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王阳明八字格言

王阳明的名言

王阳明名言名句: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4、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21、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

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22、心是快乐的根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

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23、要活得轻快洒脱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

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

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24、慎思之,笃行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

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25、不做就是不知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

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

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

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

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

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

德行合一,也是一种知行合一,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26、路,尽管去走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7、天理即是仁心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

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

《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

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

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

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

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

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28、求道须深下去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这个道原本无穷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

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

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

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

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

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29、耐住寂寞,久久为功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

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30、自省才能自明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学习应该返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

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

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

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3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

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

人贵有自知之明。

32、反观自身,自我提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

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

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

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33、嘴巴闭关,身体力行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

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的心上。

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

心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

34、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

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35、最怕是傲字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

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36、格物致知,灭除轻傲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

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

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37、只求力所能及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

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38、不动心,不烦恼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心之本体,原本不动。

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

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

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39、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

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我不看花的时候,花与我的心同处于寂灭状态。

我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就都鲜活起来。

如此便能知道,花与我的心同在。

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

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

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4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

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人生启迪:人生,除生死外无大事。

向死而生,与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终究一死,万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东西就能放下一些,心才能更豁达一些。

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

跪求王阳明的经典语句【原话】

心学网议摘录:甲外没有物乙:没人的意物一样

甲:不是心生是什么

因为世人外物啊,相由心生不能理解。

乙:相由心生是的,无心就无相,无相就无物。

甲:是因为不理解,世人很难相信。

认物为己。

唯物论,唯的什么

乙:心外无物,人有共同认知才有物的存在

甲:不是,心外没有物,有的只是心中之物。

乙:照心学看,意识是物,是首要物了甲:意识不是物

是心

乙:心外无物,心才是最真实的物吗

甲:心不是物,我说过了,心和物,都是性。

自性,也就是意识。

乙 :照你这么说,这世界无物也可说吗

甲 :是无物,只有心。

乙 :己心造物,物就实存

甲:我生于心,物存于我乙:心才是世界真相,心生一切

甲 :是。

乙:心生一切等于道生一切吗

乙:心最象道

甲 :是乙:宇宙中只有道而无有其它

甲:是。

道。

乙::心是道,无其它

甲 :是。

万物也是道。

乙 :人心生物,物由心生

甲:是。

相由心生。

三界唯心。

乙:无我就什么都没有

心是一切

甲 :心就是一切再议: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是科学的吗

置疑,人的本心能包含宇宙万物所有的理

玄,诚然有“道生万物,万物存道,道是物,物是道。

”一说,心即道,一个人的心不能完全代替道。

科学已证明人心之外有物,心这时不见这物那时可见这物。

人的无私本心就能通达宇宙万物中的所有道理

可不会讲话的幼儿能通宇宙万物中的道理吗

不能,人的见识是由感知与思维获得的,还有的是靠他人传授获得的。

有人相信先天意识,先天意识也有局限,先天意识是局限在大伙儿意识中的,百年前人们信天圆地方,那时人的先天的天圆地方意识是错的。

名人名言带作者

1,人类第一个国王乃是一名成功的士兵,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

——伏尔泰2、当科学达到某个高峰的时候,它的面前会出现通向新的高峰的广阔前景,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

——瓦维洛夫3、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

虽人各有志,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

我想我就是这样。

——松下幸之助4、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

——马克思5、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比阿斯6、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叔本华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8、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9、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10、把友谊限于两人范围之内的人,似乎把明智的友谊的安全感与爱的妒嫉和蠢举相混淆。

——亚当·斯密11、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12、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13、人在意志力和斗争性方面的长处或短处,往往是导致他们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代14、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

——谢觉哉15、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

——哈钦斯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

古代的士大夫,我们应该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到社会上去做事才能担当起家国天下的责任,这在古人叫做“发乾德之幽光”。

另外,儒家讲“天人合一”,我们每个人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人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儒家说的“上达天德”,而“自强不息”就是“天德”。

