一段,随时可读,随地可品;全书仅3万字,但读后让人有“一字千金”之感。
唐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面对《中华圣贤经》,我要说:“书不在厚,有味则馨。
” 《中华圣贤经》,集聚圣贤名言,汇粹民间妙语,宜老人,宜青年,宜少年。
好书是人的老师、朋友、伴侣。
读《中华圣贤经》,像听智者教诲,如挚友交谈,似恋人蜜语,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
对《中华圣贤经》,若仅一览了之,如同将茅台美酒大碗倒入肚内,滋味瞬间全无,而慢慢品味,就如同与古今圣贤一起品茶,饮酒,交谈……读书是件轻松的事——读《中华圣贤经》有感 读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件轻松的事。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经总结过读书的“三上”,即“马上、厕上、枕上” 。
可见,只有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读得进去书。
所以,初次见到《中华圣贤经》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读起来会很轻松,无论是坐在颠簸的汽车上,还是蹲在狭窄的厕所里,甚至躺在床上。
这本书的版面大小,纸张厚薄,刚好可以捧在手上,既不觉得累赘,又不会让你感到沉重。
读书,在我看来,更应该是件简单的事。
不同于做学问的严肃和枯燥,读书最好是有些乐趣,这样才能读得进去,读出收获。
所以,我认为既然是供读者去读,而不是让读者去研究的书,当然要越通俗越好,越简单明了越好,越有趣味越好。
所以,当我翻开《中华圣贤经》时,那文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好书
既轻松又简单。
但是,读这样的书,又是很容易白读书的。
因为它的通俗,因为它的押韵,因为它的版式结构,你完全可以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完全可以目不暇接地读下去。
于是,你很有可能错过应该收获的思想,很有可能忽略值得思考的文字,很有可能看完最后一页时,突然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这是本很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去读的书。
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生存哲学,从诸子百家到开蒙幼学,无一不在谆谆教导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个好人,怎么做个有用的人,或者怎么做个快乐的人。
《菜根谭》大概算得上快乐人生的宝典,但是,人生不仅仅是快乐,快乐更是建立在同乐的基础上。
在我看来,《增广贤文》的人生哲学比《菜根谭》更快乐。
只有大家都快乐,个人才快乐得起来。
所以,我一直有种想法,把《增广贤文》翻译成大白话。
很糟糕,《中华圣贤经》就是依照《增广贤文》作为蓝本的,更糟糕的是,作者翻译得很好,很押韵,很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不仅让你能一口气读下去,更能让你过目不忘。
我没机会了,好在读者却有机会了解《增广贤文》,体会《增广贤文》的人生哲学了。
我糟糕了,读者却很幸运地读到一本最好的白话本《增广贤文》。
现在写书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书也越来越讲究趣味性或者实用性,但是这实用,毫无疑问,至少是在现实中用得着。
不管是当务之急也好,韬光养晦也罢,至少读过之后,你应有所收获。
你明白一些道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地付诸于现实生活中。
宦海沉浮也好,商场鏖战也罢,甚至家长里短、办公室周旋,书里的文字能告诉你该如何,那么,这本书就很有实用性了。
《中华圣贤经》里那一行行的文字,每一行都在对你讲述一个做人的道理,每一行都在给你分析如何做个快乐的人,这本书非常实用。
比如说:“先睡心,后睡眼”。
失眠这事的确是困扰了不少人。
数数字,看闲书,吃安眠药、这仪器那方法……其实,你心里有事,怎么可能睡得着
更何况数数字也好,看闲书也罢,这些都是要动点脑子的,既然要动脑子,心还怎么静得下来
还怎么睡得着
能睡着的办法就一个——把心放下
我们都希望快乐地活着,于是,对于书的趣味性,当然也就越来越高。
读书不是做学问,活泼一些,俏皮一些,读起来自然也就轻松一些,快意一些。
其实,这俏皮话亦有实用性,幽默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但是趣味有两种,一种是一笑而过,一种是思后而笑。
对于一笑而过,我感谢书里的文字能够让我笑起来;对于思后而笑,我感谢作者让我在思考中获得快乐。
有时候总在想,道理不是读出来的,是思考出来的。
能够引得我去思考的文字,又让我在思考之后会意一笑,这才是真正的幽默。
或笑它颠倒,或笑它狂妄,或笑它痴迷,或笑它蠢笨……不管因为什么而笑,总之,不思考一下,你感觉不到它的好笑,这样的书,是给会读书的人读的。
《中华圣贤经》就是这样一本书
你可以很轻松地去读,很简单地去读,甚至当做顺口溜去读。
但是,假如你不带着思考去读,那只能是肤浅地一笑而过而已。
比如说:“石闲生苔,人闲生病”。
很直白的话,很简单的事,仔细想想,并不简单。
为什么石会闲
因为它无法发挥作用,闲置一边,只能等着爬满青苔。
而人,一旦无所事事、意志消沉,身体的防线便会松懈,百病会乘虚而入,人就会生病。
对抗病魔,不仅需要人的身体,还要靠人的意志。
有些人就很了不起,与绝症抗争几十年,造就医学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可是意志一旦消沉,一旦不想抗争,甚至连抗争的勇气都没了。
那么,等死吧,就跟石头等着上青苔一样,假如你把自己当做一块石头的话。
石头能否动,它自己决定不了,你是闲还是动,你自己看着办。
读书是需要思考的,而年龄与阅历,又使得思考出来的结论千差万别。
