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无问西东台词表

电影无问西东经典台词盘点 无问西东经典语录有哪些

1、世美好,世道很艰难。

2、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你是否还会有勇气

3、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5、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

6、 一生太短 一瞬好长,我们哭着醒来 又哭着遗忘。

8、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为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你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

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的忘了自己的珍贵。

9、 何必执着,刻骨不过空欢喜。

10、无论你怎样,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11、你所能的到的名利光荣,祖上早就有了。

妈妈只希望你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平安。

13、 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4、我有人要照顾。

16、你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了吗

电影《无问西东》经典语录有哪些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的听到的做什么和谁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 正义 无畏和同情

有谁知道江苏东台地区的关于焰口叹骷髅的词

1叹骷髅

实在真可悲痛

一堆白骨头,好比乱柴棚

骷髅呀你颠颠倒倒南北与西东

皮肉筋骨血,都被烂化的干干净净

毛发被风吹刮的无影又无踪

骷髅呀你个有谁人用锹将你的尸骨往土里拥

想起骷髅你当初,百般用了巧妙计,不想到如今,卧受清凉风

2叹骷髅

叹的眼泪往下淋

想起了父母二双亲,一封书信不得通

骷髅呀你来来往往,别无一个弟与兄

夫妻们,拆散了,恩情从此两相断

同胞嫡亲的姊妹们黄泉路上不得来相逢

骷髅呀你个有谁人到你坟前,将你的个饭菜来供

想起骷髅你当初,结交了三朋与四友,不想到如今,一无亲戚二无好宾朋

3叹骷髅

叹的是个读书人,满腹的好文章,死后成何用,骷髅呀你,枉费了多少的功

争名夺利,皆是个假到底

用尽了多少心血计,到后来还是一场空,骷髅呀你到如今,再也不能站起来称什么大英雄

想起了骷髅你当初,十年的寒窗与苦读,不想到如今,不如春鸟与秋虫

4叹骷髅

叹的是个女娇容

梳妆巧打扮,摸擦得胭脂花粉红

骷髅呀你金银叉环首饰死后休想用

千娇百媚的女佳人,归于那阴曹地府

说的花言巧妙语,付于阵阵东风

骷髅呀你少年春光时,好比做了一场糊里不糊涂的梦

想起骷髅你当初,穿红又作绿,不想到如今,把你埋在黄土中

5叹到春天来,桃杏花儿开的满树红

清明寒食佳节,家家人家上坟祭祖宗

骷髅呀你个有谁人到你坟前烧化纸钱把你用

有儿有女的人,坟墓头上飘钱又化纸

无儿有无孙的人,坟墓头上冷如一块冰

骷髅呀你鳏寡孤独之人越想越伤心

六月热死人的天,没的哪个问到你

秋七八月月光辉,腊叶子照在坟当中

骷髅呀你到了冬天来,受不尽的风霜雨雪,再加一层冻

我今宵,仗佛力,提出骷髅你出苦海,众骷髅,一个一个上往往上天宫

————这是如皋地方用的,你可以参考

带有凉字的诗词

1)意象“蝉”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

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

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2)诗作背景《在狱咏蝉》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

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

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

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

前者也觉偏颇。

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

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将他收系了。

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3)诗作赏析一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声唱,指蝉的鸣叫。

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

有古槐数株焉。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

”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

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冠客思侵”。

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

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

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

正所谓以苦引苦,人何以堪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

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

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

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

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诗人并没有言过其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平反之已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

直到调露元年,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了。

这愤恨如何能平消

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与并起草了《讨武曌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诗作赏析二“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首联承题而来,正切主旨。

“西陆”,秋天。

《隋书·天文志》释“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

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

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

”“南冠”,又称獬豸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用楚国钟仪被囚的典故。

《左传·成公九年》记,晋景公到军府检查,看见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被囚系着。

成公便问:“那个被捆着的戴着楚冠的人是谁

”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

后世遂称絷囚为“南冠”。

此处的南冠是作者自指。

“南冠”后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首联两句十字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深秋里,寒蝉发出了阵阵凄楚的叫声,这声音打动了囚絷在牢的骆宾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虑。

此联中,应特别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诗之“源”。

诗的名句诸事如“玄鬓”、“白头”、“露重”、“风多”及种种联想,皆由此遣发派生。

由于作者在首联中即以南冠自切痛处,又以“思深”二字为诗旨的表达作了铺垫,故颔联即被顺势推出:“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玄鬓”,黑色鬓发,这里指蝉的双翼。

