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区的中秋节的习俗
秦腔传统剧目数量非常庞大,其他剧种所上演的名剧,基本上都是由秦腔改编,陕西师大焦文彬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秦腔历史,理论的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他所整理的秦腔剧目,现列如下:(按戏剧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一)先秦剧目124本(注:实列120本)《黑逼宫》(又名《开国图》) 《斑衣记》 《反冀州》 《抱火斗》 《反五关》 《炮烙柱》 《龙凤剑》《太师回朝》《太师显圣》《三山关》 《乌鸦阵》《斩三妖》 《李广》 《催贡》 《无影簪》《斩李广》 《百里奚》《绝缨会》《文昭关》 《摘星楼》 《浣纱女 《刺王僚》 《孙武子演阵》《文王哭狱》《访西施》《豫让割袍》 《孙庞斗智》 《万仙阵》 《碧天院》 《赠绨袍》 《白鹦鹉》 《刺侠累》 《碧游宫》《桑园会》《蝴蝶梦》《敲骨术金》《芦花计》 《绝龙岭》 《打芦花》《羊角哀》《小儿难孔子》《黄河阵》《进褒姒》 《收灶王》 《卧薪尝胆》 《三迁教子》(即《孟母三迁》)《会孟津》 《广成子骂阵》《渭水河》《李刚打朝》 《群仙阵》《崤山战》 《绍绫卷》《庆阳城》《破渑池》(又名《定五岳》) 《清河桥》 《七箭书》 《过沙江》 《群妖厘》《烟火墩》《进骊姬》《黄金台》《收梅山七怪》《淮都关》 《伐子都》 《回斗关》 《金桃会》 《八义图》《挂图》 《专诸刺僚》《美人图》《铁兽图》 《大劈棺》 《蛟龙驹》(六本)《蔽尘帕》 《太和城》《临潼斗宝》《战潼关》《出樊城》(又名《出棠邑》) 《湘江会》《刺庆忌》 《出汤邑》 《崔子弑齐》 《出庆阳》 《国士桥》 《五雷阵》《杀狗劝妻》《海潮珠》 《四大夫伐齐》《火烧绵山》 《采桑》《刺秦王》 《哭秦庭》《荆轲刺秦》《封相》 《孟姜女》 《打城隍》 《宇宙锋》 《张良刺秦》《圯桥授书》《韩原山》《九战章邯》 《鸿门宴》 《追韩信》 《伯牙奉琴》 《伯牙摔琴》《火化纪信》《广成通霸》《马陵道》 《九里山》 《六义图》 《和氏璧》 《子期论琴》 《魁星卷》 《激友》 《函谷关》 《打张仪》 《大郑宫》《兰家庄》《滚楼》(二)两汉54本(注:实列52本)《盗宗卷》《未央宫》《蒯通扑油锅》《马前泼水》 《上元夫人》 《散潼关》《棘阳关》 《剐王莽》《草桥关》《上天台》 《赵五娘》 《淮河营》《斩韩信》 《渔家乐》《收岑彭》《东海黄公》 《安安送米》 《冲天岛》《陌上桑》 《曹献剑》《陈平保国》《盗金冠》 《龙床剑》 《玉梅縚》《药酒台》 《马武考文》《玉虎坠》《劈寒犀》 《玉梅绛》 《斩经堂》《斩门官》 《双八卦》《马武夺元》《解刘秀》 《取洛阳》 《走南阳》《青冢记》《昭君出塞》《昭君和番》 《安安送女》 《龙凤旗》 《二龙山》《白阳河》 《姚期打朝》《碧玉环》《姚期招亲》 《双贤一孝》 《两合关》《琴操》 《汉班超》《忠孝贤》《陈兴打娘》 《苏武牧羊》(三)三国123本(注:实列121本)《三顾茅芦》《桃园结义》(又名《三结义》)《磐河战》 《舌战群儒》 《定军山》《连环计》《三让徐州》《火烧赤壁》《光武山》 《青梅宴》 《三闯辕门》《衣带诏》 《破汝南》《白马坡》《怒斩于吉》 《考于吉》 《跳马澶溪》《回荆州》《丹阳郡》《三闯挡夏》《鼓滚刘封》 《博望坡》 《黄鹤楼》《取四郡》《取桂阳》《三战吕布》《吕布戏貂婵》 《虎牢关》 《断百案》《凤仪亭》 《献西川》《截江》《讨荆州》(又名《三气周瑜》)《芦花荡》《落凤坡》 《过巴州》《大报仇》《金雁桥》 《赵颜求寿》 《古城会》《马超哭头》《活捉潘璋》《水淹七军》 《哭灵牌》 《出五关》(又名《过五关》《八阵图》 《别宫祭江》《白帝城》《五丈原》 《骂王朗》 《祭灵》《铁笼山》(又名《九伐中原》)《割麦装疯》《华容道》 《渡阴平》 《江油关》《单刀会》 《哭祖庙》《战绵竹》《取长沙》 《西凉遇马超》《白门楼》《淹下邳》 《斩马谡》《汜水关》《哭刘表》《斩华雄》(又名《温酒斩华雄》)《斩郑文》《战马超》(又名《葭萌关》)《如意带》 《困土山》 《屯土山》《辕门射戟》《战渭南》《取成都》《战宛城》 《反西凉》 《打黄盖》《群英会》 《截江救主》《长坂坡》《借赵云》 《荆州堂》 《金雁桥》《大破黄巾》《空城计》《失街亭》《血带诏》 《张飞拆书》 《白逼宫》《收姜维》 《天水关》《徐母骂曹》《姜维推碑》 《关公显圣》《关公斩赤龙》《关公挑袍》《辞曹挑袍》《红逼宫》《荐诸葛》 《击鼓骂曹》 《张飞卖肉》《葫芦峪》 《七擒孟获》《征南蛮》《祭长江》 《祭东风》 《祭灯》《诸葛吊孝》《诸葛亮招亲》《诸葛观星》 《虎头桥》 《五路伐蜀》《江东》《刮骨疗毒》《伐吕蒙》《许田射猎》《许田追鹿》 《神亭岭》 《指关卖娃》《柴桑关》(四)西晋南北朝16本《蛟龙驹》《六部审》(又名《审刺客》) 《春秋笔》 《温太贞》 《一两漆》《哭道亭》 《黒水国》《胭脂襦》《麟骨床》 《九华山》 《反毫州》《刘裕逼宫》《白雀匣》《拷冯庆》《双逼宫》 《九莲灯》(五)隋唐五代160本(注:实列152本)《秦王破阵》《哭杨广》(又名《杨广篡位》)《淤泥河》 《男起解》 《三挡杨陵》《金刚庙》 《金堤关》《望子楼》《秦段争亲》《临潼山》 《斩雄信》《宫门带》 《金琬钗》《打临洮》《药王卷》 《白良关》 《拾鞋》《三劈老君堂》《取帅印》《摩天岭》《四平山》 《乾坤带》 《光武山》《董家山》(又名《闯山》)《棋盘山》 《马上缘》 《三省庄》 《闹花灯》《阳和摘印》《夜打登州》《挽金斗》 《九焰山》 《白鹿原》 《四望亭》《扬州擂》《观阵》(又名《打登州》) 《四杰村》 《全家福》 《宏碧缘》《卖人头》 《米粮川》《满园春》《虹霓关》 《金马门》 《百花亭》《百花诗》《文斩单童》《武斩单童》《少华山》又名(《富贵图》)《罗通扫北》《赤水驿》 《女逼宫》《兰关雪》《胭脂关》 《万福莲》 《刺目劝学》《平贵回窑》《大登殿》《五典坡》(又名《武家坡》) 《战洛阳》 《游六殿》《御果园》 《洪江记》《秦琼表功》《秦琼卖儿》 《上元驿》 《苑子山》《困重台》《秦琼认姑》《吊打秦琼》 《刘交抢亲》《秋风扇》 《封王》《擒五侯》 《南阳关》《五龙斗》《十道本》 《东宫扫雪》《蝴蝶媒》《麒麟山》 