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孔德成的名言

请佛教人士回答我的疑虑,衷心表谢

你的思想非常难能可贵 但是有一点 而且这个人一定很了不起。

与用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这两句话 最终是会产生矛盾的 就会最终使你迷茫 因为这个人最后不一定很了不起 就会影响你用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错就错在你用的是分别虚妄的心 还有着一个不顾因果的要求这个要求满足不了 你就会退失道心

孔子思想的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完善,至西汉,提出“,罢黜百家”后,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

2.对社会的影响: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恕”等等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对社会行为影响深远。

3.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打破了春秋时的教育垄断,兴办私学。

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4.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对东北亚的韩国、日本影响深远,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看做是未来世界的希望。

孔府。

孔庙。

孔林的导游词一篇

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有 幸为各位担任导游,十分高兴。

我将尽力为大家提供满意的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曲阜概况 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把曲阜概况介绍一下:曲阜地处鲁中山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北依泰山,南引峄山,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千畴平原。

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东向西流淌,自古就有“圣人门前倒流水”之说。

物产丰富,景色宜人。

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

曲阜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

不少古籍中,还有炎帝、少吴徙都于曲阜,黄帝生于寿丘(曲阜城东8里 处),舜于寿丘作什器的记载。

可见,中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踪迹。

尽管这是传说,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从境内保存下来的 20余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仍可见到我们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遗迹。

“曲阜”一名最早见于礼记>>。

东汉应劭解释说:“鲁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属国。

周代自“封周公于曲阜”800余年,曲阜为鲁国都城,是当时我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国各地,又成了当时的教育中心。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故山东省现仍沿用“鲁”作为简称。

公元前 249年,楚灭鲁,置鲁县,秦代属薛郡,西汉时为鲁国都,魏晋南北朝时为鲁郡治。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为县名。

宋代改称仙源县,金代恢复曲阜县名至今。

1986年撤县制,始称曲阜市。

现面积为890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主要的有110余处,其中孔庙、孔府、孔林及鲁国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1处列为全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三孔”还于1994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曲阜的文物古迹十分关注,国家先后拨款3000多万元对“三孔”进行了全面修茸。

近年来,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曲阜又相继开发建设了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鲁国盛世华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形成人文与自然景观,新老景点浑然一体,相映生辉的旅游资源新格局,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文化旅游胜地。

孔庙现在我们参观孔庙。

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 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诞生于曲阜尼山。

春秋末期,他在鲁都阙里聚徒讲学,传授“六世”(礼、乐、射、御、书、数),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

晚年,他删诗>>、书>>,订礼> >、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之堂立为庙,“岁时奉祀”。

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

其后,随着历代王朝层层加谥孔子,孔庙不断得到维修扩建,至明、清时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加之 庙内1700余株古树,1200余块碑碣,令人一步三叹。

孔庙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千多年来,游人竞相寻踪凭吊,流连往返。

金声玉振坊 孔庙第道门坊。

“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玉振”原意为一首完美的乐曲。

我国古代奏乐时,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结束。

这里比喻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扬孔子对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坊建于明代,“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

棂星门 孔庙第一道大门。

棂星即灵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

孔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同尊天。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儒家思想统治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所以后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赞誉孔子,意为他给人的好处如同天地一样大,他 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

因此,孔庙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腰门题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圣时门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

璧水桥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

迎面三架拱桥,为明代所建,因“壅水环绕如璧”,故名“璧水桥”。

弘道门孔庙第三道大门,“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赞颂孔子发扬光大了古代的正统思想,成为 “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

此门意思可以引申为如果人们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大中门 是宋代孔庙的正门。

“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同文门 中国的宫殿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庄严。

同文门周无墙垣,子然独立在奎文阁之前,就担当着屏障的角色。

“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

意为统一语言、文化、思想,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

奎文阁 孔庙主体建筑之一,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重修时改名“奎文阁”。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 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东西阔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不愧为我国著 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

1985年国家拨款120万元,进行了落架大修,于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奎文阁内原有藏书均移入孔府档案 馆保存。

现展出的是孔子圣迹图陈列。

奎文阁前两侧,是四座明代御碑。

这些驮碑的动物,人们习惯叫“龟驮碑”,实际上它的名子叫“赑屭”,是神 话传说中龙的儿子。

“龙生九子不成龙”,赑屭的特征是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能长寿,所以统治者要用它来驮御碑。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是十三碑亭院。

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

亭内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

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 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 重约35吨,加上驮碑赑屭共重约65吨。

这块巨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实在令人惊叹。

此院东南西南还各有一片 丛林似的碑碣,真草隶篆,风格各异,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元末红巾军、明末刘六、刘七以及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农民革命史珍贵的历史资料。