“白头吟”,汉魏乐府名篇,写一女子被负心汉始爱终弃的悲郁心情,表达了她对专一爱情的追求。

据说此诗为西汉卓文君作。

卓文君慕司马相如之才,私奔并与司马相如结成伉俪。

但司马相如爱情不专,入京后,要娶茂陵一女为妾。

文君闻知,作《白头吟》以自伤。

相如见诗悔悟,不再纳妾。

宾王此句的写作,其意有表里二层。

表层的意思是说,蝉掮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作者悲吟,使他无法忍受。

里层的含意则更为深刻,作者意在通过香草美人的传统文学手法,抒发自己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

作者“蝉”人对举,“玄”“白”并用,睹蝉翼而起悲,闻蝉鸣而不堪,是因为他也有过鬓发玄黑的豆蔻年华。

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跻入仕途,以图报效:“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宿温城望军营》)。

为逞壮志,他文官任过府属、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武官任过四川,燕北掌书记,然奔波三十载,却始终沉沦下僚,刚升为侍御史,便被捕入狱。

报国之想,终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说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那么颈联的重心则转在感慨议论的抒发上。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

这既是描写深秋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

作者在诗前的序中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墨。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意即是时代的“徽墨”(绳索之意)将其捆绑,使他不能驰骋壮志。

序文还说他“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紧螳斧,欲扑捉被食之虫,立即想到自己仍处在深深的危机中。

朝廷内外奸邪势力的浓露重霜不但冻僵了他的翅膀,锁住了他的声音,而且会将他的生命推向“末日”。

序文的这些话说明了颈联虽宇宇写蝉,然意不在蝉。

这两句诗,写得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

试读杨炯的《从军行》,杜甫《蜀相》诸诗,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

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

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

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官体艳诗之上。

【评价】喻守真曰:“结二句表出正意,满腔忠愤,一泄而出,后来宾王替徐敬业草檄讨武氏,已在这时蓄意了”. 上面这些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不知道合不合你的意。

范仲淹简介

介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岳阳楼记记》一文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1、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河北正定。

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

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

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断虀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

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

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庵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

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

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

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

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

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

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下同),整 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 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

这位学生就是 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

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

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

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2、为民治堰 热心执教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

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

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

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

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

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皇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

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

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

这是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的诗句。

他大约至三十四、五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

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谢氏病故。

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

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

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

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

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

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

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

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

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

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公。

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

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

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

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

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

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

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

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

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

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

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

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分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

后来做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

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

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

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

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

”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

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

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这时的宰相吕夷筒,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

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

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

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

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

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

”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

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

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窜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

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

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

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

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

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

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

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

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

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

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

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窜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

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查。

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都阳湖畔。

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

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已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作地方官了。

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

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

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4、西陲守土 边帅军功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于宋朝。

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

边境上更是狼狈,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

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员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后来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

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

韩琦的看法却不同;他低估了西夏军优势,并激于屡受侵扰的义愤,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

夏竦为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派韩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获仁宗诏准后,尹洙又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

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

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

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

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

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

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

韩琦大败而返,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

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

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

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

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

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

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

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

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

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

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

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

建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

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

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

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

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

他们说“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对付”。

现在庆州北部的边防,也大体接近巩固。

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感到十分疲乏。

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

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烂漫了。

他随口吟起四句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能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

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还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定了各级将领统率军队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军队先行出阵抵御。

范仲淹说:“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

”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军队,淘汰了一批怯懦无能的将校,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选择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6部,让每个将领统率3千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调来的已经腐化的禁军,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戌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

精练士卒,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

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

这样,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庆历二年以后,边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已陆续不断。

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

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

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

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5、庆历新政 改革图强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

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

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

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

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辣、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

“四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

“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出望外。

他写诗赞颂说:举擢俊良,扫除娇魅

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般,永难长续。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

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

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人们对骆宾王的评价,骆宾王的代表作和他的影响,个是什么

骆宾王640~684)唐代诗人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人。

唐朝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

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

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

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

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以抒悲愤。

次年,遇赦得释。

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

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

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

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

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

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

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

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

至灵隐,以周岁卒。

”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

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

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

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

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

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

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

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

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

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

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

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

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事迹见新、旧《唐书》。

骆宾王诗集:咏鹅(七岁时作)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美人在天津桥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早发诸暨征夫怀远路,夙驾上危峦。