如同有些书,二十岁读出来的是意气风发,三十岁读出来的是坎坷艰难,四十岁读出来的是人生如梦,五十岁读出来的是心平气和……这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去读的书。
一岁年纪一种思考,每次读它,都有新的结论新的观点。
于是,这本书自然成了枕边必备、厕上长存、旅行箱里不可少。
《中华圣贤经》恰好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前辈先贤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总结,这些能流传下来,必然是经过时间的选择、历史的淘汰之后存留的精华。
从弱冠到古稀,从青春到暮秋,无论是怎样的年纪,怎样的心态,都能够获得认同。
可见,这样的文字是很值得回味的。
回味了,重新回到书里,再玩味一遍。
正如这本书的开篇,“古今贤文,悔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鉴古,无古不今。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中华圣贤经》就是一本让你在轻松愉悦中观今鉴古、开拓创新的好书。
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有何意义
众所周知,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陪树良好家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对凝魂聚气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和意义。
一.好家风是中华名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注重门楣家风,重视庭训家教,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呈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为人处世格言,更多的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古人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栋,据统计,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一百二十多种。
自古至今,为世人尊崇而广为流传的有: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贵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家训》、周怡的《勉谕儿辈》、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古训《增广贤文》、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大家书”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陈毅《示女儿》诗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良好家风关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
细品中国传统家风,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内容归结起来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不管是耕读传家、家国天下,还是积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风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家风是传承道德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二.家风传承务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传统。
尽管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形成中华优秀道德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家风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共性。
孔家严谨治学、杨家满门忠烈、岳家精忠报国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风个性。
家风具有时代特点。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风典范:封建社会的家风与民国时期的家风有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家风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家风会不同。
如:诸葛亮《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示子孙》“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朱柏庐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郭德纲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等等。
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家风有积极的、先进的、开放的、可以直接保留传承,也有消极的、落后的、封闭的、需要改进改造的。
所以传承家风,应该坚持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运用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做到人为我用、推陈出新。