十三碑亭院北,五门并列将孔庙分成三路。

东为承圣门,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三门并立,大成门居中,两边掖门为金声门和玉振门。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是“先师手植桧”,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

相传孔子手植桧原有三棵,后枯死两棵,唯有此桧生生死死,几经荣枯留存至今,树高10余米,粗可合抱。

先师手植桧历来受到重视,过去人们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它不仅与孔氏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而且还同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此赞道:“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

” 杏坛 杏坛相传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

孔子“设教杏坛”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这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现在亭内保存。

亭内另一块石碑是清乾隆皇帝的手书“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降枝,岂是人间凡卉 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 孔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后毁于火。

现存这座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 年间徽州工匠刻制。

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石柱均为云龙浅雕。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据说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礼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惟恐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 罪。

大成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大成殿内金壁辉煌,有大型神龛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

孔子坐高 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显得高贵、威严,一副君王形象,这是被历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

实际上孔子的真实面目应该是“布衣” 文人的形象。

孔子塑像两侧神龛内东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称为“四配”。

再两侧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 外,均为孔子弟子。

大成殿前露台过去是祭孔时舞蹈奏乐的地方。

现在每年9月26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和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活动都 在此举行。

两庑大成殿两侧是东西庑,每庑长163米,原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现为石刻陈列。

东庑陈列着汉、魏、隋、唐、宋、元碑刻44块,堪称孔庙一绝,是我国珍贵的 古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文字演变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西庑现陈列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我国汉魏时代社 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寝殿 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

殿内神龛木雕游龙飞凤,精美异常,龛内木牌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孔子夫人,春秋时期宋国人,复姓亓官,19岁嫁给孔子,先孔子7年去世。

关于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宋代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代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其后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 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年间寝殿遭火灾,重建时改为神主牌位。

圣迹殿孔庙最后一座建筑。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建造。

殿内共有120幅绘画刻石,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最早有完整人物故事的石刻连环画。

孔庙东路 为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原为孔子当年故居。

诗礼堂 是纪念孔子教子学诗礼的地方。

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里见儿子孔鲤从身边走过,问:“你学诗了没有

” 孔鲤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即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

于是孔鲤回去后认真地学习诗经>>。

隔了一段时间,孔子又问孔鲤,“你学礼了没有

”孔鲤回答说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

孔鲤又认真地学习礼记>>。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

诗礼堂院内有一株唐槐和两棵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叶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银杏,至今仍硕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诗礼银杏”即来源于此。

孔子故宅井位于诗礼堂后,因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所以历来被称作“圣水”。

清乾隆皇帝祭祀孔时曾勺水拜师,在井西侧建“饮水拜师”的凉亭,内立“故宅井赞”碑1块, 他8次来曲阜,此碑竟有他5次题字,可见其对“圣水”的崇拜了。

鲁壁故宅井东侧一段子然独立的红色墙壁,是为纪念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的。

孔鲋时期正赶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鲋将尚书> >、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 宅墙壁内,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到死也没回来。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这些经书,人们称之为“孔壁古文”,所以后人在此建鲁壁,以纪念孔鲋藏书。

孔庙就参观到这里。

现在我们去参观孔府。

孔府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 亩。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

“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

随着孔子谥号的追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个(1055年)宋仁宗赐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达到顶点。

这一封号自宋至民国初年延用长达880多年。

“衍圣 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

宋代相当于五品官,元代升为三品,明代上升为一品文官,清代不仅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

当然历代统治者对“衍圣公”的抬举,主要的还是利用“孔子”这块招牌为自大的统治服务。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诏令“衍圣公”有权设置官 署,同时又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

清代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建筑--孔府。

大门 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

门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对联为清代文人纪昀手书。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上联中的“富”少一点(富),下联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状(章)。

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 “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

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

这叫“宝贵无顶”。

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 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

这叫“文章通天”。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 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重光门 进入孔府二门,迎面有一座周围不接垣墙的门楼,门上匾额“恩赐重光”,为明皇帝朱厚熜所颁,因此叫“重光门”。

当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打开,所以又称“仪门”或“塞门”。

此门两侧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机构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设的六厅,即:管勾厅、百 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

各厅长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担任。

大堂 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里面陈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

北面靠墙的那些红底金字的 牌子,是封爵和特权的象征,俗称“十八块云牌銮架”。

历代衍圣公持着这些牌子进京,可以畅行无阻。

二堂 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屋内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书的“福寿”碑,慈祥太后手书的“寿”字及松鹤图等。

三堂 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处理家庭内部纠纷、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屋内正中高悬的“六代含贻”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当时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 为六代人和睦相处,生活美满。