薄烟横绝巘,轻冻涩回湍。

野雾连空暗,山风入曙寒。

帝城临灞涘,禹穴枕江干。

橘性行应化,蓬心去不安。

独掩穷途泪,长歌行路难。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

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

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

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限南北,地轴殊乡国。

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

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

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

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

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

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

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

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

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

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

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

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

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沉。

一诺黄金信,三复白珪心。

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

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

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籝金。

鹭涛开碧海,凤彩缀词林。

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

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

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

鸟声流向薄,蝶影乱芳丛。

柳阴低椠水,荷气上薰风。

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

将欢促席赏,遽尔又归别。

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

赠言虽欲尽,机心庶应绝。

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

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

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

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

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

别岛笼朝蜃,连洲拥夕涨。

韫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

浮光凝折水,积润疏圆沚。

玉轮涵地开,剑阁连星起。

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

怀德践遗芳,端操惭谋己。

谋己谬观光,牵迹强凄惶。

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

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炎凉几迁贸,川陆疲臻凑。

积水架吴涛,连山横楚岫。

风月虽殊昔,星河犹是旧。

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

北走平生亲,南浦别离津。

潇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

秋江无绿芷,寒汀有白苹。

采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

漳滨已辽远,江潭未旋返。

为听短歌行,当想长洲苑。

露金熏菊岸,风佩摇兰坂。

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晚。

晚秋云日明,亭皋风雾清。

独负平生气,重牵摇落情。

占星非聚德,梦月讵悬名。

寂寥伤楚奏,凄断泣秦声。

秦声怀旧里,楚奏悲无已。

郢路少知音,丛台富奇士。

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

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

文史盛纷纶,京洛多风尘。

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李仙非易托,苏鬼尚难因。

不惜劳歌尽,谁为听阳春。

晚憩田家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

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涩路拥崩查。

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

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

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出石门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至分陕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

列树巢维鹊,平渚下雎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

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 (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

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来。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

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

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

北眺舂陵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

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山行明照上,溪宿密云蒸。

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夏日游目聊作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

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

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

月夜有怀简诸同病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

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

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

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

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馀年。

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

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

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

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

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

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

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

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

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

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

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

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

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酌桂陶芳夜,披薜啸幽人。

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宿云低迥盖,残月上虚轮。

幸此承恩洽,聊当故乡春。

过张平子墓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

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

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一作行军军中行路难、 军中行路难)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

将军拥旄宣庙略,战士横行静夷落。

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

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

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

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

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原绕毒雾,溪谷多淫雨。

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

昔时闻道从军乐,今日方知行路难。

沧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

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多。

朝驱疲斥候,夕息倦樵歌。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

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

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

弃置勿重陈, 征行多苦辛。

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行路难,几千端,无复归云凭短翰,空馀望日想长安。

(此首一作辛常伯诗)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征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

七德龙韬开玉帐,千里鼍鼓叠金钲。

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

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

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

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迥照莲。

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

行路难,行路难,誓令氛祲静皋兰。

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同辛常伯作)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 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 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畴昔篇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金丸玉馔盛繁华,自言轻侮季伦家。

