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80后看的励志书
名: 《励志书》 作 者:意林杂志社 出版社: 中华工商出 出版时间: 2022-7-1 ISBN: 20931740 开本: 16开 定价: 89.40 元 推荐 点亮智慧人生·找寻心灵花园·打开财富之门 《意林》励志珍藏经典 《意林》自创刊以来的300篇完美代表作 篇篇锦绣 字字珠玑 滴水茂藏海 直指人心 内容简介 励志故事是达到成功彼岸的航标灯 心灵故事是迈向灵魂拯救之路的铺路石 财富故事是点燃梦想的金钥匙 目录 《励志书》 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 鲁先圣 背负十字架轻松走人生 山水梅子 早上和晚上 [美]玛格丽·霍斯尔荣素礼译 空想家和行动者 [美]杰克·霍吉吴溪译 我和潘石屹闯特区 小露 母亲的特赦 甄子丹 相信人生最善良的那一面 高佳丽 伟大是熬出来的 冯仑 痛,并成长着 朱迅 做自己的“第一代” 蒋友柏 活在当下 清风慕竹 成佛不自在 吕麦 跑步的哲学 [日]村上春树施小炜译 蝴蝶与坦克 王溢嘉 我要笑遍世界 [美]奥格·曼迪诺安辽译 永不放弃 尹高洁 最差的肉做丸子 郑渊洁 人生不能过于安分 俞敏洪 我不是许三多 王宝强 一万小时准则 陈安 量力而行 马未都 要有一把备用伞 蒋光宇 赛马手 星竹 从肉到灵的蜕变 马晓伟 走钢丝的演员 精神的拓荒者 海明威魔咒 [美]玛丽尔·海明威彭嵩嵩编译 起家于八小时之外 张广歌 颠覆命中注定 林格 忠言顺耳 郑渊洁 伟人和庸才 佚名 职场里,我们都是猪八戒 刘戈 一条横线的激励 蒋光宇 我被CNN解雇之后 [美]达琳·卡甘韦盖利编译 狼比狗聪明的原因 王虎村 从未得到机会的女人 李威 吞钩现象 胡为民 伟大是管理自己 冯仑 …… 《心灵书》 《财富书》 书摘 《励志书》 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 鲁先圣 日本喜剧泰斗、著名作家昭广的成长故事一直是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样本。
在日本战后那段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
这位老人的外婆用信念和智慧精心料理自己的生活,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用满腔的热情去搜索快乐和幸福,用真心去展露笑容。
她不仅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生活打理得温暖而光亮,而且教会了外孙如何在困境中发现幸福和快乐,如何在挫折中保持坚强。
二战结束以后,因为生活的变故,年仅8岁的昭广被寄养在乡下的外婆家里。
外婆家十分贫穷,昭广喜欢运动,外婆没有能力购买体育用品,就建议昭广练习跑步。
因为跑步是不用花钱的。
昭广后来竟然成了运动会的赛跑明星。
为了维持生活,外婆就在家门外的小河里横着放了一根木头,用以拦截上游漂浮过来的各种物品,如穿破的衣物,不够新鲜的蔬菜,畸形的水果,树枝等等,外婆说这是她家的超市。
每当上游漂下来很多东西的时候,看着这些“战利品”,昭广和外婆都会为这意外的收获而欢呼雀跃。
树枝晾干就可以生火,长得不规则的萝卜切成小块儿以后味道与好萝卜一样,畸形的黄瓜切成丝以后味道与好黄瓜也没有两样。
有时候什么也没有拦到,外婆会自言自语地说: “今天超市休息吗?”有一件事情昭广一直很奇怪,外婆每天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腰里都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后面拴着一块么东西,每走一步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声响。
他奇怪地问外婆,为什么故意拴一个东西影响自己走路呢?外婆笑着告诉他,那是一块磁铁:“光是走路什么事情也不做,多可惜,带着这块磁铁,你看,可以带回很多东西的,可以卖不少钱的。
不拣起这些废弃的东西,老天是要惩罚的。
”他看到外婆拿起磁铁,上面沾满了螺丝、钉子、铁条等,放进一个铁桶里——里面已经有了不少类似的东西了。
昭广小学时的成绩一直不好,每门功课总是考1分、2分、3分。
每当昭广把成绩单拿回家的时候,外婆看着成绩单就会说:“不错,加在一起不就是5分多了吗?人生就是总合力。
”昭广与外婆一起生活了8年之久。
在开朗、乐观的外婆那里,昭广从她朴素而真挚的生活故事中学会了一个人如何面对艰苦和挫折,如何微笑着面对困境。
……
个人藏书如何管理
本人的观点是:支持发展正版电子书,以取代大部分纸本书,尤其是畅销书、杂志、教材(教材电子化一定是未来趋势),这对节约资源、降低价格、便于学术研究(尤其是检索),都是有益的,这是全世界图书业的发展方向。
例如《大英百科全书》和《泰晤士报》,都已经彻底电子化了。
纸本书固然有其独特魅力,比如经典版本、艺术类画册、收藏鉴赏类、书法碑帖、影印本线装书、优质少儿书等等,还是值得保留的。
我书业的问题,与本题无关,不多言。
本人既喜爱纸本书,也善用电子书,在此献丑浅谈一下选书、 藏书、整理书的经验,以及教训。
先谈谈教训,或者说藏书带来的麻烦吧坐拥一屋子书,确实很有满足感,但是,纸本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数麻烦。
首先,整理和存放非常麻烦,这是本题目的核心,随后详谈。
其次,搬家问题。
书店搬迁的麻烦就不谈了,就说家庭,我们家十年前搬入现在的房子时,总共打了80个自然包。
自然包,就是采用图书业普遍用牛皮纸打包图书的方法,一包大概相当于40本32开的书。
算上线装书、16开画册、辞典等等大书,保守估计2500本书吧。
我父母作为业内人都快累吐了。
后来,藏书逐年慢慢增加,家里能放书的地方都是书。
去年这个时候,书店倒闭,大部分书退给出版社或转让给一些小书店、咖啡馆,我们家舍不得一些好书,精挑细选,留下了大约40包书。
这40包书,让我们十分困扰……现在,我们家有整三面墙是落地书架,远远不够;家里的其它空间,、不常坐的椅子、阳台、床头,哪儿哪儿都是书;我现在的店铺里,也有几个书架放书。
就这样,还是有一些书放不下,只能封在包里,摞在角落里。
这种感觉,绝对是名符其实的头大,谁藏书谁知道……于是,痛定思痛,我们家现在除了古籍和旧书之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添新书。
杂志、畅销书,有正版电子版就买,没有正版就…你懂的…没有电子版,朋友有的话,就借朋友的稍微看看。
总之,就一个准则,只买值得反复阅读的。
然后是使用和阅读问题。
