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性,徇禄反穷海,卧屙封空林,是什麼意思
解读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内容摘要】: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十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朓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同时还摆脱了玄言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利的风格,对山水诗的发展和永明体的探索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谢灵运 谢朓 山水诗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的诗歌增加了一种新的题材,还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一)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在创作题材内容方面的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以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
谢灵运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的诗注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他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同时他还在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写下的山水诗就称之为远游山水诗。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产生,与士族文人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在所有山水诗中,庄园山水诗最能体现他们的士族意识。
庄园区域的山光水色成为了诗人审美的对象和诗歌表现的主体。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后所写,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在这里“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谢灵运还追求庄园建筑上的艺术化和文人化,这种追求从东晋南朝时代开始,已经由实用转为审美,由粗犷转向秀美,这种山墅园林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坞堡。
味灵运之诗,诗中有园;观灵运之园,园中有诗。
沈潜德《古诗源》云:“(谢灵运诗)山水间适,时遇理趣。
”谢灵运诗歌在山水描写中,亦掺杂着玄言名理。
“夫衣食,生之所知资;山水,性之所适。
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
……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
”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徜徉于山水间,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
一方面始终不向现实低头,另一方面借助玄言佛理,通过山光水色而悟道解忧,相对于仕宦生涯,走进山水的谢灵运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一种思想感情上的宁静和谐,表现在诗歌里,便常常具有一种新鲜欢愉的姿态。
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诗人怀着愉悦的心情,整天游山玩水,似乎与万物皆化,他注重对山水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诗人在仕途绝望后,回归庄园,徜徉于山水之间,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
但是他的远游山水诗则体现出焦虑愤懑之情,如其《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缘。
浮舟千仞壑,揽辔万寻巅。
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
闽中安可处,日夜念归旋。
”这首远游山水诗中不仅有对山川景物的描写,其中也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固然有乐善怡水之情,但更多的是诗人的牢骚失意,烦躁不安,惆怅感伤。
再有《入彭蠡湖口》中“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诗中表现的远游时的忧愁并非一端,还有无法挥去的离乡外任的阴影。
谢灵运的远游诗有隐与仕的矛盾,有被贬谪的落寞,还有对故乡山水的怀恋之情。
谢朓虽出身于世家大族,但由于沉浮于政治漩涡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此种环境对谢朓诗歌有很大影响,其诗歌缺乏灵运的精神风貌所表现出来的风日流丽,放逐深厚的特点,而是流露出清凄婉转,气低力弱的情感。
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但是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晦涩平板以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名理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谢朓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致,都能姿态欣然,诗画一体。
明人钟惺《古诗归》卷十三所云:“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唯不堕清寒,愈见旷逸。
”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一山一水的审美欣赏,而是力图在更广大的空间和更贴切的世俗生活的范围里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如其《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不仅情景相生,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还将流动的音声之美同诗中充满动态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画面更加细腻秀美,清丽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再有《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通常情况下,这类题材的诗不太好写,要么全过于典雅而深奥,要么会流于形式而板滞,谢朓却能将都邑风光、垂杨绿柳、高楼华盖融合一体,显出远近高低动静相宜,色彩多姿多彩,语言平易流畅,写出建康都城的繁华,从而显出藩王的气象。
这是谢朓在创作题材内容上较谢灵运有所扩展突破的表现。
(二)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的解读以山水写景之作为例,盖灵运写景,善于精细刻画山川形貌,如工笔画然;又其以景言玄、谓佛,致其山水诗在景、情、理方面有隔;再是灵运之写景,专务于崇山大岭,名川大河:此三点,实为灵运山水诗之大要。
谢灵运在艺术上主要特点是以细致地刻画达到巧似,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情调开朗、清新,给人以艺术享受。
他的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主要地位,他往往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以情入理。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追求“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
他尽力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他们一一真实地再现。
如其《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印象。
他的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谢灵运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游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晚。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从早上出游开始叙述,顺流而下描绘寓目之景,最后一句以情入理,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典型的玄言名理尾巴。
他的诗歌注重写实性,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精心细致的刻画山水景物,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保持山水景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但是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如谢灵运诗句中多处出现的“反对”“骈枝”及双声叠韵的大量使用,从总体上看,还是散乱而无规律的,这也是谢灵运诗古意较浓的原因之一。
谢朓诗歌虽源于灵运,而又不囿于一人,而是广取前人,自铸新体。
如其“善自发诗端”,多学曹植、鲍照,山水情性能承灵运遗韵,声律格调得意当时理论,语言辞句善于杂以风谣,凡斯种种,遂使谢朓成为“独步当时”的大家。
而其诗歌之最佳者,又首为其篇幅较短之五律、五绝。
谢眺的山水诗自觉运用声律,对句整齐,体式严格,体现了永明体的诗风,又有挣脱以诗谈玄说佛的束缚,独具清婉流美之风格,往往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捕捉自然景物之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精心剪裁安排,使谢灵运山水诗的画境重新返入诗境。
他的山水诗常常以情观景,由景入情,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景。
在声律方面,谢朓诗字句工整,音律调谐,华丽别致,擅长描摹山水景物,融情入景,即景应物;在写景抒情方面,已绝少玄言佛理的影响,而是能以所表现之情感为山水景物的底色,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故能做到景随情移,成“一切景语皆情语”之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水平;在诗歌的意象创造方面,清新明丽,语言流畅明白,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