五霸争驰千里马,三条竞骛七香车。

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

池中旧水如悬镜,屋里新妆不让花。

意气风云倏如昨,岁月春秋屡回薄。

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见梅花落。

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

莫教憔悴损容仪,会得高秋云雾廓。

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

一朝披短褐,六载奉长廊。

赋文惭昔马,执戟叹前扬。

挥戈出武帐,荷笔入文昌。

文昌隐隐皇城里,由来奕奕多才子。

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卿相未曾识,王侯宁见拟。

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

判将运命赋穷通,从来奇舛任西东。

不应永弃同刍狗,且复飘飖类转蓬。

容鬓年年异,春华岁岁同。

荣亲未尽礼,徇主欲申功。

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僰。

玉垒铜梁不易攀,地角天涯眇难测。

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

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蜀路何悠悠,岷峰阻且修。

回肠随九折,迸泪连双流。

寒光千里暮,露气二江秋。

长途看束马,平水且沉牛。

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

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

川平烟雾开,游戏锦城隈。

墉高龟望出,水净雁文回。

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

不识金貂重,偏惜玉山颓。

他乡冉冉消年月,帝里沈沈限城阙。

不见猿声助客啼,唯闻旅思将花发。

我家迢递关山里,关山迢递不可越。

故园梅柳尚馀春,来时勿使芳菲歇。

解鞅欲言归, 执袂怆多违。

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

别情伤去盖, 离念惜徂辉。

知音何所托,木落雁南飞。

回来望平陆, 春来酒应熟。

相将菌阁卧青溪,且用藤杯泛黄菊。

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

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县禄。

百年郁郁少腾迁,万里遥遥入镜川。

涘江拂潮冲白日,淮海长波接远天。

丛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烟。

赖有边城月,常伴客旌悬。

东南美箭称吴会,名都隐轸三江外。

涂山执玉应昌期,曲水开襟重文会。

仙镝流音鸣鹤岭,宝剑分辉落蛟濑。

未看白马对芦刍,且觉浮云似车盖。

江南节序多,文酒屡经过。

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舟移疑入镜,棹举若乘波。

风光无限极,归楫碍池荷。

眺听烟霞正流眄,即从王事归舻转。

芝田花月屡裴回,金谷佳期重游衍。

登高北望嗤梁叟,凭轼西征想潘掾。

峰开华岳耸疑莲,水激龙门急如箭。

人事谢光阴,俄遭霜露侵。

偷存七尺影,分没九泉深。

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茹荼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

挂冠裂冕已辞荣,南亩东皋事耕凿。

宾阶客院常疏散,蓬径柴扉终寂寞。

自有林泉堪隐栖,何必山中事丘壑。

我住青门外,家临素浐滨。

遥瞻丹凤阙,斜望黑龙津。

荒衢通猎骑,穷巷抵樵轮。

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

昨夜琴声奏悲调,旭旦含颦不成笑。

果乘骢马发嚣书,复道郎官禀纶诰。

冶长非罪曾缧绁,长孺然灰也经溺。

高门有阅不图封,峻笔无闻敛敷妙。

适离京兆谤,还从御史弹。

炎威资夏景,平曲况秋翰。

画地终难入,书空自不安。

吹毛未可待,摇尾且求餐。

丈夫坎壈多愁疾,契阔迍邅尽今日。

慎罚宁凭两造辞,严科直挂三章律。

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

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

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

惊魂闻叶落,危魄逐轮埋。

霜威遥有厉,雪枉遂无阶。

含冤欲谁道,饮气独居怀。

忽闻驿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

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

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傥无穷。

谁能跼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

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

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

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

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鱼文实可怜。

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

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

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

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

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

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

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并头栖。

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

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甚。

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

平江淼淼分清浦,长路悠悠间白云。

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

无那短封即疏索,不在长情守期契。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

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

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轻花委砌惹裾香,残月窥窗觇幌色。

个时无数并妖妍,个里无穷总可怜。

别有众中称黜帝,天上人间少流例。

洛滨仙驾启遥源,淮浦灵津符远筮。

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

佩中邀勒经时序,箫里寻思复几年。

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

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不把丹心比玄石,惟将浊水况清尘。

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

青牛紫气度灵关,尺素赩鳞去不还。

连苔上砌无穷绿,修竹临坛几处斑。

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那可久。

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

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春更思。

春时物色无端绪,双枕孤眠谁分许。

分念娇莺一种啼,生憎燕子千般语。

朝云旭日照青楼,迟晖丽色满皇州。

落花泛泛浮灵沼,垂柳长长拂御沟。

御沟大道多奇赏,侠客妖容递来往。

宝骑连花铁作钱,香轮骛水珠为网。

香轮宝骑竞繁华,可怜今夜宿倡家。

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

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

千回鸟信说众诸,百过莺啼说长短。

长短众诸判不寻,千回百过浪关心。

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南陌西邻咸自保,还辔归期须及早。

为想三春狭斜路,莫辞九折邛关道。

假令白里似长安,须使青牛学剑端。

苹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

龙飙去去无消息,鸾镜朝朝减容色。

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上林三月鸿欲稀,华表千年鹤未归。

不分淹留桑路待,只应直取桂轮飞。

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人。

他幼年就才华出众,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以奉礼郎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仪凤中(676—679年),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武则天下狱,贬临海县丞,悒悒不得志,乃弃官而去。

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他以衰暮之年投奔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照檄》。

武则天读到“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赞叹他很有才气,说“宰相安得失此人”。

在临海时,他曾写过一首《久客临海有怀》,借景抒情:“天涯非日观,地岜望星楼。

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无问西东台词表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