我们应该礼敬传统,让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耕读孝义、诗书礼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风薪火相传。
更应与时俱进,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
惟有如此,家风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汇聚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正能量,为改革开放宏业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推波助澜。
继承传统文化意义
读《中华圣贤经》记得孩提时代,于耕作之余或雨雪天气不能下田劳作之时,父亲就洗净沾满泥巴的双手,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布包,毕恭毕敬地一层层打开,那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几本发黄的宣纸线装书,旧时私塾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增广贤文》。
父亲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车皮,可读这些书却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那是因为爷爷口头教会了他。
尤其是《增广贤文》,父亲说是“劝人方”,经常引用教育我们。
父亲哼哼唧唧摇头晃脑地教我们吟诵的时侯,一向严肃的脸上也会露出少有的笑容。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已成为我人生的圭臬 ;“身小会文国家用,大汉空长做什么”更给了人以无穷的鼓励;“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让我懂得孝悌;“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令我淡泊;“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让我懂得忍让;“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曰红”令我惜时……书中诲语谆谆如母亲的叮咛伴我成长。
诚然,世上无纯金,太阳也有黑子。
圣贤的话也并非句句真理,难免有落后时代之处,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显然不合时宜,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为糟粕。
几年前,我就想对《增广贤文》尝试修订,怎奈才疏学浅,终至搁笔。
令人欣喜的是,同我心者还有山湖纪人先生,他孜孜矻矻,依今韵新订,剔除糟粕,增新内容,名之曰《中华圣贤经》,可谓与时惧进
我的一桩心事,也算是他替我了却了。
此书问世以来,一直热销。
我想读者钟爱她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巧玲珑,重不足二两,高不过五寸,便于携带;二是包罗人生万象、世间百态,依其言,人人皆可为尧舜,符合人们向善心理;三是依韵成诗,读来不累,时见如“哪只耗子不偷油,哪只猫儿不吃腥”、“夜里千条路,早起卖豆腐”的幽默倜侃之句,令人过目不忘;四是推陈出新,反其意而用之,合乎时宜,如将原“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变为“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为“人不为己,顶天立地 ”、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演绎为“人善人欺天不欺”,倍出新意,颇有境界。
此书可藏之枕边,置之案侧,让人终生受益
我一向对写书人充满敬意,因喜爱《中华圣贤经》,便“爱书及人”对作者山湖纪人多了一分仰慕之心
山湖纪人,书爱家也。
我未见过像他那样好书如好色的人
他家藏图书三万余册,闲暇之余,倘徉于书林之中,如羔羊吃青草般任采任摘,何等惬意
真真羡煞我辈书虫
他新订增广贤文实是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圣火添了一把柴
坊间时见一些格调低下的庸俗之作,污人眼目,令人颓靡。
愚以为,我们这个时代不缺男欢女爱,而是缺让人挺直脊梁的“钙”
物质生活越丰富,越需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人格的塑造,这已是不争之论。
心灵需要滋养,人生需要补钙。
出版社多出一些像《中华圣贤经》这样的好书作为人生的钙片,心灵的鸡汤,则读者幸甚
国家幸甚
苑景会圣贤天天伴我谈——读《中华圣贤经》好书像自家的小孩,舍不得让别人抱走。
海天出版社的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他们出版的《中华圣贤经》,我放在案头。
那天,一位来访朋友看见了,便拿起翻阅,接着便向我索要。
我也知道,好书如好茶好酒,大家共享才更有味道。
但此时还是不免面有难色。
碍于情面,我只好点头,但心里实在是不大情愿。
之后几天,我真有点像自家的孩子被人抱走了,心神不宁。
不几曰,那朋友又打来电话说:“你再帮我找两本,我请你吃法国大餐
”一本书能受到这般喜爱,当然是好书了。
在我看来,《中华圣贤经》有三个优点:从内容上看,《中华圣贤经》仿《增广贤文》而编。
《增广贤文》是一本教人待人、接物、做事、读书、修身、处世的书,影响很大;但今天看来,其中许多内容已不适应当今时代了。
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产品,也需要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因此编写“新增广贤文”就很有必要了。