《寿山会》《打刀》《薛刚反唐》《赤金镯》 《九连珠》《孔家山》 《翠华宫》《九宫桥》《醉写》 《醉写吓蛮》《端午门》《大闹花灯》《望儿楼》《望景塔》《七星庙》 《三劈关》 《游月宫》《鸡爪山》 《宛子山》《九燕山》《海中楼》 《困王山》 《杀乐女》《二度梅》《薛刚打朝》《薛刚祭坟》 《秦琼起解》《秦琼打擂》《铁钉床》《秦英征西》《阳河托印》《曲江打子》 《薛强接彩》《薛强回国》《三击掌》《十里铺》 《水门楼》《金水桥》《打金枝》 《罗成叫关》《罗成捎书》《牧羊圈》 《解薛刚》《如意钩》《移花接木》《访白袍》 《汾河湾》《芦花河》(又名《女斩子》)《雁塔寺》 《界牌关》 《杀四门》 《回龙阁》《盘山》 《高平关》《沙陀国》《沙陀搬兵》《托肠救主》《斩秦英》《刘高唐刀》《马踏五营》《困铜台》《汴梁图》 《李三娘》 《白兔记》《观兵书》 《董家桥》《送京娘》《打瓜园》 《打龙棚》 《斫磨》《黄巢起义》《白虎堂》(六)两宋187本(注:实列185本)《陈桥兵变》 《斩黄袍》《卖华山》《梅降雪》 《镔铁剑》 《索烙镜》《香毛带》《佘塘关》《杨八姐闹馆》《火焰驹》 《碧玉簪》 《竹林计》《下南唐》 《小别母》《二王图》《贺后骂驾》 《七星庙》 《夜明珠》《玉阳山》《刘金定别母》《老辕门》《下河东》(又名《白霓关》) 《女杀四门》《双锁山》 《石合计》《九华山》《花钱袋》 《五子魁》 《梅鹿镜》《苦节传》 《两狼山》《金沙滩》《波二府》 《阴送》 《挡马》《飞龙策》 《阴功传》《四郎探母》《五郎出家》 《六郎坐帐》《七郎打擂》《八郎捎书》《五台会兄》《探地穴》 《红火棍》 《打焦赞》 《孟良跑山》《昊天塔》 《辕门斩子》《穆柯寨》《洪羊峪》 《雁门关》 《一度梅》《白龙关》《花柳林》《刀劈韩天化》 《鸳鸯误》 《狄青借衣》《烈火旗》《琼林宴》 《打沙锅》《黒驴告状》《天门阵》 《四素》 《清素庵》《穆桂英》 《核桃园》《传枪》《北天门》 《彩楼记》 《木兰寺》《吕蒙正赶斋》《背靴》《二天门》《告御状》 《精忠报国》《洪羊洞》《王世宽大闹相国寺》《朱仙镇》《玉仙塔》 《牧虎关》 《审潘洪》《雁门关摘印》《清官册》《破洪州》《太君辞朝》 《铁角坟》 《赤桑镇》《明公断》《打銮驾》《秦香莲》(又名《铡美案》) 《赛琵琶》 《香联串》《铡赵王》《欧子英摆擂》《兵火拉伞》(又名《拜月亭》) 《五花洞》 《烙碗计》《火化司马庄》《双钉计》《铡判官》《探阴山》 《乾坤鞘》 《红灯计》《路遥知马力》《五虎平蛮》《九头案》 《八件衣》 《抱妆盒》 《火焰山》《勋天关》《狸猫换太子》《血手印》《天仙帕》 《杨八姐打店》《石佛口》《打秦》 《花蝴蝶》《破金鳌》《青风亭》 《九文龙起义》《搬场拐妻》《卖胭脂》《三难新郎》《武松打店》 《白绫记》 《翠屏山》 《绣花袍》《巧连环》 《打祝庄》《得胜图》《大明府》 《收关胜》 《永寿庵》《鲤鱼峡》 《李陵碑》《攥御状》《拷寇》 《反延安》 《二龙山》《东平府》《草坡面理》《醉打山门》 《牛头山》 《神州擂》 《蔡家庄》《回府刺字》《风波亭》《活捉三郎》 《虎囊弹》 《灭方腊》 《桃花山》《花田错》《胡迪骂阎》《宋江杀楼》 《十字坡》 《乌龙院》 《鸳鸯楼》《蜈蚣岭》《八仙寿图》《白狗争风》 《斩侯英》 《打洞房》 《夹马河》《牛皋扯旨》 《挑滑车》《镇澶州》《红桃山》 《洞庭湖》 《庆顶珠》《杀船》《汤怀自刎》《枪挑小梁王》《潞安州》 《八大锤》 《白水滩》《盗银壶》《陈姑赶船》(又名《琴挑》) 《血手印》 《借衣》 《时迁偷鸡》《独占花魁》 《游西湖》《红梅阁》《打花枝》(七)元明清200本(注:实列172本)《梵王宫》 《串龙珠》《兴隆会》《无影剑》 《九江口》 《广泰庄》《百凉楼》 《破宁国》《白玉钿》《香莲佩》 《采石矶》 《取金陵》《花云带箭》 《百花亭》《挡亮》《柳河川》 《八达岭》 《对银杯》《游武庙》 《阴阳河》《永乐观灯》《对菱花》 《白槐刮板》《贩马记》《三娘教子》 《珍珠衫》《千里驹》《折桂斧》 《梅龙镇》 《三笑缘》《打柴劝弟》 《三疑计》《香罗带》《斩李文忠》 《鸳鸯坠》 《斩莫成》《燕王破南京》《柳林会》《打严嵩》《于将军传》 《四进士》 《日月图》《卖画劈门》 《忠保国》《大保国》《二进宫》 《三打洞》 《闹严府》《三上殿》(即《假金牌》) 《群英会》(即《海瑞奏严》) 《玉凤楼》 《广寒图》《三上桥》(即《烈妇殉夫》)《马芳围城》 《福寿图》 《江东桥》 《汲水》《肉龙夫》《忠义侠》《水化太平庄》 《比翼鸟》 《周仁回府》《日月图》《走雪山》 《意中缘》《地风剑》《白玉楼》 《春秋配》 《女秀才》《苦节图》 《双合进京》《玉龙钗》《广泰庄》 《斩杨继盛》《药茶计》《鄱阳湖》 《忠孝图》《双贵图》《定盘珠》 《蝴蝶杯》 《关王庙》《烈海驹》 《吉庆图》《白水滩》《黑叮本》 《顶砖》 《百凤图》《鸡鸣山》 《合凤裙》《双相容》《玉婵钗》 《穷人计》 《玉龙配》《孝廉卷》 《乾坤报》《两不爱》《黄天荡》 《洪山起义》《脱龙带》《铁冠图》 《通天河》《通天犀》《六月雪》 《康义卖桃》《双罗衫》《康熙王游陕西》《玉堂春》《祥麟镜》 《背娃进府》 《陈三两告状》《兰家庄》《剪红灯》 《白绫记》《七人贤》《芙蓉剑》 《三节义》 《十五贯》《四莲梦》 《白玉罗帕》《风云驹》《金钟罩》 《滚钉板》 《九更天》《呢喃阁》 《法门寺》《红门寺》《上媒山》 《飞天人钉娘》《拾玉镯》《三搜府》 《一串珠》《三义节》《考文》 《八腊庙》 《九龙杯》《帝王珠》 《明月珠》《连环套》《珍珠塔》 《梅花岭》 《阴阳树》《恶虎山》 《石墨镜》《蛟龙帕》《访苏州》 《庚娘传》 《雷火珠》《风萧媒》 《收莫木西》《打金川》《铁公鸡》 《王元征兆》《盗御马》《碧天纱》 《日月楼》《红衣计》《玉凤簪》 《皇姑打朝》《双世缘》《珊瑚鱼》 《宁武关》《山海关》《东皇庄》 《乾隆下江南》《争龙寺》《乾隆杀花子》《困龙寺》《马芳困城》 《哭五更》 《百宝箱》 《雅观楼》《桃花案》(八)神话57本(注:实列52本)《劈华山》《二郎劈桃山》《卖饽饽》 《清石山》 《万寿图》 《天河配》《白猿脱壳》《悟空盗府》《白蛇传》 《祭塔》 《过沙江》 《槐阴树》《征北海》 《大赐福》《天官赐福》《五福堂》 《斩三妖》 《封财神》《青狮吐八宝》《判官磨镜》《白草山钉缸》《鲤鱼跳龙门》《钟馗嫁妹》《阴阳河》《司马貌告状》《火焰山》《闹天宫》《花果山》 《水帘洞》 《降五魔》《哭侧厅》 《反天宫》《江流认母》《闹地府》 