本人敢说,藏书之人,大部分书都不可能拿来精读,有些书只是偶尔翻翻看,有些书买来根本不看,纯是收藏。
这属于藏书癖,很多人可能对此感到不解,但确实许多人有这种癖好,我们家都有这毛病……这些书,既然已经买来了,又舍不得处理掉,那么只能想办法保存好、整理好。
实际真正拿来好好阅读的,必然只是藏书中的一小部分。
这其中,每本书的阅读次数和频率,肯定也是不同的。
不废话了,直接切入下一部分。
纸本书的整理书店和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太多太多,必须使用电脑管理。
就拿我们书店来说,至少2万种书,必须严格按照进行管理。
书店和图书馆要做的,就是让读者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书。
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藏书家庭,书都是一本本淘来的,是按自己喜好挑选的,可能很杂,什么门类都有,有的门类可能就几本书,根本没必要细化分类。
即便是同一类别的两本书,可能使用频率的差距也很大。
比如,的《思考中医》,我需要经常翻翻看看,但是《针灸甲乙经》,基本就当资料存着,轻易用不到。
所以说,图书管理系统,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大型书库,并不符合一般家庭的日常读书习惯。
本人以自己为例,谈谈书籍的整理和选择,都是个人习惯和观点,勿喷,见仁见智吧……本人算是大学肄业,曾经专业是经济学,爱好是语言学、周易、中医,现在从事古董、艺术品行业,偶尔看看地理、历史、社科等等,基本不读现当代文学,不读励志,不读所谓的心理学,其它的什么类都有。
现有的书,会根据学科门类以及使用频率,先对书进行初步分类: 第一类,学习、研究类。
自己的专业书,或者最喜爱的书,也就是经常要看的或查资料用的,值得反复研读的。
对我来说,就是艺术史、收藏鉴赏、周易、天文、中医。
第二类,兴趣爱好类。
偶尔翻翻看的闲书,比如地理、历史、旅游、美食。
第三类,期刊杂志类。
杂志,长期订阅的,或偶尔买来看看的。
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国家地理、拍卖图录。
第四类,纯收藏类。
几乎不是用来看的书,比如古籍善本、线装书、连环画、百科全书、各种全集(、爱因斯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啥啥的)等等。
整理时,不妨按照上述四种分类,倒序整理。
首先要整理的是最后一类,纯收藏类。
凡是几乎不需要看的书,比如一年才动一次,就将它们妥善安放在最不碍事、最难取放的地方吧。
比如:1、书架的最上层。
有的书架下面是带门的柜子,放柜子里也可。
2、当然,未见得一定要放在书架上,其它房间有合适的地方也可,比如衣橱上面。
3、不太贵重的话,装箱放在床底下或者储物间也可。
如果,有些书您虽然不看,但是想经常拿出来给客人显摆显摆,比如什么90年版的《绣像金X梅》,文物出版社的《中国金石集萃》,或者古籍善本,等等等等……那么,您可以考虑来一个金丝楠木的(防虫)、带玻璃门的(防尘)、带抽屉(放古籍)甚至带锁、带保险柜(防盗)的书架……这种书架可以放在办公室、客厅、茶室最显眼的位置上……这个不是开玩笑,不少藏书大(tu)家(hao)真是这么做,效果蛮震撼的。
接着是期刊杂志类。
如果你订阅期刊杂志,且有攒刊物的习惯,并且,每期看完几乎不会再看第二遍。
那么,这些期刊可以和收藏类书籍一样放在上述地方。
建议按期刊的发行顺序,一期期由左至右或由下至上放好。
我们有时会发现,某一期杂志的内容很有用,需要作为资料经常看,那么,就可以专门开辟一小块地方,比如书架的一格或某个柜子上,专门存放这种有价值的单期杂志。
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这一期杂志弄坏、弄脏,或者有朋友看到借走,弄旧,甚至弄丢,然后你的杂志刊号就不全了
不全了
不全了
不全了
藏书人显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一般来说,某期杂志值得保留的只会是某个专题。
所以,本人建议,可以将有用的部分扫描下来,存到电脑(网盘)里,杂志还是跟它的兄弟姐妹们放在一起吧。
推荐一个扫描APP,WorldScan扫描王。
然后是兴趣爱好类。
如果不是专门搞研究、做学问,那么,你所拥有的大部分书,应该都是根据兴趣爱好所选择的。
整理的原则:阅读频率优先,书籍开本其次,再次,书脊颜色最次。
有人按照书脊颜色整理书架……那纯粹是强迫症,或者是或者是搞装饰……除非,您能保证记得每一本书的书脊颜色和摆放位置……阅读频率优先简而言之,越常用的书,就放到离你越近的地方。
比如,你办公桌旁的书架,你沙发旁的书架,你电脑桌旁的书架,因人而异。
至于书的摆放,当你面朝书架站立时:1、对应你面部的,应该是你天天读的、最常读的书。
2、对应你腰部到颈部之间的,应该是你偶尔要读的书。
3、对应你头部以上的,腰部以下的,应该是你较少读的书。
可以参考下面的图片。
然后需要考虑的就是书籍的开本。
真正好看、好用的摆放方法,是根据开本来摆放,即同样高矮的书摆在同一格子里。
再讲一个小经验,由于书的宽度是不同的,所以,不要把书推到书架最里面。
在书架内壁留点空间,书脊到书架外沿也留点空间。
取某本书的时候,可以将两旁的书推进去一点(记得回头放书的时候在整理回来……)。
书的高度当然也要合适,比格子略矮5-10cm即可。
如果你将书推到紧贴书架内壁的地方,你只能抠书脊把书抠出来,很容易弄坏书或者弄坏指甲…所以说,你的常读书,应该在书架上占用2-3个不同大小的格子,分别对应32开,16开,以及特殊开本。
特殊开本,不要参差不齐的摆放,建议从左至右、低到高排列。
在较低的书上,可以摆个啊、普洱茶砖、烟盒啥的,调整一下视觉效果。
或者,可以一部分站着,一部分躺着。
以本人为例,常读书在整个书架上,大概也就占一个平方米左右吧。
既然是常读书,我认为它们就像朋友一样,熟悉它们的书名、书脊颜色、摆放位置,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各位认为,常读书有必要按照类别来摆放么如果常读书里有同系列的书,当然要将它们放在一起。
如果有什么特殊癖好,可以考虑按颜色渐变摆放……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在一个地点读书,人在不同的地点,阅读状态肯定也是不同的。
所以,凡是你经常读书的地方,有条件的话,就设立一个这样的书架,不需要太大,小型桌面书架也可。
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书架上,就放你的常读书。
以本人自己为例,大概平均每天花几个时,分别在两个地点:家里以及店里。