如钟惺《古诗归》卷十三云:“谢玄晖……似撮康乐、渊明之胜,而似皆有不敌处曰‘厚’。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亦云:谢朓诗“特不如灵运者,匪直材力小弱,灵运语俳而气古,玄晖调俳而气今。
”如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在他的诗中即使写离忧哀伤的主题,情思也是纯净明秀,非感慨深沉。
这首诗是谢眺赴宣城守时离京所作,行至三山,回首瞻望京邑,触动了何日归来的思绪。
百感交集之时,但他在诗里展现却是一望中的明丽景色和面对这景色的一片眷恋情思。
谢朓诗工于声律而异于灵运之对仗、隶事,在格律化、节奏、语顿等方面都呈现出新变特色,明显地呈现出后世五言律诗的特色。
如《离夜》云:“玉径隐高树,斜汉耿层台。
高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
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
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怀。
”其诗歌语言节奏初步形成了五言诗二、二、一这样一种基本节奏,从而形成了五言律诗在诵读上的“美之数”。
同时,在语言方面,谢朓诗已遗去了灵运的繁茂古拙,而代之以清婉华丽,既吸收民歌语言特点,又不失雅致之气。
谢朓以自己的时代为背景,重声律,讲雕绘,靠巧思,求婉美,取灵运之新丽,遗灵运之古朴,以其诗歌特征代表永明诗风,而成为齐、梁之首杰。
从表面上看,以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与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元嘉诗的主要区别是在创作中运用声律的自觉与否,亦即“灵运古律参半,至谢朓全为律矣”。
但实际上,它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文学理论与诗歌美学观点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标志,是诗歌从玄言、佛理及儒学教条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走向自觉成熟的体现。
综上所述,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谢灵运的诗正如钟嵘所说:“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诗品》卷上)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
谢朓是继谢灵运之后的一位山水诗人,其山水诗创作深受灵运是我影响,但是谢朓能在灵运的创作基础上融汇自己的个性、经历和时代背景,又挣脱了诗歌谈玄说佛的束缚,独具清婉流美风格,对后世的山水诗创作以及永明体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影响。
《登池上楼》赏析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qiú 幽姿, 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zuò)渊沉。
进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卧疴(kē)封空林。
衾(qīn)枕昧节候, 褰(qiān)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lán), 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祁祁(qí)伤豳(Bīn )歌, 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此诗是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写的,具有悬言诗的特点。
描写久病初起登池上楼所见春色,抒发了诗人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
悬言诗流行于晋代的一种专门说理的诗歌。
它平板典重,意蕴平淡而多理语,和哲学讲义差不多。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觉得惭愧,不能像鸿漂浮云端,不能像虬潜入深渊。
意思是说自己既不能奋发有为,为世所用;也不能隐居山林,躬耕自养。
第八九句是说即景生情,想起了《七月》和《招隐士》中的诗句,而感伤起来。
而最后两句是说,难道只有古人能坚持高尚节操
今天的我已在验证“遁世无闷”的话了。
总的来说,本诗表达的是诗人既想要为官造福社稷,又想要隐居山林无忧无愁的矛盾心情。
登池上楼》原文及翻译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卧疴封空林。
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品评 这首诗写在诗人任永嘉太守之时。
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贵集团排挤的结果,所以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
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
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
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
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
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
“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
——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
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
“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
——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
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
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
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
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
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
“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
“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
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眼前是一派什么样的景色呢
“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
“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
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
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
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小。
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有什么可夸耀的
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
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
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
“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本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
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
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
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
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
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
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
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
“ 池塘 ” 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
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
何以要“伤豳歌”呢
原来,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
“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
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
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
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
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
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
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
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
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
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
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
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
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
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
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
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译文 沈潜的龙,姿态是多麼的幽闲多麼的美妙啊
