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集体培训的励志句子
最近针对上海一所大学的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都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句诗作为他们的座右铭。
调查对象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复旦大学,489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78人有座右铭,其中82人的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其它的座右铭还有“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
这些大学生也说出了他们的共同心愿——多些理解与关爱。
他们说随时想帮助那些需要理解与关爱的人们。
一些研究者认为,座右铭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说,一句好的座右铭有助于孩子发展更加健全的人格。
走在教育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边缘读后感]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走在教育边缘读后感。
2022年当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著有《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等。
而《走在教育的边缘》这本书是刘铁芳先生在继《守望教育》之后有关教育系列的第二本文集。
《走在教育边缘》是针对一些普通教育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与探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的观点。
仔细阅读之后对于刚做老师的我的确有许多帮助,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教师生涯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做教师
教师应该以何种姿态生存
这不仅仅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教师生命姿态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师德建设。
在本书中提到了三个当前师德建设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就是以专心致志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以教育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确实对于大多数的老师来说都是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不论在什么状况和环境下都会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都会凭借自己内心的意识活动认真地对待教育事业。
但光光敬业还是不够的,“敬业”只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在本书中有提到教师职业道德选择的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
前者是一个教师能从教育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并逐渐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而靠教育而生存,只是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那么如何做到乐业呢
一、教师要树立新的职业观,如果不想换工作,就要乐业才能对的起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个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如果每一天都无精打采,毫无激情没有创造力地活着,那么你的生活必然暗淡无光。
二、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断变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学生的快乐也将成为你的快乐,读后感《走在教育边缘读后感》。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敬业精神只是解决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基本态度,而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心中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简单、粗暴、武断地对待学生,不能限制、束缚学生的发展,要善于理解学生,并有效地、积极地帮助学生的发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霍懋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座右铭.在教育中,爱所有的学生,爱所有的孩子,这是“霍懋征”们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和教育财富,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公正公平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力量。
在我工作后的这段时间确实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个别问题学生,我们必须给他们更多的爱而不是把他们放弃,就像201班的余同学,确实让人很头痛,但班主任一次又一次的想办法改变他而不是放弃他,使他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有了很大的改变,105班的张同学在班主任更多的关爱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教师的教育创新在本书中提到三个创新1、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2、个人知识的创新。
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的吸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要活到老,学到老。
3、教育行为的创新。
首先教育观念的创新,如果青年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停留于摸着石头过河,对发展变化的形势熟视无睹,何以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一位上海中学语文教师做得好:将作文课放到南京路去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小记者,每一位行人都是采访对象。
就像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有时会带小朋友去外面画画,科学老师会带小朋友到操场看叶子。
创新观念有了创新,个人知识方面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如果自身没有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的知识,又怎么去教学生呢
教师个人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还是要我自己的创新方法结合实际去培养学生,从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总之,我认为想要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把这三个创新结合起来。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如果太心急往往会忽略传统教学中的某些成分。
这样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以上这些是我读了《走在教育边缘》后的一些感受,它让我了解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对我今后的教育事业有很多帮助。
谢谢〔走在教育边缘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什么样的家庭,宿舍,班级,是幸福的家庭宿舍班级
首先不管是家庭,宿舍,还是班级,必须成员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大家生活在集体里,才能感觉到温暖。
其次成员间要有各种各样的人员,有人开朗,有人内敛,虽然之间有可能会产生矛盾,但却丰富了生活。
家长对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建议怎么写
学校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教常与学生家长互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家长见和建议。
学校教师尊重家长,积极向家长宣传和推广科学的教育和方法;能与家长相互配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对吗
试问有抓不住的罪犯,只有抓不住罪犯的警察. 没有考不上大学生,只有不想上大学的学生。
没损的企业,只有亏损的领导。
没有不会作的题,只有不会出题的命题人 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只有不会指挥的指战员 没有不会游泳的人,只有淹死人的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抓吐痰人的老太太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满大街的痰迹 没有杀人的罪犯,只有被杀的死人对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
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腆着肚子,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
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嘴难伸,有理难辩,你说冤不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本来就是提法是片面的,就是个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
教育主管部门绝对不会误读,心知肚明。
但用这句话管教师,却很简单管用。
于是乎谎言说了万遍竟也成真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这话如果是正确的话。
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
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
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
但作为一名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
谁没有责任感
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
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
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
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
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
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
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
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
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中国古代的大圣人,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
“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
不是贤人的呢,也许有没有教好的学生吧
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
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什么能够上得去
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
作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
有人认为,洋思是,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
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低龄化忧心如焚么
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与加强少管所么
理念片面,模式机械
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
所以,“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说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或说是极端的话。
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
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
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在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
只要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
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
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
但生活不是艺术。
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作作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究竟是在讹诈教师
还是在自欺欺人
现在中国的教育面对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时代不同,一代人一代物啊. 80年代的学生那是相当的自觉. 90年代的学生那是比较自觉. 新世纪的学生那是相当的麻烦. 教育方法虽在革新,但是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生的革新 以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拿来对学生是没用. 万事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这句话太绝对了,毫无回旋之余地. 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 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是:建立共产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要打拼多少年. 路漫漫兮其修远......这些是复制的,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成为品学兼优的一套方法,这句话的赞成,说的 很对。
但是老师不是神,一个班里有多少人,问题学生又有多少个,如果老师真的可以给每个问题学生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的方式也可以,老师得深入了解他,得和他沟通,了解不透彻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个深入了解和一个沟通需要多少时间你知道吗
···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个问题学生,自己算算需要多长时间,利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把多少个中差等生教成优秀生。
老师是纵观全局的,老师不是为某一个家长的孩子而生的。
你们知道老师要教好一个问题生得费多大的精力吗?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说句不好听的,这是典型的为了一棵歪脖树放弃整片大森林。
家长多少年,只教一两个孩子,还教育不好,让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好,我觉得希望不大。
学生要升学,再换老师,老师又得去深入了解他···
老师关爱学生的事例,200~300字
殷雪梅——失控汽车驶她扑上去推开“慈师真爱感动天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
”殷雪梅1954年,1976年走上教师岗位,生前在金坛市城南小学任教。
3月31日,殷雪梅老师在一辆狂奔而至的车辆面前,奋不顾身地用身躯护住路过的学生,从“虎口”下夺回了六七位小朋友的生命,而她却被车辆撞飞25米远,最后光荣牺牲。
她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有近30年教龄的先进教育工作者。
生,人人之所欲;死,人人之所畏。
但在突然来到的生死抉择中,人的精神境界却高下有别。
在这迅速作出的选择背后,是义无反顾的爱。
【用生命铸就师魂——殷雪梅事迹介绍】殷雪梅是位普通的小学教师。
她用爱心教书育人,以真情关爱学生,更在危急关头用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追悼会那天,不到20口的金坛城区,有10前来为她送行。
相识的,不相识的,都为她感天动地的爱心而热泪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