所以,夏大“自强不息”的校训对夏大的同学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是“天道”“天德”的要求,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实现了“天道”“天德”的要求,我们的生命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获得了超越神圣的价值。

这需要大家努力。

下面解释夏大校训的第二句话:“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大学》“三纲领”中的第三条纲领,《大学》里面的“三纲领”是《大学》开头的那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第一条纲领,“亲民”是第二条纲领,而“止于至善”是第三条纲领。

按照传统儒学的研究术语这段话叫《大学》的“三纲领”,在《大学》中“三纲领”统摄“八条目”,“八条目”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

总之,“纲领”非常重要,体现了《大学》最重要的思想,《大学》讲的是儒家生命形态中的“内圣外王”之道,第三条纲领又是“三纲领”中最重要的纲领,所以,“止于至善”这条纲领最集中地概括了《大学》的根本思想。

那么,“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呢

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最高人格境界或者说最高人格理想。

《大学》的第一个纲领“明明德”,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善的神圣的本性,这种光明的善的神性就是我们生命的“明德”。

但是,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生命的这种德性,更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把这个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或者说充分实现出来,所以《大学》的第一条纲领要求我们要“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指要使“明德”“明”,即要使我们生命中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实现出来,使它能够明显显现。

这是第一条纲领“明明德”。

第二条纲领是“亲民”。

古代儒家对这个“亲”字有不同的解释,朱子说是“新”, 王阳明 先生说是“亲”,这虽然是辞语上的考证,但涉及到对《大学》根本精神的理解,我觉得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比朱子的解释好,我采纳的是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是“亲民”,而不是“新民”。

那么,“亲民”是什么意思呢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民”,就是为民众谋福利,就是要亲近、亲爱老百姓,亲近、亲爱社会与众人,就是要做出实际的事功来为民众服务,这是第二条纲领“亲民”。

从《大学》的思想系统来看,“明明德”、“亲民”合在一起就是儒家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格风范或者说人格理想。

我们知道,儒家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与人格理想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要在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中达到圣人的生命境界与精神信仰,用现在的话来说,“内圣”就是要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达到或者说体现出超越神圣的永恒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实现我们生命中最光辉的德性——“明德”。

“外王”就是说我们要在社会上建立“博施广济”的事功,最大限度地为民众谋取福利。

我们不光是使我们内在的生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完事了;你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还不够,这只是“内圣”,你还要“外王”,你还必须在你的内在生命之外去创建伟大的功业,去为广大民众的福利做出你最大的贡献,这个叫“外王”。

当然,这个“外王”事业每个人都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一样,社会角色不一样,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一样,但只要能在自己的社会分工中做到孔子所说的 “博施广济”的事功,就做到了“外王”。

比如,你是学法律的,你做个公正严明的好法官;你是搞政治的,你做个民众爱戴的好官员;你是搞科研的,你做个按照自己良心从事发明创造的好科学家;你是教书的,你做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等等,这些都是 “外王”。

这样,按照《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做到了“内圣”和“外王”这两个方面,就是“止于至善”。

什么叫“至善”

“内圣外王”合一就是“至善”,“明德”“亲民”合一就是“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内圣外王”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实现“明德”“亲民”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

也就是说,既“明明德”又“亲民”就是“止于至善”。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个体生命实现了“明德”这个“内圣”的最高的价值,同时又给社会、人类作出了“博施广济”的“外王”事功和贡献,就达到了“至善”,即就是“止于至善”。

所以,“止于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或者说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生命形态。

我想当初 陈嘉庚 先生把“止于至善”作为厦大校训应该和我的理解差不多,他是要求厦大的学生除了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内在生命要达到很高的“明德”“内圣”境界外,大家在学校中刻苦学习完成学业后还要到社会上去做“亲民”的“外王”事功,为中国的富强和中国民众的福利服务。