在家里,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读的都是偏学术的书,搞点研究,因此,这类书我都放在家里。
在店里,虽然古董店没啥生意,也经常来朋友客人,读书会受打扰,因此,店里放的都是些兴趣爱好类的书,或者是一些可以随时拿起、放下的学习类书籍。
这个概念是本人胡乱总结的……大概就是一些内涵丰富的,一时无法参透的,长篇阅读很累的,随时看看都有心得的,随时可以扔下不看的,比如《思考中医》、《燃灯者》、《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医运气学解秘》、《周易》、《灵枢》、《马未都说》、《荣宝斋》杂志等等等等……大部分藏书,应该统一放在一个大书架上。
我在后面有提到书架的尺寸等问题,这种大型书架,就可以按照图书专业分类来摆放了。
具体每一格放什么,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
看藏书量多少吧,比如科学类特别多,可以分好几个格子放。
但是宗教、哲学、医学特别少,合并到一起就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每一格书架放满才去用另一格,请给你的新书预留足够的位置。
常读的书总有读完、读透、读烦的时候,那时候,就可以将它放回你的藏书架了。
不要把已经彻底读完的书遗留在常用书架上
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书架才会越来越乱。
再就是,谁都会偶尔外出或旅行。
短暂外出,比如聚餐、会客、乘车等等,可能有少许富裕时间,可以用手机一类的设备放点电子书看,不建议带纸本书。
长途旅行,坐飞机、火车,闲得蛋疼,强烈建议:只带一本你平时读不进去的,但是又很有用的书,寂寞会逼你把它读下去的…… 当然,你可以选择玩、和旁边乘客聊天、打牌……学习、研究类书籍。
用的时候几乎天天要用,不用的时候几乎打入冷宫,整理方法同上。
本人也不是正规学院派,纯是自己瞎研究…只能分享几点经验:1、严格做好分类,参考书、相关书籍、引用资料,分开放置。
2、做好书签,书签,以及书签。
3、需要的引文,以及重要参考文献,建议扫描之后存在专门的文件夹里。
一定要整页扫描,标注好书名、页码。
4、资料不怕多,越多越好。
脏、旧都无所谓,反正也不是用来收藏的,能买二手书就买二手书,带笔记的也很好,能用电子版就用电子版。
整理书的经验大致就是这些吧……实用、方便优先尽量整齐、美观善于利用各种空间选书经验——到底什么样的书才值得收藏。
好大的题目……慢慢补充……先推荐一些出版社吧,排名基本不太分先后……由于从小接触上一代(50后
60后
)出版人,备受出版界的叔叔阿姨照顾,以下评价,掺入了许多个人感情。
另外,由于人和人的口味、爱好、关注点均有不同,因此,对于出版社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见仁见智吧~~出版社1、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人文、社科类学术书为主,也搞过金庸、蔡志忠一类畅销经典,紧跟文化潮流,时不时地出好书。
我是三联书店的后裔,必须将它排第一。
2、商务印书馆:学术类,最著名的就是汉译名著。
3、中华书局:古籍类。
4、人民文学:虽然我不看,但是总要排上它,文学类。
5、世纪出版集团:原上海N家大社合并的,各类书都有吧,整体水平OK。
6、广西师大贝贝特:后起之秀,近年来,N家贝贝特一起发力,尤其北京贝贝特搞的理想国,社科类,文艺类,都有好书。
7、山东画报:图册类。
以前不少好书,后来也……8、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出版社:不少经典专业教材什么的。
9、西泠印社:金石、书法、古籍等等。
10、外研社、外教社:语言、外语类。
还有百花文艺、凤凰,世界图书,新星,海豚,中信,岳麓等等等等…总之,多关注一些大出版社,总能发现好书。
淘旧书更是如此,过去没那么多书商,就大出版社才靠谱。
版本相信这里有很多藏书人比在下更懂书籍的版本,不过,肯定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因此本人还是献丑谈谈吧……古籍善本就不谈了。
自古以来,所谓“藏书”,实际上藏的重点不在于“书”,而在于“版本”。
例如,同样是《黄帝内经》,有唐本、宋本、天一阁本、文渊阁本、武英殿本等等等等,各个版本各有特色。
评判一个藏书家的功绩,不在于其藏书数量多少,而在于其藏书的质量,即藏书的版本好。
现代书籍亦然,尽管都是印刷厂批量印刷的,但版本之间还是差距很大的。
版本,即Edition,是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修订、印刷、翻译等等,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版本概念涉及面很广,包括:作者,选题(或者说内容),校对,出版社,开本,版次,译者(假如有),编辑,美工,排版,印刷,装帧等等等等……分条目慢慢整理吧……随后慢慢补充:1、最基本的:错字少,排版舒服,字体大小合适。
正版书不一定没错字哦。
2、出版社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大出版社的图书品质是基本稳定的。
小出版社有时候会把书号弄出去乱搞,或者一些人为了评职称、搞宣传什么的乱出书,一定要注意分辨……3、一版一印,即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对阅读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但对一些极端藏书家来说,一定要追求一版一印。
4、译者。
选择外文译著一定要关注译者
比如《源氏物语》,可能丰子恺的译本就比较好。
5、开本。
开本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书看着舒服不舒服。
设想一下,假如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是小32开的,吐血不吐血
假如西游记连环画做成大16开的,囧不囧
这是我编造的极端例子,但是确实有很多书的开本设计很脑残,具体就不指名道姓了……6、插图。
不要以为随便塞几个相关图片进去就是插图了……插图的数量、位置、大小、清晰度、内容切合度以及是否偏色等等,都将影响书籍的阅读感受和实用性。
7、插画亦然,可以为书籍增色不少。
8、评注本。
古籍常有评注本和白话文本,固然有精品,但是,若没有一定的基础,恐怕会被一些错误注解所误导,不建议选择现代评注本和白话文本。
