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生活中具体哪些行为才算行善中的布施
先讲一个小故事: 古,有个农民在地里耕地,却意外出一个金罗汉,足足有几十。
家里人及亲友、邻居都为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辈子再也不用操心吃喝的,再也不用风吹雨打太阳晒地干活。
可是这个农民却从此闷闷不乐,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心事。
大家都很奇怪,追问他到底为什么苦恼。
这个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一直在想,还有十七个金罗汉会在哪儿呢
” 听完这个小故事,大家可能都笑了,笑这个农民如此贪心。
在我们的佛法中,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
布施有三种:一、财施,分内财施和外财施。
施舍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叫内财施;施舍钱财田地等,叫外财施。
二、法施,以人间善法或佛法教化大众,叫法施。
三、无畏施。
关于布施这个题目,社会上流通的佛教普通读物对此阐述得不是很透彻,大都停留在世间法的自利利他的道义水平上,即使谈“三轮体空”,也过于泛泛而谈,很少从切实的修行、发慧角度阐述布施的功用。
如果我们细读佛教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布施是作为修行法门开立的。
在修习六度菩萨道时,布施列为第一圣道,对治五毒首魁──贪心,即“执我”“执有”之心。
布施本身不是目的,布施的目的在于通过布施达到净行净心。
所以经典中把布施列为菩萨道。
如果把布施仅仅视作助人为乐,从布施行为中获取一份自我满足,内心安宁,那么,这种布施仍为俗趣。
我们禅宗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相会交谈不契的公案,就是围绕布施这个题目展开的。
没想到达摩祖师严肃地回答他: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
虽有善因,不是实相。
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由于与梁武帝相谈不契,达摩祖师遂一苇渡江北上,后卓锡于少林寺。
这个公案很清楚地说明,停留在世俗水平上的布施,为布施而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没有“实相”。
什么样的布施才具有“实相”
达摩祖师开示我们:“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实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义上的布施;说得再通俗一点,布施为了对治贪心,为了修行净心,为了去“我执”、“有执”,为了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的空性。
布施是外在的,布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内在的;布施只是修行人舍离诸有心、体证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们平时常说的“三轮体空”。
事实上,有实际修行经验的人都有体会:修行的过程,也就是增长智慧的过程。
修者通过修行,舍离诸有,体证诸有空性,洞悉世上万事万物迁流不住之理,这就是智慧。
所以布施作为修行法门,作为菩萨圣道,也是智慧之道。
佛经载释尊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圣迹,我们仅仅感受到释尊利生的大慈大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深察到释尊“照见五蕴皆空”的大智大慧。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舍”字,即释尊舍身饲虎的“舍”字。
过去我们对此强调不够,通过实际修证才发现,舍心的培养在具体修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舍心与布施关系非常密切,是表里关系,是一体的。
但是不少人对这两者的关系不了解,甚至错解,一方面对佛教倡导的布施善举深表欢迎和称赞,另一方面又认为佛教消极厌世。
实际上,佛教的“厌世”不是消极的,不是逃避式的心理厌恶,而是对世俗生活觉醒后,即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空性过程中对世俗生活的超越。
佛教的“厌世”,对世俗生活的舍离,恰恰最能体现出佛教徒对于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超越自己的珍贵品质。
正是这个意义上,相传唐太宗曾感叹:“出家修行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将相所易为。
”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佛教的“厌世”与世俗生活中的想不开、寻死之类混同起来,那么,修行者的“厌世”程度,即内心舍离世俗生活程度,应是衡量修行者修行功夫非常重要的标志。
因为修行者舍离世俗生活的程度与修行者对世俗生活的认识觉悟程度直接相关,所以,修行者的“厌世”程度,也是修行者智慧水平的标志。
一个人真对人生宇宙有所觉悟,对世间万事万物空性有所体证,那么可以肯定,他对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离。
正如我们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提倡“抓大放小”政策一样,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也有个“抓大放小”的过程。
所谓“放小”,就是放弃、舍离人生中不重要的东西,比如舍弃世俗生活中的那些小惠小利、狭隘的自以为是、一己之见等等。
所谓“抓大”,就是抓住人生生死头等大事,觉悟人生,了脱生死,成就道业。
现在我们都非常仰慕高僧大德,包括古代的禅师,甚至道家的真人等,这些高人之所以高,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就因为他们洞彻人生,舍离世俗生活。
即使如济公辈将自己混迹于街坊酒肆之中,但他们的内心与世俗生活却是离得远远的。
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舍”字的含义,明白了舍离的道理,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布施的意义。
舍离与布施是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没有舍离,就没有真正的布施。
佛经上将布施列为菩萨道之首,决不能把菩萨简单看成是一个乐于助人、闻声拔苦的大好人,菩萨更是一个洞察人生、宇宙实相的大智人。
菩萨的出世与入世并不矛盾,菩萨首先是对世俗生活已经觉悟,并在内心彻底舍离了世俗生活,达到“自净其意”的境界,无“我执”、“有执”,完成了对世俗生活中诸有万物的超越,证入空境;这就是所谓出世,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乘成果、罗汉果位。
然后,在超越诸有、体证诸有空性的基础上,再一次完成了对诸有空性的超越,在智慧上,进入“空有不染”的妙境;在功用上,达到空有互回的化用,对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发出大慈大悲的关爱,这就是所谓入世,亦即我们常说的菩萨道。
所以我们应该把布施真正放在菩萨道高度来看待,才不失布施本意。
只有这样,即使是初修的信众,甚至刚发心向佛的一般群众行布施,他们也能始终明了布施具有的福慧全部功德,在修行路上不致迷失方向。
布施行善是什么意思
布施是行善的一种方式
,布施分三种:财布施【内财,外财】,法布施,无畏布施
中具体哪些行为才算行善中的布施
一句好话,一个微笑都算行善中的布施。
平时的一举一动都要从善意的角度出发,所做的一点一滴都是积德行善了。
如何积德行善
问:如何积德行善答: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二、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恶业(例如犯五戒、十恶,或从事损人利己及伤天害理之类的坏事),否则所有的善行均将被抵消漏尽,甚至功不敌过,还遭恶报。
三、行善如果出自纯粹救人的动机,则此种‘无相布施’的功德可说是最大。
反之如果只为沽名钓誉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则其福报便非常有限(不过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
此即为何同样作布施,有人福报很明显,有人却不明显,其道理也在此。
四、如果有人长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无感应,则其主因除上述几点外,佛经所云:‘为善必昌,为何不昌
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何不殃
必有余昌,昌尽乃殃。
’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
因此千万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应该具备耐心,并深信只要持续认真行善,努力修持,诚心忏悔,将来一旦业障消尽,必可得到解脱,而享受美好的福报。
五、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还要修慧,因为唯有了解佛法,培养智慧,才能清静心灵,免除烦恼,甚至了脱生死,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佛家中的布施行善,是要先善待自己吗
以后有需要问的话题直接称 师兄。
回答的人又很多。
不是每个人都是师傅哦。
同门都以师兄相称。
也不至于你学的很精进。
而我才入门。
有一些长辈像晚辈屈膝什么的意思。
我是这样理解的。
呃。
。
。
就是不要太客气哈
大家都是师兄
你也不一定就比别人懂得少。
他行善总比不行善的果报要好一些。
他所得到的只是人间小小的福报。
至于折扣
嗯不是很清楚耶。
财布施得财。
真正懂得如何行善和布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何况这个有钱人还不知道学佛有多深
怎么能够体会和领悟行善的最高境界。
我们很多人都在学习佛法。
也知道该怎么去行善和布施,有多少人是那样布施的
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行善而且不求回报等等的大悲心呢
形容行善的成语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 丛雀渊鱼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扶倾济弱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
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 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
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 福善祸淫 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出处:《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 改恶行善 不再做恶,转做好事。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一卷:“夫欲修学,熟寻此文,改恶行善,速登神仙。
”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
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积善余庆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
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急公好施 指热心公益,乐于施舍。
急公好义 急:急于。
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 济寒赈贫 济:救济;赈:赈济。
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 济困扶危 济、扶:帮助。
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 济弱扶倾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
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 济世救人 济:拯救。
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 矜贫救厄 矜:怜悯。
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 救灾恤患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乐善好义 指乐于行善,喜好正义。
普度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 普济群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同“普度众生”。
普济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同“普度众生”。
轻才好施 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出处:《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 善门难开 善门:为善之门。
旧指一旦行善助人,许多人都会来求援,凡无法应付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
大善士见机,善门难开。
”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