如果夏大的学生达到了“内”“外”这两个标准的话,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当然,“止于至善”不仅仅是对我们厦大同学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要求,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在“明德”与“亲民”的合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达到“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不过,这是相当艰难的,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

我愿与在座的同学们共勉

以上我简单解释了夏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两句话八个字的含义,夏大校训可以说概括地体现了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与我们今天的讲题正好相合。

夏大校训的八个字可以说是儒学千古不灭的“八字真言”,具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学理内涵,我们今天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大家以后可以去细读《易经》、《大学》等儒家经典,一定会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会。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夏大校训的两段话不是平列的关系,“自强不息”是我们生命源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

感谢

其它的东西我都不想多讲。

用心做事,错了吗

用心做人,错了吗

用心工作,错了吗

用心写字,错了吗

用心创新,错了吗

用心发明,错了吗

难道我们:用物做人,行吗

用物做事,行吗

用物工作,行吗

用物写字,行吗

用物创新,行吗

用物发明,行吗

人呢

“我”即是人啊

“我”就是现象(个体)人类第一次接地气的东西。

不是大共相,如“物质”这样的假东西,我们在实在界找不到“物质”这个东西(任何一般属性(universa/attribute)都不是实体)(任何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predicated universally)东西都不是实体,而类形式(species form)即便是共相,也不是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

“我”又是人类整体的每一个个体。

我就是自主决非自在自为(主客对话两个我)。

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阳明先生是天人合一性的心学“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

阳明先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命题。

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说的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有其原因和理论基础,而更主要的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政治实践,圆融为一;把孟子的心体良知与大学的工夫以致知和合同一,包容了宋学本体——工夫的全部内容。

王阳明先生强调实行,要求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吾心良知之天理,包含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经世界想。

王阳明先生教育思想出发,认为其核心内容为“明人伦”的“尽心之学”,其社会意义在于“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安矣”,即贯穿和熔铸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王阳明先生还凸显和肯定了“躬行”在“知”、“学”、“穷理”中的作用,并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和“笃实之功”,反对只“知”不行的“着空”学风,倡导“实学”。

这无疑是开启了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的基本内容的实学思潮的先河,但因王阳明的“尽心之学”在本质上过分地突出了其良知道德理性的价值,忽略了知识理性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合理性,从而妨碍了其“尽心之学”所蕴含的经世改用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和发展。

王阳明的战绩;问书;

用兵如神的王阳明下2022-07-22 01:36:20大 中 小七、剿匪总结史书上对王阳明的剿匪赞美不已。

当时朝廷鉴于匪势太大,决定发檄文由湖广、广东和江西三省会剿,王阳明有决心独立完成,就上书制止,但已经来不及。

后来的局势发展,证明王阳明用兵如神,剿匪进度很快。

桶冈之战结束时,湖广的兵马才赶到;浰头之战结束后,广东还没有接到朝廷的檄文,兵马当然也没有动。

事实上,除了龚福全部由湖广剿灭外,其余的几股叛军,都是王阳明一家消灭的。

王阳明的部下,都是文官和下层小军官,根本没有名气,王阳明自己以前也没有打过仗,但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把盘据数十年的叛军消灭了。

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远近各地,都以为王阳明领的是神兵。

朝廷对王阳明也是有报答的,立即就升官晋爵,进右副都御史,给予世袭锦衣卫百户,不久再进为副千户。

我们总结王阳明的这场战争,能够发现,他的制胜之源是善于治军和善用奇计,正奇结合。

另外,六大股叛军虽然势大,但都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乌合之众,而且六股各行其是,并无统一指挥,等于是一盘散沙,以前官军畏之如虎,不敢正面迎击,所以能够得势。

