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东汉党人名言

与“把握全面与注重细节”有关的作文素材

vbfb个好方法的

鲍 姓氏来缘

氏062 历史来源 「鲍」源出 ;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

因以鲍为氏。

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

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家族名人 鲍叔牙 春秋齐大夫,生卒年不详。

少与管仲友善,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后鲍叔牙事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牙乃荐管仲于桓公,卒佐桓公成霸业。

世多称其知人而笃于友谊。

鲍靓 神仙太守 鲍姑 地望分布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参考资料: 左手牵右手 2008-05-17 21:11 检举 ■历史名人 鲍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

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

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

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

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

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

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

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

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

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

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

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

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

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

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

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

有《鲍参军集》。

鲍靓:晋代道教徒。

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

汉司徒鲍宣之后。

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

”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

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

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

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

曾与许谧往还。

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

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

享年百余岁。

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

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

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

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

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

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

“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

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

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

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

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

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

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

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

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

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

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

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

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

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

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

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

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

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

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

清朝安徽歙县人。

家中藏书极富。

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

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

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

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

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薛勤的资料

蕃,字仲举,汝南舆兴人。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

母忧弃官。

州辟别驾从事,复弃去。

公府举方正,不就。

徵拜议郎,再迁乐安太守,以忤梁冀,左转修武令,迁尚书,出为豫章太守。

徵拜尚书令,迁大鸿胪,坐救李云免。

复徵拜议郎,迁光禄动,免。

徵为尚书仆射,转,代杨秉为太尉,坐救李膺等免。

窦后临朝,以为太傅,录尚书事。

建宁初,与窦武等谋诛宦官,事泄,为曹节等矫诏反杀,年七十馀。

东汉太傅陈仲举——先扫屋宇而后扫天下编辑本段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当中,2000多年前曾经兴起了一个庞大的王朝——汉朝。

这个朝代历经24帝,延续了400多年,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王朝。

不过,说起汉朝,在驻马店,有两个人物不能遗忘,一个是秦末起义军领袖、阳城(今平舆后刘)人陈胜。

正因为陈胜的揭竿而起,举兵反秦,才有了后来的大汉王朝(详见10月9日本报文化视点)。

另一位则是见证了大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平舆人——东汉太傅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郡平舆人。

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

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

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

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

感悟之余,劝道,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

没想到,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

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

陈蕃也不例外,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

不久,其母病故,陈弃官行丧。

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为别驾从事,他却因与周景谏诤不合,又弃官而去。

这之后,公府也曾举荐其为方正,率直的陈蕃再次推掉。

一直到太尉李固举荐,陈蕃这才离家为官,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后来,汉朝重臣李膺到青州做刺史。

李的威政天下闻名,青州各地平日欺民榨财的官员听到风声,吓得都弃官而逃,惟独陈蕃安然而坐,“蕃独以清绩留”。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陈蕃的一鸣惊人,缘于他的一次“犯上作乱”。

虽然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赢得了一个“不畏强权陈仲举”的美名。

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

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

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能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

但陈蕃却不以为然。

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

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

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当然让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

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做了一名县令。

幸运的是,由于陈蕃在任时政绩显著,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

直至后来灵帝时官至太傅。

编辑本段二 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

作为东汉的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

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晔在评价陈蕃时,说他贤能树立风声,不计个人荣辱。

在朝纲崩乱之际,与奸佞之人同朝争锋,以至于最终惨死在这上面。

同时,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矣。

范晔的话,虽是一家之言,却道出了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做出的独特贡献。

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最让世人感叹。

譬如在桓帝时,时任尚书令的陈蕃看到封赏逾制,内宠偎盛,便毫不犹豫地上疏皇上:臣听说那些事社稷者,社稷为上,那些事人君者,容悦为上。

如今我蒙圣恩,备位九列,看到不好的事情而不去告诉皇上,我也就成了容悦之人。

现在天下饥荒遍地,稼用不成,民用不康,可圣上还在胡乱封赏。

有功之人没得到什么好处,无功者却因和圣上走得近而得了许多好处。

甚至有的人,一门之内封侯的能达几人。

这还不算,连年灾祸,十伤五六,可皇上却养着宫女数千,每天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计其数。

常言说得好,小偷都不进有五个女儿的家门,那是因为养了这么多女儿,家中肯定贫穷,现在后宫养了这么多嫔妃宫女,岂不是让国家更贫穷吗

还有,狱以禁止奸违,官以称才理物,如果法亏于平,官失其人,肯定是因为皇上做得不好,现在天下人都在议论,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希望皇上重视…… 这篇奏章,在言及皇上的失误时,几乎没留任何面子,好在汉桓帝还算能纳言,最终采纳了陈蕃的一些意见,并且从宫中清退了500多名宫女。

