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复兴的民族的名言

关于民族复兴的名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名句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误国,实干兴邦。

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言警句

相识、相知、,然后分离,多数人悲哀的故事。

——塞缪尔 泰勒 律治 爱,是存在于世。

一定,存在着。

不去发现爱正式爱的表现。

是礼节。

——太宰治 爱情就是完全信任。

——雨果 人们如果拥有能相互理解悲伤的朋友,就能够缓解悲伤。

——莎士比亚 在两人中某一人所处的地方,另一个人总是陪在身边。

——海明威 爱情只有一个法则,那就是让爱着的人幸福。

——司汤达 忌妒是恋爱的姐妹。

就好像恶魔是天使的兄弟一样。

——波德莱尔 有时与其听到爱着的人说出真相,还不如被骗更幸福。

——拉罗什富科 只有一起哭泣的时候,才能了解到多么彼此相爱。

——埃米尔 恋爱给与的最大的幸福,就是与爱人初次的握手。

——司汤达 恋爱就是神圣的疯狂。

——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言 人开始恋爱的时候,才是生命开始的时候。

——斯居代里 如果他爱我,那么我对于自己而言,将会是何等的珍贵。

——歌德 如果被人问起 为什么要爱他的话。

除了回答“那时因为他就是他,我就是我”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

——蒙田

复兴中国的名人名言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 周恩来单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

进了学校,她才知道单眼皮是日本女人的国徽,因此那个足智多谋、偷天换日的民族建立美容院,除掉身子的长短没法充分改造,“倭奴”的国号只好忍受,此外面部器官无不可以修补,丑的变美,怪物改成妖精。

------钱钟书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

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什么呢

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爱国心再和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奥斯特洛夫斯基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制度的实质部分。

--------【德】恩格斯 他(罗曼罗兰)通过无形的音乐,说明人类伟大的东西不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它像一束神圣的火炬,超越时代的界线,从一个大师手里传到另一个大师手里而永远光芒四射,除非人类停止呼能吸,它才会熄灭。

------ 茨威格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民族国家的创造,绝不是毅力单薄的民族主义联合会所能济事的,只有具备钢铁般坚决意志的单独运动,才能打倒其他一切运动而获得最後胜利。

-------希特勒

关于民族大义的名言

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

民族精神的名言 关于民族的名人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巴金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冼星海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

——培根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

——陈祖芬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出息,不是因为女人在数量上太多,而是因为男人在质量上太劣。

——梁晓声……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赫尔岑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以空前未有的热情,焕发青春的创新功能,激发人人独特的创新精神,使民族的、国家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发动

使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一个大爆发

——金马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

——普朗克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人生感悟 )。

——歌德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成败兴衰。

——范曾……奋斗

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马克思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吉鸿昌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强迫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疏远。

它们很像森林中的树要,都想傲然独立,但在地下深处,它们的根却盘结交错,在地面上空,它们的枝叶却相互依偎。

——茨威格这样就站起来吧,我的民族

加紧自己的两手和心灵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再大的灾难也不能摧毁的。

——山陀尔·裴多菲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玩弄了危险的词句,由于刺激了民族的热情。

——茨威格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

传统节日与民族的文化认同仲富兰近来,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在媒体上形成了热门话题。

继去年亚洲某国家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祭”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为传统节日呼吁之后,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我国法定节日和假日。

有不少民俗学者近日还建议:应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通过官方干预,复兴传统节日。

他们认为,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香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还是各家各户乃至全民族都喜欢参与的节日,能发挥涵养中华民族之根,弘扬民族之魂的作用。

还有人认为要建立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做支撑,过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也有不少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明显的农耕时代特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

由于平时工作的繁忙和劳累,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是温馨浪漫,是彻底放松,是过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个性。

但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正好相反,旅途的劳累和社交的应酬,老套的习俗和势利的攀比,经常使人的个性淹没在世俗的共性之中,将人搞得疲惫不堪,毫无乐趣可言。