内宅门 是官衙与内宅的分界线。

过去此门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否则严惩不贷,打死勿论。

门两侧耳房内有几十人轮番值班,随时向外传递信息。

贪壁 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

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

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 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

过去官宦人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

孔府将“贪”画在此处,一出门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孙不要贪脏卖法,也算作一条重要的家训吧。

前上房 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房内陈设华丽,文物古玩,琳琅满目。

前堂楼 为七间二层阁楼,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其夫人的住室。

孔令贻清末民国初年人,先后娶孙、陶、丰、王氏为妻。

孙氏早逝,娶陶氏;陶氏未生养,娶丰氏。

丰氏又过早病逝,于是孔令贻将丫环出身的王氏纳为妾,先后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如今二女儿孔德懋、儿子孔德成尚还健在,均已70多岁。

后堂楼 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住室。

孔德成1920年出生,出生不到两个月即被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任命为袭封衍圣公。

1935年被南京国民政府改授为“大成 至圣先师奉祀官”。

1936年与孙琪芳女士结婚。

其后大部分时间随国民政府在重庆和南京,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从南京迁往台湾,曾任台湾考试院院长,现 任“总统府资政”,是台湾最高官阶的官员之一。

现后堂楼保存着孔德成结婚时的原貌。

后堂楼院的东楼是当年府内女佣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亲属家眷的地方。

花园 孔府后花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后经过三次大修,占地50余亩。

清嘉庆年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鎔重修时,将数块大型铁矿石置 于园内,又称“铁山园”。

园内建有假山、喷泉、曲桥、花坞、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等,环境幽雅,景色美丽。

特别是已有400多 年历史的“五柏抱槐”一树五支,中生一株槐树,是花园内的一大奇景。

由于世代尊荣,特别是朝廷的频繁赏赐,孔府积攒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约计3万多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宝。

今天我们看到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孔府还保存着数以 万卷的孔府档案,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孔府就参观到这里,现在我们去参观孔林。

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 14.5华里。

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历史。

孔林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

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

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

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 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

过去墓地的“风 水”,被孔子的后代视作“命根子”。

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时,原计划经过曲阜,离孔林西墙很近。

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连递几件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

结果铁路到曲阜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

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现在人们坐火车到曲阜游览,就不用先到兖州下车,然后改乘汽车了。

大门 孔林大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进入孔林大门是一条长约1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

此门原是古鲁国城北门。

大门到二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

孔尚任墓 位于孔林东北隅,墓碑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我国清初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

他出生书香门弟,因屡试不第,中年隐居曲阜石门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

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 河,通过吊古迹,访隐士,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

回京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

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

1699年,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

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一时轰动京城。

该剧以名士候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

次年孔尚任却被罢官回乡,死后葬于此。

他一生著述甚丰,另有诗文石门山集>>、 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于氏坊 位于孔林北侧,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

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那么为什么改姓于又嫁到孔府的呢

这里还有段小故事。

据说乾隆的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

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

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

于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将女儿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这样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

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洙水桥 孔林二门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

洙水本是古 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

古洙水早已湮没。

河上有桥三座,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桥”。

孔子墓甬道 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

过此门即是孔子墓甬道。

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

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 门”的标志。

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

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

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

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

孔子墓 享殿之后红色的墙院内就是孔子及其儿、孙三代的墓地。

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

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

到元 武帝于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

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

孔鲤墓 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

但因系“圣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

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孔伋墓 孔子的孙子孔(前483--前402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

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

曾子,姓曾,名参, 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

曾子著有大学>>等书。

据记载论语> >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

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

孔伋的学生又把孔 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

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

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 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历史进入到当代,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并未与时俱去。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跃,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股“儒学研究热”,以探讨和重新评价孔子和儒学的当代社会价值。

由此我们相信,它必定推动曲阜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空前的繁荣。

孔子的介绍

孔夫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中文名: 孔丘外文名: Confucius别名: 孔子,仲尼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华夏)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南辛镇)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职业: 教师,思想家,教育家信仰: 儒学尧舜禹汤老庄周文王周公召公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代表作品: 《春秋》《十翼》主要领域: 政治、伦理学、社会、哲学等父亲: 叔梁纥母亲: 颜徵在妻子: 亓官氏祖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关于孔子谥号关于孔子身高孔子学院个人影响力孔庙介绍名言语录动漫形象文化旅游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个人事迹 孔子的姓氏是孔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孔子画像(39张)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他(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历史记载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孔子讲学图(8张)现葬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畔。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

……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与自然山水 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 ,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 《论语·雍也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个人成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现人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东游》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他说: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 孔子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 孔子第77代子孙--孔德成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

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生平年表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依《史记 孔子世家》说。

2岁: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

孔母颜徵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4岁: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