还有一次,汉桓帝要去广城打猎,陈蕃听说后,又上疏说,当今之世,有三空之灾祸: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加上战乱不止,流民不断,正是皇上焦心毁颜、坐卧不安的时间,怎么能不顾社稷,扬旗耀武去围场守猎呢?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陈蕃官至太尉,此时朝中有两个宦官被重用。

他们便利用和皇上亲近的机会,诬陷排挤朝中的正义之臣。

朝中大臣畏惧宦官,敢怒而不敢言,惟独陈蕃一人上疏死谏。

然而此时的皇上已不再听信陈蕃,最终没能保住这些忠臣,许多人冤死在狱中。

本来,宦官们也欲置陈蕃于死地,但终因陈蕃的名望过大,不敢妄动,使陈蕃躲过一劫。

但一年后,因为党锢事件,陈蕃再次上疏进言。

这一次,汉桓帝实在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陈蕃削职为民。

党锢事件的起因依然是朝臣与专权的宦官争锋。

当时,以党人领袖李膺为首的大臣在朝中失宠,宦官们以李膺、杜密、范滂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互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为由,诬陷他们。

桓帝大怒,下诏书命各郡逮捕党人,入狱者达200人。

陈蕃眼见事态险恶,不顾再次受到牵连,拼死上疏,说李膺、杜密、范滂等人都是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之人,却被禁锢闭隔,命悬一线。

而皇上堵塞天下人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不同

如今皇上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忧?只是听信奸佞小人的谄言,便要将无罪者入狱,杀无辜者于市。

接着,陈蕃又力劝皇上除妖去孽,实在修正,而他自己,因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

如蒙采录,即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也不恨也。

结果可想而知。

此次上疏,陈蕃非但没能救出李膺、范滂等人,自己也被牵连了进去。

好在不久之后,汉桓帝驾崩,窦大后临朝,又重新起用旧臣。

复诏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

公元168年,即位,因陈蕃在辅佐灵帝登基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后又下诏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但陈蕃坚辞不受,前后写了10次奏章。

最后,只好作罢。

这段时间,陈蕃位极人臣。

他与外戚的父亲窦武一起,理朝纲,辅国政,用仁臣,试图使汉朝中兴。

但是,面对强大的宦官势力,仅靠陈蕃、窦武少数几个人的努力最终无法实现。

尤其是在后来,陈蕃、窦武预谋诛灭宦官,却不幸走漏风声,宦官们抢先一步,诡称陈、窦二人要废帝,骗得下诏诛杀他们。

事发当天,陈蕃即被捕杀。

皇太后之父窦武亦不能。

反抗一阵后,窦武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就这样,一代名臣,从小便立志欲扫天下的陈蕃,带着未能扫平天下的遗憾走向黄泉。

陈蕃、窦武被杀后,此二人的宗亲宾客姻属,也被全部处死。

过去曾被陈、窦二人举荐的门生故吏,也皆免官入狱。

惟一幸免的是陈蕃的儿子陈逸。

当时,陈蕃有位老朋友朱震,他听到陈蕃死讯后弃官而哭,先是冒着杀头危险偷偷掩埋了陈蕃的尸首。

然后将陈逸藏匿在甘陵边界。

而他和他的家人被发觉后,全部入狱。

朱震受到严刑拷打,却誓死不言,陈逸得以生还。

几年后,,大赦党人,陈逸才走出深山,后官至鲁相。

编辑本段三 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体现了一位忠臣的拳拳心志,更体现出天中先贤的风范。

对于陈蕃,还有一点儿不能不提,就是他特别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唐人王勃在他那篇著名的中有两句话:“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其中的徐孺就是陈蕃最尊敬的学者朋友。

当初,陈蕃还在做豫章太守时,就请过徐孺出来做事。

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更不招待宾客,然而,只有对徐孺例外。

他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

为此,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

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

陈蕃在汉顺帝即位时,因太尉李固的举荐而走上仕途,因此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在做尚书令时就力荐天下名士。

这些人包括南昌人徐孺、平陵人韦著、汝南人袁闳、阳翟人李昙、安阳人魏桓等。

但他所荐之人因不愿给昏君为臣,一个也没有出来做官,可惜了陈蕃的一片苦心。

然而,从这里也能看到,东汉末年,世风已乱到多么危险的边缘。

即便如此,陈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苦苦地支撑着,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捐躯死国,身首异处,但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无尽的惋惜外,还有“大丈夫当扫除天下”而事未竟的悲壮。

