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陶渊明”的诗句
一 言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隐的田园诗人国古家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个性的,屈原以后便算是陶潜。
梁、昭明太子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曾经替他作传记,序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我一向欣赏渊明的安道苦节、辞采精拔,因此喜欢研究他的作品和风格,尤其他的诗,连苏轼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
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论诗的家数该从「建安七子」,但读了他们的诗,只能看出「七子的诗风」,很难看出那一位的诗格。
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从作品中发现作者个性的恐怕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两人,而陶诗尤为甘脆鲜明、笃意真古,因此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一百三十家当中,我特选陶渊明一人来加以探讨。
二、生平事略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
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
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杂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2〉 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在这十年期间,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后一次是当县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渊明传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久去职,幽居达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请他当主簿,他不就任,宁愿在家乡,躬耕自资。
镇军参军期:隆安四年庚子,渊明作镇军参军,时二十九。
饮酒诗:「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建威参军期: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彭泽令期:义熙元年乙已,渊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 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
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
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
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恬淡、安闲、无争、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启超就说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爱萄、嗜酒、喜弄无弦琴、乐於耕稼,由於他是一个高雅旷达、任性自适的人,感情浓烈而笃於交谊,因此他的快乐,不是安逸中得来,完全从勤劳中得来。
三、时代背景晋朝正是佛教盛行的时候,文人由厌世思想进而为超脱,故陶潜有释家思想。
他的性格,在儒、道、释三家中,经过了自己的溶解,运用当时的法语,於是造成他独特的思想,便是极现世主义的达观,不讲求将来,在他作品中流露得最微底的是连雨独饮:「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渊明本身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使他养成自然、现世与孤独的个性。
因为两晋社会是贵族社会,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才有做大官的机会,否则就永远做小官。
他时辍时续地做了十年幕僚,幸亏他的叔父陶夔在政治上略有地位,才援引他当了一名小邑,但当时兵乱频频,他本来就不愿做官,加上时局的动荡,不想离乡太远,就决定做彭泽令,但个性耿介的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诚按:萧统陶渊明传、乡里小人作乡里小儿),只做了八十天就挂印辞职了。
朱子语录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於晋宋人物。
」在他青年时期正是东晋偏安江南,胡人盘据中原;这时他热血满腔,胸怀猛志,崇拜的是田畴、荆轲之类的英雄。
在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如杂诗、拟古诗)中,还常常流露出他这种少壮时代的奇情壮思。
陶潜虽抱经济之器,想振复国家。
可是晋自太元八年(三八二)淝水之役,战败苻坚后,不久谢安、谢玄相继去世,孝武帝沈溺酒色,京师人士、庄园主人也多酖於苟安的生活,不打算恢复中原。
孝武帝又被张贵妃所弑。
安帝即位后,大臣会稽王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元显当国,招权纳贿,政治黑暗,时局就更加不安定。
自孝武帝太元中至安帝义熙初二十余间,战争党祸,盗贼饥荒,濒临人间,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他在三十四岁前,为了母老家贫,还屡次为禄而仕。
晋孝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到江州为祭酒。
以不堪吏职,自动辞归。
又召为州主簿,不就,晋安帝隆安三年(三九九),做前将军刘牢之参军。
四年五月,他回乡省亲。
十一月,刘牢之迁为镇北将军,他仍在军幕。
五年七月,他奉命往江陵,这一年冬天,他的母亲去世,丁忧在家。
安帝元兴二年(四○○年)十二月,桓玄篡位。
三年,刘裕起义讨兵。
他又出任建威将军江州剌史刘敬宣的参军。
不久,刘敬宣解职,他也就跟著罢官。
陶潜为何不爱做官
除了上面所说的时代动乱,政治黑暗,以及本性使然,同时还是由於他自己有一套理想的社会组织。
由他的桃花源记我们可以了解陶潜理想的安乐社会,是跟现实的动乱社会冲突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他为什麼要辞官归隐了。
从晋安帝义熙元年(四○五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共有二十三年,他一直在浔阳隐居,不再做官了。
义熙十四年(四一八),他四十七岁,刘裕弑安帝立琅邪王德文为晋恭帝。
元熙二年(四二○)年,刘裕又逼恭帝禅位,自立为宋武帝,晋祚於是灭亡。
晋亡后八年,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徵为著作郎,不就,不久陶潜也就去世了。
四、思想体系〈1〉 儒家思想奠其基陶渊明出自显宦之家,书香门弟,虽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书丰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养成陶渊明爱好读书的习惯。