衰落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值此沸沸扬扬的保护中国民俗节日和传统节日必然衰落的议论声,笔者无意加入这两种意见的争论,只是想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向学者通人请教。

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节日与我们民族历史上政治、文化、宗教、特别是经济等诸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尽管各个节日产生的背景各异,但一般而言,一经产生,它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一种节日风俗的产生,与民族心理特征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年年相袭、代代相传。

以过春节而言,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

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表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

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岁时节令”的具体内容,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

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看到了十分完备的古代历法纪年。

与古老的天文、历法、节气、物候知识组成一个硕大的复合系统。

古人说“四时八节”,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

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

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

回望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几乎都与太阳与月亮的运行有关。

历史上民俗节日的排定,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中国农耕社会过节的最基本的约定俗成标记。

望日月圆,是一个月的十五。

古代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古代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发展成为“元宵节”。

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元”,古代约定为“中元节”,家家举行祖先大祭,成为大节。

又认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灾,生日在十月十五,是为“下元”,古代约定为“下元节”,也曾发展为节日。

最值得注意的是八月中秋,本来“仲秋”只指八月,后因八月望日正是三秋之中,于是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

天上的一轮满月,可以使壮夫垂泪;每年的新春佳节,天涯海角的游子都要回家团聚。

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节日文化。

应当说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符号代码。

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法排列月日,十分繁复,许多被看作是吉日或祭日的日子,难以记忆逐渐消失;但是,人们却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

于是就有了“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三月三”上巳节,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俗称“晒虫节”;“七月七”七夕节,俗称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

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其中“五五端阳节”、“九九重阳节”被看作是除年节以外的重大节日。

为什么要有节日呢

不过节,地球不是照样转动,太阳不是每天升起又落下吗

是的,我琢磨这个“节日”的最根本的意义,还是在这个“节”字了。

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节奏律动有关。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以农立国的国家里,节日的起源往往与农事活动有关。

“四时八节”,像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城乡人民共度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农事活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的生活要有节奏,并以此来适应大自然的节奏。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民间的节日正是体现着这生活的节奏。

节日之所以出现,除了种种动听的传说,美妙的阐释之外,最基本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辛勤劳作的人们,需要调剂、休息和娱乐,节日是民众为调节自己的生活而自然形成的一系列缓冲机制,人们也正是通过各种传统的节日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与祝愿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可以说,节日是人类共有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需要,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民间节日。

现实的巨大反差传统的岁时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清明……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节日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道德风貌等,传统节日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根”。

说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一回事,但现实中的巨大的文化反差又是一回事。

事实上,新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今变成“美食节”,或者是商人促销的“推销节”,如今过节,商业炒作越来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本身的意义却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

为拉动消费,劳动节、国庆节变成了黄金周,春节是“吃喝节”,“三·八”妇女节是购物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更是商家的必争之日。

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或者简单的物质消费。

大家都知道,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讲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的中秋团圆饭和春节年夜饭,即使不能来也要“千里共婵娟”,心也是要在一起的,这也是中秋节和春节产生和被重视的原因,这个需求是一种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

一个节日是有很多载体的,它必需有传说,必需有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端午节有屈原投江。

二是它必须有活动和仪式,如歌舞、赛龙舟、踏青、登高、插柳、插艾、插茱萸等等。

每一个节日都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这些都是能创造和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文雅、雍容、浪漫的气质。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这些节日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是天人合一的,在这些节日里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愿,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中断了,有些甚至已经名存实亡。

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秋节是要赏月的,古时过节,人们在种满桂花树的院子里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对月高歌,把酒问天,是非常美的。

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亮起来的城市,到处是闪耀的霓虹灯和林立的高楼大厦,被遮挡住的月亮不容易看到了,人和月亮疏远了,所以人们赏月这种兴趣也就渐渐地淡了。