《中华圣贤经》在内容上较《增广贤文》更丰富,不但有古代箴言佳句,而且收录了当代许多名言妙语,如“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做温室里花朵,要学风雨中雄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事为民所办,利为民所谋”等,不但体现了时代精神,而且给人启迪诲教,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效益社会的今天,《中华圣贤经》的问世,非常及时,很有意义。
从形式上看,《中华圣贤经》与《增广贤文》均为名言妙语集锦,但二者还是区别明显。
《增广贤文》比较严肃,像一个穿着长袍的老先生在教诲人。
而《中华圣贤经》在继承了传统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风格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文字更加通俗,更加贴近大众,更加具有趣味,这使这本书更具有可读性。
“酒多人癫,书多人贤”、“有麝自然香,有奶便是娘”、“男人应有骨气,女人当有魅力”、“起晚了得罪公婆,起早了得罪丈夫”、“时至天亮方好睡,人到老来才学乖”、“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命”,这些幽默的句子不时出现,令人阅读时会不由得笑出声来。
从容量上来看,《中华圣贤经》开本小,页数少,或装在口袋,或放在床头,随处摆着,信手拈来,或一句,或一段,随时可读,随地可品;全书仅3万字,但读后让人有“一字千金”之感。
唐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面对《中华圣贤经》,我要说:“书不在厚,有味则馨。
”《中华圣贤经》,集聚圣贤名言,汇粹民间妙语,宜老人,宜青年,宜少年。
好书是人的老师、朋友、伴侣。
读《中华圣贤经》,像听智者教诲,如挚友交谈,似恋人蜜语,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
对《中华圣贤经》,若仅一览了之,如同将茅台美酒大碗倒入肚内,滋味瞬间全无,而慢慢品味,就如同与古今圣贤一起品茶,饮酒,交谈……读书是件轻松的事——读《中华圣贤经》有感读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件轻松的事。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经总结过读书的“三上”,即“马上、厕上、枕上” 。
可见,只有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读得进去书。
所以,初次见到《中华圣贤经》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读起来会很轻松,无论是坐在颠簸的汽车上,还是蹲在狭窄的厕所里,甚至躺在床上。
这本书的版面大小,纸张厚薄,刚好可以捧在手上,既不觉得累赘,又不会让你感到沉重。
读书,在我看来,更应该是件简单的事。
不同于做学问的严肃和枯燥,读书最好是有些乐趣,这样才能读得进去,读出收获。
所以,我认为既然是供读者去读,而不是让读者去研究的书,当然要越通俗越好,越简单明了越好,越有趣味越好。
所以,当我翻开《中华圣贤经》时,那文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好书
既轻松又简单。
但是,读这样的书,又是很容易白读书的。
因为它的通俗,因为它的押韵,因为它的版式结构,你完全可以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完全可以目不暇接地读下去。
于是,你很有可能错过应该收获的思想,很有可能忽略值得思考的文字,很有可能看完最后一页时,突然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这是本很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去读的书。
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生存哲学,从诸子百家到开蒙幼学,无一不在谆谆教导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个好人,怎么做个有用的人,或者怎么做个快乐的人。
《菜根谭》大概算得上快乐人生的宝典,但是,人生不仅仅是快乐,快乐更是建立在同乐的基础上。
在我看来,《增广贤文》的人生哲学比《菜根谭》更快乐。
只有大家都快乐,个人才快乐得起来。
所以,我一直有种想法,把《增广贤文》翻译成大白话。
很糟糕,《中华圣贤经》就是依照《增广贤文》作为蓝本的,更糟糕的是,作者翻译得很好,很押韵,很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不仅让你能一口气读下去,更能让你过目不忘。
我没机会了,好在读者却有机会了解《增广贤文》,体会《增广贤文》的人生哲学了。
我糟糕了,读者却很幸运地读到一本最好的白话本《增广贤文》。
现在写书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书也越来越讲究趣味性或者实用性,但是这实用,毫无疑问,至少是在现实中用得着。
不管是当务之急也好,韬光养晦也罢,至少读过之后,你应有所收获。
你明白一些道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地付诸于现实生活中。
宦海沉浮也好,商场鏖战也罢,甚至家长里短、办公室周旋,书里的文字能告诉你该如何,那么,这本书就很有实用性了。
《中华圣贤经》里那一行行的文字,每一行都在对你讲述一个做人的道理,每一行都在给你分析如何做个快乐的人,这本书非常实用。
比如说:“先睡心,后睡眼”。
失眠这事的确是困扰了不少人。
数数字,看闲书,吃安眠药、这仪器那方法……其实,你心里有事,怎么可能睡得着
更何况数数字也好,看闲书也罢,这些都是要动点脑子的,既然要动脑子,心还怎么静得下来
还怎么睡得着
能睡着的办法就一个——把心放下
我们都希望快乐地活着,于是,对于书的趣味性,当然也就越来越高。
读书不是做学问,活泼一些,俏皮一些,读起来自然也就轻松一些,快意一些。
其实,这俏皮话亦有实用性,幽默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但是趣味有两种,一种是一笑而过,一种是思后而笑。