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现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会员、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近20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内科临床技能,对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中的常见病、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具有一定的积累,对各种肾小球疾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于各种风湿性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类风关等的诊断和治疗。

主持和参与局级课题多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篇。

开放分类:人物,名士,汉朝人,中国历史人物

任丘的地名

看一下网上的介绍吧。

任丘境内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挖掘证明,早在距今8千余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有人类聚居。

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颛顼城,春秋时期境内有虢邑,属燕国。

《左传》记载,东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正月癸已日,齐惠公统帅军队伐燕,驻扎于虢,2月戊午日,齐燕两国,缔结“濡水之盟”。

战国时代境内有郑邑、狸邑,辖属多变占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主五年(公元前294年)赵割郊、易两地给燕国。

史书还载:秦王赢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赵遣名将庞暖率师伐燕,攻取狸地(今任丘东北)。

又据史料记载:东周显王三十五年至赧王四年(公元前334至311年),“燕国筑南长城以防秦、赵、齐等国。

燕长城大部以易水堤为基础修筑。

起于易县西南,经定兴、徐水、安新、郑邑北部而人文安再向东南,止于今大城县城西南,全长约300公里。

据此,当时郊邑以南属于赵国,以北属于燕国,当是可信的。

西汉时期,境内有郊县、阿陵县,属幽州。

先后封有3个侯国。

阿陵侯国 据《史记?高祖功臣表》,郭亭原为楚之连敖,后自单父(今属山东)“从塞路人汉”,投于周吕侯吕泽部下。

在“还定三秦”的征战中,官至都尉。

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七月受封阿陵顷侯,侯国治所在阿陵,在位24年。

死后,其子欧于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嗣爵,为惠侯,在位22年。

死后,其子客于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嗣爵,是为胜侯,在位八年,因罪免。

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郭延居接续被封为阿陵靖侯,在位15年,死后其子则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嗣爵,在位18年,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09年)因欠交给皇帝进贡的“酬金”,被免侯爵。

五十一年后,郭亭的玄孙茂陵公郭乘,“以贤名著称”。

汉室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又“诏命复家”。

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9年,阿陵侯国存在了91年,历经顷侯郭亭、惠侯郭欧、胜侯郭客、靖侯郭延居和最后被免爵的郭则等五代。

如果加上茂陵公郭乘,则阿陵侯国存在约在百年以上。

高郭侯国 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四月,河间献王之子刘瞌,被封为高郭节侯,都邑在原虢邑(今任丘城西十六里)。

在位十一年。

死后其子久长于神爵三年(公之前57年)嗣爵,是为孝侯。

以后,项侯刘菲、共侯刘称,哀侯刘霸相继嗣爵。

哀侯刘霸死后,因无嗣,其弟刘异众于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被接续封为鄚侯。

至此,高郭侯国绝,共传四世历五侯,约56年。

鄚侯国 《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高郭侯刘霸之弟刘异众被徒封鄚侯。

其传承情况不详。

不过,到新奔时期(公元9—25年)鄚改名言符,阿陵改名阿陆,高郭改名广堤,所以,鄚侯国存在时间当在20年左右。

西汉末年,郊县境内建立了任丘城,为当时的巡检海使驻地。

邢子颐《三郡记》称:“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检海使中郎将任丘筑此城以防海口,即以为名”。

宋代《太平环宇记》一书,也有“任丘古城在任丘县南26里”的记载。

“巡检使”是官职,主要设于关隘要地,负责防要塞、禁走私、维护地方治安,“多以武臣为之”,“兼管数州县或专管一州县”。

“中郎将”是勋级,当时“秩比二千石”,相当于郡守待遇。

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镇守海口,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因为西汉时期,古黄河人海处附近的黄骅沿海一带“私铸铁器、傍海煮盐”的很多,此地距沿海口较近,盐铁走私严重,所以专设职官查禁。

东汉初年,阿陵再次被封为侯国。

初被封的是任光。

《后汉.任光传》记载:他少时忠厚,“为乡里所爱”。

青年时曾任过乡啬夫、县吏。

汉兵人宛时,见他衣服鲜明,想把他杀掉而夺其衣。

恰值光禄勋刘赐赶到,看任光的长相不是普通人,便把他救下。

从此,任光率其“党人”跟随刘赐,官至偏将军。

更始初年(公元23年)任信都太守。

不久发生王郎叛乱,河北许多郡国皆降之,“独任光不肯与随”。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刘秀自蓟(今北京)回河北,被王郎叛军追杀,“狼狈不知所向”。

