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不反思的名言

求问怎样制作中小学生美术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开放的、多层面的、全面的评价工具,它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相对“真实”的信息和依据,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客观评价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如何设计“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也就是学生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如:优秀作业、活动记录、发表作品、记录自己学习活动的照片、磁带、项目作业、实验报告等。

一些相关的证据与材料,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一个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思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1,封面设计要别致:让学生自行设计封面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封面。

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可以把照了自己最漂亮的照片贴在封面上,可以精心地在封面左上角画了自画像,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写上姓名,如“爱唱爱跳的×××”“刻苦好学的×××”。

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给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取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成长的足迹”“新苗长高了”“雏鹰起飞”“小手在变大”等等。

封面设计要求既新颖美观又极有创意。

2、内容收集要丰富:学生喜欢的作品与成果,或者他们愿意留下来认为有重要价值的材料或作品。

成长记录袋的目录是由我和学生共同拟定的,如:我最满意的相片、作业、日记;喜爱的手工制作;我最满意的绘画作品、书法;我的获奖证书和作品等,但必须让孩子们自愿选择,并在所选作品上标明收集的时间、选择的理由。

由于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新生事物,因而记录袋的创建、内容的收集、整理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于是在记录袋中统一设立了一是优缺点卡,用来记录学生一学期来的优缺点,看看优点是不是增加了,缺点是不是克服了,目标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二是家校联系册,里面有家长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反思等内容,是及时、全面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过程的有效凭据;三是荣誉卡,里面装有学生评比情况及平时少先队组织活动获得的各种奖、例如:古诗文诵读奖、书法美术作品奖,优秀作业、 喜报、 等。

四是阅读心得笔记本,学生们将看电视、课外阅读等渠道看到的名言佳句、自己的所感所想等都写在里面;五是有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主收集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是最满意的作业、图画、手工制作等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作品。

二、“成长记录袋”的操作使用 首先,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而不是随机的。

其次,成长记录袋因为要全面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其内容一定要丰富、充实,但又不能杂乱无序。

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教师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

1、定期展示、交流学生成长记录袋 每月我让学生整理一次成长记录袋,并在班里进行展示评比,看谁的记录袋丰厚了,谁的记录袋精华了。

让学生把各自的成长记录袋带互相看一看,评一评,展示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到这时,学生的成就感都会得到满足。

学生收集成长记录袋的资料不是目的,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才是其主要用意。

因此,教师不但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成长记录袋的机会,还要尽量和他们一起回顾成长的历程。

2、充分发挥“家校联系册”潜在的教育功能 学生每月将记录袋带回家中让家长进行评价,填写“家校联系册”。

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学生即体验了成功,又看到了不足并及时改正了缺点,明确了努力的方向,逐步形成了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

每月,我班都进行一次成长记录袋交流评比活动。

小组同学之间相互看一看、比一比、评一评谁的表现好,谁的进步大。

在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中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

3、扬弃记录袋内容 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提高。

切记学生成长记录袋不是自己作品的堆砌,要不然时间久远了,就会变成一堆大垃圾,即使有珍珠也会被埋没在垃圾里的。

在建设记录袋时要注意不断地替换更新,有选择地保留,保存下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作品,有一些自己觉得不再有意义的部分就可以删去。

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同时也懂得了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总之,建立成长记录袋,必须以激励为目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成长记录袋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反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使我们老师能够更加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用我们的辛勤耕耘留下孩子们一串串成长的足迹吧

中国古人说过哪些关于反思的名言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角色众说纷纭,有爱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通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

嘿,下面的听众朋友别扔鸡蛋,且听我慢慢道来。

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人一生的际遇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林黛玉的死因首先要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点。

细看《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篇幅,我发现林黛玉固然有闭月羞花、伶俐娇俏等让人心生怜惜的一面,但性格上却有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小性多疑,二是冷漠,三是自恋。

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她在贾府内不受大多数人欢迎,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看她是如何小性多疑的: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

’……黛玉道:‘别理他。

你先给我舀水去罢。

’紫鹃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

’说着,倒茶去了。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

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

’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逼得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的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

细揣摩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鹃在场,不得不矜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

而紫鹃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的“正经主子”。

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性多疑之极。

宝玉更是动则是咎,即使“不动”也还是有错,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正遇上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