二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

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节日不过就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由于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些节日被我们人为地淡化了,尤其是进入商业化社会以后,传统节日被推向了市场,成了商人赚钱的一个时机,这样的结果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这是我们追求物化的结果。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掏空了,注入了商业内容,贴上了“经济”的标签。

鞭炮禁止了,年味儿也淡了,随着节日兴趣的衰减和节日氛围的日益稀释,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也变得单薄苍白。

现在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最多的感慨就是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

许多人还埋怨年轻人,其实是埋怨不得的,它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紧密相联,摒弃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除夕之夜就是年夜饭;中秋节就是月饼;端午节成为粽子的展销,元宵节成为汤圆的展示……你说,每一个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即便它再有悠远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美好的仪式,老百姓也不会拿它当回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再多的学者通人、民俗专家出面呼吁,请求国家立法保护,效果又会如何呢

真是发人深思。

传统节日蕴涵的文化认同在不同文化中,传统节日都是特定文化的一种表征,带有自身文化的特色。

比如,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就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圣诞节与宗教传统紧密相关,春节则是农耕文明和家族主义的产物;圣诞节是在宗教纪念日展开,体现为公共场所中的群体性狂欢,春节则在收获后的农耕间歇期进行,体现为私人空间中的家庭聚会;圣诞节表达的是对人格神的崇拜,春节表达的则是对农业神和祖先的感激,等等。

这种差别使过节成为不同的族群表达各自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中国人对过春节的兴趣和热情已经大大减少了,常常会听到人们对年味儿淡了所发出的无奈感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圣诞节在中国民间似乎已经逐渐成为部分民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这种文化景观的背后,商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很明显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发动一切力量来营造这些文化庆典的火热氛围。

然而,中国民间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而且从经济的可开发性来看,这些节日也并不比洋节差,在缺乏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国,洋节应该是处于劣势的。

如此一来,洋节在中国民间的盛行就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了。

文化认同的问题只有在不同文化相遇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在面对不同于自己的“他者”时,人们才会有“我是谁”的问题意识。

通常的情况是,在不同文化的比照之下,对“我是谁”的追问非常容易在排他性情感的驱使下强化文化的自我认同,并表现为通过贬损其他文化来强调自己文化的优越性。

不过,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情况是,当他者异常强大并被想象为学习或模仿的榜样时,就可能使人们过分美化他者,甚至造成对自己的过度反思,从而形成一种“爱恨交加”的自我认同。

从本质上来看,洋节在中国民间的兴起,正是这种特殊自我认同的具体表现,虽然它是以比较温和的面貌出现,而没有过多地表现出对自己文化的明显厌弃。

当然,如此看待当前中国民间的过洋节现象,似乎有过度解释和小题大作之嫌,毕竟现在已不同于洋节初兴之时,人们更多是抱着对异国风俗的好奇来“过把洋瘾”,而且,他们似乎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已经被商家与媒体推到了兴高采烈过洋节的狂欢之中了。

但是,不加思考与过度反思同样是有害的,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文化自觉的民族会在以文化多元为基本特征的世界中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那些热衷于过洋节的中国人而言,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是极为必要的。

这种思考不仅应该针对过洋节本身,而且应该在根源上对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就需要培养民众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使其以理性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和他人的文化。

就当前我国的总体发展而言,物质文化上的相对落后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然而,尽管西方发达的物质文化不断刺痛我们的自尊心,但是奋起直追并不意味着必然要以放弃作为民族根底的精神文化为代价。

或许我们不必过多指责民众对洋节表现出的热情,但是,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却是必要的。

我认为,在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一个根本性的任务。

唯有如此,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得以实现,民族文化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过节模式要革故鼎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形成了自己有节律的排序,并分别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所以中国这部万世一系的“农家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本身连同它的重大民俗节日都应当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

它将继续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

我以为眼下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是用来承载民族认同感的,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从去年“百余委员建议增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到考虑将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世遗”等等,我们在复兴传统节日的时候,惯性地用“法”、拿制度来铺设复兴的道路,却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根基——文化渊源的守护。