《高老庄》 《无底洞》《十万金》(即《李翠莲》)《沙挤别》 《白虎岭》 《白骨山》 《五庄观》《金钱豹》 《收红孩》《白龙潭》《通天河》 《五行山》 《竹子城》《真假美猴王》《盘丝洞》《盗芭蕉扇》 《盗魂铃》 《稀天洞》(九)朝代不明100本(注:实列54本)《小寡妇上坟》 《小放牛》《钉缸》《背板凳》 《小过年》 《状元谱》《铁弓缘》《老少换》《万花船》(即《女状元》)《三世修》 《四劝》《瓮城子》(即《张古董借妻》)《九件衣》 《送银灯》 《玄玄锄谷》 《紫霞宫》《串龙珠》(即《蔡鸣凤打店》)《丑配》 《跪楼》 《药茶记》 《翠香寄柬》《相面》 《十八扯》《错中错》《温凉盏》 《小姑贤》 《隔门贤》《拾萧金》 《捉鹌鹑》《张连卖布》《打面缸》 《打沙锅》 《顶灯》《双摇会》 《大观灯》《亲家打架》《九件衣》 《王婆骂鸡》 《大割脚》《看女》 《杨三小》《西湖主》《血换布》 《香山射技》 《花换布》《二姐娃逛会》《袁文晋降妖》《桃花岸》 《当皮袄》 《丑别窑》 《游花园》《拉骡子》《屎巴牛招亲》《回西齐》
罗山皮影戏有哪些表演程序
京、评、梆是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它们虽不源于天津,但其形成与发展都与天津密不可分。
天津戏剧爱好者之多,观众鉴赏水平之高在全国闻名。
京剧? 京剧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和道光年间传入的汉调,溶入京音,又吸收其他声腔艺术而逐渐形成。
清道光年间,京剧在天津已广为流传。
清末,随着南来北往的名角在津献艺,天津艺人吸收其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当时天津武戏最具特色,如武生三大流派“黄派”的创始人黄月山,不仅武功好,唱功也很出色,还能演小生和老生。
? 20世纪20年代后,京剧界各派名演员竞相来津献艺,他们都把“过天津关”做为检验自己水平高低的标志。
戏剧界流传着“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的说法,正说明天津在京剧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为此,天津认可并捧红了一批颇有才华的青年京剧演员。
如李少春、童芷苓、赵燕侠等。
就连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等四小名旦,也是在天津唱红而名声大噪的。
? 天津专业京剧演员队伍实力颇为雄厚。
20世纪50年代,主要演员包括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有杨宝森、厉慧良、丁至云、张世麟、林玉梅、李荣威等。
1956年,天津京剧团正式成立,以上演员都成为该团的主演。
每人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剧目,如杨宝森的《空城计》、《文昭关》;厉慧良的《铁笼山》、《艳阳楼》;丁至云的《春秋配》;张世麟的《挑滑车》等。
?除市京剧团外,还有建华、建新、荣新、塘沽等京剧团体。
著名演员有杨荣环,赵松樵、小盛春(“小活猴”)等。
?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除市京剧团外,其他京剧团体一律解散。
天津京剧团演出的剧目只有“八个样板戏”。
直至80年代,天津京剧才再获新生。
? 为培养京剧幼苗,天津艺术学校中还设有京剧班。
? 拜师学艺?旧时,拜师学艺有四种方式:即科班学艺、做手把徒弟、请家中传艺和票友学艺等。
科班学艺,学员入科后,必须按科班排名顺序,另起新名,并以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作为标志,显示科班的特点或学艺的先后。
学员多是贫寒子弟,入科班目的是学习技艺,以谋衣食。
凡进科班,都要履行入科手续,立“关书”(即学员家长与科班订的契约字据)。
学艺时间多是7年,有的还外加帮助科班1或2年。
科班负责学员的吃穿,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不与班社相干”。
若学生逃走或半路退学,家长与中保人还要赔偿科班7年的损失。
科班里教学时采用“打戏”的方式,即“不打不出功”,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
在科班中,学员最怕的是“打通堂”(即一人犯错,全体挨打)。
由于挨打时趴在板凳上,故科班演员都自称“啃板凳出身”。
老艺人常将学员的七年学艺称为“七年大狱”。
? 做手把徒弟,即演员在家中收徒进行的个别传艺。
学艺时间、拜师立字据与科班相似。
生老病死,老师亦不负责。
学艺期间,可任老师打骂。
演出收入归师。
学艺之余还要帮老师做家务。
手把徒弟要想搭班演出还要另拜老师,叫“带道师”,否则,同行不予承认。
? 请家中传艺,由于出钱请老师教戏,学生一般不太受罪,老师教授也较仔细。
一般家道殷富的梨园人家方能做到。
这种学艺与手把徒弟一样,都要借台练艺,即搭科班进行演出练习,早晚仍在家中学戏。
?票友学艺,票友的家庭条件一般较好,可出钱请老师教戏。
他们若以唱戏为生(即“下海”),也需要拜“带道师”,否则将受到同行的歧视。
? 旧时,拜师学艺有一套程序。
尤其是拜著名演员为师,拜师仪式更为隆重。
拜师要有引荐人,即“引荐师”,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择定吉日,正式拜师。
? 拜师仪式一般在饭庄举行,学生负责所需费用。
仪式开始,学生先向祖师爷磕头,然后分别向师傅、引荐师、师伯、师叔磕头认师。
再拜见各位师兄。
行礼完毕,设宴款待。
宴席结束后,新徒随师回家,拜见师娘、师兄、师嫂等,一一呈上见面礼。
师傅也要给徒弟回礼,称为“衣包借牒”。
从此,此徒便成了该老师的入室弟子。
按传统,这种师徒关系如父子,即“一日为师,终生若父”。
? 茶园、戏园?天津早期的京剧演出场所是茶园,出现于清道光年间。
当时的茶园比较原始、简陋,随着京剧在天津的日益兴盛,光绪初年,便有了诸多设备比较完善的茶园。