当然,古代的名家集注本,也并非都靠谱。
9、换汤不换药版本。
什么全新版、重编版、精编版、彩色版等等等等,大多是换汤不换药,建议收藏一个经典版本足矣。
10、修订版。
大部分书籍存一个经典版本即可,但是,有些书籍,尤其是科学类专业书籍和教材、百科全书、辞典等等,一定要选择最新的修订版。
固守经典与紧跟前沿并不冲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真正想要藏书的人,可以考虑贴着墙打一套专门的书架。
提几点打书架注意事项吧:1、建议书架高2米以上,宽1米以下。
如果是定在墙上的,可以到顶。
不要太宽,每一层放书的隔板越宽,需要的承重能力就越高,一旦压断了……你懂的……2、书架每一层的高度一定不要统一。
最大的格子在最底下,放一些大开本的书,这样可以压住重心以防书架倾倒。
最顶上的格子也可以是大的,但绝不能是最小的,否则,书架2米以上的话,你抬着头根本看不清小书的书名。
每一层的一般高度在30cm左右,能放下绝大部分32开的书,大格子45cm左右。
3、每一层的深度可以在50cm左右,既保证了书架稳定不会倒,又可以前后摆放两排32开的书,书店一般会这样放点库存书(各位,逛书店的时候想要外观新一点的书,就去后面掏一下吧……)。
放一排大书的话,前面还能放点杂物(当然这不是个好习惯……显得比较乱……但是真的很节约空间)。
4、一般书架都是木头的,一定要厚,结实
厚、结实
铁书架很好用,但是不好看。
当然,一般的家庭不可能弄那么多书架,那么,就一定要学会合理利用空间,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来存书,包括卫生间。
几个tips:1、都知道书立吧,多买点,可以把书卡在窗台上啊,写字台边啊,电脑屏幕后面啊,任何平坦的台子都可以。
2、把书躺着摞起来是最节省空间的,但是,不好取用也不美观,不建议这样放。
虽然我经常这样放… 旧杂志可以这样摞。
3、箱子。
纸箱子、木头箱子,厚、结实
最好别用塑料箱子。
常年不需要用的书,统统丢进箱子里。
用纸记下书名,放在书的最上面,或者贴在箱子外面。
4、现在的家具多种多样,可以自己开发一下拿来放书。
墙上的悬空书架啊,带小书架的茶几,等等等等……5、书架比较占空间,家具挡在书架前其实也无妨,像我一样,把不重要、几乎不看的书挡起来就可以了。
反正,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
防潮、防虫、防水,这些不用说了吧,还需要注意,防火
防火
防火
1、书架旁边千万不要走电线,建议不要用带灯的书架。
凡事总有个万一。
2、书架不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要放在阳光能晒到的地方。
海风潮,容易发霉。
阳光晒,如果极干燥,有着火危险,不干燥,长期晒也会掉色,卷边。
3、不要在书房抽烟。
一是为了防火,再一个,书会吸味的,除非你想让你的书沾满烟味……这里扯句题外话,普洱茶存在书房就很好。
4、干粉灭火器。
谁能保证永远不失火
失火了用水浇
我家常备三个灭火器。
建议一个书房一个。
电子书的选择和整理慢慢补充吧……借 @墨寒 的提醒,先谈一谈电子书和纸本书的取舍。
个人认为,纯粹为了通读、研究、参考书的话,电子书是不二选择。
原因很简单:高效。
随身携带查阅,关键段落可以加书签或截图保存,便于检索有效内容,节省桌面空间等等等等……本人刚刚完成一本书籍的创作,偏研究向,电脑接双屏幕,左边屏幕开一个word写作,再开一个电子书窗口,右边屏幕开两个PDF窗口,桌上还有两本纸本书,纸本书里的书签乱七八糟,电脑里还有一堆截图和参考文档。
如果全都使用纸本书和打印文件……恐怕会乱作一团,简直不敢想象……我由衷地佩服老一代泡图书馆做研究的学者
随着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人们阅读电子书的体验一定会越来越好。
但是,电子书至今仍然无法替代纸本书的一种功能,就是“翻翻看”。
比如我手边有一本纸本的《马未都说》,都是一篇篇的小文章,我拿起来,随便翻开一节,就可以看。
电子书就不行了,我只能一页一页翻,或者跳页,感觉就不那么闲适随意了。
但是,如果我想在这本书中搜寻和铜镜有关的内容,电子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辞典。
我手机里有电子版牛津《ODE》辞典和日语《大辞林》,检索非常方便,还有关联Link。
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会跟我有一样的习惯,就是喜欢翻字典。
电子辞典没法解决。
在此强烈建议,如果有IT界人士能看到的话,电子书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入“摇一摇功能,摇一下,然后哗啦啦翻页,随机翻到某个章节的开头,或者辞典随机跳到某个词条。
现在,电子书还有一大问题,就是D版居多,粗制滥造,鲜有好版本。
个人认为电子书的好版本应该具有以下条件:1、正版。
最好是像AMAZON一样,能够做到每一本书跟作者三七分账,而不是国内现在普遍的买断电子版权,作者获得不了太多利益。
只有支持、保护创作者,才会有好作品出现。
2、编目完整、清晰。
目录精确到小章节最好。
3、版式舒服。
页眉页脚什么的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妨,主要是排版合理。
4、引用、注解齐全。
引文清晰,最好有link,注解最好有单独的弹出框。
这是未来的技术发展问题了……5、图片完整、清晰。
多数电子书都输在图片上。
所以,图片类电子书,一时半会儿很难取代纸本书的地位。
6、错别字少,特殊符号齐全,没有内容缺失等等。
我相信,总有一天,各种书籍(包括古籍)都会向上述趋势发展出正版或者公版电子书。
正版电子书的制作和推广,不单单是出版社和电商的问题,应当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期待政府、院校、研究所能够参与其中。
至少,希望政府能完善法律法规来监管吧。
很多人在使用D版电子书,我也是。
我相信这其中很多是无奈之举,有些书既买不到纸本,又没有正版的电子版,我国的图书馆又不那么开放,情何以堪
这里提倡一下,如果您要读的书有正版电子书,如果您买得起,希望您购买正版,正版电子书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支持。
介绍点能学到东西的好书,看进去能吸引人的书
《儒道至圣》各种古诗词 诸子百家 唇枪灭妖蛮,笔伐众半圣
对子下联,跪求,泪求,实在不行,我光身子求
洛阳纸贵,十年三都赋神舟星奇,一鸣百国敬,先挂个号,待后再斟酌。
十个有哲理的事件,带评论重谢