对於儒家诗书,六经之类的书籍,自少年时代起就有所偏好。
如「温柔敦厚」的诗教,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
他的诗句引用论语的地方颇多,古直、陶靖节诗笺注,曾统计过渊明用论语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与奠基,虽处於乱世,始终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未曾随波逐流,难怪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2〉 道家思想启其知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老庄。
」渊明虽不像孔子那样,但他自己尽其在我,「抱扑含真」,确保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色,这是我们首先探讨渊明的意识里,为何没有走上儒家路线的原因。
陶渊明后来转而接受他一意不变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与学术思潮,也是原因之一。
在如此大的动乱中,老庄哲学思想,便乘机而来,应运而兴。
研究老庄,既成一股风气,影响所及,陶渊明亦必有所涉猎,在儒家思想方面所无法解决的,所不能满意的,陶渊明必定想在老庄哲学中求得解决,求得满足。
他吸取老庄哲学中的精华,排斥其中的糟粕,这也是由於渊明的识见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养神所以致虚静,养形所以去物欲,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
而其处世态度,却是崇尚自由平等。
至於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生死论」,对於渊明的影响,则是在他归隐以后,才有较明显的表现,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关键。
〈3〉 释家思想助其成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
盖於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它亦能了解。
高僧传说:「慧远能引庄子义为连类,於是惑者晓然。
这种以庄学讲佛学,在当时谓之「格」。
慧远能与渊明成为素心之交,可能是因「疑义相与析」把他们连起来的缘故,由於彼此倾心,在不知不觉中,两人从互为讨论而互有影响,使渊明吸收一些释家教义,这也是极自然的事。
」对於一切众生,佛完全采取大慈大悲的爱他心,希望人人皆能同登涅盘,人人能成佛,因此表现在处世待人的修养上,必然是谦让、慈悲的。
在渊明的作品中,固然没有显明的佛家色彩,但他确实受了佛学的影响,以致佛学灌注渊明新人生观,启示他新意识,对渊明思想的垂鍊,是有莫大助益的
〈4〉 庄子思想终其身古直统计渊明诗用事以庄子为最多,共四十九次,可见他对庄子喜爱的程度,他在现实的世寰中找不到知音,於是只有求诸古人,结果他找到了庄子,看「拟古诗」的第八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魏晋时代,老庄之学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还是与时代背景有关,钱穆、庄子纂笺序:「庄子,衰世之书也。
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也。
」陶渊明的根本思想,主要来自庄子,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吸收过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经过提炼酿,而使其思想既能博大又能高远。
五、风格创作儒家的固贫,加上道家的自然,形成了陶渊明的思想既不同於儒家,也不同於道家,在两晋时道家的思想是想成仙的,然而他对鬼神、成仙、长生不死,都在怀疑,所以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 怨诗楚调)「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连雨独饮)「诚愿游昆华,邈然此道绝
」(影答形)「彭相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神释)创作本是人类心灵至高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仅需要艺术家丰富的感情作源泉,更重要的是能把情感适时地表现出来。
陶渊明创作的态度,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线索,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移居)「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诗序)「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饮酒诗序)他的人格高尚坚卓:有不屈不挠的积极精神,表现他的感士不遇赋说:「嗟乎
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他有安贫乐道的达观怀抱,表现在他的怀古田舍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有任真自适的自然质性,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古今贤人,贵其真也。
」顾亭林也说:「栗里之徵士,淡然若忘於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
」他有异於儒家的道德观,在作品中常提到古圣先王名字,却很少提及孔子儒家修齐治平或五伦之教。
六、作品分析〈1〉 诗文的源流:钟嵘诗品:「宋徵土陶潜诗其源出於应璩。
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
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
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诗源辨体:「太冲诗浑朴与渊明略相类。
又太冲常用鱼虞二韵,靖节亦常用之。
其声气又相类。
应璩有百二首,亦用此韵。
中有云,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用,酌酒焚枯鱼。
又三叟诗简朴无文,中具问答,亦与靖节口语相近。
嵘得之於骊黄间耳。
要知靖节为诗,但欲写胸中之妙,何尝依仿前人哉。
山谷谓渊明为诗直寄焉耳,斯得之矣。
」叶少蕴曰:「晋宋间诗,以排偶雕刻为工,靖节则真率自然,倾倒所有,当时人初不知尚也。
颜延之作靖节诔云: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延之意或少之,不知正是靖节妙境。
」刘熙载曰:「屈灵均,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
屈子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行之意。
陶自言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其赋品之高,亦有以矣。
」〈2〉 作品的形态:钟嵘诗品以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可是萧统文选仍录古诗十九首於苏李之前,玉台新咏且注明其中八篇为枚乘之作。
刘勰文心雕龙亦谓:「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
