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对寒山说:“若干年后,你且看他。
”两人都是和尚。
他们有一段精彩的关于人性的对话。
这是最后一句。
君心若似我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寒山是得道的禅师,又传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所以有人要问寒山的境界,因为他不是寒山,怎能知其心境
又如何能瞭解大道呢
心路为何不通,定是无明障碍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心本如水,柔软清澈,一念执著,如水结冰,纵遇夏天,冰仍未释;日本光明,无所不照,一念妄想,如雾朦胧,纵日出现,雾依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寒山的心,没有边际;寒山的境,没有极致。
凡夫的心,有所设限;凡夫的境,有所尽头。
因此寒山的悟境,与凡夫是不同的。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我们若能将心中的冰山融化,知见的迷雾吹散,就能像寒山一样,无所障碍,自然就可领悟其中的大道呀
结语:凡圣之心本同,只因迷悟有别。
心中的障碍,犹如冰山;内心的无明,恰似晨雾。
移除一切的执著,破除所有的罣碍,就能由迷转悟,直达寒山之路。
PS 但是如果你真以为迷雾是知见障了 或许也不对 公案禅诗神马的 本来就是各自瞎想 有人给你解释了 其实是毛用没有的 通俗的说 类似道心之衰 知道了别人的道心之衰 与你到可能是永远的知见障 永远无法合大道了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赏析】这首诗是寒山诗歌中的代表作,寄山道寒岩的描写,展示诗人空寂超然的心境。
山路幽寒,滨涧凄冷,时有鸟啾,山空无人,清风洗面,落雪积身。
前三联描写了山水、气候、环境,浸淫了渺渺的寒意与枯寂的情趣;尾联写山中不计年,超然不晓世时,以示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情。
全诗每句句首均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赋予本诗特殊的韵味。
PS 如果要我说呢 寒山只是想说 :啊啊啊好JB冷清呦……JB冷清呦……B冷清呦……冷清呦……清呦……呦……但是冷清多好 其实他心里颇爽 随笔这样感叹而已 啊啊 爽了一b 本人表示万分羡慕 就是气候略冷
上联是:寒山寺死了个和尚,下联是什么?
寒山寺死了个和尚远水亭活了个喇嘛
求天目中峰和尚 拟寒山诗和东语西话上 全文 谢谢啦
你《拟寒山诗》我没找到,显示的是在《中峰和尚广录》第十七章《东语西话》是第十五章就是下面的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至近而不可见者,眉目也;至亲而不可知者,心性也。
眉目虽不可见,临镜则见之;心性固不可知,彻悟则知之。
苟非彻悟,而欲知心性之蕴奥,是犹离镜而欲见眉目也。
昔大梅常和尚问马祖,如何是佛
答云:即心是佛。
常公闻是语,当下如十日并照,情云识雾应念廓清,直往大梅山,一任非心非佛,此其彻悟之样子也。
自尔,即心是佛一语,流布海宇。
岂唯参玄上士户知之,至基贩夫灶妇,凡言论之顷,未有不言心便是佛者。
逮叩其以何为心,则茫然不知是处。
此类且置之勿论,间有素称参学之士,一歌一咏,指其心体,宛若观眉目于镜中,毫发不隐,逮以然哉
盖常公乃彻悟者也,他人则情解者也。
情解这者,语益工而旨益昏,言愈奇而理愈昧矣。
或曰:照眉目之镜,可得而求之;悟心性之旨,未闻其要也。
对曰:但信根于心,则悟不难也。
或不以信,未有无因面自悟者。
古者之信,不待有所警省,亦不待有所劝发。