座位的尊严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名叫乔治逊,是个黑人。
有一次,乔治逊乘坐加利福尼亚飞往华盛顿的班机。
他身边坐着一位白人女性,衣着华贵。
乔治逊刚坐下来,就听到那位女士嘟囔了一句:“真讨厌,黑鬼。
”乔治逊没有介意,还谦逊地对她微笑。
那位女士更不高兴了,对空姐大声喊道:“真是倒霉死了!我实在受不了和一个黑鬼坐在一起,请再给我找一个位子!” 几分钟后,空姐回来了,很有礼貌地对她说:“对不起,经济舱已经没有空位了,只有头等舱还有一个空位。
我们已经得到了机长的许可,考虑到有这样的特殊情况,为了不让乘客和一个讨厌的人坐在一起,就破一次例。
”然后,空姐转向乔治逊说:“先生,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请你去头等舱。
”这时,周围的乘客站了起来,使劲地鼓掌,还有人大声叫好。
人们在尊重别人的时候,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如果践踏了别人的尊严,自己也会蒙受屈辱。
腾出一只手给别人腾出一只手给卑微者——赞扬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狂妄者——规劝他们,腾出一只手给奋斗者——推进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绝望者——点拨拯救鼓励他们……在生活、工作、事业中,如果我们善于用善良友好的行为去帮助别人,往往会得到同样善良友好的回报。
(一) 古罗马的斗兽场曾经有千百次人兽相斗的血腥场面,但这里却上演过一次饥饿的狮子救奴隶的奇迹。
那次,在斗兽场上,饥饿了好几天的狮子被放了出来。
当时,缩在墙角的囚徒罗支莱斯颤抖着拎起长矛,默默地祈祷。
他想自己快完蛋了,但愿狮子能给自己留下一具全尸。
饿极了的狮子一眼就瞅到了墙角的人,它大吼一声之后,便迫不及待地猛扑上去。
罗支莱斯眼睛一闭,把长矛向前一刺,狮子却灵巧地避开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只狮子突然停止了进攻,并且围绕着罗支莱斯打起了转转。
然后它又忽然停下来,缓缓地在罗支莱斯身边卧下来,温顺地舔着他的手和脚。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不一会儿,猛地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罗马皇帝也大为惊讶,破例把罗支莱斯叫到看台上来询问缘由。
原来在一年以前,罗支莱斯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受了重伤的狮子,他小心翼翼地给狮子包扎了伤口并照料它直到它伤口愈合,才送它回到森林。
今天在斗兽场里遇到的正是这只狮子。
听完了罗支莱斯的讲述,罗马皇帝大为感动,立即赦免了他。
人们说真正救他的是罗支莱斯本人,而不仅仅是那只不失仁义的狮子。
正是他自己种下了善因,所以他才收获了善果。
(二) 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20多岁时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穷人》。
学工程专业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给《祖国纪事》。
编辑格利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开始看这篇稿子。
他们看了10多页后,又继续看了下去,一个人读累了,另一个人接着读,就这样一直到晨光微露。
他们再也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顾不得休息,便直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扑过去紧紧把他抱住,流出泪来。
涅克拉索夫性格孤僻内向,此刻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感情。
他们告诉这个年轻人,这部作品是那么出色,让他不要放弃文学创作。
之后他们又把《穷人》拿给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看,并叫喊着:“新的果戈里出现了!”别林斯基开始不以为然:“你们以为果戈里会像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吗?”但他读完以后也激动得语无伦次,对陌生的年轻人说:“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出了反应:“多么好的人!我要勤奋,努力成为像他们那样高尚而有才华的人。
”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成为俄国19世纪经典作家,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格利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因各自的成就早就赢得人们的尊敬,但他们从最初就预料到这个年轻人的光芒将盖过自己时,仍毫不犹豫地“腾出一只手”托举一个陌生人的高尚行为,更令人尊敬地将他们载入了文学史册,同时,成名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们的赞誉,又将他们的形象烘托得更加光辉灿烂。
热爱青春的请举手电影《亲爱的伽利略》,就是一部糅合了亲情、友情、人性的青春电影。
小樱和小棉是两个普通的泰国女孩,小樱因顶替老师签名而落榜,小棉刚刚经历分手之痛。
为了摆脱令人沮丧的现实,两人决定到欧洲旅游。
语言不通、经济紧张,都不能阻拦两个女孩前进的步伐。
因为青春,没有什么不可以。
大本钟、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在小樱和小棉的想象中,欧洲好像一幅色泽温和的画卷,有着无穷的美丽。
可是现实毫不诗意,刚下飞机,两人就迷失在人潮拥挤的飞机场。
这仅是她们一连串麻烦的开始,初入欧洲的喜悦消散后,生存问题摆在眼前。
小樱找到了一家泰国餐馆打工,老板是一个脾气乖戾的女人。
幸好,餐馆中有个汤姆哥,是个单纯善良的人,胡子花白,还要人家叫他哥哥,而不是叔叔。
汤姆哥对小樱说:在这里打工,确实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和家里的感觉不一样。
朴素的话语,提醒了小樱家的珍贵。
