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描写戈壁滩白杨树的句子

描写戈壁滩和白杨树的词语~

还有按要求写句子

戈壁,一望无际,萧索,萧条,寂寥,白杨,挺拔,高耸入云,雄姿英发哪儿有痛苦,哪儿就有爸爸的安慰,哪儿有困难,哪儿就有爸爸的鼓励。

不管寒风刺骨,不管骄阳如火,爸爸总是早早的来到校门口,等我接我回家。

描写戈壁滩,白杨树的词语有哪些

戈壁滩:一望无际、渺无人烟、荒凉、空无一人、人迹罕至、荒芜。

白杨树:笔直、葱葱郁郁、

五年级下册<<杨树>>的主要内容

白 杨 福建省石狮市宽仁小学 蔡淑华 教学要求: 1、 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 朗读课文;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

(要求学生正音。

)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

(自由发言); 二、 学习课文。

1、 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 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

(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

(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

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

(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

(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

(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

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

(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

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 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

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

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

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

(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

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 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

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 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

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

(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

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 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

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 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

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

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

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

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

(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

(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

(暗指各种困难。

)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

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

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

(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 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

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

谁先来

(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 作业: 1 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白杨 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2)反义词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

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

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适应性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

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

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

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

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

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

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

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

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

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

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

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

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他又沉思什么

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这一点是他希望的。

因此他很欣慰。

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

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

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

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

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

这种方法叫做。

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

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教案点评: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描写戈壁滩的句子

袁鹰 作者简介 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

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

学生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等。

作品: 《莘莘》《新生代》《联声》《世界晨报》《联合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散文世界》《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江湖集》《花环》《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唱一唱北京》《刘文学》《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秋水》《青山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散文世界》《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人民日报》 [编辑本段]1、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田钟洛,1924年出生。

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

江苏淮安县人。

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

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第三、四届理事。

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

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

《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会委员和《儿童文学》编委会员。

粉碎“四人帮”之后,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

在他的主持之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鼓与呼的作用。

《人民日报》文艺版还配合文艺界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为那些蒙冤的作家与作品平反。

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写作,解放后先后加入中国文学工作者上海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

到二十世纪末,先后出版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传记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

其中儿童诗《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散文集《秋水》,先后获优秀儿童读物奖、优秀散文奖。

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

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

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

1987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

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编辑本段]2、大理州文联秘书长 笔名:袁鹰, 男,出生年月:1953 ,民族: 汉族。

湖南长沙人。

中共党员。

1982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1969年赴云南省剑川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剑川一中教师,大理市下关三中教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联创作员。

大理州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副主席、秘书长,大理州文联秘书长、《大理文化》刊物常务副主编,《春城晚报》副刊部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散文诗集《相思草》、《访问春天》,散文集《情感小屋》、《在生活的郊野》。

随笔《说忙》获全国第八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汉字之妙》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大赛三等奖,散文《风城的风》获1997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忆念春天》获1997年《边疆文学》奖,《圆通山花潮》获中国第九届新闻奖、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相思草》、《情感小屋》分别获云南省第一、二届文学奖。

[编辑本段]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 女,1962年出生。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198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学习。

在糖尿病、脑垂体病、痛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病的诊治上积累较丰富临床经验。

现任山东省内分泌学会委员、青岛市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几年来于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

著书2部,分别任主编及副主编。

完成青岛市科技局课题3项,合作完成省级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1项。

2004年获省教委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青岛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

[编辑本段]4、《在那遥远的地方》角色 袁鹰近乎完美,她青春、活力、执着、坚强、忠诚——几乎所有的好品格在她身上都得以体现。

殷桃把这个角色演得不温不火,可爱而单纯,善良又勇敢。

十全十美的人物容易招致过犹不及的反感,但是袁鹰没有,可信的故事加上励志的激情让她得到一个“女版许三多”的网络外号,这是观众网友对她人物性格的一种褒扬,毕竟,在《遥远》中,青春励志的主角正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她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众多观众,她的悲情身世又正是煽情催泪不二桥段。