唯信根于心,如饥者之欲食,念念未尝间歇,穷情竭虑,信信不已。
一旦触发,如久忘勿记,此常公之于马祖言下,岂偶然哉
今人不之彻悟,任以即心是佛这辞挂于唇吻,与情妄分别,浩浩无时,唯增其多语耳,于心佛何有契会之理也。
情何物也,执而不化之见妄也。
未有情而执者,未所执而非情者。
情之所以执,盖出于这妄也。
所迷者何
乃迷自性,转而为情也。
众生之情执有同焉,有异焉。
谓同,则同乎憎爱;谓异,则异其憎爱。
所趋之见,差别万殊,不可得而一也。
有二人焉,一人执东为是,则所向皆东,一人执西为是,则所向皆西。
其执东为是者,每以西为非,而不知执西为是者,反观吾之东亦非也。
其执东者,不知西向之人,指吾东为非,其进东之步益远。
自以为益是,彼以为益非。
其执西者亦然。
二人之所执,不翅矛盾之不相入也,以其不相入,则天下之是非未有能同之者。
故圣人世起而救之,垂言言教,必欲同其是非之心,化其所执之情。
奈何教迹愈彰,而是非愈炽。
且古今三教鼎立,其互相诋訾者,以各专门,不容其不是非也。
如一佛之垂化,观万法唯一心,一心即万法。
所以彰万物为教,标一心为禅,名常异而体常同,教即文字,而禅离文字也。
究其所以,特不过破情执之迷妄,混入一心之灵源而已。
以即文字离文字之执未化,而教与禅宛如冰炭,盖有离即之二也。
至若教非教,禅非禅,虽圣人亦不能敛袵而退缩矣。
且日亲性理之学,尚不能化其所执之是非,使素昧教理之人,忘其所执,不徇是非,又倾听异戒饥人见饭而勿餐也。
古德有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法法解脱之训,昭若日星。
未即验其证语者,盖情执未化,不能不见是非也。
要而言之,化执无越于忘情,忘情莫先于悟性。
性其悟矣,则情不待忘而忘。
情忘,则是非之执若春霜当赫日,安有不化这理哉
幻人世居杭之新城,族孙氏,祖迁钱塘,父母生子女七人,幻居其最后。
方离襁褓,唯以歌呗佛事为儿戏,邻人异之。
七岁从市学,读《论语》、《孟子》未终,九岁丧母而辍学。
早负出家志,以世相日拘,百讲莫脱。
至二十四,其所缚之世相,不待作意而划然自然,实至凶丙戎岁也。
是年五月,独登山礼先师,已而通《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解。
自尔,经书语言颇沾其味,非悟也。
丁亥二月,信女杨氏,授以资具,从山海参翁登山剃染。
己丑,充堂司。
庚寅,欲潜去,密为松为所知,助腴田三亩,复令参堂。
未向衄疾,先师令给侍。
辛卯春,瞿公施田庄不受,俾驰书归瞿田。
壬辰,充库务,癸已四午,唯奔走施门。
元贞乙未,先师卧疾不起,奉葬毕,即去山以酬宿志。
丙申,往来吴门。
大德丁酉春,挟袱舒之天柱山,秋至庐阜,冬还建康,匿影草庐者十阅月。
戊戌冬,结幻住庵于弁山。
己亥冬,结幻住庵于吴门,庚子辛丑咸居焉。
壬寅,大觉请住持,而避走南徐。
癸卯,送布衲归大觉。
甲辰,归守先大戊申冬,因分卫吴松不返。
己酉,买舟仪真,夏为船居,往汴水。
皇庆壬子春,结庵六安山,秋,舟往东海州。
癸丑春,舟次开沙,夏,送定叟住大觉,就寓环山庵。
延祜甲寅春,渴疾作楚,夏,舟泊南当。
丁已,居丹阳大同庵。
戊午,复还天目。
己未庚申,至治辛酉壬戌,六十岁矣。
是年之夏,结庵于中佳山。
自丙戌至戌,整三十七白,而幻迹方将远引为避缘计。
余初心出家,志在草衣垢面,习头陀行,以冒服田衣,乃抱身之愧。
且文字失于学问,参究缺于悟明,寻常为好事者所称,盖报缘之偶然耳。
平昔唯慕退休,非矫世绝欲,使坐膺信施,乃岌岌不自安也。
古人有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今余六十,返思往事,大率情妄所蔽,何有当于理哉
浮光幻影,变在须臾,故书此以自警云。
寒山寺的和尚
会解方成组吗
x+y=100 3x+y/3=100(即9x+y=300)8x=200x=25y=75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