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具有哲理的古代格言

求古代名言,有哲理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古代诗人哲理名言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

下面仅举几例,以期共同受益。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苏轼的哲理诗苏轼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对禅学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被贬黄州之后,他归诚佛僧,就着黄州山脚下一片名叫东坡的数十亩荒地,垦辟躬耕,慨叹人生,并写下《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在唐宋作家中,与禅门名僧交游最多的当推苏轼,加之他雄才大度,机敏过人,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苏轼写了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

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

”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

”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

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

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

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们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新思想,这种思想前人有过,却没有说过,苏轼说出来了。

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

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

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

这正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文入诗”,因为诗写情,文说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议论入诗”,因为不议理不明。

自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发难,到清代这七百年间,不少学者批评宋诗“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觉得没有“诗味儿”了,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我们不妨再看一首《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

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到此,让我们抄录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知你读后能否理解

请写一句富有哲理的古代格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

求古代名言,有哲理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

下面仅举几例,以期共同受益。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苏轼的哲理诗苏轼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对禅学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被贬黄州之后,他归诚佛僧,就着黄州山脚下一片名叫东坡的数十亩荒地,垦辟躬耕,慨叹人生,并写下《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在唐宋作家中,与禅门名僧交游最多的当推苏轼,加之他雄才大度,机敏过人,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苏轼写了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

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

”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

”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

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

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

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们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新思想,这种思想前人有过,却没有说过,苏轼说出来了。

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

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

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

这正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文入诗”,因为诗写情,文说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议论入诗”,因为不议理不明。

自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发难,到清代这七百年间,不少学者批评宋诗“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觉得没有“诗味儿”了,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我们不妨再看一首《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

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到此,让我们抄录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知你读后能否理解

具有哲理的古代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