其中东马路袜子胡同的“庆芳茶园”、侯家后北口路西的“协盛茶园”、北大关金华桥南的“袭胜茶园”和北门里元升园的“金声茶园”为著名的“津门四大茶园”。
在此期间,一些官僚权贵、富商大贾也纷纷在自己的家中修建戏楼、戏台,以备唱堂会之用。
? 另外,外埠旅津商人为便于经商与联谊,也按籍贯自发集资兴建了20余会馆,不少会馆内就设有戏楼。
其中建筑水平最高、最讲究的是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广东会馆戏楼(今南门内大街)。
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式剧场。
全部为木制结构。
舞台坐南朝北,为延伸式,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
舞台顶部用百余根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形成“鸡笼式”藻井,也称“螺旋回音罩”,音响效果极佳。
观众席分上下两层,楼上为包厢,楼下是散座。
整个戏楼的装饰均用木雕镂空工艺,富丽堂皇,十分壮观。
当年著名演员梅兰芳、杨小楼等都曾在此唱过戏。
1986年被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30年代前后,天津京剧演出空前繁荣,几乎所有京剧名角都在天津演出过。
为此,天津又新建了几座专门演京剧的戏院。
著名的有“春和戏院”(今工人剧场)“天华景戏院”(劝业场四楼)、“北洋大戏院”(今延安影剧院)和“中国大戏院”等。
他们设立了预先售票、对号入座制度,是天津较早的正规戏院。
其中“中国大戏院”是天津最大的戏院,在全国的戏院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戏院之一。
其建筑上下共5层楼,观众在前3层。
可容纳1800多人,视听效果较好,是演出京剧的理想场所。
? 在剧场演出,一般都是营业性质,是京剧演员赖以生存的主要演出场所。
? 京剧在茶园演戏,观众听戏一般不花钱,只付茶钱。
并另给找座位的服务员小费。
? 堂会戏指富商士绅在节日、婚嫁、寿诞、生子等喜庆日子里,为招待亲朋好友,在私宅或饭庄、戏园、会馆中组织的专场演出,也属营业性质。
演员应邀赴演堂会戏,内行人称之为“外串”。
? 堂会戏又分“全包堂会”和“分包堂会”两种形式。
全包堂会要唱整整一天。
从中午12点开戏,一直唱到深夜1点,甚至唱到天亮。
戏码一般在10出左右,多者可达20出;分包堂会只唱半天,或白天,或晚上。
堂会演出常常是几个戏班联合,或以某戏班做班底,再邀其他名角参加,这种联合演出,名角荟萃,演出质量一般高于戏园日常的营业性演出。
为此,有些京剧爱好者为听好戏,常有给主家出“份子”或托亲朋及其他关系,以此达到观赏堂会戏之目的。
? 京剧堂会,在未曾上演正式剧目之前,照例先由演员扮成福、禄、寿三星,给主家“跳加官”表示祝贺,主家照例要给赏钱,然后才开始上演正式的剧目。
另外,在一出戏演完,另一出戏还未上演换幕的时间内,演员还要跳加官,每跳一次,主家必有赏钱,这已成定例。
唱堂会一般先演几出“敬神戏”,俗称“帽儿戏”。
如《封相》、《赐福》、《点魁》、《报喜》等小剧目。
然后再演出为喜庆堂会的特定内容而准备的“吉祥戏”。
如举办纪念诞辰的堂会,多上演《大四福》、《麻姑献寿》等剧目;为婴儿做满月时,若主家生的是男孩,就演《麒麟送子》,如是女孩,则演《观音赐女》、《打金枝》、《状元印》等剧目。
? 堂会戏演出时,在戏台或戏棚的栏杆上贴有剧目长条,演一出戏贴一长条。
上面一般写“××人送×××演员×戏”的字样,意为此戏是某位亲朋或富绅出钱送的,点名由某演员主演,这是戏园营业性演出所没有的,故“点戏”成为堂会的一大特点。
? 在戏班的收入中,演堂会戏所得是戏园营业性演出外最大的一笔收入。
清光绪初年,每次堂会至少可赚纹银几十两,甚至一二百两。
光绪中叶以后,一次堂会戏多者可得纹银数百两。
民国时期,一次堂会戏多者可得一二千元。
由于堂会戏收入丰厚,故许多戏班的班名都用“福”、“喜”、“寿”等字样以图吉祥。
? 演堂会戏,除正式戏价收入外,还有一些额外的赏钱,如“跳加官”和“堂惠”等。
在演出中,如遇达官显要前来观戏。
不论演至何处,都要暂停,立即扮一“加官”,手拿“一品当朝”的书轴,到台上舞蹈一番,以示欢迎。
到场的达官显要欣喜之余必出赏钱。
一次堂会往往能跳十几次,乃至几十次加官。
由此赏钱可见一般。
另外,每逢好戏出演,好角出台或演至精彩处,台下往往有人喊:“搭钱!”随即一张摆有赏钱的八仙桌便搭于台上,后台即来人谢赏领赏。
钱按份计算,每份多少不一。
戏、角儿越好,钱数越多,这种赏钱叫“堂惠”,意为“堂会惠赐”。
因此,堂会钱往往是演员个人生活中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
? 天津规模较大的一次堂会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富商孟洛泉为庆寿辰而举行的一次盛大堂会。
著名演员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以及王以宸、谭富英等都参加了演出,此次堂会共耗资25万元。
??义务戏是演员白尽义务而不取报酬的一种演出形式,俗称“义演”。
举办义务戏演出始于清光绪末年。
中国最早的一次义务戏演出就在天津,是天津八善堂之一的南善堂为孤儿院募捐而举办的。
邀请在津的著名演员参加演出,义务帮忙,在“下天仙”茶园唱了10天戏。
票款收入,除必要开支外,全部捐给了孤儿院。
当时组织义务戏只是偶尔为之,后来逐渐形成风气。
? 举办义务戏演出是含有慈善、救济意义的一种演出形式。
多为了救助贫穷的同行,或是赈济各种灾荒,再者是社会上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募捐、筹款等。
? 由于京剧是天津的第一大剧种,影响最大,而且名角荟萃,所以每遇社会募捐赈济活动常由京剧演员合作,演出义务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底,在中国大戏院曾举办了4次冬赈义务戏。
参加演出的有杨小楼、梅兰芳、苟慧生、尚小云、马连良、谭富英、小翠花、侯喜瑞、叶盛兰、萧长华、马富禄等梨园名角,成为美谈。