殷桃的两个深酒窝加深了袁鹰的可爱感觉,她备受伤害时无辜的大眼睛又加深了这个人物悲情感觉。

没有豪华惊艳的化妆服饰,没有艺术氛围的灯光摄影,肥大而单调的服装,简洁到简陋的道具,在这种属于七十年代的军人质朴中,袁鹰完全以一种青春与朝气展现出曼妙与飒爽英姿的女兵风采,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在这样一个人物演绎下竟是格外感人与震撼。

观众喜欢袁鹰,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年代的精神,与一个年代的青春气息。

这些,正是我们现代年轻人所缺失的。

也许正因为此,《遥远》才会如此打动人心。

最经典镜头:弥留时刻的袁鹰,幻觉中眼前掠过每一位亲人,突然,她看到了母亲,那位甚至没有来得及听到她叫一声妈妈的亲生母亲桂红云。

桂红云微笑着,回过头,望着自己的女儿,笑容如此亲切,如此温柔,袁鹰走向母亲……风雪下,她坐在那里,身体渐渐僵硬,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幸福。

那一刻,多少观众被虐到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

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

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

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

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

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

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

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

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

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

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

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五、相关链接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

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

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

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

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

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

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

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描写戈壁滩的句子

1生以来,我第一次见到这浩瀚无戈壁滩,那粗迈、雄浑壮阔的神韵给我的感受远比高山大深刻得多。

戈壁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踏在上面,沙沙作响。

一条条干沟毫无生气地横卧在上面。

除了一些麻黄、沙拐枣等耐旱植物点缀其间,很少有植物生长,动物也远走高飞了。

目睹此景,真正领会到“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意境了。

戈壁滩时而静悄悄,静得让人窒息,偶尔一股旋风卷起一柱黄沙悠悠升空,更有一股莫名的静寂气氛。

时而狂风大作,飞砂走石,那气势似要把整个自然界消灭在它的淫威之下,令人畏惧而又无奈。

走进戈壁滩,犹如进入原始荒野,满目苍凉,毫无生气。

然而,那麻黄草为了寻找水源,把根深深扎进粗砂砾石里。

这种貌不惊人的植物,枝叶非常窄小、枯黄,但它高仰起头颅,怒视着荒原,看不出丝毫的妥协和乞求施舍。

人们往往只逃避戈壁滩的荒凉,却没有想到它贫瘠的外表下蕴含着宝藏,据探明,仅塔里木盆地就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戈壁滩其实应该是个富庶的王国。

置身茫茫戈壁滩上,心胸开阔而又舒畅。

然而不久,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奢求,那即是对水的渴望。

尽管带着水壶,嘴唇还是因强光照射和空气过度干燥而干裂出血。

在这戈壁滩上,一刻缺水都会感到焦躁不安,头脑发涨,眼前灰蒙蒙的。

这又不由得使我钦佩那一步一个深深脚印负重前行的骆驼。

我深深感到,空旷的大漠深处,那串串清脆的驼铃声,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催人向上的生命主旋律。

戈壁滩是磨炼意志的地方,更是开拓者跃马扬鞭、建功立业的理想世界。

随着西部开发的冲天号角阵阵吹起,茫茫戈壁已荡起层层“绿波”。

富庶的王国不久将会变成现实。

戈壁滩给我的感受不光是干涸和苍凉,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舒展了我的心胸,给了我坚强、忍耐、抗争的意识,不懈追求、顽强拼搏的勇气和力量。

更使我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为之奋斗的荣誉感、迫切感 2、乙酉年初夏时节,我去了神往已久的新疆,那奇特的博乐怪石沟,令人惊叹的赛里木湖,悠远的伊犁民族风情,人间仙境般的天池,火热又神秘的吐鲁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让我一路唏嘘不已的,不是这些风格异回的人间仙境,而是戈壁滩,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那令古人今人魂断心碎的戈壁滩,更是那顽强地、固执地涂抹在戈壁滩上的绿色。

初次看到戈壁滩是在飞机上。

当飞机快到乌鲁木齐徐徐下降时,机身下一掠而过的灰蒙蒙的大地,使我窥视了它的头顶,但这仅仅是一掠而过,真正看清新疆的戈壁滩,是在去博州的火车上,去伊犁和吐鲁番的汽车上,是下车后的艾比湖、赛里木湖畔上。