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1岁: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3岁: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

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

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论语 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

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

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

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

《史记 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

”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

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子樊须、原宪生。

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

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

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

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子公西赤生。

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

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

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

参字子舆,鲁国人。

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

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

(《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

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

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

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

”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

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

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

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

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

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

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

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是年吴伐鲁,战败。

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

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

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

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

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

子路果然被害。

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葬于鲁城北。

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

尼父

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韦伯入,舞乎韦伯。

夫诸子皆瞎

子识礼乐,俟君子。

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

”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

”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高足弟子 孔子与弟子孔丘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刺,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

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

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

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

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

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

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

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

生卒年月不详。

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

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

人们尊称为曾子。

孔子弟子。

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

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

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

《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

清阮元有《曾子注释》。

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曾参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见《论语·先进》)

关于孔子的介绍

孔子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文名: 孔丘 外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华夏) 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教师,思想家,教育家 信仰: 儒学尧舜禹汤老庄周文王周公召公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十翼》 主要领域: 政治、伦理学、社会、哲学等 父亲: 叔梁纥 母亲: 颜徵在 妻子: 亓官氏 祖籍: 宋国(河南商丘) 孔门十哲 德行 ? 颜回 ? 闵子骞 ? 冉耕 ? 冉雍 政事 ? 冉有 ? 仲由 言语 ? 宰予 ? 端木赐 文学 ? 言偃 ? 卜商 目录 人物简介 政治生涯 思想体系 近世发展 家世家谱 诗文与著作 饮食成就 人物轶事 关于孔子谥号 关于孔子身高 孔子学院 个人影响力 孔庙介绍 名言语录 动漫形象 文化旅游人物简介 政治生涯 思想体系 近世发展 家世家谱 诗文与著作 饮食成就 人物轶事 关于孔子谥号关于孔子身高孔子学院个人影响力孔庙介绍名言语录动漫形象文化旅游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个人事迹 孔子的姓氏是孔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孔子画像(39张)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的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历史记载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孔子讲学图(8张)现葬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畔。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

……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与自然山水 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 ,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 《论语·雍也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个人成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孔子的影视形象(8张)”、“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渊等。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雕塑(6张)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 影视作品中的孔子 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 孔子全身画像 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他说: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 影视作品中的孔子 利而不知道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

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

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

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

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

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

”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编辑本段家世家谱 孔子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 孔子第77代子孙--孔德成 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

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

孔子的简介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

家中排行第二。

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颜徵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诞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

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名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家谱-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战国鲁人)- 八代孙 孔谦(战国鲁人- 九代孙 孔鲋(秦末儒生)、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汉文帝时人)- 十二代孙 孔延年 (汉文帝时人)-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孔融,北海太守、汉太中大夫-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宋)-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宋)-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搢、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宋)、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南宋)-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浈、孔洙(南宋)-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元)-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元)-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明)-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明)-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明)-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明)-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明)-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明)-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明)-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明)-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明)、孔尚任(清,《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乾 (清)-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清)-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清)-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清)-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清)-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清)-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清)-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清)-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清)-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鎔、孔庆仪(清)-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灝、孔繁豪(清)-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清)-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民国八年)卒于北京,遗腹子孔德成-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2008)1949年应国民政府之请,迁往台北-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1939-1989)-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1975)-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2006年元旦出生- 第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生平年表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 孔子世家》说。

2岁: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

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4岁: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左传 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

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1岁: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3岁: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

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

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论语 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

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

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

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

《史记 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

”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

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子樊须、原宪生。

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

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

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

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子公西赤生。

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

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

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

参字子舆,鲁国人。

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

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

(《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

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

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

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

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

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

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

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

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

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

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是年吴伐鲁,战败。

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

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

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

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

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

子路果然被害。

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葬于鲁城北。

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

尼父

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韦伯入,舞乎韦伯。

夫诸子皆瞎

子识礼乐,俟君子。

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

”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

”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关于孔府 孔庙 孔林 孔子名言四方面的知识

孔府孔称圣府,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之为衍圣公。

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

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

始 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

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

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

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

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

其中,官衙内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

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台湾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

孔庙孔庙(本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

庙[1](本庙)位于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

曲阜孔庙(Confucius Temple )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

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

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孔林(Confucius Cemetry)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

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子的名言警句1.学而时习之2.敏于事而慎于言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讷于言而敏于行6.德不孤,必有邻7.听其言而观其行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0.敬鬼神而远之1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0.民无信不立21.百姓足君孰与不足22.君子成人之美23.其身正,不令而行24.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0.小不忍则乱大谋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33.匹夫不可夺志也34.道不同,不相为谋3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都是网上找的...


孔德成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