对于一笑而过,我感谢书里的文字能够让我笑起来;对于思后而笑,我感谢作者让我在思考中获得快乐。
有时候总在想,道理不是读出来的,是思考出来的。
能够引得我去思考的文字,又让我在思考之后会意一笑,这才是真正的幽默。
或笑它颠倒,或笑它狂妄,或笑它痴迷,或笑它蠢笨……不管因为什么而笑,总之,不思考一下,你感觉不到它的好笑,这样的书,是给会读书的人读的。
《中华圣贤经》就是这样一本书
你可以很轻松地去读,很简单地去读,甚至当做顺口溜去读。
但是,假如你不带着思考去读,那只能是肤浅地一笑而过而已。
比如说:“石闲生苔,人闲生病”。
很直白的话,很简单的事,仔细想想,并不简单。
为什么石会闲
因为它无法发挥作用,闲置一边,只能等着爬满青苔。
而人,一旦无所事事、意志消沉,身体的防线便会松懈,百病会乘虚而入,人就会生病。
对抗病魔,不仅需要人的身体,还要靠人的意志。
有些人就很了不起,与绝症抗争几十年,造就医学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可是意志一旦消沉,一旦不想抗争,甚至连抗争的勇气都没了。
那么,等死吧,就跟石头等着上青苔一样,假如你把自己当做一块石头的话。
石头能否动,它自己决定不了,你是闲还是动,你自己看着办。
读书是需要思考的,而年龄与阅历,又使得思考出来的结论千差万别。
如同有些书,二十岁读出来的是意气风发,三十岁读出来的是坎坷艰难,四十岁读出来的是人生如梦,五十岁读出来的是心平气和……这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去读的书。
一岁年纪一种思考,每次读它,都有新的结论新的观点。
于是,这本书自然成了枕边必备、厕上长存、旅行箱里不可少。
《中华圣贤经》恰好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前辈先贤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总结,这些能流传下来,必然是经过时间的选择、历史的淘汰之后存留的精华。
从弱冠到古稀,从青春到暮秋,无论是怎样的年纪,怎样的心态,都能够获得认同。
可见,这样的文字是很值得回味的。
回味了,重新回到书里,再玩味一遍。
正如这本书的开篇,“古今贤文,悔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鉴古,无古不今。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中华圣贤经》就是一本让你在轻松愉悦中观今鉴古、开拓创新的好书。
自己另行删减
有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你怎么理解。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民族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然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欧洲发达国家以及以其移民为主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以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和大规模的资金为依托,正在积极地向其它国家宣传它们的文化和观念,希望将现在的世界改造成欧美化世界。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另一方面要剔除和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尽力抵挡欧美国家发动的咄咄逼人的同化攻势,以独特的思路、坚定的信念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国家积极、独立地向前发展。
对待传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对待其他民族文化或曰世界文化,要博采众长。
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而今眼下吼得着实响亮,我们诚然不能抛弃民族传统于现今之复苏,渐而受到重视的喜悦心情,然而又有谁来想一想其中更深的含义,又有谁来仔细咂摸这话中的各个方面呢?!首先,“民族的”,是指民族的什么?民族的纹样?民族的雕塑?民族的语言文字?还是民族的血统? 我们习惯称自己为“中华民族”,称自己国家为“中国”。
然而自己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绵延了五千年之久,难道其精华就只是那些纹样、丝绸?!若用纹样一物而言,商朝青铜2S纹样的狞厉与汉朝瓦当的平和难道就只是A与B的关系,只是作为商朝与汉朝辨识的标签吗?看到了A,就知道是商朝,哦,中国;看到了B,就知道是汉朝,哦,中国。
那不也就是说以后“时尚”一词中包含了“中国风格”一词,而“中国风格”一词中又包含了“商朝风格”和“汉朝风格”了?!毕竟纹样的不同嘛!或许两种纹样还可以同时与一件牛仔裤合流,达到一种“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效果¨的确触目惊心。
难道从商到汉就没有一点内在联系了吗?!难道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都只是这种种不同符号的堆砌吗?若宇宙万物有一个本体的话,这些中国的传统符号也有它的同一个来源的。
那就是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个民族的精神便是这些符号的本体动力,这些符号也只不过是它的各种形式的体现,是表面现象而已。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庄子说:“道通为一。
” 精神的形成才能驱使人类的有意识的行为,才能形成文化。
文化也只是精神物质化积淀的时空关系;而每个民族皆有其独特的精神,正如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性格、爱好一样。
