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爱人的诗句/.
思 美人兮天一方念 汝束书辞故乡孙 阁相君和鼎贵瑞 锦惊飞金凤凰敏 山六月念蔗浆
请问湘夫人里是如何表现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还有本诗突显屈原浪漫注意色彩的是什么啊?
诗题虽为《湘夫人》诗中人公却是湘君。
这首诗的主题主描写相恋者契阔、会合无缘。
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
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层次重叠交叉,又能一以贯之。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
《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
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
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
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
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
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
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
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
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
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
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
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
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
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
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
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
句式变化灵活。
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关于屈原思念家乡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怀念屈原的古诗词
历代悼屈原诗词不少,摘几篇如下:《祠南夕望》唐.杜甫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离骚》唐.陆龟蒙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吊灵均》唐.王鲁复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
”这两句写汨罗江水的深沉万古不变,但它淹没不了骚人屈原的高风亮节。
句中的“汨罗”,江名,在今湖南东北部,江有二源,一出江西修水县,一出平江县,古称汨水、罗水,西流至湘阴县入洞庭湖。
据说屈原是自投汨罗而死。
“骚人”,即骚体诗人,这里指屈原。
“明明唐时月,应见楚臣心。
”这两句承上句而来,意为从光辉灿烂的唐时明月就可以看到屈原那颗与日月同辉的心。
句中的“明明”,明亮的意思;“楚臣”,指屈原。
“楚臣心”,指屈原的爱国之心,与上两句中的“骚人道”是融为一体的。
这两句与上两句相对应。
上两句是从时间的久远来说明屈原之道永存;这两句则更进一步,从广阔的空间来说明屈原的一颗忠君爱国之心永在。
这两句亦有所本。
《史记·屈原列传》载:《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濯淖于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在唐代,诗人借日月来抒怀,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作者将皎皎日月与屈原的爱国之心联系起来,更具有诗情画意和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