」其后王世贞艺苑扈言却说:「意者中间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未可知。
」这些论据虽谓臆度,自有其理。
根据陶澍的注本,渊明诗计有:四言诗三十九首,五言诗一百十六首,辞赋文章近廿篇,以及一些无关宏旨的杂著。
作品虽不多,但在魏晋南北朝的诗家,他把流传的作品,应该算是很丰富的了。
四评诗到了陶渊明应该算是尾声,五言诗是他最重要也是分量较多的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归田园居」、「饮酒」、「拟古」、「杂诗」和「咏贫士」而「咏荆轲」和「读海山经」里的几首则是流露其襟怀的名篇。
他也有许多篇赠答之作,由此可了解他的交游情形。
他的辞赋文章有几篇是千古争相传诵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
而他的「感士不遇赋」则是藉赋以抒发其深沈的感触。
孟嘉传是与他个人有关的好史料,祭从弟敬远文、祭程氏妹文两篇流露其真挚的感情,「自祭文」则是他的部分人生观。
甚至对一名仆从(做彭泽令时才有的),他也要自己的儿子「善遇之」,他说「此亦人子也」。
〈3〉 结构优劣:宋、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诗,四变而为沈宋律」又说:「五言起於苏武李陵,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柏梁。
」雪浪日记:「为诗欲词格美,当看鲍照、谢灵运,欲浑成而有正始以来风气,当看渊明。
」在崇尚艳丽雕琢的文风的晋南北朝,他旷达自然的作品,虽未被当时文学批评家另眼看待,像刘彦和文心雕龙才略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论叙晋代诗流名家,独遗陶潜;钟嵘仅将他列为中品,但这都不足以抑低他的作品真正价值,其实陶潜伟大的地方,是能将他的生活与作品融一片。
唐代大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柳宗元诸人都是学陶诗出名的;韦应物、白居易、薛能,更仿效其体作诗;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如杜甫将他与谢灵运并举,白居易将他与韦应物等类,薛能将他与李白同列。
七、学术上的贡献及对后世之影响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给予中国文学的影响,归纳起来共有下列几点:第一、陶渊明喜欢酒,他的诗篇里,几乎没有一首没有「酒」字,於是酒在后代文人的心灵里起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於是「陶彭泽」、「彭泽令」、「彭泽」、「陶令」都成了后代诗人抒情的对象。
第三、陶渊明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於是「五柳传」、「五柳」,也成了后人向往的所在。
第四、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於是「桃花源」、「桃源」、「武陵人」、「武陵溪」、「武陵」,成了理想的国土与理想人物。
第五、陶渊明喜欢菊花,并有一句名诗「采菊东篱下」,於是「东篱」、「菊」也成了后代诗人歌咏的对象。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六、陶渊明曾用头上巾沿酒,於是「陶巾」也成后人歌咏的材料。
第七、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归去来兮辞」,於是「归去来」也成后世的典故。
第八、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说:「三径就荒,松竹犹存」,於是「元亮径」,「三径」也成了养性的所在。
第九、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说:「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於是『北窗』、『羲皇人』,也成了典故。
第十、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於是「五斗米」、「折腰」,也成了典故。
第十一、陶渊明在「饮酒诗」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於是「拂衣」也成了典故。
第十二、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里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於是「爱吾庐」、「吾庐」都成了歌咏的对象。
第十三、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意」,於是「无弦琴」成了后代诗人赞美的对象。
第十四、「陶渊明传」又说:「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於是「醉欲眠」,也成了典故。
第十五、「陶渊明传」又说:「渊明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於是翟氏也成了模范人物。
白居易、赠内:「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第十六、「陶渊明传」说:「公田令吏种秫,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梗」,於是「元亮秫」、「种秫」也成了后代歌咏的材料。
第十七、「宋书、陶渊明传」说:「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自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惟云甲子而已。
」於是「甲子题诗」或「诗题甲子」也成陶渊明的美德。
第十八、除陶渊明的一言一行,都为后代诗人的自喻、自慰与赞赏外,「陶诗」或「陶集」也成为后人歌咏的材料。
第十九、除「陶集」「陶诗」外,「陶渊明」「陶元亮」「陶潜」「渊明」「陶公」的整个人格,又为后世诗人的赞誉对象。
总之,陶渊明的一言一行,无不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举凡唐代各大诗人没有一个不受他的影响。
到了宋朝,他的影响更大,地位更高。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
古人不求高官厚禄的例子 如陶渊明 李白等 急 在线等(人和事都要)
1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说陶渊明是些饮酒诗的鼻祖,那李白在这方面有多少借鉴他的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文人竞尚浮诞,驰骋玄理,专事清淡。
这种风气在文学上表现为文学内容空泛,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然而,在这样一个文学的贫困时代里,有一位诗人如同奇葩独放,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一洗往日积垢,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
在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之间,陶渊明勤读诗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陶渊明30岁开始步入仕途,但他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几次仕而归,归而仕,最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