听说信都守“独为汉拒王郎”,于是投奔信都。

任光等正忧虑孤城难以保全,得知刘秀到来,大开城门迎人城中,“吏民皆称万岁”。

刘秀拜任光为大将军,封武成侯,留守南阳、信广、兼领信都太守。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即皇帝位,建立东汉王朝。

封任光为阿陵侯,食邑万户,治在陵城。

建武五年(公元30年)又召任光入朝任奉朝诣,其子任隗嗣爵。

任隗字仲和,少好黄老之学,清静寡欲,所得俸禄常用来赈恤宗族,收养孤寡。

孝明帝在位期间(公元58—75年),历封任隗为奉朝诣、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长水校尉等职。

孝章帝刘炬即位后(公元76年),升任他为将作大将。

建初五年(公元80年)迁升太仆,八年为光禄勋,章和元年(公元87年)拜司空。

任隗为官持重耿直,不阿权势;义行内修,不求名誉。

孝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3年)去世,其子屯嗣爵。

后任屯擢升步兵校尉,徒封西阳侯。

阿陵侯由屯之子胜嗣。

任胜死后,其子世嗣爵。

以后,任世徒封北乡侯。

阿陵侯国撤销,并人郏县。

东汉阿陵侯国存在约百年,传四世,历五侯,即:任光—任隗—任屯—任胜—任世。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置鄞县,治所在原郊侯国都邑。

两晋时期,鄚县属冀州河间国。

南北朝时,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鄚县治所迁至阿陵城,北齐(公元560至577年)置任丘县,与鄚县同属瀛州河间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秋,大水,任丘城淹没。

居民溺死大半”。

是年撤消任丘,并人郑县。

以后在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又复置任丘。

不过仅仅维持了十一年,到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任丘再度撤消,分别并人高阳、鄚县。

唐代,境内建置变化频繁。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蒲州(又称满州,治在今高阳县旧城),辖郸县。

五年(公元622年),从郊县、高阳各划出一部分,复置任丘县,属瀛州。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蒲州撤消,郊县复归瀛州辖。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郑州,辖郊县、任丘、文安、清苑、唐兴、归义等六县。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割文安、任丘各一部置利丰县(后改长丰,治在今任丘长丰镇)。

十三年(公元725年),因鄚、郑二字易混,将鄚州改为莫州,鄚县亦改为莫县。

十四年(公元726年),莫州置唐兴军,属范阳节度使节制,改置文安郡。

治所仍在莫州,辖莫县、文安、任丘、清苑、长丰、唐兴(治在今安新县安州东南)六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罢文安郡,复置莫州,仍属河北道。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63年)莫县、任丘、长丰三县均随莫州沦于契丹。

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复。

北宋时,莫州属河北东路,辖任丘、莫县、长丰、大城等县及高阳部分地区。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撤消莫县和长丰,并人任丘县。

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莫州治所移至任丘。

金贞枯二年(公元1214年),于莫县故城改置莫亭县。

与任丘同属河北东路莫州。

元代,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丘、莫亭一度撤销并人河间县,不久又恢复原建制。

这期间,莫州治所改移莫亭县。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水灾,“任丘城没于水”。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废莫州,撤消莫亭并人任丘县,属河间府。

此年,知县云霄重建任丘县城。

清沿明制,任丘属直隶河间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二月,废州府之制,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管理,任丘属直隶省渤海道。

(1914年改津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6月,直隶改称河北省。

二十六年(1937)3月,河北省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任丘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辖晋东北、察南、冀西、冀中等4区56县,任丘属冀中九分区。

解放战争时期改属冀中八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任丘属河北省沧县专区管辖。

1952年改属天津专区。

1958年11月,文安、大城二县撤消并人任丘县,属河北省天津市管辖。

1961年5月与文安分县,恢复原任丘建制,改属沧州地区。

1986年5月撤消任丘县改置任丘市(县级),由沧州市代管。

20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享有计划直接上报(省,下同),财政直接结算,用地直接报批等11个方面62项管理权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诗出自哪谁写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句话是清末维新志士谭嗣的。

一诗内容 狱中题壁 一八九八年九月 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二、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后期,慈禧发动政变,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

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首绝命诗。

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

临终时,他神色不变,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东汉党人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