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要出名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满意请采纳
山水田园诗的名句,最好是关于陶渊明之类的隐居诗有哪些
一、陶诗之源――平淡与自然1.陶渊明的开创(1)田园题材的开创。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
田园诗不仅描写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和农事活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的写出了躬耕之苦乐。
其实在陶渊明以前,就已经有一些文人开始归隐山水,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等人,但都未能开创出田园诗这一题材,究其原因是因为阮籍等人所处的正始时期,由于司马氏父子大肆诛杀异己,造成社会动荡,使得诗人们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因此,这些诗人隐居山水之间的主要目的是逃避迫害,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忧愤,因此不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去体会田园乐趣。
如阮籍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等诗句传达出的是一种苦闷和孤独的情绪,读者从中体会到的是诗人忧伤的感情,而非隐居山水的闲适乐趣。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较正始时期则比较安定。
他生性洒脱恬淡,醇厚善良,不仅在诗中表现田园风光的优美,更展现了自己与农民交往的田园生活及自身躬耕的生活体验。
如《时运》中的“山涤馀霭,争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描写了在一个明媚的清晨,山风拂去天边的雾霭,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移居》中的“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自己与邻居在一起谈论文章的情景,这种率真的交往令人羡慕。
对于农事活动的亲身体验是其田园诗中最为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完全是作者亲身劳作一天的写照,从清晨劳作到傍晚归家,实情实景,生动逼真。
在南山下开辟出一亩田地,种上些许新鲜的豆苗,清晨伴着初升的太阳,在凉爽的晨风中去整理田地,傍晚则扛着锄头,载着一路的月光回家。
在回家的小路两旁长满了茂盛的草木植物,植物上的露水沾湿了衣裳,其实沾湿了衣裳并不让我觉得可惜,重要的是自己并没有违背自己天真的愿望和本真的性情。
身体力行的参加农耕并用诗歌写出自己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
因此,是时代亦是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使陶渊明能够开创出田园诗这一题材,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音韵和谐,白描写意。
陶渊明的诗歌能吸取晋人讲求对偶、声色、辞采的特点,化为浑融一体的意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对仗工整,却没有西晋时期雕琢对砌的感觉,原因是诗人用白描的方式和朴素的语言去写景物,完全出自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于是在这些自然罗列的景物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错落排列的宅屋,前后栽满柳树和桃树,错落中的人家升起了袅袅的炊烟,狗儿偶尔在巷子中吠几声,公鸡也在桑树边鸣叫。
“前人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亦指其造语精致,善于体物而又不见雕琢之迹”。
�①如“中下贮清荫”的“贮”字,把人在树荫下乘凉所体会到的清凉之感具体化了,仅这一个字,就把那种清凉之感表现的那样强烈,好像这一方清凉像水似的源源不断,似乎可以用手去触摸一样;“日月掷人去”中的“掷”字,写出了岁月的流逝,人生应当及时勉励的道理。
(3)比兴与象征。
陶渊明的诗以寓意为主,但与前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是以纯粹的说理为主,他能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带有象征含义的意中之景,又是日常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写日暮天晴,春风微拂,美人酣歌。
这是实有之景;云间月和叶中花则是带有象征含义的意中之景。
皎洁的明月和繁茂的花朵虽然美好,但却不能持久,预示着人生美好欢畅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停云》写寂寞思友的心情。
此诗吸取诗经的表现特点,以四言句式为主,抒写自己值此阴雨��,春园繁荣之时渴求知己的心情。
断断续续的小雨,��蔼蔼的天气增添了心头的寂寞惆怅,而庭院树枝的燕子都可以互相以鸣叫相唱和,更加深了自己思念良朋的念想。
陶渊明融兴寄于自然美,使陶诗形成了鲜明的独特个性。
2.王维、孟浩然对陶诗的继承“盛唐时大量出现的山水诗大多表现出一种‘牧歌式’恬淡、自适的田园情趣,而这正是由于诗人们对陶渊明的追慕,以及隐逸风气的盛行。
其中以孟浩然和王维最具代表。
李唐开国以来,皇室隐士多有礼遇,经常嘉奖或封赏,以便笼络人心,点缀太平,以示‘天下归心’。
因此隐者在唐代诗人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这种崇尚隐逸的风气,自然会引起对‘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的追慕”。
�②从追慕陶的隐逸之志,继而欣赏他表现田园情趣的诗歌。
孟浩然的“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李公园卧疾》)。
正是代表当时诗人对陶诗中流露的田园情趣的赏爱又欣慕的态度。
王维和孟浩然不仅仿陶渊明写田园诗,也将陶诗中恬淡、自适的情趣融汇在他们的山水诗篇里。
尽管他们都效法陶渊明,各依其个性及生活条件,对陶诗各自有所得,他们的艺术面貌也各有特色,但在诗中呈现的山水画面里,蕴含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这一点上,都和陶渊明一致。
(1)孟浩然。
多量创作与田园情趣合流的山水诗人中,当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也颇以个人的隐逸自许。
从他的“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黄人。
”(《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
可看出,他除自觉效法陶渊明,同时也学陶渊明写田园诗。
孟浩然一生未仕,因此在他的诗中洋溢着一种潇洒旷达,清新闲适的生活情趣。
如名作《过故人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青翠的树木栽种在乡村小路的两边,远处是连绵不断的青山,相熟的故人热情的邀请“我”去家里做客,有浊酒,有农家饭,面对着美好的景色,相互举杯对饮,闲话农事,并且约定等到下一年的重阳节,还要来观赏菊花。
因为整首诗描写的是生活中的点滴,所以令人感到亲切。
再如他的另一首诗《采樵作》中的“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与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相似,都表现了一种“日入而息”的生活情调。
期中流露出的恬淡自适,显然源自陶诗。
孟浩然继承的更多的是陶诗中的闲适乐趣,以及自身对于农村田园的享受。
(2)王维。
真正把田园情趣合流的山水诗带至最成熟阶段的还是王维。
王维大半生都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较孟浩然的随处漫游,他的生活则相对比较安定,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也经常流露出一份田园情趣。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样,都洋溢着宁静和安详。