从此,他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
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
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
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
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
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
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那首诗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绝好韵文。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桃花源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是陶渊明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结晶。
诗序《桃花源记》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超过了正文《桃花源诗》,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作为一个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文人,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希望和失望、痛苦和欢乐,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咏怀诗里。
他的田园诗让人们看到一个平淡冲和的隐士风采,他的咏怀诗则让人看到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陶渊明少时即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万丈长虹”的壮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
”这样的诗句里跳跃着一个风华正茂的书生的身影。
尽管经历了仕而归、归而仕的痛苦,晚年的陶渊明仍然无法熄灭心中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之火,他写下了30多首“火气”十足的诗篇,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等,诗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表现出豪气凌云的气魄。
朱熹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陶渊明还在哲理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魏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垄断诗坛,但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陶渊明的哲理诗却以浓郁的情趣与深刻的哲理而大放异彩。
陶诗的哲理往往从现实中领悟出来,好像在与读者促膝谈心,沁人心脾,警策动人。
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在魏晋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
流传至今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都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绝唱。
陶渊明继承了汉代辞赋结构恢弘、气势磅礴与魏晋辞赋短小精悍、纤丽严密的优点,走上清新自然、朴素平淡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开篇从决计归田叙起,接着写启程舟行,抵家见闻,扶策涉园,农事西畴,结以永不复仕之旨。
环环相扣,剪裁取舍,恰到好处。
宋代散文大师欧阳修称魏晋无文章,只此一篇。
陶渊明的散文无论叙事抒情,都以意尽而后快,行文如行云流水,造语精到之至,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千古不衰的《桃花源记》以外,寄托作者个人理想的抒情散文《五柳先生传》也是人们至今吟诵不绝的篇章。
魏晋两代的文学以华丽的骈文著称,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文在当时并不被视为佳品。
直到南朝萧统搜集陶渊明的诗歌、辞赋、散文,为之编集作序,陶渊明的诗名才渐渐兴起。
至唐宋时名声大震,推崇他的文人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非常欣赏陶渊明的才华。
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
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与苏辙诗》)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夜读陶诗,乐以忘食。
朱熹更是视陶渊明为古今第一流高士。
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远远超过与他同时代的很多诗人,唯其如此,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以至直到今天。
陶渊明的作品,在国外也有广泛的流传。
朝鲜文学家许筠、朴厚享深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写了许多与陶诗风格颇近的诗文(《中朝文学的传统友谊》,载《文艺报》)。
公元8世纪左右,陶渊明的作品流传到日本,日本著名诗集《万叶集》里有些作品就深受陶诗的影响。
正如大矢根文次郎所说:“长期以来,陶渊明的作品在日本一直有着重大的影响。
日本各个时期的艺术家都极为推崇陶渊明清高、贞洁的人格,十分爱好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接受过陶渊明的熏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陶渊明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诗人,他的作品在日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
古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 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朱熹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出来。
” 清代龚自珍也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 王国维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文学小言》)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
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