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麼的响亮多麼的传远啊
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沈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
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
(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
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唉
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
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徵验、实践了。
解释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并谈谈改诗的主旨及拖物抒怀的写法
它位于河南的东部偏南一点。
周边县是南有淮阳,东有鹿邑和商丘的柘城。
北和开封的杞县,西于扶沟,西南有西华。
对《诗经》中《山鬼》的翻译及理解
1.最初见于屈原(名平,楚国人)的。
描写了一位极其有气质的美女形象,也被传说为一个山林中的神女(详见后文)。
2.山神。
:“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 北齐 樊逊 :“山鬼效灵,海神率职。
” 明 高启 诗:“客来岂先知,定有山鬼报。
” 郭沫若 第二幕:“第九人为山鬼,女像,面色蓝,手执桂枝。
”3.山精。
传说中的一种独脚怪物。
南朝 宋 郑缉之 :“ 安固县 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噉盐,伐木人盐辄偷将去。
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
喜於山涧中取食蟹。
” 唐 杜甫 诗:“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
” 清 洪亮吉 诗:“书声出户虫不鸣,山鬼一足深宵行。
人头鱼身惯窥户,见惯不怪心能平。
”4.泛指山中鬼魅。
唐 杜甫 诗:“卧病识山鬼,为农知地形。
”卷七九:“山鬼哭於藂林,孤魂号於绝域。
”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
” [编辑本段]楚辞山鬼 作者:屈原出处:《九歌》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译文】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
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
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
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
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
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
(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
雷声滚滚啊细雨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
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山鬼的形象】《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 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 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 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 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 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 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赏析】: 《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
《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据说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赏析诗的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
“若有人”一词,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感。
“被薜荔兮带女罗”以及下文中的“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等写[山鬼]的装束,既活画出[山鬼]这样一位身为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的形象,又暗示了她外表和内心的美好,这也是[屈原]的善于以香草比美好品德的手法的体现。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的这两句突如其来的自夸,就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第一个亮相,其美好形象让读者眼前一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仔细地描摹[山鬼]的外貌,而是借她的爱人之口来赞美她的神态之美。
这不禁令人想到《诗经·卫风·硕人》对“硕人”的美貌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几句穷形尽相的比喻固然煞费创作者的苦心,可欣赏者们并不太领情,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能见出“硕人”女儿情态与生命活力的诗句才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
《山鬼》中的这句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何况它是出自[山鬼]的爱人之口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山鬼]在赴约途中,想起爱人对自己的赞誉,不禁满心欢喜,此时更恨不得马上与爱人见面。
为了与爱人见面,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
” 第二节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待爱人的情景,见出她温柔、痴情的性格。
天色变了,下起雨来,由于还没见着爱人,[山鬼]并不甘心就此回家。
“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写出古今女子共有的心理:对于时时威胁到自己青春容颜的时光流逝,惟一可令她们感到欣慰和放心的就是爱人对她们的欣赏和宠爱;如果爱人不在身边呢,自然容颜暗淡,没有光彩了。
这句心理描写,使[山鬼]形象更多了凡俗气息,更让人觉得她的亲切、可爱。
而类似的表达在后世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里就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在长久的等待中,[山鬼]不免要揣想,他到底因为什么不来赴约呢
“君思我兮不得闲”既是为爱人开脱,也是自我宽解之词吧。
第三节写总也不见爱人到来,[山鬼]开始心生疑惧,随着希望彻底落空,[山鬼]对爱人不禁有所怨愤。
“山之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松柏”赞美[山鬼]的美好高洁;“君思我兮然疑作”承上“君思我兮不得闲”而来,至此时,[山鬼]的忍耐已到了极点,她不由自主地要往坏的方面想;天黑了,雷声隆隆,雨大起来了,猿狖也凄厉地鸣叫起来,风飒飒地吹过树林,——这一切,让[山鬼]倍感孤独、凄凉,她怎能不抱怨呢
“思念你只会徒然地让我饱尝忧愁啊!” 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与此相应的是,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在第二、三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第二节中,看到爱人并没有如约前来,[山鬼]愉快的心情蒙上了阴影,而天气也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第三节,在爱人终于不至,[山鬼]无限伤心、哀怨之时,风雨也更猛烈起来,并夹杂着猿狖的哀鸣。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
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 本篇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
她只能在夜间出现,没有神的威仪,和《九歌》中所祀的其他神灵不同。
歌辞全篇都是巫扮山鬼的自白。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
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
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
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
本文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注一〗。
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笔者却以为不妥。
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注二〗。
但由于山归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
本诗即按照这一特点,以装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入山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情状,来表现世人虔诚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恋之情。
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女巫。
说明了这两点,读者对这首轻灵缠绵的诗作,也许可品味到一种不同于“人神恋爱”说的文化内涵和情韵了。
你看,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就正喜孜孜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
我们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精妙描摹,便可知道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
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