行会戏又称“行戏”,是京剧戏班专门为各行各业祭祀祖师等团体活动所进行的演出。
? 过去360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
人们往往在祖师诞辰这一天(祭祖师有固定的日期)举行祭祀活动。
每逢此日,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大聚会,并邀请戏班演一场“行戏”,以示庆祝与娱乐。
? 合作戏是由部分著名演员临时联合同台表演的一种演出形式。
通常由某一戏班或个别京剧爱好者发起组织,聚集几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出。
这种合作戏往往是著名演员同台献艺,剧目新颖,有竞争之势,可满足观众对名角演唱艺术的观赏愿望。
如近年举办的“梅派”、“程派”、“裘派”等京剧流派专场演出,均属该类。
??应节戏是在节日期间表演的与节日内容、习俗等相关的演出。
如正月十五上演的应节戏称“灯节戏”。
最常演的剧目是《上元夫人》。
二月二为“龙抬头”的日子,演出时要耍龙灯;三月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上演剧目多为《蟠桃会》,五月五是端阳节,民间有去五毒之说,故常上演《五判斩五毒》、《混元盒》、《白蛇传》、《钟馗》等剧目;七月七神话有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常上演《大仙配》剧目;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演出《嫦娥奔月》等剧目。
? 票房、票友?票房是指京剧爱好者的业余组织;票友,是指非职业性京剧演员和乐师的通称。
他们是京剧艺术忠实的观众和积极的参与者。
?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随着京剧在津的广为流传,天津出现了许多京剧票友,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演唱练习与交流。
一些票友也由一般的演唱进而“下海”(即职业性京剧演员),成为名伶(即名角,名演员),如清“同光十三绝”中以擅演彩旦戏著称的名丑刘赶三,就是天津最早下海的一位票友。
另外,与谭鑫培、汪桂芬齐名,世称“孙派”,艺名为“老乡亲”的孙菊仙;世称“汪派”的汪笑依以及童芷苓、李宗义、丁至云等,都是先为票友,后成为著名京剧演员。
? 票房与票友,在天津的戏剧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随着京剧在天津的兴盛,天津人看戏、欣赏和研究戏成为一种时尚。
广大戏迷爱好者热衷于京剧,从而使票房与票友业日益兴盛。
? 天津最早的票房是雅韵国风社。
成立于1900年以前,地点在北门里一个独门独院内。
票友多为盐、当商富户子弟,日日高朋满座,谈笑风生。
其中有不少票友后来成为京津名票。
如被誉为谭派嫡系正宗的大盐商王君直、善唱汪(汪桂芬)派的王颂臣及几十年声誉不衰,须生、铜锤两工戏的刘永奎等。
此外,雅韵国风社这一票房还有两位伴拉胡琴的圣手:陈筱鹤和李佩卿,在票友中可算佼佼者。
其中李佩卿曾被名角余叔岩聘请操琴,长期合作十余载,而成为名琴师,天津票友引以自豪。
? 民国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家庭票房。
这种票房人员少,组织简单,其家主人喜好京剧,便约些同道定期排练,必要时请老师说戏。
票房主人各阶层人物都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家,即李澄甫家和周家票房。
? 李澄甫家票房在东门里天津道衙门西箭道。
李澄甫原是小商人,他将自家3间砖瓦房作为票房,并置有戏装行头,每月彩排2次,能演几出“对戏”,如《南天门》、《卖马》、《武家坡》等。
? 周家票房,主人杨慕兰,自幼喜京剧,学唱青衣,唱、做均佳,能演几十出戏,在津享有盛誉。
每逢有善举义务戏,当仁不让。
她广集人才,在自家成立票房,名曰“吟国剧社”,著名小生兼鼓佬袁文斌和著名净角女演员齐啸云,幼时常在该处学戏。
? 此外,还有盐商子弟李赫生家、开设麻袋庄的李文吉家、三新公司总经理吕幼才家等众多的家庭票房。
?除家庭票房外,还有清唱票房、彩排票房、昆曲票房、清音桌等。
清唱票房,是以清唱为主的票房。
这种票房组织规模都比较小,票友也不多。
票友每月须交不过一元的会费,供房租、水、电、茶等开支。
较知名的清唱票房有鹤鸣社、遥吟国剧社、中南国剧社、有光堂、华楼小票房等。
? 鹤鸣社,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地址在城里草厂庵。
年近九旬的孙派鼻祖老乡亲(孙菊仙),每逢过排必到,风雨无阻。
尚仙肪常随其左右,得其真传,后成为孙派须生名票友。
?遥吟国剧社,成立于民国初年,创办人冯树霖,地址在河东地道外沈庄子姚家台。
票友由铁路搬运工人、小商人、经纪人等组成。
每天开锣,各行当都有。
著名票友是“李家五虎”,能打也能唱。
?中南国剧社,地址在南市荣吉大街中南报社后院,票友多为报社职工。
著名票友有老生李宗义和花旦雀景云,二人均从票友下海转为京剧演员。
? 有光堂,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末,地址在南市荣吉大街升平茶园(现黄河戏院)北路西。
创办人王子庆,能唱花脸、须生、小花脸。
每星期日过排,能唱者都可参加。
华楼小票房,成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地址在南市华楼,因票房小,只能清唱吊嗓,不能过排整出戏。
名票友有曾一度下海、天津武生头一名的郑敬荪和初次走票、一鸣惊人的武生王益友。
此外,还有一些小票房,只能吊嗓唱小段,或练习各种乐器,为少数人业余消遣之地。
彩排票房需要租赁宽大房屋,能挂起“守旧”分出前后台。
至于修饰前后台,添置桌椅、板凳等,由票友均摊,也有少数富有者自己出资,票友每月酌交会费。
著名彩排票房有渔阳社、剑影铎声社等。
? 渔阳杜,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地址在泰康商场四楼。