再如另一首《归嵩山》“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在其中不难发现一些陶诗的气息。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暮禽相与还”所表达的是同样的“归意”,王维主要继承了陶诗里的那种宁静自得的气质。
二、王、孟之流――兴象兼备与以禅入诗1.兴象玲珑,色彩秀逸(1)明净的诗境。
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全诗按顺序写来,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却用“绿树”、“青山”、“场圃”、“桑麻”、“菊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色彩斑斓的春景图。
在孟浩然的一生中,漫游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孟浩然不仅善于开掘自然之美,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
他常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那些典型的兴象,刻画入微,曲尽其妙。
“他写大雪便说‘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他写洞庭湖,便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南亭夏景则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大自然在他的诗中呈现的是一种清幽雅淡之美。
虽然孟诗在总体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淡雅的色彩,但与陶渊明的相比,在形象的描写上却更加细致,更加注重色彩和细微感受的捕捉。
(2)对王维来说,其山水田园诗不仅写的恬淡宁静,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浓郁的色彩效果。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着鲜明的视觉形象:“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潺潺的白水、新鲜结出的红桃、天空下连延的衰草、稀稀落落的疏桐、水田中飞起又落下的白鹭、树枝上婉转鸣啼的黄鹂,读这些诗句,的确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他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江湖白、天地青、白石出、红叶稀,使人读罢诗句后如同处在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中一般。
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富于神韵。
这与陶诗相比,则是新的特点。
2.以禅入诗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王维笃于佛,染于禅。
”�③其诗中的禅之意趣集中体现在《辋川集》中,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仄经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宫槐陌》)。
诗中不见禅语,但却体现出一种空灵幽静的境界,这与作者的禅寂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禅者的静思是由冥想达到感悟的过程,因此文学思维的感性特征便被强化,突出了,审美的直感更敏锐了。
”�④以禅入诗,并不意味着“禅诗”的产生,王维山水田园诗所展示的是自然与艺术的美,并非宗教的义理。
即使在被认为最富禅意禅趣的《辋川集》中,读者更多看到的是一位艺术家的才情和趣味。
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确实能使人在享受与陶醉中,洗去心中俗念,却不会使人感到“寂灭”的沮丧。
总之,盛唐时代的王维与孟浩然在继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将山水与田园合流,并在其中体现出盛唐时期的独特风貌,使得山水田园诗有了新的发展。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
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
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是他第一个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
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躬耕生活的体验及与农夫邻里的关系;揭示了农村的残破凋敝、自己的生活困顿;表达了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咏怀诗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其中既有仕与隐的内心矛盾,又有归隐后的苦闷情怀:既有对时政的关切,又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既有壮志未酬的失落感,又有对孤贫处境的哀叹;还有对高洁人品的表白,对“桃花源”理想的追求等等。
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组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大约作于解职归田次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回归田园的愉悦。
诗人不厌其详地罗列景物,“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黄文焕《陶诗析义》),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摆脱尘俗返回自然这一特定环境中无比欣慰的心情。
其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对景物真切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的亲切依恋之情。
语言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他的田园诗还着重抒写了躬耕生活的体验,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写日出而作,带月而归,道狭草长,夕露沾衣的劳动生活和诗人的感受,极为生动逼真。
有的则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写饥寒交迫的景况和心理活动极为真切,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这种自然平淡的诗风与平静朴素的田园生活的题材、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密切相关。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陶渊明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在前人《咏怀》、《咏史》、《游仙》、《杂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
分类更加细致,在每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也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渊明在当时并不为诗坛所看重,钟嵘列其为中品,萧统主要赞其人格清高,这是因其文风与当时推崇华丽相悖的缘故。
唐以后有所改变,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艺术风格受到他的影响。
宋以后,陶渊明才受到普遍推崇,确立了陶渊明一流大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