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揉捏在一起,从而坐实了宝玉的“无情”的罪名。

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

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

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

”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

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的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音量的对话声,更不用说怡红院“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的格局了,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至于随后宝钗从怡红院走出来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林黛玉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有一种鄙视和冷漠。

她常常悲叹自己“寄人篱下”,在贾府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有贾母护着,宝玉捧着,至少在日常用度上不用发愁,这和同样寄居贾府的邢岫烟比起来,林黛玉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向林黛玉、史湘云等人说起,岫烟因被仗势欺人的丫鬟婆子敲诈,被迫典当棉衣筹钱,黛玉听说便“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她首先想到不是同情岫烟,而是马上感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当史湘云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

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

”林黛玉马上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

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

”这里的林黛玉既没有宝钗的体贴,也没有史湘云的豪侠正义,有的只是旁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与“好笑”而已。

对进贾府求援的刘姥姥,林黛玉更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她和王熙凤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王熙凤只是表现得露骨,而她则是深入骨髓地轻蔑与不屑。

说起刘姥姥,林黛玉是这样说的:“……他是那一门子的老老

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对这样的刻薄,宝钗的注解很意味深长:“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王熙凤)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

更有颦儿(林黛玉)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

亏他想的倒也快

”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尖刻冷漠。

林黛玉的心态常保持在一种竞争状态上,总想在才艺上压倒群芳,如在贵妃省亲游大观院时,不得施展就因“未得展才,心上不快”。

殊不知,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指女人)拥有一颗友爱善良的心,远比满腹的才藻更要来得可贵。

纵观全书,除了对宝玉,很难看出林黛玉有主动关心体贴别人的地方,更多时候她是把自己禁锢在自恋的怪圈中:愈是不被大多数人真心的喜爱,愈是要处处显示自己的才华,而这样做的结果更愈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

在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对宝玉史湘云在芦雪庵烤鹿肉吃的行为不以为然,湘云就痛快地说出了对林黛玉的不满:“……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庭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

我为芦雪庭一大哭。

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

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林黛玉有才不是一种错,但她的持才傲物却把自己幽禁在了自恋自闭的孤寂中,陷入了“过洁世同嫌”的尴尬处境。

有人认为林黛玉之所以多疑尖酸,是因为对宝玉爱情患得患失的缘故,但仔细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即使贾府不曾家道中落,林黛玉也病体痊愈,如愿以偿地和宝玉成亲,那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贾宝玉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他的长处就是对“水做的女孩儿”的温柔体贴,但这样的温柔却不会只给林黛玉一人,他可以才和金钏说“咱们在一处吧”,转眼又可以怜惜起“画蔷”的龄官来;更何况还有一个“只差没禀明老太太”过了明路的“准姨娘”袭人。

以林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论观点来看,婚后和袭人等“屋里人”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她势必会哭哭啼啼地掀起一阵阵的酸风醋雨,让宝玉头疼不已。

而宝玉到底也是一个“泥做的”男人,长期地面对眼泪也会麻木,并可能由麻木至生厌,再由生厌至疏远,可以想像,发展下去林黛玉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第二个“王夫人”,由“珍珠变成死鱼眼睛”了。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曹雪芹不得不让林黛玉死去,在《红楼梦》第五回就暗示了林黛玉的死,“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里的“玉带林中挂”很可能暗示的是林黛玉死于悬梁自尽。

在以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一步步地加重了林黛玉的病情,将她推至死亡。

从这一角度来看,曹雪芹倒像是亲手“谋杀”了自己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虽然是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但这样的“谋杀”不如说是出于仁善,是给了林黛玉一个保持良好形相的机会,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至于“污淖陷渠沟”。

但林黛玉毕竟是他塑造并喜爱的人物之一,对%

关于反思的名言

1、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2、反省是一子,它能将我们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的机会。

——海涅3、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特莱斯4、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

——瓦茨5、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莎士比亚6、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

祸哉,祸哉

——鲁迅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8、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

——西塞罗9、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

——丁尼生

《小议慎独》阅读理解答案

1.选文的是 (2分〕2.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 阅读选文⑥—⑨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3分) 自律的名言 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怎样做到慎独→ ( ① ) ( ③ )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 ② ) 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4、一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3分)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谤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珞,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参考答案:1.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2.不能调换。

(第③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④段推及他人,论述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⑤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耍性。