亦作“施恩布德”。
为善最乐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
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
王言为善最乐。
”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
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 与人为善 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
指赞成人学好。
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云行雨洽 比喻广施恩泽。
出处:《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北齐文武舞歌》:“云行雨洽,天临地持。
” 云行雨施 施:施布。
比喻广泛施行恩泽。
出处:《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 择善而行 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出处: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 振穷恤寡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出处:《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 振穷恤贫 救济贫穷的人。
出处:《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 赈贫贷乏 救济穷人。
出处:《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 周急继乏 周:接济。
继:帮助。
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
诸恶莫作 诸恶:各种坏事。
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
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出处:《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 作善降祥 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出处:《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人生哲理名言100句,很经典哦。
。
。
1.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
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骗。
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卑。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痴迷。
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献媚。
人生最危险的境地是贪婪。
人生最烦恼的是争名利。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
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债。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杀生。
人生最可恶的是**。
人生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
人生最可佩服的是精进。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学佛。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
2.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0.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
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
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5.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7.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
18.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19.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
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1.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
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4.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25.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为美事。
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8.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31.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32.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长者,取祸。
不自满者,受益。
不自足者,博闻。
34.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5.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6.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38.罗马人,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39.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40.,莫为儿孙做远忧。
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
4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44.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45.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46.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47.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48.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49.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50.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51.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5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53.人不求福,斯无祸。
人不求利,斯无害。
54.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55.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56.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57.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58.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59.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60.心慈者,寿必长。
心刻者,寿必促。
61.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62.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63.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
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6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65.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66.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
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67.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68.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69.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70.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71.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
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72.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 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73.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名:大雄。
故名:。
即佛也。
74.忍耐好,忍耐是奇宝。
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
忍气不下心病生,终生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无烦恼。
75.: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
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6.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77.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78.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79.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80.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81.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82.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83.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84.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85.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86.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87.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88.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89.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90.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91.学佛就是学做人。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92.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93.凡夫转境不转心。
圣人转心不转境。
94.知因果即知进退。
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95.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9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97.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98.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9.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100.不惜光阴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