这个生性倔强的女孩,开始重新认识长久包围在她身边而又被她有意无意忽略的亲情。
离开了英国,小樱和小棉来到了巴黎。
不同的是变幻的美景,相同的是现实的一地鸡毛。
因为压力太大,小棉病倒了。
在小樱手足无措的时候,隔壁古怪老太太送来了一瓶阿司匹林,露出了难得的温柔。
也许,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困境中,因为这样那样的琐碎而不开心,但是有一种感情是相通的,跨越了国籍和语言,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友爱。
在巴黎,她们还认识了一个叫皮西的泰国人。
皮西是一个很特别的年轻人,住在破旧的厂房,和一群兴趣相投的年轻人,玩音乐,办画展,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在皮西看来,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设计和过度的追求,认真享受每一刻,就是最大的快乐。
皮西散淡的生活态度下,隐藏了一颗敏锐的心。
他发现小樱有极高的设计天赋,却因为顶替老师签名被发现,而自暴自弃。
他对小樱说:承认错误,重新开始,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小棉和皮西的交往,则多了一份浪漫。
两人漫步巴黎的大街小巷,在人潮拥挤的街头,小棉举起了牌子:谁想家,请拍手。
行色匆匆的人们,看到了牌子,微笑,伫立,继而拍手。
皮西也举起了牌子:需要拥抱的,请举手。
小棉的手,举了起来。
陌生的人们,在这一刻相知相识,相亲相爱。
经历了麻烦和困窘,也经历了温情和感动,两个女孩的华丽的冒险终于结束了。
她们回到了最温暖最安心的地方,那就是家。
那个永远年轻的汤姆哥,让她们学会珍惜亲情。
那个古怪的养猫老太太,给予她们关怀友爱。
那个带着艺术家气质的皮西,让她们不断进取。
而一路走来的相互陪伴,给了她们最宝贵的友情支持,澄澈如柠檬水一样的友情,只存在于女孩子之间的友情。
友情、亲情、绚烂的青春,在看完电影后,一定能明白片名的隐喻。
1500年前,伽利略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今天,两个泰国女孩则发现,自己不是地球的中心,很多挫折不过是生活中细小的烦恼罢了。
学着宽容,学着理解,青春才能更美好。
为什么要向笨人学习邻居有个小姑娘,经常会问一些让她母亲很难回答的问题。
比如说:妈妈,你不是要我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为什么总让我向笨人学习呢? 在这个小姑娘眼里,像“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就是笨人——他为什么要移山呢?挖个隧道不行吗? “妈妈,为什么要给我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白天黑夜地看书才学得会
看人家牛顿,在苹果树下睡了一觉,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多棒! “妈妈,‘精卫填海’是说精卫笨吗?它那么小的一只鸟,怎么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把海填上呢?”——这个故事说的是做人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怕困难。
——可是,精卫并没有把海填上呀!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小姑娘写了一篇作文,她母亲看了以后,觉得实在不能当作业交上去,就拿来让我给辅导辅导。
我看了一遍,中心大意是说:“我看了一个‘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是我想如果那个老婆婆想要一根针的话,为什么不能挑一根铁丝磨呢?那样不是快一些吗?怎么可能有人那么笨,用铁杵磨针要磨到什么时候?” 幸亏我学过儿童心理学,我太清楚怎么对付这类“自以为是”的孩子了——我问那个小姑娘,连你都知道铁杵磨针太费时间,为什么人家老婆婆就不知道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针,但是有几个人能把铁杵磨成针呢?你觉得别人笨,可是在比你聪明的人面前,你是不是也是一个笨人?比如说,人家瓦特看着水烧开了把壶盖顶起来,就发明了蒸汽机,你怎么就发明不出来呢?再比如说莫扎特还是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演奏钢琴并且会写钢琴曲了,你怎么不会?让你向笨人学习,不是让你学习他们的笨,是为了使你在遇到比你更聪明的人的时候,能够不泄气,用铁杵磨针精卫填海的“勤”和“毅力”去跟命运拼搏。
小姑娘的妈妈感激我。
其实有什么好感激的呢?我不过是重新讲了一遍“龟兔赛跑”的故事。
顺便说一句,我见过太多聪明的“兔子”,他们一见到比自己快的“物种”,就连跑步的勇气都失去了。
那是聪明人遭遇对手特有的自卑感,因为他们手里只有一张王牌——就是聪明。
如果他们不幸失去这张牌,他们就会把自己当成“铁杵”,信心全无。
在这一点上,他们真的不如笨笨的乌龟,一步一步走自己的路。
人心是个容器前不久,收看了一期访谈节目,嘉宾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马先生在谈到陶瓷时,说容器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不能把容器狭隘地理解为杯、碗,像澡盆、汽车、住房、硬盘都是容器。
听到这里,我就想,人心不也是一个容器吗?那么,人心这个容器容什么呢? 容人之长。
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人能歌善舞,有的人文笔一流,有的人耳聪目明,有的人胆大心细……反正,“天生我材必有用”。
容人之长,就是要懂得欣赏和悦纳,而不是嫉妒和仇恨。
这样,心才能平,气才能静。
都说“人比人,比死人”,其实,比死也活该,谁叫你和别人比呢?如果说你不容,别人的长就变短,不容倒还有几分,可你再怎么不容,长的照样长,短的依旧短,不容也无用。
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聊的争比上,不如修心养性,提升自我。
容人之功。
心胸狭窄的人,对别人的成功,往往耿耿于怀,甚至咬牙切齿。
这实际上是嫉贤妒能、嫉名妒利的心理在作怪。
这种人,要么眼红别人得的好处多,要么害怕别人有了功自己受威胁,所以总不能坦然面对别人的成功。