戈壁滩,辞海解释为蒙古语,即“难生草木的土地”,为一种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这回新疆一行,才真正眼见了这一解释的准确。

在内地,我们坐在火车或汽车上,车窗外往后倒退的是一排排树木、一畦畦农田或一汪汪水面,而在新疆漫长的铁路和宽畅的公路两旁,车窗外纷纷闯进和匆匆退出眼帘的是真正的“青一色”,青一色的戈壁滩:青一色的粗砂、青一色的碎石、青一色的丘陵、青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青一色的不知几万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

在这里,我想起唐朝诗人韩愈的一个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是形容内地春天快要到来前大地的那种勃勃生机:万木初露嫩芽,组成不可阻挡的春的涅盘、春的合力和春的气势;而戈壁滩,却是“青色遥青近更青”,没有绿的气息,没有绿的象征,更没有绿的意思

大自然太残酷了,太不公平了,给了地球另一些地方那么过多的水,过多的绿,过多的生物,甚至已满为患,为什么就不给这些地方,这广袤的天山南北的戈壁滩,那怕是一滴水,一点绿呢

上苍在制造万物时难道是一时的疏忽还是有意的制造这种不公

那么,戈壁滩就没有绿色

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不是的。

在旅途中,我看到绿色,看到了生命和希望。

当然,我说的这些绿色、生命和希望不是繁华而一点也不落后的塞上城市,不是水蓝草碧的戈壁明珠,不是令人留连往返的旅游景点,而是戈壁滩上那难忘的植物。

车窗外的戈壁滩,呈现出分段状况,有一段段纯属不毛之地。

没有绿色,没有生命的迹象,没有生存的一点条件。

而随着车辆的急驶,戈壁滩所特有的象征生命的植物不断地撞进我们的眼帘,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

有沙柳,红柳,胡杨和不知名字的针叶类滩草,它们一个个都面呈菜黄色,整一个营养不良状,没有内地初夏植物那种生长的疯狂、那样的肆无忌惮、那样对环境的骄傲和体态的嫩淫惹人,而这里的树和野草一个个都是骨感的身材,粗糙的肤色。

由于风沙的摧残,它们也不像内地植物们那样的婷婷玉立,它们没有姿色同红梅争艳,没有条件与松柏竞绿,没有人来这儿观光欣赏,而是一个个迎着风的方向,身体呈倾斜状艰难而又顽强地挺立在大壁荒漠,任凭风的肆虐,高温的折磨和同伴极少的寂寞。

它们把细的像钢丝线一样的根,深深地扎进戈壁的石缝,拼命汲取着遥远雪山底层浸渗过来的水气,固执地为荒漠、为戈壁、为大地争得一丝绿色,繁衍一个生命;演绎着生的艰难,存的不易,死的壮烈,完成一个个生命凄美的生死轮回

戈壁滩是天然造成的,但我们又更多地看到人与戈壁斗争的痕迹和成就。

在铁路、公路两旁,在人畜活动地同戈壁滩的边缘,在一切有希望的地方,都留存着一条条阻风挡沙的石堤石堰,一块块栽植沙草的方田,一株株人工栽植的红柳胡杨,更为壮观的是那并肩联手的白杨,它们挺拔的身驱挺立在戈壁滩上,用身体为人们阻挡着风沙,为戈壁增添着绿色,显示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不屈意志,展示着戈壁滩更加美好的未来

戈壁滩上这一草一木,难道不正是天山南北的一代代新疆人吗

白杨中爸爸的话表现了爸爸什么思想感情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福建厦门同安区五显镇溪捞出了一块巨大“翡翠原石” ,该“石头”,重达5吨。

质极其坚硬,呈铜褐色,钢条把外层石皮打磨掉,从“天窗”中露出的那些“绿”,就是翡翠的真颜。

经过专家鉴定,这块翡翠原石已有数百年历史,属于清代翡翠,从皮壳和“天窗”的肉质来看原石是来自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资源枯竭的缅甸翡翠帕岗矿区的灰光场口,这个场口的成品市面上早已绝迹,只能偶然在高端古玩拍卖会上遇到。

这块原石如果品质好,价值可达数十亿元。


描写戈壁滩白杨树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