票友多知识分子,名票有老生刘伯敏、文武老生刘仲敏、彩旦刘秉心(后下海)等。
? 剑影铎声社,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天祥市场四楼。
票友人才辈出,尤其是后来下海的陈大濩,在上海大红大紫;陈延荪的武生,也名赫一时。
? 机关票房。
票友多为该单位职工,在单位的礼堂彩排。
著名的机关票房有北宁铁路局“宁友国剧社”(北宁公园大礼堂)、海关票房和邮政局票房等。
?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天津票界活跃一时,人才辈出,可称黄金时代。
当时有3个规模较大的票房:一是开滦国剧社,在开滦矿务局(现市委大楼)俱乐部礼堂,能容500余人,彩排时售票演出,当时票价2角。
老牌票友王庾生、朱邵庵为该社台柱子。
此外,还有李克昌、陈奇豪、刘子璞、刘秉初、李紫玉等。
老生陈奇豪和架子花脸李克昌后均下海,成为专业演员。
二是群贤留韵社,原名“竹记”,民国六年(1917年)成立。
在大口联昌起卸行楼上,创办人为天津旧宅子弟杨寿民和张筱珊。
此票房服装、道具齐全,生旦净末丑,文武场面,各显身手。
昆曲、二黄各尽其能。
戏目之多(约四五十出),角色之硬,令各票房望尘莫及。
该票房每周六对外彩排,当时票价1角,未响锣座位己满,可见其影响之大。
30年代末,该票房移至南市华楼2楼。
三是永兴国剧社,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在法租界24号路(现长春道)嘉乐里一所3层楼内。
创办人叶庸方和吴谓滨。
初办时,参加活动的多为各国洋行的大小职员,后请来老师说戏,又陆续入社了许多票友。
刚学戏的童芷苓常到这里彩排。
评剧家张聊公、戏剧家马彦祥、上海名票钟启英等都曾到此参加彩排。
京津许多京剧演员、名票也常来此说戏。
该社能演大小剧目30几出,在津影响很大。
? 昆曲票房。
昆曲早年叫“雅部”,文字深奥,板式腔调繁琐难学,无文学艺术修养者不敢问津。
民国初年,天津票友开始学唱,或在家私学、或组织昆曲社。
比较有影响的有一江风曲社和辛巳曲社。
? 一江风曲社,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
主持人是学识渊博的北大关文教馆馆长冯孝绰。
社员多教育界人士。
聘请昆曲老演员王益友执教。
较有造诣的社员有昆曲票友首屈一指的韩耀华、有文学修养又长于诗词的陈中枢和富有音乐大才的刘吉典等。
辛巳曲社,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学《玉簪记·琴挑》、《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等。
? 此外,天津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于1957年也成立一个昆曲杜,集以上两社成员约30人,冯孝绰任社长,昆曲老演员田瑞亭为艺术指导。
社员各有所长,人才济济。
对外曾广播《长生殿·小宴惊变》一折,深受听众赞扬。
? 清音桌。
清音桌多安置在茶楼上。
到该处唱戏的票友,有的是借地练习,又能向老一辈票友求教;有的是想下海又顾虑重重,生活上又入不抵出的,来此唱戏,挣几个钱;有的则是因生活困难,到清音桌唱戏拿些份钱维持生计。
著名的清音桌有位于单街子东口外路西的“东来轩茶楼”和中原公司4楼的西餐部。
? 以上各种类型大、小票房,到20世纪30年代已达到60余处。
他们多属社会团体性质,有的是机关单位附设,还有的是以家庭出面组织。
其中最著名的票房是雅韵园风、琴声雅集、渔阳社、北宁国剧社、开滦国剧社等,以及“竹记”、“剑影”、“鹤鸣”、“遥吟”等。
著名的票友有“名票四王”:王君直、王庚生、王颂臣和王竹生。
袁世凯的次子袁寒云也是名票友,他曾与全国著名演员程砚秋、孙菊仙同台演出。
此外还有夏山楼主韩慎先以及刘叔度、朱作舟等等。
? 票友的人员组成,早期多为前清遗老、下野政客、绅商富贾等。
后来又逐渐增加了自由职业者和一般的平民、小商贩和产业工人。
? 票友参加戏班的演出,称为“串客”或“清客串”,又称为“玩儿票”、“票班”。
票友参加演出时,在海报上的署名,往往在姓与名的中间加一“君”字,观众一看便知是票友串演。
由于一些高层次的票友加入京剧演员行列,使演员的组成成份发生了变化,从而提高了京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今日,天津京剧爱好者仍然很多。
据统计,有票房140余个,票友数千人。
而且票房多由各区、街文化活动站代替。
业余京剧团颇多,并常有演唱交流和比赛活动。
至于家庭中的聚会清唱更是不可计数。
不仅如此,在海河两岸、各大小公园,仍有许多京剧爱好者,伴着司鼓、胡琴清唱,使京剧成为天津十分普及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
天水地区的中秋节的习俗
鸿盛社除在固定的剧场演出外,还要赴各乡演出庙会戏,春台戏庙会多,而且日期都是几乎在同一时间,这样鸿盛社就不得不分成三班下乡演出。
天水庙会文化十分深厚,演戏尤为突出。
古老的秦州,由于庙宇多,因而庙会戏也就多,从正月初一直演到秋天才结束,即所谓的春台戏和秋台戏。
庙会要举行祭祀活动,因而必须演大戏秦腔,这是农村中农民一年间的主要文化活动。
庙会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至今的演出习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千百年来发挥了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
天水的庙会文化,在甘肃各地、州市都是少有的,春台会从正月初九玉泉观开始,直到七月底秀锦山、七贞观秋台会止,历时7个多月,这在全国也是很少有的文化庙会。
鸿盛社演出庙会的名称和时间:正月初九的玉泉观。
正月十六的伏羲庙。
二月二的张家沟。
二月十三的老君庙。
二月十五的挂台山,杨王家、雷神庙。
二月十八的香山观、草洼、渭南镇。
二月十九的夏家庵、蒲家店子、丰都庙、张家园。
三月初三的导流山、大门镇、宽川镇、清莲寺、田家川、郭家川、峪口庄。