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含情脉脉的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使人间充盈着温情与暖意。

传统节日彰显的仪节繁复、风雅精致、彬彬有礼、视教养为文化生命、有高度审美的民族标识背后是高度的传统文化认同。

如端午节缅怀屈原,龙舟竞渡,民谣所唱:“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这种类似的节日自豪感遍及古典文化的每个角落。

我们在怨尤现代人“崇洋节”时应该看到:正是不少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缺乏热情,在文化理念上缺乏自信,才使得传统节日“土气十足”。

文化自信心的强弱又与吸纳外来文明的能力成正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方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而不至于“弃我崇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人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高速公路、手机、电脑等办公通讯用具的使用,由此带来的便利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却也增加了每一个具体生命的负荷;各种名利场上风风火火赶场的窘迫,就业、职称、升迁与养家糊口的种种压力,加上日常的柴米油盐,迎来送往……徜徉于城市的街头,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礳……再也不能这样活

”人们在疲于奔命中渴望能有一点闲暇,放下一颗浮躁的心;渴望走出钢筋水泥的喧嚣城区,在大自然的静谧中细品一回人生滋味……总之,渴望生活多一点余裕。

对传统节日的过节模式来一番革故鼎新,关键是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春节是“法定”了,假日经济也如火如荼了,但春节文化传统的复兴仍任重道远。

如果清明不上坟,中秋不赏月,重阳不登高,这样的“法定”假日能复兴什么呢

文化是相连的,文化也是衍生的。

缺乏文化自觉状态下全面、系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法定”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一次文化操演——因为节日,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的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的,无法靠制度的壁垒延传。

我们要寻找、恢复的是历史遗响,唤醒遗存的民间文化。

如果只是固执于自己的传统,而没有对新的异己文化吐故纳新的本领的话,传统节日文化只能贫困、萎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三千年前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度。

节日的流传是漫长历史选择的结果,社会发展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也要发展。

如果我们不改进过节的节日理念和方式,依然吃喝当头、人情送礼当道,那么,即使法定了传统节日,无非是又给了我们一个吃喝的借口和人情往来的理由、无非让商家多了几个狂欢节,把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阉割殆尽,使之成为不伦不类的经济猎物。

在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得以实现,复兴传统节日、重建礼乐神州才不只是梦想。

如果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忽略节日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自觉,我们该拿什么复兴传统节日呢

目前我国的法定假日中,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三个“黄金周”,只有春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他的传统节日,虽然民间有所保留,但并未被规定为官方法定节日。

根本出路在于革新传统节日的过节模式,让传统节日更放松休闲,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娱乐的时间和空间,让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对节日的需求。

而传统节日法定化,只是将传统节日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已,根本无法改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喜好或者厌烦。

既然人们对传统节日缺乏兴趣,想通过官方干预,让传统节日法定化,达到复兴传统节日的目的,自然无从谈起。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民族魂中国梦五年级名言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斯宾诺莎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 凯洛夫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 罗曼·罗兰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 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 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 邓肯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 列夫·托尔斯泰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 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 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 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尔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 贝多芬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狄德罗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 贝多芬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卢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鸠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 夸美纽斯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纽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尔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 德也。

—— 培根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 慰藉。

—— 托马斯·莫尔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 于个人。

—— 罗素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 鲁迅 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 恩 格斯 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 来的一代。

—— 加里宁 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 列宁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 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 胡志明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 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 罗大经 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 徐特立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 德谟克利特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 就会死于饥寒。

—— 萨迪 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 孟德斯鸠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 卢梭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 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 约翰·洛克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 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 松苏内吉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萨迪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

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 萨迪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 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 彼得·阿柏拉德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 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 夸美纽斯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 孟德斯鸠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 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 克雷洛夫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 梅里美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 冈察尔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 倒退了一步。

—— 达尔文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回答者: 幻想水晶MX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复兴的民族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