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觉得《无问西东》不好
上联:南人北相,屋中小偷偷偷偷东西下联:夏季冬景,站外老默默默默春秋(南极考察站外,作家老默)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降生数月而孤,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牛童,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了能背诵。
塾师发现后,邀他到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刘开十四岁时,拿着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文章作法,多次赞扬这位文坛新秀。
从此刘开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著名作家之一,诗文均为世人称道。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亳州聘请刘开修邑志,寓于佛寺中。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陡得疾,卒,享年41岁。
有大量诗文存世,均收入《孟涂诗文集》。
原文: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
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
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
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不一定了解;愚笨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周礼》(说)。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写作特点】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
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
《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
《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
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
《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
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
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
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
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
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问说》的翻译
算命人经典台词很多,但最主要的、常用的棱两可的说词迷信者用自己的心理去号入座”。
先用“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套牢你。
人经历命运,有共性与个性的方方面面,10%的“准”与90%的准确,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迷信者心理:信字当先,只要猜到与自己有一点所搭界的事,就是认为是“准”。
算命人只要再猜些共性的“准”,就信服了。
人们就认为,陌生人能知道自己的遇事,就是“准”了。
比如愁眉苦脸的人来算命,只说此人有难,就准了10%以上,其实,猜一个人有事无事,在30%以下,稍有一些社会经历的人都会“观颜察色”说出一二的。
模棱两可,让算者自己对号入座:比如算命人算有几个子女说:“本命有三子女,一个在树上挂着”。
这一模棱两可的话。
在被算的人有1——4个子女内,都是准的。
你看,若算者说只有一个孩子。
“一个挂着”嘛,本命有,但两个没着落啦;若说是二个孩子;也对,“一个挂着”,只生了两个嘛;若有三个孩子;对了,本命有三个啊;你要说有四个孩子。
就是啊,本命只是三个,但还有一个是挂着的,也生下了。
。
。
有这么大的“机动”孩子,谁猜不准呢
况且,现在共性只生一个,特殊二个。
。
。
有时间可以再看下面的例子:某人问卦,传说有一高人善周易,即前往求卦,二者对答 某人:福寿
高人:叶落归根,人总是要死的某人:感情
高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某人:功名
高人:富贵如烟云,得其时而用之。
某人很生气:你不是很会算卦吗
拿这些来敷衍我。
高人:算卦只是雕虫小技。
卦者云,疑而不决者问卜。
知天命,守大道的人,没有疑惑,不用算卦。
你问父母福寿,身为子女,当于高堂前供奉尽孝,在一天侍奉一天,方尽孝道。
你问夫妻感情,糟糠之妻不下堂,如果二人相敬如宾,自然夫妇和顺。
你问前程功名,若一得一失不坦然,功利欲望日增,对你有害无益。
高人最后说,人都想趋吉避凶,但所谓祸福相依,不经历磨难,难成大器。
福祚过多,亦是灾祸。
希望你能懂得大道。
知天命者,无须算命。
从前有个会算命的道士,自称能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年。
一天,有三个进京赶考的秀才跑来问他:“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人
”道士闭上眼睛掐指一算,便伸出一个指头来。
三个秀才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道士说:“天机不可泄漏!”再问,他死也不开口了。
秀才们走后,小道士问:“师傅,你刚才伸出一个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士看看旁边没有人,轻声说:“他们一共三人,如果一个人考中,这指头就表示考中一人;如果两个人考中,就表示落榜一人;要是三人都考中,就表示一齐考中;要是三个都没考中,就表示一个也不中。