三月初八的演营寺、缑家庄、雷王集、黄家庄、石佛镇、黑爷庙、韩家湾。
三月初十的杜家坪、南舞台、北舞台、王皇庙、涧荫寺、牛花庄、大柳树、东泉镇、白石峪。
三月十五的会应山。
三月廿的新洞寺、稍子坡、娘娘坝、佛公桥、郑集寨、三十店子、四十铺、关子镇。
三月廿八日的泰山庙、凤凰山、川口、铁炉、六十铺、七十铺。
三月底的四嘴、五龙山、张家寺、石家坡、胡家大庄、温集寨、何家庙、杨家河。
四月初一的仙人崖。
四月初八的南郭寺、麦积山、四方堡、张家山、云雾山、大门。
四月初十的牧家滩、潘家集、兰埠。
四月底的店镇、牡丹、虎头山、王家堡、关家店、贾家寺、小天水、龙头寺、姚家庄、龙树湾、花牛、东泉、甘泉、大柳树、庙门沟、蛟龙寺,龙槐寺。
六月底的刘家庄。
七月十七日的宋家坪、街子、温家庄。
七月底的杨家山、圣九山、五龙、元龙、白家庄、吕家村、柴家坪、莫家寺、七贞观、北阳北、北阳南、南家集、冯家庄、麻家寺、窦家沟、井儿下、桑渠里、青崖、渭滩、社棠、下曲湾、白家庄。
至此才算演完了春台戏和秋台戏。
另外还有个别村庄庙会也有演冬台的,如象石码坪等。
这仅是秦州区和北道区附近的台口,还没有标各县的台口,可见天水庙会文化之丰富,因而讲在全国、全省少见,一点也不过分。
鸿盛社庙会戏演出习俗:时令戏:时令戏剧目,有着多年不变的传统,成为每个庙会必演的规程,尽管每个庙会演,每年都演,但广大观众还是有百看不厌的感觉。
如象正月初一必演:《回荆州》、《大升官》之类的戏,因为这些为喜庆的戏,是升官、婚庆的戏,没有杀、斩之类的情节,为文吉祥。
二月二的《彩楼配》即名剧经典戏《五典坡》的前本,该戏中有王宝钏、二月二漂彩招亲的情节。
五月五的《雄黄阵》,因为天水民间民俗中有五月五端阳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传说喝了雄黄酒可免得百病和中邪毒。
七月七的《天河配》,因为7月7日系牛郎织女在相会之日,演此戏,以示怀念这对夫妻。
八月十五的《唐明皇游月宫》,因为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国人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故演此剧。
每个庙会必演的剧目:整个庙会一般是演出五天,有的多达六天。
第一天还是演些吉祥喜庆的戏,团圆热闹的戏,一般不演杀斩之类的戏,以演喜戏为主,如象演《龙凤呈祥》、《升官图》等。
在正会日子的一天,要给爷上寿,这天要演《天拜寿》,意思是拜寿的心愿。
在会戏演出的过程中,还有还愿戏,也就是某个人为求某件事情,给神许了愿,等来年庙会时还愿唱戏。
这天还愿戏必演《香山寺还愿》,由还愿人出资戏钱外,还得给有关演员奖励现金及烟、糖等物。
这天还要演《五福堂》、《上寿》等戏,演员分别扮演福、禄、寿三星,天官、财神、药王等,在唱词和道白中加入念还愿人的姓名,向神灵乞求,讲些吉庆喜语,弟子还愿过后,确保福地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事业有成,金榜提名,招财进宝,消灾免难,阖家欢乐,幸福无边等语。
这时由一扮演刘海的演员上台向台下观众撒金钱,过去是铜钱,现在改为硬币,台下的观众争先恐后的抢拾金钱,拿回家去,据说这种戏台上抢下来的金钱能避邪。
在庙会结束的时候一般要上演《黑虎坐台》,此剧系封神戏《黄河阵》中的一折,目的是打扫舞台。
另外还要上演《全家福》、《大登殿》的戏,这些戏的结局都比较好,也象征着这次庙会后,人们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打台戏:农村中盖起了新戏台,往往要在新戏台使用前,进行打台,这件打台的事情必须由职业剧团来做。
打台也叫镇台、祭台、破台。
先用五色线把台口封住,用黄裱制成小旗贴在线上,舞台四周分别贴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前台按八卦方位摆好八块瓦,全体演员上台后,由会上给每人一块银元唅在口里封口。
这时黑虎赵公明上台,用鞭打断各处的五色线,在唢呐伴奏中刘海亮相,黑虎赵公明绕场一周,踏碎八块瓦片后下场,然后马灵官在大鼓声中上场,跳架子后下场。
这时天官在庄严的面牌中出场,招乎让台下准备好的整猪整羊、斗米斗面、铜钱、五色布等拿上台来,并由土地神率领众人献在天官面前烧香化表后齐呼“请天官开金口露玉牙”,这时天官先讲四句诗,之后再讲某村某地新修戏台一座,吾奉玉帝旨意,前来打台降福。
接着唤上黑虎赵公明,用五雷碗打舞台四角。
再让咬鸡仙上场,咬去一只鸡的鸡头,将鸡血轮到前后台,并把鸡血抹在各台柱之上。
再由土地神指挥众人架好长梯,请咬鸡仙将鸡头钉在舞台中间的大梁之上,把死鸡报至台下。
这时天官把铜钱、五谷粮食向台下四周抛撒,祝愿当地财源茂盛,五谷丰登。
接着天官高喊“魁星点元”,魁星跳架子后,表明在当地一点状元、二点榜眼、三点探花。
最后天官讲当地功德无量,新戏台开始演戏,一切如意吉祥,他四天官交旨。
在曲牌中全体人员下场,打台也就结束了,在最早时,严格的打台扮演的演员的象属都要和当地测算的需要的象属一致,才能扮演打台的演员。
打嘉官:由演员扮做福、禄、寿三星,由文武扬面配合,在年关之际到各商行恭贺新禧,以祝愿商行来年发财、顺利、平安。
演员手持“天官赐福”“福禄寿喜”的条幅在乐器中舞蹈。
得到大商行的奖励,此节目每年进行,已成为必演的节目了。
反串戏:每年农历腊月廿五、六,接近年关。
这时由于人们都忙于办置年货,准备春节过年的事宜,很少前去剧场看戏,剧社一时就出现了萧条的景象。
这时为了增加收入,吸引观众来看戏。
另一种原因,也是艺人们辛苦了一年,借反串戏来松驰情绪,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
一般反串戏只演三天,由于观众的好奇心里,到也勇跃前往戏场观看演出。
这种演出是角色全部反串,如旦角扮花脸,花旦扮生角,生角扮花旦,丑角扮毛净等。
他们的演出仍按严格的传统程式和角色的声腔严格表演,故能让观众耳目一新。
鸿盛社的反串戏,效果很好,因为他们的剧目行当齐全,程序不变,但其行当的身、法、步、唱不拘一格。
自由灵活,各有千秋。