王阳明率领改制后的正规军,和各处协力同剿,叛军当然不是对手。

八、平宁王叛乱王阳明剿匪立功,天下知名,朝廷便派他去福建剿匪。

但部队刚刚走到丰城时,却忽然传来了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的消息。

王阳明便立即回师,开始了他一生最大的功业--平宁王。

这里要多说几句,平宁王之叛和上一次的打土匪不一样,土匪那是人人喊打,没的说的。

可是宁王毕竟是皇室成员,而且起兵时还打出了正义的旗号,说什么有遗诏等等。

这种皇室的内讧,一般来说朝廷的官员是很棘手的,一步走错就会掉脑袋。

以前的燕王靖难,不就成功了吗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燕王成了著名的永乐皇帝,反对他的人都灭了十族。

所以这次宁王一造反,很多官员都是举棋不定的,有的甚至投奔了宁王,准备做开国元勋。

王阳明不假思索地回师平叛,足以说明他的思想认识和“坚定立场”,这是很不容易的。

他首先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他这么做是很有效果的,当时王阳明名声正大,许多人看他站出来反对宁王,那宁王一定是有罪的,也一定是可以消灭的,人心便倒向朝廷一边,很多官员都来投奔王阳明,愿意听他的号令。

王阳明当时最担心的,是宁王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

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称帝的本钱,同时也占了地利,不容易消灭了。

怎么办呢

王阳明料到宁王的军事水平不行,就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做成合围态势。

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

宁王终于上当,有半个月时间不知所措,没有发兵攻南京。

王阳明利用这个时机,已经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再打南京已经不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他的老巢南昌则空虚了。

王阳明这时已经调集了大军八万,对外号称三十万。

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阳明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

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

敌军听说南昌失守,肯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胜利。

”南昌很快攻破,王阳明大军入城。

将士们有杀掠百姓宗室的行为,王阳明斩杀了十几个犯令的,稳住了局势,南昌的民心也归向了王阳明。

在南昌停了两日,王阳明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

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

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大败一场,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

宁王看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阳明派几路大军迎战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很激烈,是关键的一战。

官军一度退却,王阳明立即斩杀了后退的人,命令诸军死战。

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再努力一搏。

但他的方阵被王阳明看出了破绽,决定援用赤壁之战的老例,放火烧船。

第二天,宁王正在船上召开他的“早朝”会议,群臣集中在一起。

王阳明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

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被擒获。

(这其中包括王阳明剿匪时期的战友杨璋。

)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

当初宁王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朝野震动。

王阳明的“伯乐”兵部尚书王琼却放出大话:“有王阳明在南昌的上游,一定能够擒住宁王。

”果然让他说对了,捷报很快就传到了北京。

这次战役,王阳明最初的宣传战和反间计运用得挺成功,后来又确定先打南昌,做到了反客为主,使宁王陷于被动,取南康之战是硬碰硬,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火攻计简直就是照抄周瑜旧策,也非常成功。

九、周旋于皇帝权贵之间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本来是为朝廷立了大功,但是他偏偏遇上一位神经病皇帝。

明武宗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带了几万京兵,一路上缓缓而进,想要过一过打仗的瘾,身边呢,也充斥着一批拍马屁的小人。

王阳明用三十五天时间平叛,对皇帝来说简直是件可恶的事,使威武大将军无用武之地了。

宁王造反前,曾经花了大价钱贿赂皇帝身边的小人们,这些人都和宁王有牵连。

王阳明用兵以前,曾经上书给皇帝,要求清理这批人。

皇帝不听,反而把这批人带在身边,一起来打仗,所以王阳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这帮人,诬陷王阳明与宁王有勾结,因为怕造反不成,才起兵打宁王。