”小道士听后,哈哈大笑:“天机原来如此,的确不可泄漏!” 同字不同命 古代有个某甲,父母亲帮他选定一门亲事,但是他想知道这门亲事是不是吉利,所以上街去找了个测字先生问问。
某甲:我想问下,父母订的这门亲事吉不吉利。
测字先生:(拿出字匣)你抽一个字吧
某甲:(在字匣里摸了半天)就这个。
拿出来一看,某甲差点没昏倒,怎么是个”死”字… 某甲:你不用说了,钱给你。
测字先生:别急别急,你抽到的这个字是大吉大利的啊~ 某甲(很怀疑):你说说看,这个字已经这么明白了,要怎么解释成吉利的
测字先生:这个字把它拆成上下两半,上面是个”一”,下面像不像一个”夗”字
某甲:(点头)是有点像。
测字先生:”夗”字下面加上个”鸟”,变成一个”鸳”字,而你又是问婚姻的事情,所以这个字叫作”一床锦被盖鸳鸯”。
某甲:好像有道理的说~呵呵~(放下钱欢天喜地走人) 某甲前脚离开,有个某乙后脚进门。
某乙:我也要问,我快要成亲的这个婚姻好不好。
测字先生:(把刚才的”死”字放回字匣,摇一摇)你抽一个字吧
某乙:(在字匣里摸了半天)就这个。
拿出来一看,又是个”死”字,某乙心想测字先生刚才说是”一床锦被盖\鸳鸯”,那应该没问题。
某乙:我知道,”一床锦被盖鸳鸯”是吧
你不用说了,钱给你。
测字先生:不对不对,你抽到的这个字要叫作”棒打鸳鸯两分离”~ 某乙(傻了眼):为什么
同样一个”死”字,刚才你明明对那个人说”一床锦被盖鸳鸯”,怎么到我变成”棒打鸳鸯两分离”
测字先生:谁叫刚才那位在抽字的时候,外头有两个人抬着一床锦被路过;你在抽字的时候,外头又有两个人抬着一根大木头路过。
锦被,是喜事用的,大木,是丧事用的(ps:古代的”大木”,指的是”寿木”,也就是棺材…),所以你们虽然抽到同一个字,但是结果不同。
某乙:(黑线地放下钱走人) 算命 有一个书生要进京赶考,可是不知道会不会考上,於是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一算,算命先生在算之前,他和算命先生说:「我最近常做三个奇怪的梦,不知道代表什麼
」算命的一听,就叫他说出来听听,於是他说: 1、我梦见我在下著大雨的时候穿著簑衣却还举著一把雨伞
算命的一听,马上摇一摇头说:「不好呦
你下雨天已经穿著簑衣,还拿著一把伞,代表“多此一举嘛”
没关系,第二个梦是什麼
」 2、我梦见我在我家屋顶上种著稻子算命的听了,又摇了头,说:「嗳
屋顶不是种稻子的地方嘛,代表你“不会种”〔中〕呀
没关系,再听听你第三个梦好了
」 3、我梦见我和我一个暗恋已久的表妹两人裸睡在床上,却是背对背靠著
算命的听了,叹了口气说:「你还是不要应考好了,这时候你“该上不上”,代表你“不会上嘛”,你还是再等下一次考试吧
书生听了,很郁闷的走回家,刚好遇见那位暗恋许久的表妹,表妹看他心情不好,就问他发生了什麼事,书生就把他去算命结果算命的说他考运不好的事说出来,表妹听了,就和书生说:「不然你告诉我你的梦,我来解释看看
」 於是书生说了第一个梦,表妹听了,说:「很好啊
穿簑衣还举一把伞,代表“高举”嘛
」 书生说了第二个梦,表妹也高兴的说:「这也不错
高的地方种稻代表“高种〔中〕啊
」 书生扭扭捏捏的说了第三个梦给表妹听了之後,表妹也很不好意思,但她还是说:「不错呀
这也是好预兆
这代表“该翻身了
”」 从前,在某个市集里住着一位算命仙。
他家门口挂了一个招牌写着: “神机妙算,一回一千元
如果算得不准,保证退钱” 商人们看了,都争相来算命。
第一个来算命的是卖碗的商人。
算命仙收了一千元后,假装念了一些咒语,说: ‘啊哈
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就会赚到钱。
’ 商人想到今天会赚钱,就开开心心地离开了。
之后又有卖麦芽糖的商人、卖糕饼的商人与卖肉的商人前来算命,算命仙都对他们依样画葫芦,假装念了一些咒语,然后说: ‘啊哈
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就会赚到钱。
’ 当天晚上,卖碗商高兴的跑来找算命仙。
“真是谢谢您,我真的碰到来自东方的人,结果赚了很多钱,您真是太准了。
” 算命仙笑着说: ‘那是当然的,以后欢迎再来算命啊。
’ 当卖碗商回去后,麦芽糖商人气呼呼地找来了。
“根本就不准嘛
我今天遇到从东方来的人,却一毛钱也没赚到
” 算命仙摸着下巴说: ‘那就奇怪了,不过既然不准,钱就还给你吧。
’ 当麦芽糖商人回去后,糕饼商人也怒气冲天的跑进来。
“今天我都没赚到钱,把我的钱还给我
” 算命仙停顿了一下,问说: ‘那么,是否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呢
’ 糕饼商搔着头说: “没有耶,只碰到来自南方的人。
” ‘那就对啦,我是说你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就会赚钱,可没说碰到从南方来的人会赚钱啊。
’ 糕饼商听这话似乎有理,就回去了。
最后卖肉的商人也来了。
“今天我的确是赚到了钱,但不是碰到来自东方的人,而是来自北方的人。
所以你算错了吧
” 算命仙露出一付不可理喻的表情说: ‘嘿,这位兄弟,我是说你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就会赚钱,何时说你碰到从北方来的人就不会赚钱啊
我可没这么说喔。
’ 卖肉商人觉得有理,点点头回去了。
当所有商人回去后,算命仙露出笑容: ‘赚钱真是简单啊
四个人来算命都给一样的答案,竟然有三个是准确的,足足赚了三千啊。
嘻嘻嘻
’ 有一年的冬天,大约是在晚上六点左右,邵康节先生听到有人敲门,首先敲了一下,接着又连续敲了五声。
那个人说要借东西。
邵康节请他不要讲出所借物品的名称,叫他的儿子先卜卦推算看看对方是借什么东西。
结果他儿子说:「那先生所借的东西,有木质也有金属,而且木质部份较长,金属部份较短。
我猜大概是借锄头吧
」邵康节说:「东西的质料你算对了,可是名称不对。
这么晚了,借锄头有什么用处,应该借斧头才对
」...... 其实,宇宙间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预兆,只是一般人不明白预兆的意义,所以无法事先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
精通易数命理的人,心中特别宁静或有智慧的圣贤就可以预知某一种现象(预兆)所发生的意义和影响。
一个人心灵越宁静、智慧越高,他的预知能力也就越强、越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