其实,冷静想想,如果别人如己、胜己,是靠努力、实力和机遇而成功的,有什么不能容?如果别人逊己、劣己,是靠投机、使诈和关系而获胜,岂不更可容?前者是名至实归,后者是徒有虚名,哪一个都可以容。
容,则心宽体胖;不容,则心劳日拙。
容人之得。
人都有欲望,说无欲那是自欺欺人。
当然,欲望有大有小,不同时期、不同处境,欲望也不相同。
要容人之得,多半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毕竟,温饱不愁了,还有山珍海味,别人能吃到,你吃不到,心里舒服吗?房子不缺了,还有庄园别墅,别人能住到,你住不到,心里服气吗?薪水提高了,还有日进千万,别人能赚到,你赚不到,心里爽快吗?因此,如果你不容,老感觉上天不公平,老抱怨日子不好过,那就真的越来越难过。
相反,尽心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不愉快。
容人之仇。
这是容人的极致,老子说的“以德报怨”就是容的最高境界。
梁宋就不怒楚人搔瓜,反而帮其浇瓜,从而梁楚结为友邦;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反而任用管仲,从而为国得一能臣;唐太宗不咎谋害之计,反而提擢魏征,从而为己树一镜子。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
与人不和时,主动忍让,换位思考,可以避免矛盾激化。
如果已经形成矛盾,以诚心感人,以宽心容人,常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菜根谭》里也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可见,容人之仇,实有必要,更为可贵! 总之,人心这个容器,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容纳整个世界,小可以小到不容一粒细沙。
你的容量有多大,在于你的心有多大。
把石块放在哪里一对丹麦小兄弟,他们很不幸,很早的时候,他们的妈妈就因为生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只有和父亲相依为命。
但他们的父亲却是一个既嗜赌又吸毒的人,根本不管这两个小兄弟的生活,不是躲在赌场里几天几夜不回家,就是把钱全买了毒品,躺在家里不分昼夜地吞云吐雾,甚至喝得烂醉如泥,趔趔趄趄回到家里摔桌子砸碗,把两个孩子吓得缩在墙角里哆嗦个不停。
家里值点钱的东西,父亲全都变卖了,换成了自己的赌资和吸食毒品的毒资。
后来,家里的一切全部卖空了,父亲为了吸毒,竟在夜里去偷盗和抢劫,很快就落入了法网,被送到了哥本哈根附近的一个监狱里。
唯一的亲人入狱后,这两个小兄弟成了无依无靠的社会孤儿,他们先是行乞,稍稍大了一点儿后,他们就开始在城镇间忙碌着收集废品和捡拾垃圾。
他们流浪着,饿了,就讨一些东西填饱肚子,困了,就蜷缩在村庄或城镇的墙角里睡觉。
收集废品和捡拾垃圾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
每每把废品卖成钱后,哥哥便会找上一家餐馆美美地大吃大喝一顿,或者到街头的地下赌场去赌一把。
而弟弟呢,则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每一克朗,他把它们用蜡油纸一层层细细包好,然后把它们藏起来。
后来,他攒的钱多起来,就把它交给一所贫民学校,作为自己的学费,以便自己每礼拜可以去读3天的书,和许多孩子一起听老师讲课,跟老师学唱一些歌曲。
哥哥12岁的时候,由于长期在街头赌场的耳濡目染,他已学会了喝酒、吸毒、骂人和打架,并很快成了街头一群小混混们唯命是从的小头目。
他们聚在一起吞云吐雾地商量偷窃,结伴去斗殴、打架,闹得一派狼藉。
而弟弟则更爱读书,他每个礼拜利用两个白天和夜晚去餐馆、旅店、港口打短工,其余的时间都呆在学校里或图书馆里,他开始写诗,写一些短文投寄给报社或杂志社,他做梦都期盼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人们敬仰的诗人或作家。
10年过去了,早已分道扬镳的两个小兄弟都成了20多岁的青年。
不同的是,哥哥因为一次街头打架将人刺死而被投进了戒备森严的监狱,而弟弟则大学毕业了,并且因为已经发表了大量出色的诗作和小说,而成了整个丹麦家喻户晓的诗人和作家。
2004年圣诞节前,一家报社的记者根据别人提供的采访线索,到监狱去采访那个臭名远扬正在服刑的哥哥,记者问神情沮丧的他说:“关于你父亲的劣迹我们已经全部知道了,你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不是同你父亲留下的不良影响有关呢?”哥哥十分肯定地说:“是的。
我父亲的劣行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在我的心上,以致我重蹈了他的旧辙。
” 采访完哥哥,记者马上又去采访他那已经成为知名作家的弟弟。
记者问:“对于你的父亲,你哥哥认为他是一块重重的石块,是他才使你的哥哥走进了监牢,而你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是不是也受过你父亲的影响呢?” 弟弟也十分肯定地说:“是的,我肯定是受到过父亲的影响的。
”记者不解地又问他说:“同样是深受同一个父亲的影响,那么你哥哥为什么成了臭名远扬的罪犯,而你却成了一个令人敬仰的诗人和作家呢?” 弟弟说:“对于我和哥哥来说,父亲都同样是压在我们两个心灵上的一块沉重的石块,但不同的是,哥哥始终把这块石块压在自己人生的脊背上,而我却把它放在脚下成了我人生向上的一个台阶。
”是的,石块放在背上就成了负担,但如果你能把它放在自己脚下,它则会成为你向上的台阶。
莫测的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肯定会遭遇许多大石块,是让它成为负担,还是让它成为你向上的台阶,关键在于把它放在自己人生的什么地方。
抓住机遇的手他是台北人。
在爷爷的教导和影响下,从小迷恋古典诗词,《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书背得烂熟,爷爷问他长大做什么,他会说“做个诗人”,爷爷微笑不语。
稍大一点,他对电影非常着迷。
爷爷再问他的理想时,他会响亮地回答:“做大导演!”爷爷笑着点头之后又摇头。
由于家境一般,父母并没有钱来投资帮助他实现理想。
因此,他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苦苦打拼。
他做过防盗器材的推销员,还曾帮别人送过外卖,生活的艰辛让他更懂得机遇的重要性。
