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名言名句大全书法8到10字行书有哪些
人自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挫折与磨但人生没有过的坎儿,走过了便种收获,一种成长,且行且惜,且走且悟,人生之中唯有自强不息,勇敢向前,方可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人生当宽容,宽容是蔚蓝的大海,纳百川而清澈明净;是辽阔的蓝天,怀天下而不记仇恨怨愤;是灿烂的阳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风。
宽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语宽容,雨露缤纷,一生宽容,心系乾坤。
自强、宽容作为美好的品质,自古被人们认可传颂,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铭记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励志传奇。
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拾这份坚定,尽情欣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字励志名言书法!
有什么关于书法的名言
▲,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小人。
声画者,君子小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孙过庭《书谱》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
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
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
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
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处。
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
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
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诸美,变动弗拘。
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
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清.王淑〈论书滕语〉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
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
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
学者不可不知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
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
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
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清.冯班〈 钝吟书要〉 ▲可与谈斯道矣
东晋.卫铄《笔阵图》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
六要俱备,方能成家。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
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
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
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
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冯班《 钝吟书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
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
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
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
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灌《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
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
《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
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
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
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
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
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唐.张怀灌《书议》
14字名言警句,越多越好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熟读天下之奇书,明白天下之大道。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用毛笔书写楷书的名言是12个字旳。
1.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 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3. 整旅厉卒: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4. 夕寐宵兴:晚睡早起。
形容勤奋不息。
5. 学无止境:用勤奋学习的方式适应环境。
6. 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
形容勤奋不怠。
7. 搦朽磨钝: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励求进。
8. 奋发图强:图:谋求。
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9. 廉顽立懦:指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10. 斗志昂扬:昂扬:情绪高涨。
斗争的意志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