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
此刻,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
“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
女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口吻也是按传说的山鬼性格设计的,开口便是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显露了活泼、爽朗的意态。
这是通过女巫的装扮和口吻为山鬼画像,应该说已极精妙了。
诗人却还嫌气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将镜头推开,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迎神之旅
火红的豹子,毛色斑斓的花狸,还有开着笔尖状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女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燃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
满怀喜悦的女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这当然是按“望祀”而神灵不临现场的礼俗构思的)
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
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面。
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
现在见不到神灵,还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长驻呢
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寿。
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
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
“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露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
“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
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
“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
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
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
”这是发自迎神女巫心头的痛切呼号——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
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
在祭祀中愈是表现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恻,便愈能引得神灵的垂悯和呵护。
不知山鬼姑娘听到这首祭歌,是否也能怦然心动,而赐给世人以企盼的福佑
【注释】 ①以此诗“采三秀兮于(於)山间”,“于”不该与“兮”相重,而断定“于山”为“巫山”,山鬼为“巫山神女”。
其实,这种句式在本诗即有,如“云容容兮而在下”,“兮”与“而”亦不妨相重。
则“于”不必读作“於(巫)”,此山鬼自是民间传说的女山神,而无证据必为“巫山神女“。
②《史记·封禅书》记齐人少翁语日:“上(指武帝)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即环境、装扮)非象神,神物不至。
”荆楚民间迎“紫姑”神,亦须“作其形(紫姑形貌)迎之”(《荆楚岁时记》)。
都证明了巫风迎神、降神的这一特点。
【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名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类标签:爱国诗 宋词三百首 豪放诗 怀古诗 咏史诗 讽刺诗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按:稼轩一生既积极主战,更强调积极备战。
这里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
但韩未纳辛言,仓促出兵,导致开禧二年(1206)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1207)的宋金和议。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武帝刘裕之子)的年号。
时北方已由拓拔氏统一,建立北魏王朝。
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帝命王玄谟北伐。
由于准备不足,又冒险贪功,败归。
草草:草率从事。
封狼居胥: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而还。
封:筑台祭天。
按:此即指宋文帝北伐事。
《宋书·王玄谟传》载文帝谓殷景仁语:“闻玄谟陈说(指陈说北伐之策),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赢得:只落得。
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
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
再者,据《宋书·索虏传》,早在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守,就写过“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⑦四十三年: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1205)京口任上,正是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
路:宋时行政区域以“路”划分,扬州属淮南东路,并是这一路的首府。
⑧“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
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字佛狸。
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并建行宫,后即于此建佛狸祠。
神鸦社鼓:祭神时鼓声震天,乌鸦闻声而来争食祭品。
⑨“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况,谓老去雄心犹在,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
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
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
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
”赵王遂罢。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首词为辛弃疾六十五岁守京口时所作,词中感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以古喻今,不仅赞扬了宋武帝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且自不甘休,以廉颇自比,表现了仍要抗金的决心。
此词运用典故纯熟,句句有金石之声,是宋词中的佳作。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 ,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 ,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峰回路转,愈转愈深。
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见《资治通鉴·宋纪 》)。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见《宋书·王玄谟传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 ,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 ,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
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 ,“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 。
”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
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
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 。
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
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 ”,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 ,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
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
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
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
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
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
因而 ,“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
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
”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
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 。
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
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
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
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