所以,这个“民族的”不仅指的是那些古迹文物、纹样符号,更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深一层就是指的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
而因为其特殊性,才有不可复制性,也就是有唯一性,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具有“世界性”是当之无愧的。
这里,“世界的”也就是说世界各族的不同的璀璨文化,更深一层也就是他们的精神。
而在现今的中国设计里,我看不到那“中国精神”,我只能看到精神的尸体被肢解、悬挂、卖弄。
就象一只手离开了身体便失去了”手”的意义一样了。
而当今设计界将这句口号吼得如此响亮,我却深感忧虑。
“民族的”固然是“世界的”,却生出好多设计师贩卖起本民族的符号了。
东贴一个纹样,西拼一个绣片,甚至把唐卡、广东绣片和破烂的牛仔裤一并使用,仅仅为了追求一种视觉效果,并还发出“使东西文化碰撞至极”的令人发指的感慨。
于是“民族的”唯一性的好处就在这时体现出来了,因为中西文化必然是差异较大的两种文化,西方人的世界里对东方绚丽的文化还是感兴趣的,于是一件普通的牛仔裤在贴上了一块绣片后变得新奇起来,那是因为绣片本身就有神秘、传统的概念,所以西方人就觉得好奇,即便是真的觉得好看,那也是绣片的功劳。
也许十个设计师会把同一块绣片放在同一条裤子的十个不同的位置,而老外依然会对这其中的任何一条感兴趣。
他们笑了,我们于是就有人说,“民族的”就是好,使我们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打开了通往国际化的大门。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观点。
因为,这种观点的目的是为了“国际化”。
我并不是要阻止中国文化飞扬于世界,而若是为了这个目的,必定会有取悦于彼的意思,设计师就不会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去想问题。
而会根据“国际”的喜好与口味来制作与定位,他们说好才是好,可是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说好的就是不好,而他们说好的就真是好呢?纵然你用的元素是“东方”的,而也是用的“西方的”思维,是西方人眼中认为的东方,而最危险的便是自己也认为这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就是真正的东方!这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使自己的文化渐渐消失,而成为附属在一条烂牛仔裤上的老绣片展现的历史的陈迹而已。
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的不自信,难道真如萨特的(东方学)的开篇语那样:“东方人不能由他们来言说自己,只能由西方人来言说他们。
” 难道中国的文化只能靠这种妥协的取悦来发展吗?!那要是有一天外国人对绣片不再感兴趣了呢?!我们是不是就不再“国际化”了呢?! 设计和语言文字一样。
用现代语言,可以表达深奥的佛学思想,而用古体文言文也同样可以叙述康德的哲学。
一种精神的存在,并不是在于它用了什么语言来表达,而是在于精神本身。
因此,这种一味倾向“国际化”的误解,结果只能是用文言文来讲康德的哲学,虽然之乎者也,却依然换汤不换药,并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长期的益处。
然而,“民族的”不是“世界的”吗?! 我们只要换一种角度来想一想这个问题便可以了。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了。
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
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这种重视是真正的重视,可以说是一种爱,而必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才不是商业性之爱,是一种深入的关怀,他会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就象了解他的知己、爱人一样的仔细、真诚。
只有这样,才愿意为其发展贡献最真诚的力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脊梁,为民族文化之发展作出贡献。
而欲对自身文化真正开始重视,必要打破“国际化”的神化,我们应当相信,我们可以作得更好。
“国际化”固然重要,而民族之文化精神不灭则更为重要,民族文化不灭,才能永远做到“国际化”。
所以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而要把握“民族的”,必先了解其历史。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一个强调人与自然之和平之和谐,另一个却强调征服的快感;一个讲究用心来体验,一个却讲究抽离的实验。
而当西方人之坚船利炮将世界搞的乌烟瘴气之后,其思维意识也就成了“主流意识”。
就设计而言,西方之审美则成为主流的审美。
他将各民族的文化用“元素”二字组合本身就是很霸道很唯我独尊的。
因为元素必然要靠一定的结构方能组合成物质之具体形态,而一件衣服用“中国元素”一词势必表示其主要结构、思维模式还是用的西方思维模式,而中国那么源远流长的文化也不过是元素。
若不是这种模式,钻石还是钻石,煤却还是煤。
若硬要以结构与元素的关系来说的话,我们中国设计师为何不去穿那些“渐欲迷人眼”的纹样而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其思维模式呢?当我们重新掌握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思维模式之后,是不是就该轮到杂志上大篇幅的出现“西方元素”一词了呢?身在那时的中国设计师若看到西方各设计师也为了“西方元素”这个词高兴不已,又会作何感想呢? 我深信那一天是会有的,正如我深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样。
最后想以两句话来结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