反串戏只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是因为多数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在观众心目中已成为固定的不变的形象,而反串戏使观众一反往常,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些名角虽然在所扮演的反串戏中板眼准确,但时而也会露出行当中一两个步法或唱法,出现差错,这就更加激发起观众的更大兴味,起着具有喜剧的效果。
如他们在扮演中,谢鸿民本来是须生的演员,却要演小旦,马小云本来是演小旦的演员,却要演小生,靳佛生是丑角演员,却要演花脸,白新国是花脸演员,却要演须生。
这样的反串演出,无疑增加了他们演出的趣味性和观众的好奇性,这种演出目前已经再看不到了。
目前能看到的反串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梨园擂台”栏目中,有演员参加大奖赛,唱完清唱后,在才艺表演时,许多演员也演反串角色,以显示自己的戏曲艺术才能。
庄王会:庄王,即唐庄宗,由于唐庄王自幼酷爱戏曲,以遭门弟鄙弃,后迫害致死。
梨园子弟为了纪念他,便将他尊为戏神,用以朝贡礼拜。
鸿盛社的庄王案从祖父李炳南时期就有设置。
我在解放初期,还是在上小学时,曾到后台见到过所扮的庄王爷,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只不过是扮神而已。
到了1935年左右由 李映东先生提出,除上供好,决定每年古历十月二十四日这天,各路剧社,各个剧种,在一起会聚义演一天,以示庆贺。
每年一次,一直延续下来。
庄王会的场面宏大,除三道彩门外,人人披红挂绿,爆竹齐鸣,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还邀前来演出的名剧社都让自己剧社的头牌、台柱子演员登台演出最拿手的剧目,盛况空前,大有摆戏剧擂台之势。
庄王会的演出收入,不列入正常的演出收入范围,而用于招待各路剧社和本班参演人员的演出补助。
剧社后台敬坐的庄王爷,艺人们要对其跪拜、焚香、祭酒。
每逢初一、十五要行大礼,演员出场前先要向神象供手,叫“辞驾”入场,供手叫“参驾”,戏演完后供手叫“谢驾”。
天水的庄王会,均由鸿盛社做东道主,主持会期间的一切有关演出行政事务。
稳台:即在戏曲开演前,由一生角登场,念引子,诗白,长时间冷场。
如口里念些“同福临东江,宜原苏异昌,宁和广元台,折桂作云章”等一类的词,也可以唱些不关紧要的官样乱弹。
等观众基本到齐时,文武场面人员各自归位,本戏演员演出准备齐全时,才结束入场。
这里起到了一个稳定观众,既不正式演戏又有演员在台上演唱的效果。
这个稳台的须生一般身穿红色或黑兰道官衣,口带三须。
稳台也叫坐台、座场、开场生。
封台戏:每年剧社到年底都要进行封箱,这意味着在年底要停演一些日子。
其目的是为了防邪气侵台,必要时封箱封台,便在台前贴一条“封台大吉”的封条,以示暂停演出。
再次演出时,要打台后,才能复演。
对台戏:这就是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二个班社同演同一出戏或者不同的戏,称唱对台戏。
这种演出形式,起到了演出班社技艺较量的作用,同时又有艺术交流的性质。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遇到了某些对着干的事情,我们也常用“唱对台”来形容,其原源出之戏剧演出中。
唱对台戏的二个班社,实力也必需雄厚,行当要齐全,行头戏箱要新颖整齐。
如演《回荆州》一剧,这两个唱对台戏的班社,必须要有演乔老、孙权、张飞、陈武、潘章的净角演员,演刘备、孔明的生角演员,演周俞、赵云的武生演员,演孙尚香的小旦演员,演国太的老旦演员,演蒋秦、周泰的丑角演员,而且以上各行当的演员,必须有过硬的演技方能与对方唱对台、较量一番,否则不敢唱对台戏。
迎神戏:在天水许多庙会戏演出时,都有迎神的习俗。
在村里某家里摆上供品,全村的有关人员早早的来到此人家里。
这时担任该村演戏的班社的武场面演奏人员吹着唢呐曲牌,打着大小锣鼓铜器、钹等,一直热热闹闹地来到某某家中,村民们抬上贡品,在村中行走,这时演奏人员的吹奏一直不停,一路吹打,鼓乐齐鸣,直到庙前的舞台上。
送神戏:有许多庙会,在演完了戏后,要唱送神戏。
在庙会戏演完的最后一天举行的仪式,首先由一须生演员扮天官出场。
天官出场后,站在舞台中央曰:“×月×日×地信士弟子,一心向善,还愿已毕,众神同受人间香烟,领了愿心各回其位”。
在曲牌中,天官下场。
亮箱戏:演出班社新到某一地方,或者新办置到了戏箱和接来了新演员,就要演亮箱戏。
在演出前,提前公布演员名单阵容,按行当详细出牌,告知观众。
亮箱戏一般演出《大回荆州》和《昊天塔》等戏。
这是因为,这些戏生、旦、净、丑、未演员齐全,而且穿蟒靠的演员多,舞台上的服装显得好看花捎,使人一看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就拿《回荆州》一戏来看,这本戏有须生,刘备、乔老穿的是蟒袍,赵云、周俞和东吴上八员战将,陈武、潘章、蒋秦、周泰、韩丹、基宁、丁奉、徐盛都穿的靠和箭衣,头戴各式帅盔和金冠,再加上旦角孙尚香的女式服饰,舞台上花脸也多,因而显得全台气氛热烈,再加上这些戏衣都是新的服饰,这样就显得某班社的演员实力和戏箱新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以讨得观众的欢心,为提高剧团的知名度,为今后的演出打下良好的基础。
压台戏:是指把戏班里,最好最精彩的剧目,由著名演员演的戏,放在了整个演出的最后演,意思是为了让观众不要中途退场,为了要看最好的一出戏,而等到最后,这是指在演折子戏时,演本戏时,不存在这个问题。
如鸿盛社演折子戏时,会把董化兰的《十道本》或者谢鸿民的《醉写》等戏放在最后一折演出,以吸引观众 选录自黄庆诚《李映东与鸿盛社》一书,我在未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将他的文章进行了转载,在此道谦,因为我看到这些文章,不由得产生想把这些好东西介绍给网友们的冲动。
本文通过鸿盛社的演出经历,详细地介绍了天水地区各种庙会时间及地点,庙会中秦腔剧团的各种演出习俗。
作为知识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