〕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人地沦证了惧独'的重要意义。

3⑴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2}离不开自我反省⑶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4.示例: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种种不良的诱惑,如对金钱的过度渴求、对物质生活的贪婪追求,一些人为利用你或许满足你的这些欲望,从而使你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如果坚持“慎独”,就会抵挡住这些不良诱惑。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是。

什么意思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的解释:爱是一中精神状态,让精神有所依附,必须有物质的存在,人活着就是让物质基础存在着,所以爱才有所依附。

(“附丽”,依附的“附”,美丽的“丽”)——人连生存都不具备,谈何“爱”

谈何其他追求与梦想

命都没有,谈何爱

大家看过电影《黄河绝恋》吧,主角是宁静和那个叫什么来着的美国佬——后来成为了她丈夫,是不是啊

女主角为了保护自己免于陷入日敌,不是随时别着一颗手雷嘛,作为中国女子,电影中宁静的意思是:正是为了爱,所以要准备随时死。

而那个美国人却说:“生命都没有,哪有爱

又去爱什么

”意思是他宁可选择投降保存自己也不轻易选择死(自杀)。

也许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价值立场不一样,比如中国人讲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类,但那个美国男主角的话,我认为也道出了一种真谛:正是为了爱,为了高尚的爱,所以要顽强活着,乃至要屈辱活着——活着,是为爱去开辟道路的前提;活着,是生命或生活或生存的第一要义。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指出“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是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论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鲁迅先生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那些“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他关注的是生存与爱情相冲突的更深层次的矛盾的问题。

关于《伤逝》: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一个是会馆时期的子君——我不妨把她称作恋爱时期的子君。

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见识,有主见。

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带有中国旧时代烙印的传统女性。

作品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回顾跟子君从恋爱到激情破灭一年间的经历,从而通过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

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伤逝》的文本内涵十分深邃,决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只是一个单纯的恋爱故事,或对《娜拉走后怎样》的形象化复写,而可以看作是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命运和困境的隐喻。

正如新文化运动是从意义真空中创生意义的运动,涓生在这个文本中也是以“创世者”(主宰者)的身份存在的,他的命运和困境,连同他的意义匮乏,由他所投身的新文化运动所赋予,也是这个运动的写照。

作为《伤逝》的文本世界里的第一主体,涓生创造了子君这样的新生主体,使得他们的世界由于她的出现而生气勃勃,意义充盈,但最终,又是他自己以“不爱”的名义亲手剥夺了附丽于她的意义,导致了新生主体的隐匿(消失)。

从虚空中创生,复归于虚空,一个轮回下来,“创世者”涓生在堕入更深的虚空的同时,还负担了毁灭的罪孽,而到头来,这一整个的世界还是需要由他来承担。

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有赖于负荷着罪孽堕入虚空的主体去赋予意义,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对这份无奈的深切意识和体察,是涓生的焦虑和痛苦根源,也是鲁迅的焦虑和痛苦根源。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一种反对“瞒和骗”、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目的的反抗遗忘的文化努力,竟然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到了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的地步,这样的动机与后果之间的严重悖反,如果不是反讽,该是多么沉痛和辛酸。

而“遗忘和说谎”在这里所以必要,与其说是因为真实和耻辱的分量过于沉重,直面之殊属不可承担,所以涓生要从根本上自我否定,真心将子君彻底遗忘,并以“说谎”掩盖自己在这一遭遇上的巨大失败,以图“新的生路”,还不如说是一种知耻之勇——“将‘谎狗’的旗子……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 ,而这种自愿负着耻辱的旗帜前行的行为,正类似于在葬仪中高擎招魂幡,其巫祝仪式功能,是为了“起死”……总之,《伤逝》让涓生陷入的,是极其复杂难言的处境和“后果”,而这个处境和“后果”,却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而“涓生”(谐音“捐生”

),也正是鲁迅自己和整个新文化先驱阵营的镜像,涓生的努力、成就、罪孽、“悔恨和悲哀”,他的整个处境和“后果”,也正是他们的。

由此,这个作品所表达的鲁迅内心之苦,其苦何如,不问可知。

《伤逝》的艺术特色: 浓烈的抒情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这和以叙事为主的如《阿Q正传》是迥然不同的。

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手法抒情。

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反复咏叹,层层递进。

③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

④细节描写。

(如阿随弃而复归,这一情节隽永感人。

)⑤语言。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

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

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叙述中抒情 。

如:子君死后 ,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 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 。

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饶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 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

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式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

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

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莫。

关于鲁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身高1.61米.“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

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

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不反思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