同时又想命令王阳明,让他把宁王放到湖中,让皇帝自己来抓。

王阳明深知局势的复杂,一步走错就会被人害了。

同时,他怜惜江西百姓,怕皇帝的京军入境骚扰。

所以就带着宁王,从小路奔玉山,上书给皇帝,要亲自献俘。

皇帝当然不允许了,他要自己抓宁王呢

王阳明没办法,只好到钱唐找大太监张永。

张永是个好太监,权力也比较大,能制住皇帝身边的几位小人。

王阳明说明了情况,张永表示理解,但又表示皇帝的脾气拗不得,得想变通的办法,京兵不进南昌也是不可能的。

王阳明把宁王交给张永,自己去见皇帝,但皇帝传令让他巡抚南昌,只好转道回南昌去。

当时京军已经进南昌了,许泰张忠等几个小人,因为阳明没有将宁王交给他们,心里正恼恨,就怂恿士兵跟王阳明捣乱,甚至指着鼻子喊着名字地骂王阳明。

阳明只好忍气吞声,努力和这帮御林军搞好关系,有病的给看病,死了的给买棺材,路上碰见了京军的丧事,也要好言慰问良久。

(我就奇怪,京军又没有打仗,哪来这么多伤病和死亡的人

但史书上这样记载着,我想阳明先生慰问应该是多方面的吧。

)这样一来,京军弟兄们终于感动了,觉得“王都堂爱我”,就不再跟王阳明捣乱。

许泰张忠等人又公开向阳明索贿,说:“南昌这地方挺富的,那么多金银珠宝都哪里去了

”王阳明给了他们一个硬钉子,说:“财宝都让宁王贿赂到京师去了。

现在有账本存着,要不要查一查

”许泰张忠都是受贿大户,哪里敢查,只好算了。

但这帮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欺负王阳明是个文人出身,逼着他当众表演射箭。

却不知骑马射箭都是阳明的强项,当时三发三中,京军们齐声欢呼,对阳明佩服极了。

但京军长住南昌也不是个事啊。

阳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战争过后,南昌城里家家都有死亡的人,冬至的那天,阳明命令全城百姓在巷道里哭祭,然后去上坟。

一霎时城里哭声震天,离家日久的京军们都思念起家乡来了,也跟着大哭。

许泰张忠等不得己下令班师,离开南昌,这瘟神终于走了。

许泰张忠等回到皇帝身边后,和其他小人一起,继续造王阳明的谣,说阳明要造反。

这时候全亏了那个大太监张永,想尽办法保护,才勉强过了关。

王阳明见不着皇帝,就跑到九华山的庙里坐着,皇帝听说了,觉得王阳明是个修道的人,不可能造反,也就不再听小人的馋言。

但皇帝总归是没有过了打仗的瘾,心里不快活,最后只得拉下脸,让王阳明重写奏章,说打败宁王是出于皇帝的方略,而且打仗时那批小人都立了功,王阳明照样写了,皇帝才拾起了面子,胜利班师。

(这皇帝,跟惯坏了的小孩似的。

)不过,阳明先生的灾难还没有算完。

正德皇帝明武宗很快死去,嘉靖皇帝明世宗继位,他倒是知道阳明先生立了大功,挽救了明朝天下,所以决定认真地封赏。

可是现官不如现管,皇帝通过了,大臣倒有了意见。

王阳明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伯乐”兵部尚书王琼的提拔,但大学士杨廷和偏偏与王琼有矛盾,心里头不舒服,再加上其它大臣的嫉妒,王阳明应得的封赏没有得到,只被晋升为南京兵部尚书。

后来又议封爵,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

其中,应有的铁券没有给,应发的岁禄也没有给,阳明先生真是气坏了,最可恨的,是跟着王阳明一起打仗立功的众官众将,朝廷只提拔一位伍文定,其它的不但没赏,还实际上贬了官。

多次争取没有作用,正好父亲去世,阳明先生就回家丁忧,在家里时,阳明先生还为部下争取过几次应得的封赏,但没有人理他;丁忧期满后,也没人再出面召他回朝廷。

你说这罪受的

王阳明用多少人平定宁王叛乱

宁王率六万攻下九江、南康长江攻安庆。

王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

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

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

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

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 王守仁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

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

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

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

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

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百金,负伤千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

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

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

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

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王阳明八字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