他经常留意电影界的一些消息,专门研究世界著名导演的作品,比如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的谎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等。
每看一部电影,他都会在夜晚细细揣摩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甚至那些主题曲的旋律及歌词。
有时也写一些剧本,却一直没有勇气给人看,因而始终没人赏识。
当时台湾地区电影呈现整体滑坡趋势,父母也劝他打消关于电影的念头。
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进行歌词创作,把自己的作品分寄到各大小唱片公司和音乐人手中,每次都要寄出上百份这样的“求职信”,但一直都是石沉大海。
一个失望而寂寞的夜晚,他喝了不少酒,昏昏沉沉地睡着。
半夜12点,一个电话吵醒了他,竟然是当时台湾电视名嘴吴宗宪打来的。
听到“吴宗宪”这三个字,他的酒一下子全醒了。
原来,吴宗宪看了他寄去的信,非常激动,迫切邀请他到自己新成立的音乐工作室任职。
突然的惊喜让他激动异常,当夜不能成眠,提笔又写下两首歌词。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访吴宗宪,两人一拍即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从此,他成为专职的作词人。
不久,又一次绝佳机遇降临到他头上。
吴宗宪工作室迎来一位初露头角擅长作曲的歌手:周杰伦。
吴宗宪让他手下的十几位词人都来写词,然后让周配曲。
所有的词作者中,周杰伦最欣赏他的词。
于是,他们迅速成为公认的黄金搭档。
不用说,你也知道了,他就是:方文山。
两人的配合默契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
周杰伦想要音乐有一点李小龙的感觉,方文山就送上《双截棍》;周杰伦想要加一些东瀛的味道,方文山立刻写出了《忍者》。
同样,也只有周杰伦飞扬跳脱、不按常理出牌的曲风,才把《爱在西元前》《印弟安老斑鸠》这样想象力井喷的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优势互补的结果,造就了一对音乐上的天才。
不久,周杰伦和方文山双双被台湾阿尔发唱片“收购”,两人的发展空间被无限拓展,周杰伦也迅速出位,成为全亚洲的创作新人王,方文山从此也挂上了“御用词人”的头衔。
方文山的歌词风格不同流俗。
他把流行音乐从靡靡之音带回了古典与历史的音乐融合、怀旧和真挚的相融,具有独特的韵味。
方文山为周杰伦创作的歌词中佳作如云:《龙拳》《双截棍》《爱在西元前》《上海一九四三》《东风破》《七里香》《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等。
有专家赞道:方文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成名后的方文山依然低调,他只用心做好自己“写歌词”的那份工作,并将这份工作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在自己的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中,总结说:机会比实力重要。
不过,紧接着他又补充一句:实力不够的时候,肯定会流失机会。
人生中所谓“机遇”,其实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
没有实力,你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抓住机遇的手。
林清玄开讲啦观后感200字
之前曾经读过林清玄的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温度,常常在想象在文字背后的作家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当第一次在“开讲啦”看到他的庐山真面目之后,我想这一辈子忘记他的可能性很低,当然他的外貌应该贡献很大,但最为重要的他脑袋里所装的内容以及他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让我为之动容.看了这个视频以后,突然间一股暖流沁透全身,瞬间觉得豁然开朗.我明白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应该被谁保证.然而往往却被周围的一些人的只言片语和种种看法所影响,从而给自己设限,绑住了我们本应该飞得更高的翅膀.其实这些都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立,谁都有自己的奋斗历程,任何人不能取而代之,每个人到达什么样的高度,也许不能说完全靠自己,但是起码有80%.人生价值必须得有一些东西支撑才能得以实现,我想这些东西应该是梦想和坚持,林清玄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一部穷人版的励志奋斗史.有时候我们总是在繁琐而机械的生活中失去了自己最先出发的初衷,而最后过得浑浑噩噩,岁月过得去,只听得见“梦碎的声音”.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开始懂得思考的时候需要拥有的自己的梦想,然后在各种平平谈谈日子和突如其来的困难中坚守,这样在埃及金字塔下,看着夕阳和夕阳下的骆驼的可能是我们.我们每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我发誓我一定要做”的精神和态度,这几个字是我们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所发出最为强烈的呐喊,是我们精气神的体现,这一种呐喊和精气神将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我看林清玄“开讲啦”,最真实的感受.
为什么古时候的枕头要用石头或玉
石头的不了解,有瓷质的,大多是用于小憩的,有益于颈椎,我现在还用呢,午睡用,古人晚上睡觉用的也是棉之类的,荞麦的要到清才广泛用,瓷枕是当时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等等的映照。
玉当然是贵族甚至是皇族才配用的,玉在中国,自上古开始就是礼器,是通灵,人界沟通仙界的介质,过去不是有游梦仙枕么,说白话就是做美梦,到仙境的意思。
知道的不多,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